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自然的脫嵌》有感

2017-07-16 02:42馬郁靖
環球人文地理·評論版 2017年4期
關鍵詞:游牧牧民草原

馬郁靖

(蘭州大學西北民族研究中心,甘肅 蘭州 730000)

(一)傳統的游牧生活

張雯通過詳實的訪談資料的勾勒出“走敖特爾”等游牧行為中包含的地方智慧及宗教傳統賦予蒙古族的自然生態觀念。王明珂認為“游牧”從最基本的層面來說,是人類利用農業匱乏之邊緣環境的一種生計方式,利用草食動物之食性與他們卓越的移動力將廣大地區人類無法直接消化、利用的植物資源,轉換為人們的肉類、乳類等食物以及他們生活所需,是一種單位土地產值相當低的生產方式。①我國牧民大致分布在內蒙古、新疆、甘肅、西藏的一些地區,在這些干旱時有發生的地區,降雨量常常決定著游牧民的動向,因此牧業的流動性就至關重要,不斷的移動充分的利用了分散不均的水、草資源,也讓游牧民族形成了輕視土地所有權而重視土地的使用權的觀念。在游牧與自然共呼吸的數千年中,滋養了人與自然和諧親密的關系。筆者在田野中常聽到年長的牧民回憶道,“媽媽不讓我折斷樹枝,只能撿”,“春天母羊下崽,小羊睡著這蒙古包這頭,我們睡在那頭”…張雯用莫斯“整體性社會事實”來描述傳統游牧時代中的“自然”—“草原不僅指生態環境本身,還代表著牧民游牧的生計方式和合作互助的社會關系,它同時還是牧民崇拜的神靈,是養育他們的母親,也是他們賴以生存的家園”②。

(二)邁向“現代化”的草原

在歷史典籍中對逐水草而居的“游牧”,就傾向于突出無目的性的“游”及游牧民族“居無定所”,漢文正史中“游牧”最早見于《新唐書》中吐火羅“北有頗黎山,其陽穴中有神馬,國人游牧于側,生駒輒汗血”③,而現代意義上所說的游牧則初見于清朝《清史稿》“蒙古地方幅員遼闊,蒙眾皆則水草旺處游牧,相距數十里始有氈廬”④,《史記.匈奴列傳》中記載:匈奴人“居于北蠻,隨畜牧而轉移”,“逐水草遷徙,毋城郭常處耕田之業?!雹菡绨⒗v所言這是一種農耕文化對異文化界定的結果⑥,并成為農耕民族千年來對游牧文化刻板印象的主基調。1978年以后,人民公社時期的集體化生產載入了史冊,被認為落后的“傳統畜牧業”開始向“現代化的畜牧業”目標進發。80年代政府的經濟發展思路深受西方理論的影響,在哈?。℉ardin,G.)“共有地悲劇”(Tragedy of commons)的理論框架之下⑦,將草原荒漠化、沙化推給了過去的體制和牧民的非理性,隨后游牧定居、土地私有化等方案被提出,并通過各級政府強有力的推行實施,至此中國的畜牧業迎來了重大的改革,也讓牧民重新審視了腳下的土地。張雯用“自然的資本化”概括草原的現狀,張雯提到在草場劃分后,有暴富的政府官員,也有為一畝三分地交惡的鄰里,從馬蹄粗略丈量面積,到牧民矛盾激化后精確計算重新劃分的草場,短短數十年后的草原儼然已是另一番情景,“圍欄”替代蒙古包成為草原上的標志景觀,是牧民自我利益的維護,也是一筆不菲的支出,更是牲畜自由移動的羈絆。今年來各地牧民家的畜群結構總體呈現畜種單一化趨勢,“軟黃金”山羊絨的價格在80年代一路走高,為了更快的提高經濟效益,山羊被不斷的優化品種大量養殖,而“五畜”中的其他物種則因耗食量大、經濟效益低而逐年減少。通過一系列的改革,牧民故有的價值體系隨之打破,經濟利益驅使下形成的單一化畜群結構在短暫的高效創收后必將打破草原生態鏈。草原被裹挾進入科技理性和資本主導的現代化之中,丟棄“自然為本”的草原生態觀后,最優秀的牧人也會因沒有其他技術與經驗無法像政府規劃文件中預想的那樣與市場無縫接軌。

(三)高舉生態環保的大旗

世紀之交,沙塵暴異常兇猛的襲擊了京津冀地區,將北方草原近些年來持續荒漠化的困境帶入了鋼筋水泥的中心城市的視野,漫天的黃沙讓“防沙口罩”成為了淘寶熱搜,也讓中心城市驚醒遠處的北方草原早已不是風吹草低見牛羊的一片美景?!碍h境保護主義”開始頻繁的活動在各大媒體平臺之上,從晦澀的專業術語變成了民眾茶余飯后的談資。此時中國正值壯年,已有余力全方位的投入到國際“環境保護主義”的大浪潮中,致力于樹立有責任的大國形象,因此在這種“萬事俱備”的大環境中,出臺和完善了《草原法》、《退耕還林條例》、《草原管理條例》、《防沙治沙法》等的法律法規也是情理之中,在政策和法律的護航下,草原生態防治、治理項目得以順利進行。在環境保護主義的話語中,草原已然是傷痕累累亟待救助的弱者,而曾與水草共進退的牧民卻成為了草原退化的罪魁禍首。正如書中所言,環保主義的話語權始終在真正掌握這個社會經濟或政治資本的人群手中,他們描述社會現象,找出問題的癥結所在,指出變遷的路徑,并積極實施改造,從而建立起新的社會秩序。⑧ “知識”在權力的關照下所向披靡,但這些“試圖改善人類生活的項目”終究還是不盡人意,在張雯的觀察中,牧民選擇了深夜放牧以逃避“上頭”嚴厲的檢查,通過“跑項目”牢牢抓住國家“發錢”的機會,一切看似合理但實則忽視牧民的項目最終被牧民用“弱者的武器”抵抗后陷入一片荊棘。號稱為了人類未來的環保主義能禁止牛羊滿山,能讓牧民搬出世代居住的棲息地,卻在一輛輛卡車闖入草原,揭開草皮的時候人微言輕。一筆筆計算精準的補償金并沒有像預想的那樣安撫失去家園的牧民,成為他們轉型期的保障,而是在不斷增加牧民邊緣感和無助感之后,成為“無一技之長”的牧民們收入的唯一來源……

注釋

①王明珂,游牧者的抉擇:面對漢帝國的北亞游牧部落【M】,中央研究院聊經出版社,2009(1)

②張雯,自然的脫嵌:建國以來一個草原社區的環境與社會變遷【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6(7),第56頁.

③新唐書,卷221下,北京:中華書局

④清史稿,卷521,北京:中華書局

⑤史記,卷110,中華書局

⑥阿拉騰,文化的變遷:一個嘎查的故事【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8)

⑦Hardin,G.1968,The Tragegy of the Commons,Science 162:1243~1248

⑧張雯,環境保護語境下的草原生態治理—一項人類學的反思【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1)

猜你喜歡
游牧牧民草原
講解《草原圖》
牧民歌唱冬奧會
都市游牧
甘南牧民 趙云雁
商人買馬
西夏游牧經濟的幾個問題
可可托海的草原
游牧風靈動卻精致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