?

振太那些塵封的古村落

2017-06-23 08:08李雨霖
云南畫報 2017年4期
關鍵詞:大富馬幫古村落

李雨霖

振太古村落群,遍布于云南普洱市鎮沅縣振太鎮各個角落,至今已有百多年的歷史。經過百年的風雨洗禮,那錯落有致的百年老屋、那古樸深沉的石門坎、還有古道古橋古牌坊,無不銘刻世事變遷、歲月流轉的痕跡,體驗出濃郁的文化特點,解讀著振太僑鄉古村落悠長遠久的馬幫歷史。

振太商幫

振太的歷史是平淡的,但平淡中又透著幾分不俗。被許多人所忽略的是,由于擁有西臨臨滄、北近大理的特殊區位優勢,自清朝中后期開始一直到民國,振太都是茶馬古道上的重要驛站。當時馬幫從振太出發,可以北經景東、大理、麗江抵達迪慶、西藏,南經景谷、普洱、瀾滄、孟連出緬甸、泰國等東南亞國家,西走臨滄出緬甸,形成了一個四通八達的運輸網絡。

交通上的便利,為振太的對外文化交融和商貿往來提供了極好的條件,使振太成了當時景東南五區和現在鎮沅縣西部的商品集散流通地。占有地利之便的振太人,顯然從中嗅到了濃厚的商機,于是振太的馬幫和商幫在這條古道上越來越多地出現了。這是振太的人文歷史上最濃墨重彩的一筆。從清朝中后期開始的上百年間,振太人的足跡遠涉東南亞,形成富甲三迤地區的“振太商幫”,眾多振太商人遍及海內外。由于資源豐厚,不少外省商販到振太做生意,集鎮上車水馬龍,一派繁榮,并有了“三萬人口一萬商”的贊譽。

紫馬街

紫馬街是振太鄉太和村東紫馬、西紫馬、中紫馬和下紫馬四個小組的村名總稱,現有155戶546人。據說,很早以前,村里有一匹毛色是清一色的紫馬,力大無窮,所馱貨物是普通馬的兩三倍,富于人性,引吭嘶鳴中紫尾一揚,人們就知道幸福在哪里,為了紀念紫馬,村子就以紫馬街為名。紫馬街曾是振太區公所和太和鎮駐地,是振太史上政治商業中心。這里是由振太商幫通過茶馬古道經商而發展建設成的古村落,也是普洱市現今保存最完整、建設時間較早的古村落之一。

走進紫馬街,整個紫馬街的結構設計非常獨特,房屋高墻四筑,街道條條相通,形狀都很相似,很像一個大迷宮,極易迷路。在村里除了能欣賞到法式建筑的八角亭,還能看到部分保存較為完整的古建筑,如李其光、梁其昌幾家民宅,其房屋雕梁畫棟,屋墻上有著精湛嫻熟的建筑工藝圖騰畫,屋檐下是大理石板挑起的防火臺,窗子為鏤空窗花雕刻,門板也有裝飾木刻。除此之外,紫馬街好多人家還保留著如八仙桌、太師椅一類的古式家俱。有少部分房屋構設為復式設計,內分多室,且室室相通。宅內清幽的庭院、幽深的古井、精美的雕刻工藝,充滿著古老的建筑神韻,彰顯著獨特的純農業時代的古建筑風格。

紫馬街另一個比較大的院落要數李英故居,這座建于民國年間的建筑采用了中、西建筑風格,被稱為“八角亭”。李英可算是當地的風云人物,他畢業于云南陸軍講武堂,抗戰時任滇軍60軍炮兵營長,開赴抗日前線,參加過臺兒莊戰役,保衛武漢、長沙等大戰??谷諔馉巹倮?,蔣介石打內戰,他解甲歸田,回振太從事農耕和經商。李英的夫人易崇謙,景東人,本是昆華女中的學生,抗戰了,她報名參加“云南戰地服務團”到臺兒莊,也就在臺兒莊和李英相識相戀,結為夫妻,演繹了一段戰地浪漫曲。老屋里,還居住著李英的兒子、兒媳和孫女。

石大富

石大富,顧名思義,村里人大多姓石,而且特有錢,就被人稱為了“石大富”村。整個村子建在一座小山之上,完全用紅砂石搭建,層層疊疊而上,被人稱為布達拉宮式的建筑,這當然夸張了一點,不過這樣的古村還是頗為少見的。

石大富是眾多振太馬幫及外地馬幫的必經之地,曾開有馬店,生意興隆?,F村落內有古宅3l幢,石鋪古道1310米。針對馬幫,村中還留有四個“拴馬樁”和不少的“上馬石”,拴馬樁保存完整,可在此看到“馬幫文化”的一些特點。村落中的古宅,百分之八十的墻壁和院落用料,都是石頭,院落石面,光滑平整,每塊石頭,大小一致。

看過石大富村,其實想到的是一座戰斗堡壘,易守難攻。村子被高大的石墻包圍,除了大門,別無通路。石大富村落最讓人叫絕的,就是縱橫全村的石墻,總長600多米,最高近8米。全村建筑所用的石料,是當地特產“細紅石”,整塊石料,紅如高梁,所以整村給人的感覺,可說“這是一個紅的村落”。

石大富村旁500米就是著名的難搭橋。難搭橋,因橋建在山勢陡險的懸崖峭壁上,工程十分艱巨困難,稱為“難搭橋”。橋建于清光緒六年(1880年),屬于滇西后路茶馬古道的重要一段。過去是臨滄、景谷、思茅、普洱通往景東、大理、西藏、四川等內地的必經之地。

宛如彩虹的難搭橋,高高地聳立在懸崖峭壁上,據《新纂云南通志》載:“此橋建于兩岸峭壁間,就崖砌墩嵌為半圓石拱橋,跨徑單孔7米,長10米,高20米?!睒蛳乱粭l清清的小河,青山綠水相映。河中一個高而滑的石坎,河水從高坎傾瀉而下,形如瀑布。那飛瀉而下的瀑布,長年累月,在瀑布腳形成一個翠綠的深潭,當地人稱“龍潭”。龍潭內沒有任何雜物,水綠得叫人驚訝。順著龍潭而下,河水較為平緩,水中石映著水,水護著石,魚兒成群,動靜相宜,如詩如畫。

楊家社

振太文索村楊家社是鎮沅境內茶馬古道上至今保存最為完整的古村落之一,始建于1842年,截止目前,楊家社有95戶人家還保留著古建筑的風格。其中以楊明達、王啟元等幾家為代表的古建筑原址保存較好。走進楊家社,村內有布滿滄桑的石板路,雕梁畫棟、鏤空木雕窗花的房屋,幽深的古井。170多年前,楊家社人很早就有經商的超前意識,該村馬幫最為興盛時期達到了50個馬幫300匹馬的規模,且有華僑29人長期定居走進楊家社,村內有布滿滄桑的石板路,雕梁畫棟、鏤空木雕窗花的房屋,幽深的古井。國內外。

其實村里最引人注目的是石砌的古道,這些百年古道充滿著滄桑,裸露著歲月的斑駁,仿佛正在訴說著茶馬古道早已遠逝的悠悠歲月,回放著馬幫一路走來的艱辛困苦。

英德村

英德歸屬于鎮沅縣的勐大鎮,但其與振太鎮毗鄰,所以也就把它算在這一片古村落中。英德村是鎮沅縣境內保存完好的古村落之一,全村占地近73340平方米,現有人口660人,古村落依山順勢而建,青色的瓦房從山腳一直綿延至山腰,綠樹掩蔭,層層疊疊。走進英德村,隨處可見古色古香的雕刻窗花、不少古宅、古井、祠堂、馬廄。沿青石古道拾階而上,步步是景、古色古香。

英德村房屋建筑完好保留了南詔文化建筑風格,其茶馬古道文化資源非常寶貴,歷史以來也是人才輩出的風水寶地。古村落現有民間老宅、古道、石板巷道保留原貌的有三分之二,有老宅120幢,保留四合院原貌有7幢,解放前是景東到振太的茶馬古道驛站。

在清代、民國時期,英德村以彭家向家兩個家族勢力較大,后來逐漸壯大形成村落,文化底蘊濃厚,家族人才輩出,其中彭、向姓家族在當時就發展經濟、發展教育。其中彭家舉人,他兒子彭學超在民國初期畢業于黃埔軍校后居住在美國,其老宅保存完好。向家體現在向大少爺、向二少爺、向家祠堂,保存完好。

興隆小學

興隆小學是一所希望小學,新建的校舍中孩子們無憂無慮地學習著,玩耍著,歌唱著。但這些并不是我們來到這里的原因。在學校旁有一棵大樹,清晨,當第一道陽光穿透大地,成群的白鷺便從興隆小學門前的大榕樹翩躚飛起,在空中自由盤旋幾圈后四處飛散,開始一天的覓食活動。傍晚,村寨的屋頂撒滿金色的余暉時,白鷺從四面八方飛回歇落在高大的榕樹上、竹梢尖。振太人視白鷺為吉祥烏,與白鷺在這片田園山水間和諧相處,顯得異常詩意。

這里的白鷺是黃嘴白鷺,是一種覆蓋冠毛、有黃色喙的白色白鷺,純白色毛狀羽和蓑羽是極為貴重的裝飾品。

這里的白鷺是黃嘴白鷺,是一種覆蓋冠毛、有黃色喙的白色白鷺,純白色毛狀羽和蓑羽是極為貴重的裝飾品。由于環境的破壞和人為干擾,黃嘴白鷺的種群數量日趨減少,已經變得非常難得一見了。目前黃嘴白鷺已被國際鳥類保護委員會列入世界瀕危鳥類紅皮書中,中國亦把其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屬二類保護動物。

但在興隆小學旁,這種珍稀的鳥類卻和人們和諧共生,孩子們早已適應了白鷺從教室的窗戶旁飛過,發出清脆的鳴叫,課本里杜甫的“一行白鷺上青天”不用解釋:白鷺也早已聽慣了朗朗讀書聲,不緊不慢地在樹上筑著它們的愛巢,生兒育女。

猜你喜歡
大富馬幫古村落
基于文化符號理論的旅游古村落景觀設計研究
福建周寧:古村落保護助力鄉村振興
高仕興:云南普洱市馬幫傳統民族文化繼承者
衣錦還鄉
衣錦還鄉
衣錦還鄉
衣錦還鄉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