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聯網+”模式下的翻轉課堂教學手段探索

2017-07-07 17:39呂幸福
試題與研究·教學論壇 2017年19期
關鍵詞:學案平板互聯網+

呂幸福

“平板與互聯網結合下的翻轉課堂”是我們承接的山東省教育廳“十三五”重點課題的子課題,同時也是在高效課堂改革和創新的大形勢下做出的探究性實驗。早在2011年我校實行了“三四五”個性化學習模式的改革,歷經三年的大膽探索,深入實踐,不斷創新,走出了一條適合校情的成功之路?!叭奈濉眰€性化學習模式是一種高效教學模式,它是以新課改倡導的“以學生為中心”“以學定教”“教學合一”“多元評價”等現代教育理念為支撐,統籌考慮影響學生個性的各種因素,在課堂教學、學生管理、評價檢測等方面,建立了較為系統的教學及管理模式,從而實現“課堂活起來、師生動起來、教學實起來、質量高起來、能力強起來”五大目標。

所謂“三四五”,即“三制、四段、五步”?!叭啤奔磳熤疲ń處熥冎v師為導師)、班組制(變班級管理為班級和小組管理)、學分制(變學生考試成績的單一評價為與平日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學分評價相結合)。

“四段”,即課堂教學的四個階段:課前預習、課堂展示、教師點撥、及時鞏固。

“五步”即課堂流程中的五個步驟:溫故知新,復習檢測——激情導入,明確目標——小組合作,交流展示——教師點撥,擴展訓練——鞏固檢測,布置作業。

但是在實踐過程中,尤其是導學案的預習中,暴露出對學生的困惑不能及時解決,對學生的習題及測評不能及時指導的問題,也就是我們實現了學生學習方式和接受知識形式的翻轉,卻使部分學生在自主學習中缺失了方向感,無導向、無及時解惑的自主加大了學生的學習負擔。另外,導學案的自主學習對學困生的學習也產生了消極的影響。2014年,我們為解決上述問題,及時將信息技術與課堂有機整合,通過互聯網及時上傳老師精心制作的微課,借助教學網絡平臺檢測學生的掌握情況;“互聯網+”不僅打破了學生接受知識的來源和途徑,知識的權威來源不再是把握教材的教師,學生可以更多地接受新的方法和思路,互聯網平臺給了學生獲取知識的更多通道,師生間知識規模的天平不再絕對地偏向教師。學生一樣成為學習、探究的主體,而且積極性、主動性更高,一定意義上更能使學生青出于藍。

另外,課堂“填鴨式”或者說“灌輸式”的知識傳授方式在一定方面受課堂時間、教學任務等諸多方面的限制,而每一名學生的理解接受能力是不一樣的,這樣的“一過式”教學很難做到首位兼顧,“與其控制學生、灌輸學生,不如引導學生、成為學生的學習伙伴,關注他們對學校教育的需求和期待”。此外,被打破的第二重壁壘是“優等生”“后進生”的界定不再涇渭分明。每一個學生作為學習的個體在接受能力、領悟能力等方面的差異也是存在的。一個老師的同一堂課,一定不能做到每位學生都同步發展,微課和平板電腦的合理使用,使很多學困生能夠多遍學習和理解學習內容,并且對自己所學進行測試打分。因此,課堂教學中灌輸知識的比例會下降,隨之而來的是實操和討論課程的增加,尤其是交互式學習、分享與討論。

針對于此,我們在高中階段實行的與平板電腦相結合的“互聯網+”翻轉課堂的模式正好促進了孩子自我學習能力的培養。有針對性的微課使我們解決了學生預習的困擾,為此我們做了平板電腦與互聯網有機結合的模式,借助“12學”和北京四中網校的資源,在課前通過微課的學習完成部分導學案,學生的學習做到重難點清晰明了;即時傳送有針對性的測試或練習,并做到同步統計反饋學生的正確率和錯誤的學生名單,有助于對學生掌握情況、及時總結和課堂的高效利用。

尤其是課前利用平板學習老師上傳的微課,使導學案的預習變得有的放矢,學習的重難點清晰明白,困惑的問題可以通過多次觀看微課細細品味,使不同接受能力的同學都能掌握需要學習的知識。另外,知識的深入和外延也可以在線提出反饋給老師。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有老師即時的檢測來檢驗,可看到自己的正確率和全班同學的正確率,答題可以拍照上傳老師批閱,也可以對照老師做出的答案比對,將學習由課堂聽講、課下練習的平面型模式變成了隨時隨地都可以學習、探究、檢測、反饋的立體化模式,學習的主動性和即時性也隨之提高。

經過多年的探索與實踐,我們發現“互聯網+”翻轉課堂的模式以及平板電腦的合理應用深深促進了學生的學習激情、學習效率,最為明顯的是學生的能力、成績也大幅提高。

(作者單位:山東省煙臺第十四中學)

猜你喜歡
學案平板互聯網+
平板對縫焊接視覺跟蹤試驗及異常數據分析
鄉愁導學案
出彩的立體聲及豐富的畫面層次 華為|平板M6
“比例尺(一)”導學案
導學案不能淪落為“習題單”:以“中位數和眾數”的導學案為例
學案“三何”
The Apple of Temptation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