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語歇后語研究

2017-07-04 16:32李素嫻
北方文學·下旬 2017年6期
關鍵詞:述評研究現狀

李素嫻

吉林師范大學文學院

摘要:歇后語作為漢語熟語中的獨特語言形式,形式靈活、語言風趣幽默,具有生動性、形象性和民族色彩濃重的特點,在群眾中的使用度和流傳度高。近年來,漢語歇后語的研究層次不斷加深,突破傳統的歇后語本體研究,在認知、概念整合、心智哲學等理論框架下展開研究,呈現出跨學科理論研究的趨勢。然而當前的歇后語研究在廣度和深度上不及成語、諺語等熟語的研究,研究成果的多樣性不足,這是今后歇后語研究亟待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漢語歇后語;研究現狀;述評

歇后語作為漢語詞匯系統中的獨特成分,具有豐富的人文意蘊內涵,研究成果豐碩。但是,當前的歇后語研究與其他同類熟語研究相比較而言,涉及對外的歇后語教學研究較為缺乏,漢語歇后語研究仍需進一步加強。本文將對當前的漢語歇后語研究進行回顧,挖掘當前歇后語研究的亮點和不足,分析漢語歇后語研究的新趨勢。

一、歇后語本體研究

(一)歇后語的界定

“歇后”一詞最早出現在唐代的《舊唐書·鄭綮列傳》中,以“鄭五歇后體”的語言形式出現。最初的歇后語與現在看到的歇后語的表現形式存在著差異,是對當時通用的成語、成句的省略。歇后語作為熟語中的一部分,是漢語詞匯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當前學術界對歇后語的界定仍存在著一定的分歧。馬國凡、高歌東認為,“歇后語是一種具有我國民族特色的語言。它集中地運用比喻、雙關、諧音等諸傳統修辭手法,以比喻—說明式的結構,或全部或部分說出,生動、形象地表達一種認識?!盵1]有的學者側重從形式構成對歇后語進行理解,王勤認為“在形式上,歇后語是由前比喻后解釋的兩部分構成,前部分是用事或物構成一個形象的設喻,后部分用判斷、評議、推理等對前部分加以解釋、說明,指出含義,是歇后語的本義所在?!盵2]而在歇后語同慣用語、成語的區別上,曹煒認為“慣用語和成語是固定短語經常被人們作為詞匯單位來運用,是詞的等價物;而諺語和歇后語則是固定的句子,經常被人們作為現成句子來引用不是詞的等價物?!盵3]

(二)歇后語的來源

歇后語這一語言形式的產生,學術界一直存在著不同的聲音。有的觀點認為歇后語是從諺語發展來的。黃華節在《歇后語》一文中認為,“歇后語其實是諺語中一個特殊發展的形式。我們知道諺語有種種的格式。其中最普通的是‘比喻式……歇后語就是比喻法的特殊發展?!庇械挠^點認為歇后語來源于俏皮話。這一說法見于馬國凡、高歌東合著的《歇后語》一書,認為俏皮話不過是歇后語的別名而已。有的觀點則將“歇后語”與風人詩聯系起來,關于風人詩,嚴羽在《滄浪詩話》里說:“論雜體則有風人,上句述其語,下句釋其義?!秉S力在《歇后語雜談》中將歇后語與風人詩這一語言形式相比較,明確指出, “風人詩是歇后語的雅號?!?/p>

(三)歇后語的結構分析

歇后語作為一種特殊的語言形式,其形式與意義之間的關系是任意的,但形式和意義的組合并不是任意的,前后兩部分的構成受規則制約,語言內部的單位之間存在一定的理據性。楊振華在《論歇后語的建構理據》一文中論述了歇后語“前語—后語”的形式受語用功能的制約,前語與后語的語義組合以及雙層語義的組合受到關聯性知識的制約,前語的語義表達要符合共知性原則和合適性原則。王勤《歇后語的結構及其規范化》從歇后語的結構出發,探索歇后語的規范化,他認為對歇后語結構的剖析關鍵在于通過歇后語的表層關系看其深層次的規律,歇后語前后外在形態上的差別與其前后不同語言形態所表達的同一意義緊密地結合起來構成一個整體,進而構成一個規范化的歇后語。馬利軍、張積家《歇后語的內部關系研究》一文通過對400條歇后語(喻義型歇后語和諧音型歇后語)的語義性質進行評定分析,認為歇后語不能“歇后”,歇后語“歇后”的條件是材料的熟悉性。歇后語的內部關系符合“修辭說”,前部分修飾后部分的內容,表達講話者的情感和愿望。

(四)方言歇后語

與全民通用歇后語相比較而言,方言歇后語具有鮮明的地域色彩和濃厚的地方語言特點,是方言地區文化凝練化的載體和縮影,方言歇后語有其獨特的研究價值。從文獻檢索的情況來看,圍繞方言歇后語展開的相關研究還不是很多,研究的廣度和深度遠不及其他熟語的研究。

目前,方言歇后語的研究多集中在音韻、詞匯、語法、修辭以及與地域文化的聯系上。方言歇后語善于將地方語言特點與具有地方特色的意象相結合,生成反映地方人文風情的方言歇后語。吳芳《從潮汕方言歇后語中窺探潮汕方言的特點》一文例舉了大量具有潮汕地區地方色彩的方言歇后語,從語音、詞匯、語法三個層面探討潮汕方言歇后語的方言特色。張麗娟《甘肅省隴南地區方言歇后語的特征及其分析》一文分別對隴南地區喻義性方言歇后語和諧音性方言歇后語進行分析,認為甘肅隴南方言歇后語具有白文異讀、使用語氣詞、具方言特色詞、體現隴南地方民俗的特點。此外,有的研究從方言歇后語的結構入手,探究方言歇后語構成的規律性。張光明《方言歇后語的語語套用結構及其功能》一文從大量的實例中發現方言歇后語在用成語、諺語、慣用語作“注”時,方言歇后語的構成成分中都包含著方言要素,其中部分的方言歇后語具有濃重的方言色彩,并進一步說明方言歇后語中語語套用結構在修辭和表義上都具有特殊功能,使得歇后語在結構上靈活而凝練,表義準確而生動。

(五)網絡歇后語

互聯網時代的發展以及自媒體應用的推廣,使得語匯更新換代的速度得到迅速提升,語言材料不斷得到豐富。網絡歇后語作為互聯網時代下的新興產物,凸顯了新的時代背景下歇后語發展的新特點。網絡歇后語作為一種新的語言表達形式,它的產生一般與社會熱點話題相關,大眾以戲謔的語言形式表達觀點看法,口語性和幽默性突出,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反映某一時間跨度內的社會群像。許海軍的《網絡歇后語—現代漢語的一朵奇葩》從網絡歇后語產生的時代背景出發,發現網絡歇后語具有創新性、時代性以及多樣性的特點,認為網絡歇后語作為一種新語言,在信息化、數字化的背景下將迎來新的發展契機。劉稟誠《網絡歇后語芻議》一文分別從“謎面”角度分析網絡歇后語的產生來源,從“謎底”角度劃分以熟語、網絡用語構成的網絡歇后語以及借助修辭手段劃分出的以喻意、諧音、同音、同義等形式構成的網絡歇后語,認為網絡歇后語具有互動性、語境性、娛樂性、時效性的特點,并根據當前網絡歇后語粗俗化的發展走向,提出規范化的要求。

二、歇后語應用研究

(一)歇后語專題研究

歇后語是人們在生產實踐過程中創造出來的結構短小精悍、語言風趣幽默、口語性強的一種語言形式,它源于人們對事物的感知、對生活的體悟。歇后語與人們的生產活動有著緊密的聯系。吳春容《“鹽”類歇后語語用生成機制的社會語用學探究》一文以《中國歇后語大全》為語料,對其中的180余條含“鹽”類的歇后語進行考察,以社會語用學為方法指導,分析“鹽”類歇后語形成的語用機制,挖掘鹽文化賦予“鹽”類歇后語的意義內涵。訾韋力《與服飾相關漢語邂逅與的認知闡釋》以服飾文化為背景,在概念整合理論的框架下對服飾歇后語的意義構建進行考察,用大量的語言實例驗證對服飾歇后語意義建構的研究可以從動態角度進行認知解讀。

(二)歇后語詞典編纂研究

歇后語詞典作為漢語詞典編纂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選詞、釋義、立目、體例、編排等方面不斷改革創新,在繼承與創新的基礎上力求歇后語詞典編纂的合理化與規范化。溫端政《語匯研究與語典編纂》一文認為“需要建立起語匯研究和詞典編纂之間的良性互動關系在認識上明確語匯研究與語典編纂之間的相輔相成性和相互獨立性”。[4]溫朔彬《歇后語詞典編纂中的創新思維》一文通過比較《漢語歇后語詞典》和《新華歇后語詞典》兩部歇后語辭書,認為歇后語詞典的編纂要在繼承的基礎上推陳出新,探討如何將歇后語的立目、語義結構釋義等內容與詞典編纂有機融合。夏光芬在《試談〈歇后語詞典〉的編纂要點》中認為要充分考慮到歇后語詞典編纂本身的特點,在歇后語的選詞、詞形、釋義、注釋、例證、附例等方面力求準確性、科學性。

(三)中外歇后語對比研究

隨著對外交往的不斷深入和人員往來的增多,跨文化交際越來越頻繁。在交際過程中,分屬不同語族的交際雙方不可避免地會使用到具有民族色彩的的俚語或熟語。而漢語歇后語作為漢語中的獨特語言形式,常被用來與外國習語作對比研究,這方面的研究大多從詞語的理據、修辭手法的運用、句法結構的關系以及文化內涵等角度對漢外兩種語言的歇后語進行對比與分析。如李傳芳、徐振忠《英漢歇后語探析與對比》、姜銀花《漢語歇后語的特征及其在韓國語中的對應關系探究》等。此外,有的研究從習語和民族心理、文化傳統、歷史變遷以及自然地理環境等因素的關系考察漢外兩種語言的差異。崔希亮《漢語熟語與中國人文世界》一書通過對中國古代社會人物群像、社會風情、傳統價值觀念的展示,將漢英習語作對比研究。史笑非《漢英方言俗語差異的民俗解讀—以飲食類山西方言歇后語與英語習語為例》通過飲食類山西方言歇后語與英語習語的對比,歸納二者存在的共同特征,挖掘漢英飲食類俗語中所反映出的飲食風俗差異以及探究中西飲食習俗差異產生的根源。

(四)理論框架下的歇后語研究

近年來,國內學者對歇后語的研究較以往多集中在歇后語的名稱、結構、來源以及分類問題上,或是多集中在歇后語的語義、語法結構以及修辭手法的運用上,如今趨向于從認知、概念整合等理論視角下對歇后語進行考察。何愛晶《歇后語研究新論—心智哲學的觀點》一文從心智哲學的視角出發,運用“歇后語程序分析圖”對歇后語形成過程中所涉及的心智活動進行描述,嘗試從心智層面揭示歇后語產生的動因。董敬《基于關聯理論的漢語歇后語意義構建的認知分析》以關聯理論為方法指導,從歇后語語義關聯所涉及的對象—說話者和聽話者的角度分析個體差異對歇后語意義解讀產生的影響。汪少華、王鵬《歇后語的概念整合分析》運用概念整合理論對三條典型的歇后語進行分析,系統闡述歇后語的認知動因、推理邏輯和意義建構過程。

三、結語

縱觀當前歇后語研究的成果,漢語歇后語研究逐步走向系統化、規范化,本體研究在繼承的基礎上不斷創新,獲得了長遠的發展,應用研究向跨學科、縱深化的方向發展。通過審視當前歇后語研究存在的不足與缺陷,進而發現歇后語研究的新路徑。

參考文獻:

[1]馬國凡,高歌東.歇后語[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79.

[2]王勤.諺語歇后語概論[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

[3]曹煒.現代漢語詞匯研究[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0.

[4]溫端政.語匯研究與語典編纂[J].語文研究,2007(4):1—9.

猜你喜歡
述評研究現狀
近十年來中國城鎮化發展的研究述評
現代朱子哲學研究述評
國內三十年語碼轉換研究述評
人民檢察院量刑建議制度構建與完善
詩歌里的低訴,蒼涼中的守望
我國環境會計研究回顧與展望
淺析電力系統諧波及其研究現狀
國內科技投入研究現狀簡評
創新人才培養理論研究現狀及未來研究方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