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習者譯文的概念功能分析
——以I Have a Dream的節選文漢譯為例

2017-07-02 08:13
嶺南學術研究 2017年4期
關鍵詞:語言學黑人參與者

(東莞理工學院城市學院,廣東 東莞 523419)

一、引言

基于系統功能語言學的翻譯研究源遠流長,在學界取得矚目成果。早在20世紀50年代功能語言學家代表Halliday[1]8-10就引入功能語言學中的系統(system)、語境(context)、或然率(probability)和范疇(category)等概念分析機器翻譯的語言學機制和運行過程。到了60年代,Catford[2]采用功能語言學理論對翻譯進行更深入的研究,就系統功能語法“級轉移”概念的應用和發展、對語言、文化的不可譯性所作的界定和討論在國內外產生廣泛影響。70年代以后到本世紀,Halliday[3-4]就語言學中與翻譯理論和實踐密切相關的意義、功能和語境等幾個方面展開探討,談論譯作評價和翻譯過程中的對等問題,開啟了基于系統功能語言學的翻譯研究的語言學探索新天地。最近十幾年來,在國內隨著胡壯麟、黃國文、張德祿等學者多年不懈的努力,功能語言學途徑的翻譯研究迅速發展,取得累累碩果,已經成為國內語言學途徑的翻譯研究主旋律。國內學者黃國文教授[5]7-14首開先河,運用系統功能語言學理論與方法探討漢語古詩詞和《論語》的英譯問題,率先為語言對比和漢語典籍的英譯研究奠定了一個重要的、科學的語言學理論研究框架。此外,他對翻譯研究中的“譯意”和“譯味”之爭[6]、對等[7]、變異[8]等焦點問題都有精湛深入的論述,在學界引起強烈反響。受其啟發影響,眾多學者也紛紛從功能語言學的不同視角提出了翻譯研究的新途徑,對翻譯展開多維度的研究:從功能語法的銜接連貫機制入手,探討在翻譯中如何實現原文語篇連貫關系的重構及其相應的翻譯得失[9]37-43;基于Halliday的“語言純功能”建立的翻譯語境描寫體系[10]、基于功能語法的翻譯質量評估及其體系構建的研究等[11-12],篇幅所限,不再贅述。

相對于翻譯語言對比和譯著研究的累累碩果而言,系統功能語法在翻譯教學方面的應用性研究似乎剛起步,取得的成果也很有限。筆者從中國知網上搜到僅有寥寥幾篇:從系統功能語言學的角度分析學習者對一首英文歌詞的漢語譯文,從而證明系統語法的三大純理功能在譯文評價中的作用[13];程曉堂等[14]以學生譯文為研究語料應用概念功能的及物性系統分析英漢翻譯中的轉移現象;以系統功能語法對語言意義的分析為框架建構評估口譯意義傳遞質量的模型,驗證了系統語法對口譯評估的適用性[15],這些研究再次證明“從功能語言學角度分析翻譯過程有助于更加清楚地認識翻譯過程的本質”[16]。因此,對教學而言,運用功能語言學理論分析學生譯文,則可以幫助我們更加清楚認識學習者的譯文構建過程和認知規律,從中發現學習者譯文的某些特征及其英漢轉換規律,有助于培養學習者的語言意識,逐漸形成運用翻譯策略的能力。同時,啟發教師反思翻譯課堂,糾正某些錯誤的教學模式。據此,本文以I Have a Dream的節選文及其名家漢譯、80篇學生譯文為語料,在概念功能體系框架內首先探討節選原文和名家譯文如何實現概念功能上最大程度的一致,然后對比學生譯文與名家譯文,分析學生在再現原文概念功能上的得失,以期為翻譯教學提供參考借鑒。

二、原節選文及其譯文的概念功能分析

I Have a Dream是著名黑人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于1963年在華盛頓林肯紀念堂前發表的演說,以嚴謹的結構、豐富的辭格和多變的句式有力地抨擊了美國對黑人的種族歧視,號召人民立即投入爭取自由與正義的斗爭,是歷史上公認的政治演說經典作品。鑒于其經典屬性,有著眾多中文譯本,筆者在參考對照兩個較為權威的版本[17-18]后確定其譯文。本文的研究對象為廣東某高校英語專業三年級學生,這些學生已經通過英語專業四級或大學英語六級考試,在學生翻譯節選文之前教師告知與語料有關的背景。

(一)關于翻譯中的“對等”和概念功能

本研究選擇功能語言學三大純理功能之首——概念功能為研究框架和內容,是基于以下考慮的。首先,“對等”是翻譯的目標,也是一直以來翻譯研究討論的焦點之一,在系統功能語言學框架下的翻譯研究認為[19]16概念功能(尤其是經驗功能)是否與原文對等是評估譯文優劣、判斷譯文是否對等的首要依據。雖然人際功能和語篇功能的對等也很重要,但就這三個元功能的重要性而言,最重要的還是經驗功能的對等[7]102。其次,在翻譯教學方面,“譯文內容忠實,傳遞原文意義”一直以來都是翻譯本科人才培養的一個基本要求[20]22,同時,最權威的英語專業八級考試也以此作為考生譯文評分的基本依據[21]5-6。顯然“內容忠實,傳遞原文意義”所指的正是概念功能。翻譯是“有導向的意義創造活動”[3]15,意義及其選擇對翻譯的重要性是以韓禮德為代表的系統功能語言學家的翻譯研究的核心內容,翻譯首先就是翻譯意義,用與原文語篇意義對等的譯文語篇代替原文語篇,而翻譯意義正是原文概念功能的再現。概念功能包括經驗功能和邏輯功能,經驗功能指的是語言對人們在現實世界(包括內心世界)中各種經歷的表達。而作為語義系統的“及物性”(transitivity)則是經驗功能的核心內容,其作用是把人們在現實世界中的見聞和行為分成若干種過程(process),并指明與這些過程有關的“參與者”(participant)和“環境成分”(circumstantial element);及物性系統包括六種過程:物質過程、心理過程、關系過程、行為過程、言語過程和存在過程[22]74-75。物質過程通常由動態動詞表示做事的過程,涉及的參與者包括動作實施者和動作的目標。心理過程表示感覺、反應和認知等心理活動過程,參與者是心理活動的主體和被感知的客體。關系過程包括歸屬和識別兩大類,歸屬類的關系過程包括表示屬性的成分和含屬性的載體兩個參與者,識別類關系過程指用一個實體確定另一個實體的具體身份。行為過程指的是呼吸、嘆息、哭笑、做夢等生理行為活動的過程,其參與者往往只有一個行為者。言語過程是指通過言語交流信息和思想的過程,其參與者可以是過程主題講話者、接收信息的受話者或講話內容。存在過程表示有某物存在,其參與者是存在物。及物性系統里除了有各種過程以及相應的參與者外,還包括環境成分。環境成分包括時間、空間、方式、程度、比較、伴隨、因果、身份等意義,最常見的語言結構是副詞詞組和介詞詞組。

(二)原節選文的概念功能分析

作為交際過程,演講詞表現為演講者與聽眾、作者與讀者之間的溝通交流;作為交際產物,演講詞是說話人對語言的系統網絡進行選擇的結果,選擇即意義。據此,下文按照功能語言學的概念功能體系,對原文、譯文語篇里的小句從微觀層面進行及物性和邏輯意義的分析,以揭示和描寫原文、譯文在概念意義上保持多大程度的一致。原文和譯文均為5個復合小句,為討論方便,按這些小句出現的先后順序編號,原文首句編號為①,譯文首句編號為(1),余依此類推。

①It would be fatal for America to overlook the urgency of the moment and to underestimate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Negro.②This sweltering summer of the Negro’s legitimate discount will not pass until there is an invigorating autumn of freedom and equality. ③Nineteen sixty-three is not an end, but a beginning. ④There will be neither rest nor tranquility in America until the Negro is granted his citizenship rights. ⑤The whirlwinds of revolt will continue to shake the foundations of our nation until the bright day of justice emerges.

表1 原節選文概念功能分析

根據及物系統分析其概念功能,從表1可見原文所涉過程有物質過程和存在過程各3個,2個心理過程,1個關系過程。該文段篇幅雖短,但涉及的過程類型較多,就主題表達而言,本篇演講語言豐富的過程有利于表現黑人和政府間復雜的社會關系,尤其是最大占比的物質和存在過程正好與黑人當時不斗爭就沒有生存的緊急攸關形勢相匹配。5個復合句中無論是參與者還是環境成分,都涉及美國政府、黑人、斗爭、演講時間或表示權益的抽象名詞,作為信息中心的參與者和環境成分兩者之間構成本節選文錯綜復雜、互相交織的及物系統,凸顯當時美國社會復雜尖銳的種族矛盾,同時也表明黑人為爭取平等自由公民權而戰斗不止的決心。

再看原文的邏輯功能。邏輯功能指的是兩個或多個語言單位之間的邏輯語義關系,Halliday[23]215-217從相互依存和邏輯語義關系兩個角度來分析研究邏輯功能。語言單位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有并列(parataxis)和主從(hypotaxis)兩種類型,邏輯語義關系可大致分為擴展(expansion)和投射(projection)兩大類,其中擴展的方式涉及詳述,延伸和增強三種類型。據表1可見節選文的5個復合句中分別由兩個小句根據一定的邏輯語義構成,其中③句的兩個小句是并列關系,以延伸的邏輯方式對“延伸的邏輯的屬性予以識別判斷,其余各復合句的小句均為主從關系,從句對主句以增強或詳述方式進一步擴展,以表示條件的環境因素強調小句語義,這種邏輯關系與本身的經驗功能是相輔相成的,強調了“黑人爭取公民權利關系到自身的存亡,關系到美國民族的存亡”這一演講主題。

(三)節選譯文的概念功能分析

譯文:

(1)忽視此刻形勢的緊迫性,低估黑人的決心,對美國而言是致命的。(2)直到自由平等的朗朗秋日降臨,黑人義憤填膺的炎炎酷暑才會結束。(3)1963年不是斗爭的終結,而是開端。(4)直到黑人被賦予公民權利,美國才會安定和寧靜。(5)直到正義光明的艷陽天到來,動搖美國民族根基的反抗旋風才會停止。

表2 譯文概念功能分析

表2(續)

根據表2對比原文的過程、參與者和環境成分等方面,發現(1)句的過程不變,(2)(4)(5)句原文的存在過程在譯文中轉換為物質過程,其余未變。(3)句譯文增加了一個關系過程,原文和譯文的環境成分、邏輯功能保持一致。由此可見,漢語譯文最大變化就是突出物質過程,同時也保留原文的關系和心理過程,譯文的這種及物性特點符合的漢語動詞豐富的文體特征,而且譯文同樣表明黑人為爭取權利而堅持斗爭的堅定意志,號召黑人同胞行動起來共同奮斗,因此譯文同樣凸顯原文主題,再現原文概念功能。

三、學生譯文分析

首先在概念功能體系框架內把名家譯文和學生譯文進行小句及物性和邏輯功能的比對分析,以揭示和描寫學生譯文的概念功能相對于名家譯文在哪些方面發生了怎樣的“偏離”,然后統計所有的“偏離”并分析原因。

(一)學生譯文分析

表3 學生譯文偏離統計

根據表3,小句①中過程2的參與者是美國而非美國人,受試沒有注意到American與America在拼寫方面的細微區別,同時也反映出受試者缺乏對全文經驗意義的把控,如果稍微能夠對照后文,也可輕易發現此處指的是美國,因為黑人也是美國公民,翻譯為“美國人”,顯然就把黑人排除在美國公民之外了,這完全與演講主題相違背。本句的第二個偏離是添加了連接詞“如果……那么/就……”,占比26%,究其原因,在于把情態動詞would理解為純粹的將來時用法,加之本句的真實主語是由兩個動詞不定式構成,因此不少學生很自然地添加連接詞“如果……那么……”把原文的長句拆譯,這樣就把原文已經發生的兩個過程“忽視此刻形勢的緊迫性,低估黑人的決心”改譯成還沒有發生或即將發生,偏離了原句的概念意義;從邏輯功能來看,相當于把原來主從句的詳述關系改為增強關系,偏離了原來的邏輯意義。

②句偏離程度較大,主要表現為語義理解錯誤:首先是把主句的環境成分of the Negro’s legitimate discount和參與者This sweltering summer互相混淆,占比32%,其次是把充當主語的短語改譯為心理過程小句“黑人對法律/夏天不滿”,占比15%。原文通過隱喻手法描述黑人面對長期以來的不平等待遇而心中累積了許多憤恨不滿,這種狀態就如同飽受酷暑的煎熬一般,同時黑人又熱切期盼平等自由的公民權,就好比酷暑中的人期盼涼爽秋日,表達了黑人要求平等自由權利的急切愿望。這里的參與者只有酷暑,被環境成分“如同黑人飽受義憤填膺的煎熬一般”所修飾,而為數不少的受試沒有正確理解其隱喻用法,譯文中混淆了參與者和環境成分,或者把參與者“夏天”當環境成分,譯為“在這個悶熱的夏天”,或者把環境成分當參與者,譯為“黑人不滿意悶熱的夏天”,還有的干脆翻譯為兩個參與者“黑人”和“夏天”,由此產生各種誤譯:黑人的不平等遭遇發生在悶熱的夏天;黑人的合法抵抗發生在炎熱的夏天,黑人對法律的不滿發生在煩悶的夏天。雖然有少數學生意識到②句的隱喻意思,但也許囿于語言表達能力,把“炎炎夏日”略去不譯,翻譯為“黑人合法的不滿不會過去”,這多少跟原文意義有差異。最后一點,部分錯誤集中在從句的過程轉換上,主要表現為沒有把存在過程轉換為物質過程,占比28%,標準譯文把原文的存在過程“there is ……autumn”轉譯為“……秋日降臨”,更加符合中文的表達習慣,而學生囿于原文,按原文存在過程的字面意譯為“有……秋日”,雖然傳達了原意,但終究不完全符合中文的表達習慣。

③句的翻譯基本正確。

④句的偏離主要集中在三點:其一是對及物系統的環境成分類屬的錯誤識解。原文雖然以表示時間的until連接小句作為環境成分,但從全文來看,演講者號召黑人要為爭取平等權益而奮斗不止,而停止斗爭的條件就是美國政府充分保障黑人的公民權益,所以此處強調的是條件,譯文以“直到/只有……才……”與原文中條件環境成分保持一致,而很多受試者(占比37%)沒有充分解讀原文意義,拘泥于until的字面意義,譯為表示時間的環境成分,譯文普遍出現“直到……時候,才……”“……之前”句式,而時間成分和條件成分是不一樣的概念,使得譯文語義有了一定程度的偏離。還有不少受試(占比17%)以“如果…那么/就……”“否則”“除非”等翻譯,雖然也表示條件,但相對于“只有/直到……才……”的連接詞,已大大削弱了原文的堅決條件語氣,上述錯誤的典型翻譯包括:直到黑人得到公民權益的時侯,美國才有安寧平靜之日;黑人被授予居民的權利的時候,美國才會得到寧靜;如果黑人的公民權益得不到滿足,美國是不會有安寧和穩定的;除非黑人們理所當然地得到屬于他們的公民權,否則,美國永遠不會得到寧靜。也有個別學生(占比6%)沒有把原文存在過程的環境成分轉換為譯文的參與者,導致語義錯誤,譯文為“在美國的黑人他們沒有安定也沒有休息,直到被認可享有公民權”,“美國黑人的不滿是不會因此得到停息和安靜的。本句的第二個錯誤在于原文為被動語態被改譯為主動語態,占比高達37%。系統功能語法將語態分為三種,即主動態、中動態和被動態。在翻譯過程中,不同語態的動詞體現方式也不同。一般而言,形式和意義都是主動的則轉換成主動,形式和意義都是被動的則轉換成被動。而本句被動語態涉及三個參與者:其中the Negro和his citizenship rights是明示的兩個參與者,the America是暗示的第三參與者,此處被動語態強調物質過程is granted與目標the Negro的關系,演講者強調黑人被賦予公民權是天經地義的,而不是靠黑人自己去索取公民權,執行該物質過程的主體必須是美國政府,這是美國政府的責任和義務。然而部分學生把被動語態改譯為主動語態后的得到的譯文是“黑人獲得公民權利”,如此一來,就把演講者強調“政府必須主動行動,授予黑人公民權”這一原意改譯成黑人要主動索取權益,從整個語篇來看,這種改譯在一定程度上偏離了原文的經驗功能。第三個錯誤類似于②句的錯誤,沒有把存在過程轉譯為物質過程。

⑤除了個別(占比9%)譯文把表示條件的環境成分譯為表時間的成分外,其余基本正確。

(二)學生譯文特征總結和原因分析

表4 譯文偏離類型統計

根據表4,總體而言學生譯文在再現概念功能方面的錯誤主要集中于四點。第一,是過程轉換方面,表現為存在過程未能轉換為物質過程,沒有把英語中存在過程的環境成分轉換為譯文中相應的參與者,以使譯文更加符合中文表達習慣。第二,是不能充分理解文中的隱喻表達,混淆隱喻用語中的參與者和環境成分,不同程度上誤解甚至歪曲原文意義,導致偏離原文的經驗功能。第三,是語態方面,受試似乎更愿意把英文的被動語態翻譯成中文的主動語態,雖然所在句子的經驗意義沒有很大改變,但從整個語篇的概念功能來看,這種轉換還是欠妥當的,在一定程度上偏離了原文意義。第四,是邏輯功能方面,本節選文的5個復合句都內包兩個小句,分別有延伸、增強和詳述三大類型,其中的增強又以表示條件的環境成分為主,但學生普遍拘泥于原文小句的時間連接詞,將其翻譯為表示時間的環境成分小句,沒有充分體現原文的條件意義。

造成學生譯文錯誤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英漢雙語知識不扎實、語言技能薄弱等學習者的常見通病之外,就翻譯能力培養的教學模式來看,其中的一個突出弊端是目前的翻譯教學模式大多以語言結構對比和傳統翻譯技巧傳授為中心[24]68。雖則這些知識有利于學生翻譯能力培養,但也容易誤導學生把翻譯理解為是單純的語言對比和字句對譯行為,因而在翻譯時受制于原語語言形式,導致譯文出現了上文提到的沒有恰當轉換及物過程、誤解原文意義、偏離原文經驗邏輯功能等毛病。再者,學生往往生搬硬套翻譯課堂上講授的翻譯技巧,比如很多翻譯教材都提到的“主動語態改譯為被動語態”的英漢翻譯策略,在本研究中,相當部分學生不假思索的濫用該技巧而導致譯文意義的偏離,事后的調查和訪談也都證實學生的確受到翻譯課堂上傳授的主動、被動語態互譯的翻譯技巧影響而改譯原文④句。

四、結語

翻譯是以意義交流為中心的活動,而系統功能語言學正是以研究意義為中心、以語言功能為核心的一門理論語言學科,本文的研究再次證明和檢驗了功能語言學不僅在語篇對比和譯作研究中,而且在翻譯教學中同樣有著廣泛的應用性和極強的操作性。本文中學生譯文的普遍錯誤反映了傳統翻譯教學的部分弊端,本研究認為學習者除了應加強英漢雙語基本功和知識體系的學習之外,很有必要通過學習一定的語言學理論來提高語言意識。而系統功能語言學無疑是首選,學生通過對系統功能語法的了解,培養初步運用系統語言學理論分析語言的能力,啟發學生自己發現翻譯的語言轉換規律和翻譯現象,教師在合適的情況下才予以概括性的總結,而不是單純的講授翻譯策略或技巧,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雙語對比意識和翻譯策略的決策能力。

參考文獻:

[1] Webster, J. Computational and Quantitative Studies[C].New York:Continuum,2005.

[2] Catford J.C.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5.

[3] Halliday,M. A. K. Language theory and translation practice[J]. Rivista Internazionale di Technica Della Traduzione, 1992.

[4] Halliday,M.A.K. Pinpointing the choice:meaning and the search for equivalents in a translated text[M]//Ahmar,M, Knight,N.K.Appliable Linguistics.London:New York,2010.

[5] 黃國文.翻譯研究的語言學探索:古詩詞英譯本的語言學分析[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

[6] 黃國文.“譯意”和“譯味”的系統功能語言學解釋[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5,47(5):732-742.

[7] 黃國文,陳旸.翻譯研究中的“元功能”對等[J].中國外語,2014,11(2):97-102.

[8] 黃國文,陳瑩.從變異看《論語》的英語翻譯[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4(3):61-65.

[9] 王東風.小說翻譯的語義連貫重構[J].中國翻譯,2005,26(3):37-43.

[10] 李運興.翻譯語境描寫論綱[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

[11] 司顯柱.翻譯質量評估模式再研究[J].外語學刊,2016(3):84-94.

[12] 司顯柱.論功能語言學視角的翻譯質量評估模式研究[J].外語教學,2004,25(4):45-50.

[13] 劉澤權,古月.語言功能分析法對翻譯教學的啟示——以Do Re Mi歌詞及其漢譯的純理功能分析為例[J].英語研究,2006,4(4):108-114.

[14] 程曉堂,梁淑雯.及物性理論與英漢翻譯中轉譯的啟示[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8(12):42-45.

[15] 歐陽倩華.系統功能語法視域下的口譯意義評估——項面向學生口譯表現的實證研究[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15,38(4):120-129.

[16] 黃國文.一個簡單翻譯過程模式的功能分析[J].外語研究,2009(1):1-7.

[17] 何高大.英語名人演講[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1.

[18] 朱剛.英語演說詞精品[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19] Halliday,M.A.K.Towards a theory of good translation [M]//ERICH. S,COLIN. Y. Exploring Translation and Multilingual Text Production: Beyond Context . Berlin:Mouton de Gruyter,2001:13-18.

[20] 仲偉合.高等學校翻譯專業本科教學要求[J].中國翻譯,2011(3):20-24.

[21] 高前,楊躍華.翻譯與寫作[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1.

[22] 胡壯麟,朱永生等.系統功能語言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23] Halliday, M.A.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M].2nd ed.London:Arnold,1994.

[24] 譚業升.翻譯教學的認知語言學觀[J].外語界,2012(3):66-73.

猜你喜歡
語言學黑人參與者
休閑跑步參與者心理和行為相關性的研究進展
臺胞陳浩翔:大陸繁榮發展的見證者和參與者
體認社會語言學芻議
黑人談河流
《復制性研究在應用語言學中的實踐》評介
淺析打破剛性兌付對債市參與者的影響
《神經語言學和心理語言學視角下的二語習得》述評
海外僑領愿做“金絲帶”“參與者”和“連心橋”
社會語言學名詞
善跑不擅游的黑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