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孝文化的現代價值及其實踐探析

2017-06-30 05:11郭清香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 2017年7期
關鍵詞:現代價值孝文化

[摘要]孝作為中華傳統美德,在歷史上有一個演變的過程,有祭祖祈福、傳宗接代、善事父母、敬老忠君乃至全德等多重含義,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孝文化。孝因為過分泛化在近代受到眾多批判,但在今天仍有重要的價值,它有助美德養成、保障家庭穩定和幸福、促進社會友善與和諧、培育家國情懷和責任意識。今天傳承和發展孝文化,需要從孝德教育、理論建構、禮俗塑成、制度保障等多個方面入手。

[關鍵詞]孝文化;歷史傳承;現代價值;孝道實踐;孝德教育

[作者簡介]郭清香,中國人民大學倫理學與道德建設研究中心副教授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中國近代道德革命研究”(項目編號:14BZX082)研究成果;本成果得到中國人民大學統籌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經費支持。

孝是中華傳統美德之一,孝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幾千年的文化中起著塑造道德人格、保障家庭穩固、促進社會和諧、凝聚民族歸屬感等多方面的作用?!蛾P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指出,弘揚孝敬文化是傳承中華傳統美德的重要內容;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要大力弘揚自強不息、敬業樂群、扶危濟困、見義勇為、孝老愛親等中華傳統美德。今天我們要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繼承、創新并弘揚傳統孝文化,就需要搞清楚孝的現代含義,促進孝文化傳承,并在社會制度層面保障孝文化的實踐。

一、孝的歷史變遷

“孝為德之本,百善孝為先?!?但在歷史上,孝的含義和地位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對孝最普遍的解釋是“善事父母”。被稱為辭書之祖的《爾雅》解釋:“善父母為孝?!敝袊钤绲淖值洹墩f文解字》對孝的解釋為:“善事父母者?!边@種解釋高度概括了孝的主要含義為家庭親子關系中為人子者的行為規范。但這并不是孝在歷史上的全部含義,也不是孝最早的含義。

孝最早的含義是祭祀祖先求得福佑的意思?,F在從文字記載上尚沒有發現直接記載殷商時期孝的材料,但從已知商代的社會狀況以及商周的文化傳承可以推測,子孫對死去先祖鬼神的祭祀和祈福,是商代孝的重要內容?!皣掖笫?,在祀與戎?!币笊虝r期幾乎天天都有祭祀先祖和鬼神的活動,可見當時人對先祖的祭祀的重視程度。關于孝與祭祀的關系,西周的金文銘文給了很多說明?,F留存的金文銘文刻在青銅器上,而青銅器多作為祭祀的禮器而存在。這些禮器上關于孝的說法證實孝的主要意思的祭祀祖先時對祖先的敬仰追念之情。這些金文銘文中,孝多與享聯系在一起出現,如“享孝”“用孝用享”“用孝以享”?!稜栄拧め屧b》說:“享,孝也?!薄跋怼焙汀靶ⅰ辈粌H常連用,并且互相解釋?!墩f文解字》說:“享,獻也?!毕砭褪羌漓胴暙I祭品??梢?,此時的“孝”是祭祀之義。

西周取代商而成為天下之主,特別強調天子——人之德的重要性,提出“以德配天”的說法。人們關注的焦點逐漸地從天轉向人,從祖先轉向現世。對于孝而言,除了繼承了殷商祭祀追念祖先求得福佑的含義,還添加了奉養健在父母的新含義。如《尚書·酒誥》記載:“妹土嗣而股肱,純其藝黍稷,奔走事厥考厥長,肇牽車牛,遠服賈,用孝養厥父母?!毙量鄤谧鞯哪康氖菫榱诵B健在的父母。這開啟了孝之“善事父母”的含義。

孝還有一重重要的含義是敬老。孝字甲骨文的字形好似一個后生扶著一位老者,《說文解字》解釋孝:“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孝之敬老的含義確切從何時何處引出尚不明確,但中國重視養老的風俗古亦有之,這與農耕文化對有經驗的老者的重視密切相關。秦漢之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和“不獨親其親”的大同理想依據“親親而仁民”的邏輯,強化了孝之敬老的含義。

孝還有一種寫法,上爻下子?!抖Y記·祭統》中說:“孝,從爻從子。效也,子承爻也,善事父母也?!睂W者猜測“爻”和“子”字都與傳宗接代有關,后世有“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的規定,當是繼承了孝所包含的傳宗接代的要求。而“效”字的基本意思是仿效,意思是孝要求兒子仿效父親,有繼承父志之意??鬃诱f過:“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笨梢?,這種對孝的解釋既包含有祖先崇拜的意味,又強調善事父母的含義。

春秋時期的儒家對孝進行了繼承發展和創新,豐富和發展了孝的內涵。明確了孝作為子對父倫理關系的規范意義,并詳細規定了孝的具體要求,如養、敬、無違于禮、游必有方、和顏悅色、幾諫等等;淡化了孝的祭祀先祖求得福佑的功能,轉化為慎終追遠、繼志追念的意義。此外,提升了孝在儒家倫理道德規范體系的地位,把孝視為眾德之源、總德之本,成為整個倫理理論的核心??鬃诱f:“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如此一來,孝不再是貴族的特權,成為協調親子關系的普遍規范,確定了“善事父母”的基本面貌。由此,孝完成了從神本到人本、由宗教道德到家庭道德的演變。

漢代是孝從家庭倫理走向社會倫理和政治倫理的關鍵時期,完成了“移孝為忠”“孝治天下”的理論論證和實踐推廣。隨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體系取得獨尊地位,由《孝經》《禮記》泛化的儒家孝道,開始起到維護君主權威、穩定社會等級秩序的價值?!叭V”學說系統化、理論化了孝治,孝與忠相輔相成,成為社會倫理道德體系的核心,“以孝治天下”在家國一體的思維模式下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成為此后社會治理的理論前提。由此出發,孝成了元德,也幾乎成了全德。

漢代極其重視孝,把孝由建立在父子親情之上的家庭美德變為建立在政治利益之上的政治倫理,看似提升了孝的地位和作用,實際上推動了孝的功利化、虛無化、形式化甚至迷信化。在社會實踐中出現了很多利用孝取得個人利益、達到個人不當目的的實例。到了宋明時期,程朱理學把孝推向極端化,孝的絕對性和約束性進一步加強。忠孝不能兩全時不分情況必須以忠為優先的價值導向,嚴酷的父權——“父要子死子不得不死”、子必須對父無條件服從的強制要求,都是孝畸形發展的典型表現。這種極端化的趨勢一直發展到近代,引發了近代學者對孝道的全面批判。endprint

孝在近代受到的批判是全方位的。由于社會結構的變遷和西方新觀念的影響,傳統孝道遭到嚴厲地批判。辛亥革命之后,承載傳統孝觀念的制度支撐被打斷,對孝的批判日益激烈,甚至掀起了一場“非孝”運動。上至啟蒙先驅,下至學堂后輩,言辭激烈,似乎所有的罪過都是“孝”造出來的。近代學者對傳統孝道的批判,雖以否定孝道為目的,但實際上起到了為“孝”正本清源的作用。近代對孝的批判主要集中在四個方面:孝與封建制度結合在一起,孝道不利于新制度的建立;孝和祖宗崇拜是迷信,與科學相違背的;孝強調單向的義務,以犧牲子代為代價;孝抹殺了子女的個性,束縛了個人自由。這些批判從社會制度、時代精神、家庭倫理、個人德性多層次對角度對傳統孝道進行了批判,在當時就引發了人們對傳統孝道的反思和建構新的孝道的思考。

孝的歷史發展告訴我們,孝的內涵不是固定不變的。從最早的祭祀祈福、祖先崇拜的神本立場,到傳宗接代、善事父母的人本立場,后又推廣為社會中的敬老規范和政治中的忠孝觀念,乃至近代受到的各種批判,說到底都與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密切相關。因而孝文化發展到今天,也有必要根據時代的特色和要求作出合理地調整。

二、孝文化的現代價值

孝之所以能夠被看做“百善之先”,因為在歷史的發展中它涵蓋了多層含義。它不僅是個人美德的基本要求,也是社會倫理的基本規范;它不僅讓人們關注凡俗的生活,還啟發人思考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它起作用的范圍不限制在家庭內部,而是延伸到了社會和國家;它的推動力量不僅是信仰和親情,而且包括國家政治的力量。孝不僅僅是家庭倫理中對子女行為的規定,而且形成了涵蓋個人、家庭、社會、國家的文化系統。

1.有助美德養成

培養美德是將人本性中最好的部分表現出來,將人之為人的本質實現出來,從而使人成為卓越的人。美德的培養不是一日之功,需要長時間的努力積累;美德的養成也不是空想就成,需要有個實在落腳處。孝就是美德培養的最好起點和著手處?!缎⒔洝贩Q:“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就是看到孝在個人美德培養方面的關鍵作用。從美德培養的過程來看,孝是美德培養的起點。美德的培養需要從小做起,而人從小在家庭中長大,與父母朝夕相處,如何對待父母是最早的人際交往的課題。美德的培養和一般知識的獲得不同,它需要內在情感的參與。學習了大量禮制規范的人,如果沒有道德情感的支撐,他只會逃避性地不違反規范,而不會主動積極地遵守規范。家庭中親子間天然的情感,幫助人在接受規范時可以達到心悅誠服的內在觸動。由此出發,在接受社會規范時,可以按照家庭教育得到的經驗,從情感上理解規范的作用并加以遵從,而不僅僅是被動地接受。只有如此,才能完成個人美德的養成。

2.保障家庭穩定和幸福

親子關系是家庭關系的主體?,F代家庭的主要模式是夫妻加子女的核心家庭和祖孫三代的主干家庭,其中橫向的夫妻關系、兄弟姐妹關系和縱向的代際關系組成了家庭關系的全部內容,夫妻關系和代際關系成為家庭關系的主體。代際關系中包含兩個方向,一是長輩對待晚輩,包括祖父母對孫、父母對子;二是晚輩對待長輩,包括孫對祖父母和子對父母。后者是孝處理的內容。孝的核心含義是“善事父母”,這里的父母包括了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梢?,家庭的穩定和幸福,孝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家庭的穩定需要物質的基礎,尤其當人年老無力之時需要子女的扶助。孝的最基本內容是養,要求子女在物質上幫助父母。家庭的維系更需要精神的富足,家庭人倫關系的基礎是血緣親情,孝規范制定的目的,就是維系親情,使家庭成為其樂融融的生活場所??鬃雍偷茏佑懻撌裁词切?,孔子說:“色難”。這道出了子女對父母保持和顏悅色的難度,因而需要孝倫理來特別強調子女對父母要保持好的態度,使他們得到精神上的愉悅。二十四孝之一的“老萊子彩衣娛親”之所以得到千古流傳,也是真切地反映出父母尤其是年老的父母精神上對親情的需要格外強烈。

3.促進社會友善與和諧

家庭是社會的基本單位,家庭的穩定和幸福必然會促進整個社會的和諧和美好。老齡化社會提出的基本問題是如何養老。據中國人民大學2014年所做的中國老年社會追蹤調查(CLASS)結果表明,就實際養老狀況而言,家庭養老仍然是當前養老的主要形式:有80.1%的子女給老年父母提供經濟支持,在有照料需求的老人中,子女承擔照料責任的占到51.25%,超過八成的老年人認為自己和子女感情親近。中國傳統有“兒孫繞膝,頤養天年”的文化,能與子女以及孫輩一起度過晚年是幸福人生的一部分。此次調查也顯示,家庭養老是很多老年人的期望,選擇在自己家或子女家養老的老年人占到94.16%強。而關于“您認為老年人的照料應該主要由誰承擔”,有48.53%的老年人認為照料的主要承擔者應該是子女,農村老人該想法更加強烈,達到58.68%??傮w上,居家養老是九成以上老年人的養老期望,約一半的老年人希望由子女承擔主要照料責任。除此之外,孝內在的尊老助老的含義,對促進人際關系的友善從而建構和諧社會有重要的意義。孝從字形上看,是一個后生小子扶著一位老者。甲骨文形成的時代,社會的特點是熟人社會,每個人打交道的對象都不是陌生人,甚至人與人之間總有某種親屬關系,因而處理父母與子女之間關系的孝的要求很容易擴展為鄉鄰熟人之間年輕者扶助年長者的要求。隨著儒家“泛愛眾而親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等思想的普及,孝之敬老助老的范圍越來越大,對象越來越普及。時至今日,社會已經由“熟人社會”發展為“陌生人社會”,孝之敬老助老的含義并不能因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疏遠而失去意義,反而因為人們日常遇到陌生人頻率的增高而增加了必要性。社會中人與人的交往雖然失去了親密性,但人與人基本的尊重和互助是任何一個社會都必須有的。老年人因為生理心理的原因,更需要得到尊重和幫助。孝文化的推行,必然會增加老年人的被認同感和幸福感,也可以在老年人和年輕人之間建立良好的互動,實現代際間的和諧,促進和諧社會的建構。

4.培育家國情懷和責任意識endprint

中國文化有“修身、齊國、治國、平天下”的傳統,家庭與國家有千絲萬縷的關系,孝始于家庭,可以終于國家?!熬又掠H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順可移于長。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毙⒒谧优畬Ω改傅挠H情而規范代際間的倫理關系。個人與國家的關系雖然沒有親情作為基礎,但有著可與親情相比擬的深厚感情,因而由親子之間的關系可以推出公民個人與國家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以及道德規范。在傳統社會中,忠和孝的糾結、大義與小義的取舍留下了很多感人至深的故事。今天,忠于祖國依然是基本的道德要求,愛國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核心內容之一。傳統孝道強調“繼志述事”,為親揚名。積極入世,忠于職守,勇擔責任,是孝的應有之義?!缎⒔洝分芯驼f:“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边@是有很深刻的道理的。因而,認真完成社會職責,是孝子所當為,家庭之私和國家之公在這一點合二為一。今天,個人、家庭、國家和民族是一個命運共同體,每個公民盡職盡責,既是為個人家庭,也是為國家民族。個人對父母長者的孝敬之心,為社會國家的建設忠于職守,便可推動中國夢的實現。

三、孝文化的傳承實踐

孝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其價值和意義不僅僅限于傳統,今天仍然有必要弘揚和發展孝文化,提倡孝老愛親的中華傳統美德。孝文化在實踐方面的傳承推廣,不僅需要進行孝道美德教育,還需要學界對孝文化概念和理論的澄清、社會對孝文化氛圍的建構以及國家提供制度的保障。

1.孝德教育

個人美德教育是孝文化推廣最基本的措施。作為中華美德之一,孝德的發揚首先要從個人的道德教育入手。其中,家庭、學校和社會都是重要的教育場所。首先,孝的核心含義是“善事父母”,處理的是家庭中代際之間的關系,因而家庭孝德教育是最初也是最重要的環節。父母的言傳身教會對子女的孝德養成起到關鍵性的作用。父母通過講故事、立規矩、言語規勸、以及親身示范等方式告訴子女應該如何對待父母和老人,這對孩子一生孝德的養成都是至關重要的。其次,學校是孝德教育的強化階段。學校中師生正常關系的建立本身就包含著敬長的內容。此外,學??梢酝ㄟ^思想品德課、國學課、語文課等多學科課程傳達孝親敬老的觀念;還可以通過組織各種課外活動,加強學生對父母乃至社會的感恩意識以及對長者的尊敬之情。再次,社會孝德教育的最大特點是潛移默化。通常社會并不直接進行孝德的教育,而是通過各種示范和鼓勵的形式來倡導孝親敬老的美德。社會孝德教育的主體并不十分明確,在一定的條件下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教育的主體,這一點決定了社會孝德教育的內容很難把控,很大程度上仰仗社會風氣的支持。同時,社會孝德教育的客體也很不確定,每一個人——包括兒童和成人——也都可以成為受教育的客體。因此,社會孝德教育的范圍更廣,形式也更為靈活。

2.理論建構

孝文化有著悠久歷史,孝的概念內涵在歷史上屢有變遷,孝與非孝的爭論也屢見不鮮。明確了孝文化在今天的重要價值和意義,并不意味著自然地解決了孝文化應當如何的問題。因而,建構符合現時代的新型孝文化無疑是理論界亟須解決的任務。新型孝文化是針對傳統孝文化的弊端和社會的時代要求而提出的。首先,應該肯定孝文化中符合人之常情具有普遍價值的義理,如“善事父母”,無論在哪個時代,只要家庭存在,就必然存在善事父母的要求,只是在如何“善事父母”的具體要求上會有很大的差異。其次,要剔除不符合人性和時代要求的規范,如不加分辨的“愚孝”、盲目的“順從”、個人人格的喪失、單向義務的強調等。再次,它要重新吸收和解釋仍然適用于今天的部分,如敬親養志、敬老助老等要求可以直接采用,而“移孝為忠”“慎終追遠”等規范則需要重新解釋。最后,合理擴充和引申出符合時代要求的內涵,如面對平等、人格、博愛等新觀念的挑戰,需要對傳統孝觀念進行合理的擴充和引申。如此一來,新型孝文化至少包含以下內容:一是養敬。養是子女對老年父母物質需要的滿足,敬則是對他們精神需要的滿足,二者皆來自于老齡化社會的要求和現實中屢屢暴露的問題。養和敬都是傳統孝道的基本要求。二是平等。傳統孝道過于強調子對親的和順造成了子代人格的壓抑和保守,由此影響到整個民族性格的形成。新型孝道要提倡親子人格平等,平等對話。這可以從傳統“幾諫”“弗辱”等要求中轉化、擴充而來。三是博愛。傳統孝文化一直有敬老助老的內涵,將孝推廣到社會中成為普遍的敬老規范,這在現代社會中仍然需要大力發揚。四是忠愛?!耙菩橹摇弊詽h代確立,在歷史上正負作用都有。今天應該轉換一下視角,從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角度上看待人對于家庭、社會和國家的責任,重新解釋孝道之熱愛祖國、忠于公義的含義。五是追思。孝的最初含義是祭祀以求福報,孝文化中祭祖的作用被近代學者批評為“迷信”。今天重新審視孝之祭祀含義,從中凝練出紀念、追思的意義,這可以幫助思考人的情感歸宿和人生意義等問題。

3.禮俗塑成

中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譽。禮俗通過對特定時節的規定形成一定的風俗,起到熏陶教化的作用。禮俗通常是對人生中重要時間點的儀式化的紀念。正因為儀式化,使得我們在特殊的時刻莊重嚴肅地面對自己、面對人生,而后將自己的感觸和思考貫穿到日常的生活中。對個人而言,禮俗可以包括出生禮、成年禮、婚禮、壽禮等;對于社會而言,禮俗的重要載體是傳統節日。傳統中關于孝的禮俗有很多,這些禮俗從各個方面傳達了孝親敬老的理念,起到化成風俗、教導民眾的作用。今天仍然可以繼承和發掘這些禮俗。首先,從家庭方面講,涉及孝的禮俗最重要的是壽禮和祭祀。通常壽禮之時,兒女齊聚一堂,興高采烈地祝福父母能夠健康長壽。與此同時,全家人會一起回憶過去,暢想未來。老人將自己的人生感悟、經驗教訓傳達給子女;子女觸景生情,尤其是已為人父母的子女,對照自己的經歷,更理解父母的辛苦和不易,感念父母的恩德;對孫輩而言,借助正式的理解,學會敬重老人。祭祀死去的親人如今不再有尋求福佑的意思,只是寄托思念的方式。這種禮俗同樣可以通過追慕先人功德,激發后人積極上進、投身社會、承擔責任的熱情。其次,從社會方面講,與孝有關的禮俗非常多。春節、中秋節等合家團圓的節日,老少一堂,全家人相親相愛,父母之慈和子女之孝在此時都能充分體現。清明節是祭拜去世親人的節日,在此時間,慎終追遠,紀念緬懷親人,一方面引發人們對生命的思考,另一方面借敬祖報本傳統體會報恩之義,強化親情和責任感。重陽節是為天下老人特設的節日,讓老年人感受到社會的尊重,也對年輕人起到教化的作用。一些來自西方的節日也有教育民眾孝親敬老的作用,如父親節和母親節。禮俗喜聞樂見,參與人數多,影響力大,更容易為人們認可。而禮俗最易化成風俗,陶冶民風,形成孝親敬老的社會氛圍,影響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吧鹘K追遠,民德歸厚矣?!毙⑽幕膶嵺`和推廣,不能忽視禮俗的作用。endprint

4.制度保障

孝的問題不僅是家庭內部的問題,也是全社會的問題。因此,孝文化的實踐和推廣需要得到社會制度的保障。首先,需要法律制度的保障。最有力量的制度保障來源于法律?,F代社會的精神之一就是法治精神?!稇椃ā返?5條第1款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喪失勞動能力的情況下,有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的權利?!钡?9條第3款規定:“父母有撫養教育未成年子女的義務,成年子女有贍養扶助父母的義務?!逼渌姆蓪Υ艘灿幸幎?,如《婚姻家庭法》第21條第1款規定:“父母對子女有撫養教育的義務,子女對父母有贍養扶助的義務”,《老年人權益保障法》規定:“子女不僅要贍養父母,而且要尊敬父母,關心父母,在家庭生活中的各方面給予扶助。當年老、體弱、病殘時,更應妥善加以照顧,使他們在感情上得到慰藉,愉快地安度晚年”,2013年更是將“?;丶铱纯础睂懭敕?。國家還出臺了《養老機構設立許可辦法》《養老機構管理辦法》等規定,力圖讓老年人有更好的養老條件。關于孝親敬老的這些法律規定,對孝文化的實踐和推廣有強制、指引、宣傳、評價和教育的多方面的作用,是孝文化實施的最基礎也是最有力的支持。其次,需要保障制度的保障。孝文化面對的主要是老年人,在整個社會中屬于需要特別幫助的弱勢群體,需要國家的保障制度能夠在物質上和精神上保障他們度過晚年的基本條件?!秳趧臃ā返?0條規定:“國家發展社會保險事業,建立社會保險制度,設立社會保險基金,使勞動者在年老、患病、工傷、失業、生育等情況下獲得幫助和補償?!币虼?,國家必須確立和逐步完善退休制度、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最低生活保障等等制度,保障老年人權益,減少他們的后顧之憂。社會保障制度主要從社會物質保障方面保障老人的基本生存需要,減少家庭的養老負擔,也減少了家庭的很多顧慮和矛盾,對于促進個人幸福家庭和睦社會和諧至關重要。再次,需要評價監督制度的保障。法律本身有評價監督的功能,但由于民眾經常有“家丑不可外揚”“打官司就要傷感情”等顧慮,涉及孝親敬老的問題多不愿通過法律途徑解決。因而現實生活中法律的評價監督功能大打折扣,這就有必要發揮各種輿論渠道評價監督力量的作用,凸顯社會的正能量和主導價值觀。評價監督制度不僅要大力宣傳孝親敬老典型,還需要在精神上和物質上給予獎勵。

參考文獻:

[1]爾雅[M].北京:中華書局,2016.

[2]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63.

[3]左傳[M].北京:中華書局,2012.

[4]尚書[M].北京:中華書局,2012.

[5]楊伯峻:孟子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0.

[6]朱彬:禮記訓纂[M].北京:中華書局,1996.

[7]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9.

[8]吳仰湘:孝經鄭注疏[M].北京:中華書局,2016.

[9]杜鵬、孫鵑娟等.中國老年人的養老需求及家庭和社會養老資源現狀——基于2014年中國老年社會追蹤調查的分析[J].人口研究,2016(6).

責任編輯:李瑞山

(本文發表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雜志2017年第2期)endprint

猜你喜歡
現代價值孝文化
論蔡元培的科學教育思想及現代價值
淺析孝文化的當代價值
近30年來宋代“孝文化”研究綜述
中國傳統道德的現代價值
旅游紀念品的設計與開發
以孝文化促進國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
先秦儒家“德?!彼枷氲漠敶鷥r值
儒家廉政思想對高校廉政文化建設的啟示
全球化背景下中原華商文化的現代價值
傳統文化視角下把握 “孝文化” 概念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