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川端康成文學的生態意識

2017-07-04 21:57盧長煜
北方文學·下旬 2017年6期
關鍵詞:生態意識川端康成文學

盧長煜

南京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

摘要:概述川端康成生態意識形成的基礎,生態意識的定義,采用魯樞元的文藝生態批評理論,從自然生態、社會生態、精神生態三個層面解讀川端康成文學,體會作者在親近自然的同時,對人自身、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所進行的文學深思與創作,以期為當代生態文學的研究提供范本,同時對當代作家的創作起借鑒作用。

關鍵詞:川端康成;生態意識;文學

川端康成是日本新感覺派作家,1968年憑借其代表作《伊豆的舞女》、《雪國》、《古都》等,成為日本首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雖然當時的日本早已現代化和西方化,但川端康成文學立足于繼承并超越傳統民族文化的生態意識卻大放光彩。羽鳥徹哉在《作家川端康成的思想基礎》中提到“論及川端的人都應該考慮其孤兒遭遇及戀愛體驗”。親人相繼離世,逐漸形成了感傷與孤獨的性格,盧梭在《一個孤獨的漫步者的遐想》里說過,觀察者的心靈越是敏感,在與自然的壯麗偉大和諧交融時,就會有越強烈的狂喜油然而生。川端的成長經歷,使他渴望從自然中尋找精神解脫,洞察自然萬物的情感更纖細,更能發掘旁人看不到的自然的精髓。川端少年時代就閱讀過《源氏物語》、《枕草子》、《萬葉集》等名著,雖然當時稚嫩的他并不能體會文章的深意,只不過朗讀語句感受文章的音調和韻律而已,即使這樣年少的他也因此沉浸在多愁善感之中,每提筆創作心中都有回響,這些作品對他的文章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如火如荼的戰爭以及戰敗后動蕩不安的社會環境也是促使川端文學作品回歸自然和傳統的催化劑,這些都是川端康成生態意識形成的基礎。

我國對川端康成的研究從最初的文學譯介、評傳,到比較研究、女性研究,以及禪宗、文化、美學等跨學科的多元視角的文本解讀研究。一方面,我國學界對川端文學的研究已取得巨大成就,但多集中于研究其作品中體現出的古典美意識,聚焦點仍在川端文學的審美意識。另一方面,生態批評近年極受學界關注,但對川端康成文學從生態批評視閾進行分析研究的并不多。

生態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狀態,以及它們之間、或它們與環境之間密切相關的關系。生態最早是生物學術語,屬自然科學范疇,如今已滲透到社會科學領域。目前生態批評已經成為一種世界范圍的人們認同的文學研究方法和批評流派。生態意識是反映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一種新的價值觀,是對人與自然的關系以及這種關系變化的哲學反思。文學研究者們近年也開始重新審視文學作品中的生態意識,探討文學創作及文學研究的發展方向。

魯樞元是最早提出生態批評三分法中國學者,他認為人不僅是一種生物性的存在,一種社會性的存在,還是一種精神性的存在。就人的生存境遇而言,除了“自然生態”、“社會生態”,還應當有“精神生態”的存在?!白匀簧鷳B”體現為人與物的關系,“社會生態”表現為人與人的關系,精神生態則屬于人與其自身的關系,精神表達了人作為人的內在的、本真的含義。

筆者擬采用魯樞元的文藝生態批評理論,從自然生態、社會生態、精神生態三個層面解讀川端康成的文學作品,體會作者在親近自然的同時,對人自身、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所進行的文學深思與創作,此研究不僅對當代作家的創作具有啟示作用,也為當代生態文學的研究提供范本,為廣大文學愛好者進一步研究川端文學的深層生態意識拋磚引玉。

一、自然生態意識

何為自然生態?文心雕龍道:“云霞雕色,草木賁華,林籟結響,泉石激韻”。川端康成曾說:在小說家中,我這號人大概是屬于喜歡寫景色和季節的。自然的美是無限的,人感受的美卻是有限的。他擅用細致的筆觸描摹自然,“溪中多石,流水的潺潺聲,給人以甜美圓潤的感覺”,“聽到從屋檐滴落下來的輕輕的滴水聲。檐前的小冰柱閃著可愛的亮光”,“狗尾草綻滿了淡黃色的花朵。細長的葉子一株株地伸展開來,形似噴泉,實在太美了”,景致細微,字里行間流露出對自然的喜愛和贊頌?!八嗟氖浅缟凶匀皇挛锏拿?,即自然美。在審美意識中,特別重視自然美的主觀感情和意識作用”。

小說《雪國》中,島村對山巒有著莫名的憧憬,從山水中尋找漸逝的感情。連駒子的琴聲也因“透過冬日澄澈的晨空,暢通無阻地響澈遠方積雪的群山”,而不同以往充滿力量,這力量從美妙的自然中得來。正如作者川端康成曾說生命的活力借助自然的無限得以顯現,主張要盡力揭示大自然的生命力,展示大自然的靈魂。作者一方面著力展現自然景色之美,一方面又將它與人物形象和內心波瀾融合,甚至將自然作為前景,而將人物融于自然背景中,“盈盈皓月,深深地射了進來,明亮得連駒子耳朵的凹凸線條都清晰地浮現出來”,“在她的脖頸上映出一抹衫林的淡淡的暗綠”,“駒子的臉仿佛映在銀河上”。作者常借帶有疏離感的自然描寫營造凄美的意境,“月兒皎潔得如同一把放在晶瑩的冰塊上的刀”, 將駒子的純美卻悲哀的感情融入景中,目光轉向秋蛾,“翅膀是透明的淡綠色,有女人的手指一般長。對面縣界上連綿的群山,在夕暉晚照下,已經披上了秋色,這一點淡綠反而給人一種死的感覺”,有種全景眺望之感,近景是奄奄一息脆弱不堪的將死之蟲,遠景轉換至余暉映照下的群山,近物遠景散點透視,渲染出一種凄美孤寂的意蘊。

川端筆下的風景充滿幻想和象征,是他自己感受的借助之物。作品中的自然現象與人生經歷相通,與情景相融,形成與人物心靈交互感應的紐帶,并賦予讀者廣闊的想象空間。把自然界的各種現象看作是自己的精神、情緒和內在價值的比喻或象征,人融于景,景化于人,通過景物喚起情感,情緒從中得以傳達表現。眼前奄奄一息的秋蛾象征著駒子無論如何掙扎卻難逃命運捉弄的悲慘結局,悲涼浸潤了島村的心。映在鏡中廣袤無垠的白雪,“愈發耀眼,活像燃燒的火焰”,對島村而言,皚皚白雪是駒子的純凈的化身,她感情的赤誠如火焰耀眼地燃燒。

《伊豆的舞女》中廣為人稱道的“雨”的描寫也是如此,“陣雨已經把從密的杉樹林籠罩成白花花的一片,以驚人的速度從山腳下向我追來”,為了趕上舞女一行人,“我”加快了腳步,此刻的雨仿佛如同催促我一般 ?!坝辍痹诖ǘ斯P下已然被賦予了生命,作者把個人欲望巧妙融入了雨中,自然和人在此刻形成了心靈的相互感應,營造出自然和人調和之美感。

二、社會生態意識

川端筆下的滂沱大雨、銀裝素裹、皓月千里、晨光熹微、蜂飛蝶舞,無處不彰顯著自然之靈動,無處不體現著自然之生機,作品中淳樸的風土人情與自然交織成一幅人情溫暖,景致濃厚的畫卷,其短篇小說《伊豆的舞女》中,“我”與淳樸的藝人們和天真的薰子在旅途中結伴而行,他們自重自愛,對“我”也處處照顧,還真誠的邀請“我”冬天去他們家,并商量著騰出一間房讓“我”住,甚至要去船上親自迎接“我”的到來。樸素的情誼如涓涓細流浸潤著我孤寂乖張的心,每讀一遍都是一次心靈的凈化之旅?!堆﹪分?,駒子為給行男治病,不得已當了藝妓,葉子更是對行男無比鐘情,悉心照料。行男死后駒子對葉子照顧有加,葉子也能體會駒子的心情。后來駒子到了一戶人家做工,那家人待駒子很好,孩子哭了怕吵醒駒子就背到外面哄。在島村冷漠虛無的目光中,人與人之間的情誼更顯珍貴、鮮明??U紗場看著織女嘔心瀝血織出的薄紗,不由得發出感嘆“那一往情深的愛的追求,曾幾何時,難道竟會變成對所愛的人的鞭笞么?”透露著淡淡人與人之間溫情,飄渺著的頹傷虛無的主韻律。

這與作品的創作背景不無關系,自1935年始,于1947年完成,創作歷程長達12年,而在此期間的日本軍國主義膨脹發窮兵黷武,給亞洲人民帶來無盡的災難,后經歷戰敗,“那時節,戰爭受害者和疏散者都帶著行李上車,車上籠上一種懼怕空襲的氣氛,和不規則地流動著一股焦臭的氣味”[12](P20)。日本國內經濟等各方面遭遇重創,局勢動蕩不安。而作品中所構筑的世界卻捕捉不到半點戰爭的氣息,“戰爭期間,尤其是戰敗以后,日本人沒有能力感受真正的悲劇和不幸”。戰后川端更無所期待,“不相信戰后的世相和風俗?;蛟S也不相信現實的東西”。川端對戰爭“最消極的抵抗”便隱藏于作品中,島村游離在戰爭喧囂之外,對西方舞蹈藝術頗感興趣的他,無所事事,寫出的東西大多“紙上談兵”,一切在他眼中皆是徒勞,精神流亡著的他對人性的冷眼旁觀、消極遁世的表現更像川端康成本人。

《雪國》所流露的人生虛無、徒勞無益的悲觀調子,不能說這只是川端一貫的人生觀的反映而沒有戰爭對川端的影響[11],川端的雪國安詳寧靜,人情溫暖,用筆創造出在混沌中守護著精神的境域。同樣,戰后作品《古都》中,自然美和人情美交織中籠罩著寂寞哀愁,千重子曾對苗子說過:“也許幸運是短暫的,而孤單卻是長久的”,是千重子孤兒心境的展現。早年被迫分開的姊妹在重聚后都愿為了對方的幸福甘愿作出犧牲,迫于種種因素,不得不再次經歷離別。孤兒的悲哀心境是川端的真情流露,戰敗的日本一度陷入孤立無援之地,社會價值觀一度崩潰,川端在回歸日本傳統,極力描寫人的善良淳樸、積極向上的生命力,不免受到戰敗頹廢悲傷的情緒浸潤,筆下流露傷感,“對我來說,比起政治上的憤慨來,更多的是由于內心的哀傷。我的工作恐怕無法從這種哀傷中逃脫”。川端文學總是透漏著些許人文關懷,在戰敗后的歷史時刻,這種人文關懷是以所蘊含的回歸自然與古典的韻味去撫慰日本人心靈的傷疤。

三、精神生態意識

1968年在瑞典斯德歌爾摩接受諾貝爾文學獎時,川端發表了《我在美麗的日本》,禪和日本文學及對他作品的影響貫穿演講始終,他引用了道元禪師和明惠上人的和歌,追溯日本文學的淵源和發展脈絡,闡明日本傳統的自然觀和宗教觀。他曾說“我相信東方的古典,尤其是佛典是世界最大的文學。我不把經典當作宗教的教義,而是當作文學的幻想來敬重的”,川端向世界傳達的是“心境無邊光燦燦,明月疑我是蟾光”的天人合一,崇敬自然的觀念,是日本傳統文化的精髓。

這種觀念一定程度上啟迪了川端康成深層精神結構中“宿命”和“虛無”的生命體驗 ,如《雪國》中駒子無法逃脫的悲劇命運,島村的徒勞厭世情結等。川端文學對于自然景觀的描寫不少體現了最純粹最鮮明的佛禪色彩,這與其深受佛典禪學的影響密不可分。前文自然生態中提及,川端竭力展現自然的靈性和生命力,自然是他感受的載體,也是他抒情的對象,這體現了川端生態意識中對自然的態度。此外,川端在文學創作中,受佛禪的影響,常借由自然思索人生,用自然的博大永恒,反襯人生的無常渺茫,《雪國》終章對浩瀚銀河的描寫片段, “猶如一條大光帶的銀河,使人覺得好像浸泡著島村的身體,漂漂浮浮,然后佇立在天涯海角上。這雖是一種冷冽的孤寂,但也給人以某種神奇的媚惑之感?!便y河包容萬物,永恒璀璨,而駒子的悲劇葉子的焚滅,都在訴說著世事無常,美輪美奐中浸透著悲哀?!安恢獮槭裁?,島村總覺得葉子并沒有死。她內在的生命在變形,變成另一種東西”,葉子在烈火中死去,島村卻感悟到葉子似乎是“涅槃”輪回轉世成“另一種東西”,萬物一如,輪回轉世的佛禪思想讓結局中絕望中透出一絲希望,羽鳥徹哉論及川端的宇宙觀時提到,宇宙中有一個巨大的生命之流,所有事物之間的差異都只不過是出現在生命之流表面的一時的形態。無論是我還是你,無論是人還是植物,甚至就連動物和礦物,當他置身于巨大的生命之流之中的時候,原本就是一物。也可以說,川端眼中的自然與人平等共生,葉子的重生幻化成落入九天的銀河,象征著人從自然而生,終回自然懷抱,這種交融共生的精神生態,從其作品中可窺見一二。

四、結語

川端文學一直致力彰顯自然之靈,祝頌大自然的神奇。在《雪國》、《伊豆的舞女》、《古都》等重要作品中,構筑了一個個靜謐美麗充滿溫情的世界,但由于受到戰爭的陰霾侵蝕,文筆基調交織著淡淡的溫情與悲傷。時代影響下的各種因素導致川端無法明確表達對戰爭的態度,另一方面,社會價值崩潰和崇敬自然的傳統觀念消逝,促使川端積極投入到“回歸傳統”的創作中,手中的筆便是川端的信仰,在混亂破敗中辛勤耕耘出一片守護心靈的凈土,收獲寧靜。川端的特殊個人成長經歷使他擁有更敏銳的洞察力,更深層的體味自然魅力的能力,得以挖掘到旁人忽略的風景。日本古典文學的熏陶和佛禪文化的洗禮,是形成川端康成自然審美的來源。戰爭的不幸,傳統的消逝,讓川端萬般焦急,回歸和超越傳統的生態意識成為川端的創作追求,在文學中構筑美好世界值得我們學習借鑒,作者的用心良苦值得我們深思。

反觀現代社會,快節奏的都市人忘記了放慢腳步去感受美好自然。為謀求經濟快速發展,常以犧牲自然為代價,未遭破壞的自然生態變得越來越可貴。世界的一些角落戰火仍未停息,貼著發展經濟標簽的利己主義、人類中心主義在世界橫行,精神生態、社會生態的平衡也面臨極其嚴峻的挑戰。重視精神、社會、自然生態的健康發展及如何才能在人、社會、文化、自然中尋找平衡點,已然成為不可避免的話題,關注生態、重視生態應成為文學研究和文學創作的一個重要方向。

參考文獻:

[1]吳敏.《伊豆的舞女》中“水”意象的探討[J].福建江夏學院學報,2015(2):96-101.

[2]王諾.生態批評的美學原則[J].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2010(2):18-25.

[3]王寧,劉宗和譯.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家談創作[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

[4]李萬古.現代科學“生態學化”和社會生態意識[J].山東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3):9-13.

[5]韓愛平.河南大學作家群[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2,09.

[6]葉渭渠.川端康成評傳[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

[7]川端康成.雪國[M].北京:外國文學出版社,1998,10.

[8]葉渭渠.川端康成傳 插圖珍藏本[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3,10.

[9]川端康成.川端康成集散文隨筆傳記卷臨終的眼[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01.

[10]川端康成著.伊豆的舞女[M].葉渭渠譯.??冢耗虾3霭嫔?,2010,08.

[11]川端康成.雪國 精華版[M].高勤慧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01.

[12]川端康成著,葉渭渠等譯.美的存在與發現[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02.

[13]張恩輝.川端康成傳[M].吉林:時代文藝出版社,2013,01.

[14]孟慶樞.詩化的缺失體驗——川端康成《古都》論考[J].外國文學評論,2002(3):81-87.

[15]羽鳥徹哉,林嵐.川端康成的宇宙觀[J].外國文學研究,1999(4):18-22.

猜你喜歡
生態意識川端康成文學
街頭“詛咒”文學是如何出現的
贏在賬單里
向作家借錢的年輕人
人對自然的暴力
解析小說《白鯨》的生態意識和德性倫理
淺談初中語文教學中的生態意識滲透
川端康成作品中體現的愛情觀
如何提升公民生態意識
文學小說
參加葬禮的名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