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原型作為設計符號的價值延遞*

2017-07-18 11:05熊承霞XIONGChengxia方智果FANGZhiguo章丹音ZHANGDanyin
設計藝術研究 2017年3期
關鍵詞:樣態建筑設計

熊承霞XIONG Chengxia 方智果FANG Zhiguo 章丹音ZHANG Danyin

1.武漢理工大學,武漢 430070(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430070 Wuhan)2.上海理工大學,上海 200093(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093 Shanghai)

設計文化(Design Culture)

文化原型作為設計符號的價值延遞*

熊承霞1,2XIONG Chengxia 方智果2FANG Zhiguo 章丹音2ZHANG Danyin

1.武漢理工大學,武漢 430070(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430070 Wuhan)2.上海理工大學,上海 200093(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093 Shanghai)

儒道思想體系的視覺化轉換,正是傳承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文明不朽之基石。當代設計實踐如果拋棄文化遺產的傳承而吸收擴散“他者”設計語義,則是文化的他者符號營造。而設計中積極地傳承文明樣態,解讀文化原型則是智慧的良知再現。主要提取文化原型符號的重要價值,掌握文化原型作為中介符號所內蘊的儒道倫理思想,構筑實踐設計中傳統文化的現代性表述,探索設計作為公共媒介的傳播可能。

設計倫理;良善;物質敘事;傳統建筑;傳播

一、引言

在當代西語建造樣態的情景下,中國傳統的建造樣態,則正處于一種凋敝之中?!皧蕵分了馈钡乃季S尚在滲透與強化,商業利欲仍然當道。盡管國家的主旋律是“包容、共生共存、開放吸納、合作與發展”,然而前提是社會普眾的認知構建。

在中國大地上盛放的各類奇葩建筑是因為有觀賞者,也因為傳統建筑的樣式沒有足夠的創新激活和樣態更新,而使“觀賞者”的本土情懷無法滿足,給各種外來建筑語義獲得青睞的機遇。

傳統中國的建造者多為默默無聞的工匠,沒有能力形成學派光大的建筑主流,至近代西洋建筑占據大型城市成為殖民遺跡。然而,當代中國建筑學科已然構建成熟,多批海外建筑人才回國建設。

那么,建筑的樣態問題,就不應繼續出現“殖民”化,借口改造來摧毀民族建筑的事情亦不可以再現,那種整體建筑被國外機構買斷而挪移他國新生的心痛事件應不再有。

復興改造、發展新創,是不可忽略的中國建筑問題。傳統社會上下五千年的持續,是儒道思想的人格養成與儒道思想視覺化的修養塑造,經儒道思想滲透的凡俗物質生活,正是人們得以抵制“惡俗媚骨”的精神源頭,或者說是設計樣態的物質治療。

本文試圖通過設計改造分析傳統視覺形態在當代傳承的可能,利用改造產生設計治療的可能,利用設計智慧來誘使設計倫理的社會價值。

二、集體無意識與集體意象的呈現

設計因其與人的行為勾連又涉及到衣食住行用眾多行業,設計能擔當的善意在傳統社會被儒家智慧地牽引到凡俗生活中,透過凡俗物質實踐設計而導引社會普遍倫理的正義良善準則,復歸“性善”的覺悟和“治天下”的擔當。

每種社會都有其核心的精神關照,以及造物標準。按照榮格心理分析學說角度闡釋,上古“集體無意識”是以“原始意象”形態呈現的,形態在經久的變遷里潛藏在人們深層次的無意識思維中。

儒家思想的物質化敘事表達了與這種潛意識理論驚人的巧合,只是儒家思想注重透過凡俗生活造物系統的設計直覺轉化,以直觀的可觸摸的善意物態解析儒家倫理體系?!皞鹘y設計以一切生靈的和諧為宗旨,以德為出發點建立尊重自然萬物的良善設計思想,無疑是良善倫理詮釋的‘有德’的設計思想,這種思想也為當代‘為欲’的設計世界提供了借鑒之源?!盵1]

孔子提出儒家的道德原則是“仁禮合一”,“即凡而圣”,彰顯出道德自覺和規范??鬃油高^禮(儀)的因地制宜,強調禮中外化的仁和仁中內化的禮,二者合二而一,圓融貫通地實施生命中的“超越精神與凡俗理想”。

《論語·述而》曰:“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睂⒑虾踔黧w的情感通過禮的行為規范,秉持人之本源善念在日用常行。只有如此,方可在“富與貴”、“貧與賤”之所惡、之所欲中,保持人的生命智慧,以“弘毅”、“克己復禮”為“仁”而外化為民俗生活樣態。

所謂“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孔子依循的智慧原則是行為“尊禮”,究實質則是在人間保存善意或者說挖掘人的本質先驗的善根,并在踐行中感知。生活中“可閱讀”的物質圖像,形成合抱狀態的“善仁”體系,警戒支撐日常之標準。

這種集體意識的倫理體系,最集中地反映在建筑的體量與布局中,以建造形態的壯美與磅礴傳遞所有者的權力威名,以造物形態的精微與和諧透辟居住者的人格品味。

楚漢相爭之際,漢高祖劉邦本不愿意彰顯其建筑之威,但蕭何認為宮殿的壯美是為了樹立天子之威。從《史記·高祖本紀》記載中,可窺見高祖的心理變化:

八年,高祖東擊韓王信余反寇于東垣。蕭丞相營作未央宮,立東闕、北闕、前殿、武庫、太倉。高祖還,見宮闕壯甚,怒,謂蕭何曰:“天下匈匈苦戰數歲,成敗未可知,是何治宮室過度也?”蕭何曰:“天下方未定,故可困遂就宮室。且夫天子以四海為家。非壯麗無以重威,且無令后世有以加也?!备咦婺苏f。[2]

宮室的宏偉壯麗,自此也就逐步成為君主權力的象征和負載工具。由此建筑成就了儒家精神的視覺轉譯。禮儀是儒家的良知良能之外化,是“在文字語言知識傳遞之外構筑一條直接的設計形態敘事系統,以設計敘事解讀儒家思想,以形態直接破譯倫理思想的浩瀚”[3]。

孔子建構的“正名”體系,演化為社會階層結構的整體認識,而孟子的“人人皆可堯舜”則又予個體“內圣外王”之道,階層的高低并不絕對阻礙人生價值的實現,在循序漸進的人生修養造化中同樣可實現“堯舜”。上古三皇五帝,皆以仁善至德救贖天下。自然,孟子所表明的是個體執行儒家修身的境界與深度,明確日常踐行的良知道德標準和最終可能的超越。

傳說中堯舜皆起于普通之人,最終達至“王”尊位,凸顯“人人皆可堯舜”并非高不可攀,從而構建社會整體結構中的普遍化社會共識。明代王陽明在其《別諸生》詩作中,曾洞見道德“不離日用常行內,直造先天未畫前”。圣人之道存在于人先天的原形本性中,后天稟賦不同訴求欲望主體不同,則須在日用間“自省踐行”。

王陽明的追隨者王艮則進一步提出:“百姓日用即道”。倫理的行為“徜徉”在普遍意義的社會人的生活中?!霸O計”正是擔負著“日用之道”,規劃提升生活“設施”的品味。

在建筑內外空間,無論地域民族基因如何變化,遵循圣人之道,追隨事理之意,都相隨在人的精神中。但也因此造成傳統社會“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社會主流思維,使得整體社會揚棄“唯利是圖”,推崇“格物致知”和“匠心巧能”。

傳統中國社會由此“學而優則仕,技而優則匠”,人人安分守己于自身位置。這種宇宙思想影響中國建筑的經營位置、空間構圖,其裝飾隱喻的中心是“善意”式“善意的設計”表達??臻g規范成熟后繼續在日用器物中實施“圣人之道”及“與人為善”,實施的準則技巧仍然體現在設計的物質樣態中——圓滿吉祥的圖形;“文質彬彬”的社會審美形態;“比德與玉”的品質;服裝及日用陳設的天圓地方;家具陳設都圍繞在“禮天崇地”的建筑空間中,以各自的“善意”表達依附與補充,從而使社會、國家、家庭、個人都“善意”地被組織進一個系統。

三、行為與物質互滲而生發精神價值

中國歷史開埠以前的建筑樣態,經工匠巧為發展出強烈的“通用”造型結構,單體建筑體量結構和立面變化并不顯著,體現追求和諧與經濟的適度。

但開埠以后,隨西方思想而涌入的文化樣態,則完全遮蔽了傳統中國舊有的樣態,殖民文化留下許多城市的“萬國建筑景觀”。各國建筑盡管開啟了樣態之間的融合與互滲,但亦反觀出“樣式”殖民對原民族樣態壓制的同時,也改變了人的思想倫理。

文化人類學家葉舒憲教授曾言:“一個古老文明的核心價值形成,一定會突出體現在物質和精神兩個方面?!笨v觀中國歷史變更沖突時期,對于前朝的建筑宮室往往損毀為主?!妒酚洝ろ椨鸨炯o》中記載:“(項羽)遂屠咸陽,燒其宮室……”,“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

歷史上唯一沒有損毀的就是紫禁城,不僅清朝以明朝宮殿為基礎,民國也留存了清代故宮,今人能夠得見這個崇偉的紫禁城建筑群實是慶幸。因而最廣域地代表物質與精神的合一必然是建筑,而且是建筑聚落。因此,對于傳統留存的經典樣態直接拆除的行為是“非良”和“暴力”的,智慧的做法是創造性地設計轉化。

著名建筑學家、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吳良鏞先生說:“每一個民族的文化復興,都是從總結自己的遺產開始的?!倍豢偨Y還要拆除遺產記憶,然后另起一種“他者”樣式,又如何復興文化,以及復興文化來帶動民族精神及國家力量的雄起。

中國的建筑遺產積聚了傳統中國主流的儒家智慧以及道家思想的補充,儒家以禮為原型,將禮與凡俗生活“互滲”,互滲實現同一的集體表象行為,最后行為匯集為生活的“禮俗”節慶。儀式除了以行為進行表達,更多的是借助“物質圖語”來共同促成社會集體意義的加強。

列 維· 布 留 爾(Lucien Lvy-Bruhl,1857 ─ 1939)曾這樣解讀行為與個體思維的互滲關系:“儀式和舞蹈的目的,是要通過神經興奮和動作的忘形失神,來復活并維持這樣一種與實質的聯系,在這種聯系中匯合了實在的個體、在個體中體現出的祖先、作為該個體的圖騰的植物或動物物種?!盵4]

儒家強調的“禮樂”教化,是其“禮儀”行為和“音樂”輔助。這禮樂又在物質中被轉化為物質——建筑形態、建筑裝飾、建筑結構,或者說轉化為建筑物質的樣態,使人們徹頭徹尾在形態的關照下而擴散“共享”禮儀之序,摒除“性之惡”。

人人都愿意追求不盡的享樂,而這時則需要規范。禮就是要規范人的各種層級活動中的外在的準則,通過持續性引導儒家“八目”,從人生的必備修養開始,有選擇地獲取多重理想,或“平天下”,或“德高為師”,或“家族榮耀”。

盡管在以實用功能為生存主體的大傳統下,前代人常常限于“荒誕不經”的自然神秘狀態,但是以當時的狀態所產生的對待萬物的態度,才是彰顯了人類的純真。人們披荊斬棘,突破束縛追求生命的暢達,無意中開發了造物的本能,僅從史前人造物的原始目的出發,就是一種大善大美的設計。

“故昔者女媧氏煉五色石以補其闕;斷鰲之足以立四極。其后共工氏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折天柱,絕地維,故天傾西北,日月辰星就焉;地不滿東南,故百川水潦歸焉?!?/p>

記載于《列子·湯問》的女媧神話,內中3個故事有2個描述人類母神的功績,沒有任何矯情的個人私欲,純粹為了人的生存。這個偉大的故事,也許集合了史前的多種猜測。不過,極具風險精神的女媧形象,反映了傳統中國設計思維之“良善”,神話中對觸不周山的共工表現出“除暴”之意。

相類似意象的中國神話在各種文獻中有記載,除此之外是那些承載思想的物質敘事,在各個歷史時期發生著潛移默化。這些物質敘事是今天人們自豪的文明樣態,如新舊石器時的彩陶文化、商周時期的青銅器文化、秦漢的畫像磚和瓦當、魏晉的書法文化、大唐的石刻磚雕、兩宋的繪畫和陶瓷、明朝的家具和園林,滿清的建筑彩繪等。

歷代文化藝術的呈現,都是以物質化直接產生印象。特別是建筑中的表達,他們不是直接作用于建筑,就是潛意識在影響建筑。

可以說,建筑作為設計的基礎,承載著其他設計樣態的再現。如秦紅嶺所言,“作為一種審美對象的建筑”,之所以擺脫了單純“遮蔽物”的物質外殼上升為藝術的高度,有一個重要因素便是,它以其特有的“無聲的語言”,通過象征性的符號、造型和裝飾來表達某種意義,這是體現建筑審美價值和精神價值的重要手段[5]。

而隱喻在建筑價值之后的,是儒道思想在建筑內外的表現。儒家建筑更多映射倫理,其色彩、造型、結構都是服務倫理的。而建筑內外的景觀(園林),則體現了神話思維的自由意象,兩者之間,建筑結構與建筑景觀有效和諧,儒道思想維系凡俗生活的良知正義。

“傳統中國持續承載數千年,以歷史的眼光看待其思維衍傳,在于其給予普眾的人生理想,‘四書五經六藝’中格物致知、周贍政治與心性,既可上登廟堂為國為民成就社稷,亦可退隱桃園解甲歸田惠禮四鄰?!盵6]

這廟堂社稷正如儒家理想,解甲歸田也滿足了道家在中國文人追求中的最后心性自由。儒道之間,潛藏著中國人的人生理想——“治天下”和“山水之樂”。

四、“文化” (設計)實踐中的良善機制

理論的敘述最終還是需要通過實踐產生“物力”互滲,借助一種原型形態的設計改造,加強物質載體的良善視覺創造。

本文以建筑原型表達咖啡館中的文化原型應用,設計案例——上海理工大學分析測試中心(新光電大樓)咖啡書屋,位于上海軍工路 516 號,典型的 20世紀美國折衷主義建筑風格,曾經是美國庚子賠款在中國的教育轉化,歷史變遷后校園留下了獨特的形態象征。

對于這種環境的設計持有“包容之心”尤為重要,任何一種文化都是一種歷史記憶,不能因為是殖民歷史或教育入侵的建筑,就在改造中抹平印跡,拆除舊態。這是民族的狹隘思想,正確對待和實施更新創造,反而能夠成為視覺中的記憶警示。

在現有建筑原型的基礎上的更新,就是設計的良善思維?!霸O計擁有創造新生活的動力機制,一切‘秩序的和非秩序的’的關系,都會在設計物化中得以成為創造新生活的載體,這些載體擴展為物后的各種表達,暴力的、色情的,和美的、功能的,都經由使用者的使用而傳達至內心,使人產生臆想控制和管理人思維世界的‘自我認同’?!盵7]

咖啡書屋的設計,首先是在分析原有建筑原型形態的基礎之上。其建筑為哥特式樣態與羅馬式樣態的折衷,多數建筑整體為二層磚混結構房屋,建筑平面強調宗教建筑的教化作用。立面上一般裝飾有簡化的哥特式十字花窗、尖券窗,窗洞由細柱分成豎向長窗,絕對的宗教形態被弱化的意象取代,高尖的拱券被圓弧幾個高低錯落形態的連續排列增強了垂直感,入口厚墻線腳、扁平拱,以及室內裝飾體現出羅馬式風格(見圖1)。

圖 1 咖啡書屋總設計剖面圖①

1.布局中的韻律視覺

以原型產生視覺定位有助于提供準確的視覺結構,設計由上下兩層營造,圍繞拱券組構形態,立體圖呈現室內空間的“新陳代謝”。

(1)建筑內部一層大廳創新人才墻導引出的創新精神,同質材料制造共生序列平鋪,由綠色植物托起 5列23個圓形單元,寓意人才與創新為時代生命源頭。單元內UV非紙質媒介燈箱表彰創新人才的科技發明,以個人對社會與學校的貢獻,構成時代的榜樣力量(見圖2)。

圖 2 一層接待廳生態共生①

(2)折衷形態的新陳代謝,將扭轉的單元拱券拉長為線形聯系各個功能面。左邊自樓梯踏板扶手開始延伸到二層折曲后,成為二層與中庭之間的條形公共吧臺。繼續延右側墻面延伸地層,經再次折曲后在沿墻座位形成水平式的長吧臺。相對二層的公共吧臺而言是加強獨立性,同樣的原木塑形的板材制造上下連續的空間東線,彰顯一種扭曲與拉伸的比較張力;中島式的底層咖啡操作臺立面以鮮活的綠色植物構成,與人才墻的綠色植物互為映襯(見圖3)。

圖 3 吧臺生態共生①

2.立面儀式感視覺造型

內部空間的立面儀式主要集中在東西兩面,造型元素為拱券單元。西面,將拱券單元連續3個單元組合為比例秩序,打破嚴格意義的絕對對稱,只在形態上進行上下高度的比例排列。

組合后的單元自底層貫通整個空間高度,并將卡座座位靠背與墻面造型單元相連,產生宏偉莊嚴之儀。西面直接提取建筑圓形拱券組合為雙層高度的書架,拱券形態只出現在二樓,在連續的拱券之下培養閱讀的愉悅。這些拱券如列隊般制造出儀式感,雖然為羅馬式的折衷,但是也同樣孕育著“文質彬彬”(見圖4)。

圖 4 立面雅座儀式①

3.對人行為的規范導引

空間中除了立面造型的視覺外,家具作為人身體的承托,同樣起到對人行為的規范導引作用?!凹揖呤谷祟愒诮ㄖ覂瓤臻g和環境中,再一次創造文明空間。這種文明空間的創造,是人類改變生存姿勢和生活方式的一種設計創造與技術創造的行為。人類不能直接利用建筑室內空間,他需要通過家具把建筑室內空間轉變為家?!盵9]

因此,內部生活及工作等各個功能空間的形成是由家具建立的。一樓西面的家具主題在于秩序化的規則導引,對稱雙數組合中的平等正義視覺,在相對寬敞空曠帶有中庭式的一層空間中,高調施以展示性格的家具,能夠最大化培養人性的高貴(見圖5)。東面,則為自由組合家具,滿足學生群體的各種閱讀行為和小型聚會,接軌圖書館書桌模式。二層家具采用全麻質有機形圈椅,以材質和家具的形態,激發人們感思人與自然的共生。柔和的形態恰如成熟落蒂之果實,隱喻群體共同情感經驗的象征表達,成為以家具形態與材質作為“公共符號”的空間倫理傳播(見圖6)。正如中國宋明理學貫穿宋代家具發展的始末,“這個過程實質是將自主意識形態負載于倫理道德框架之內,而要獲得大眾認可,需要將這種價值觀推向一個形式化的物質載體之中”[9]。

圖 5 家具與空間設施共生①

圖 6 二層閱讀區原生態織物家具①

五、設計作為“公共倫理符號”的傳播價值

設計在傳播著倫理文化,正如阿諾德·豪澤爾(Arnold Hauser,1892 ─ 1978)所言:“當藝術反映人的理想和規范的時候,當它創造新的習慣、道德和思想方式的時候,它對社會也就構成了規范和榜樣?!盵10]

傳統中國的思想精華在于人格精神與品味的養成,構成“人人皆可為堯舜”的視覺規則,從而在各個文本詞句中找到原型思維。因此,“建筑師應當具有更多的社會責任,通過作品向所有‘受眾’負責”[11]。

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以登樓抒發“先天下之憂而憂”的濟世情懷,以及對“治天下”所必備的時刻以國事為己任的自覺意識。

劉禹錫在《陋室銘》中,“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構建民族心性品味的德馨。

周敦頤在《愛蓮說》中,謂“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以蓮寓意人品的高潔、堅貞與清廉之正氣。

何晏在《景福殿賦》中,謂“爾乃豐層覆之耽耽,建高基之堂堂。羅疏柱之汩越,肅坻鄂之鏘鏘。飛檐翼以軒翥,反宇?以高驤。流羽毛之威蕤,垂環玭之琳瑯。參旗九旒,從風飄揚”。華美建筑與國家廟堂的華夏文明交互印證。

在當代數字媒介傳播帶動的全球化信息效應中,人們面對的是社會經濟化進程中的急躁與焦慮,如何激活傳統造物中的倫理教化,使其在網絡化生存中產生強大的震撼立場,應對網紅所帶來的流俗放縱,導引設計視覺形態傳播倫理的精神風貌,以設計實踐中的傳統樣態復歸和現實施行擇定倫理價值。

這種造物設計中導入倫理思想的方法,秉承了傳統社會儒家造物隱喻式的倫理教化,必然在當代成為抗衡西語文化霸權的有效利器,成為重鑄當代中國“仁治、大德”思想的核心,以設計輔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發揚。

注釋

① 圖1至圖6來源:于凱文、劉顯文設計的“2016年亞洲設計學年獎(環境設計學年獎)”入圍作品。參見:支點藝術工作室.上理光電大樓-分析測試中心咖啡書屋設計方案競賽頒獎典禮[EB/OL].(2016-09-07)[2017-06-03].http://www.liuxingshe.com/ qt/1282079.html.

[1] 熊承霞,楊濤.傳統設計形態中的良善表征與道德意義[J].設計藝術研究,2015(2):13-19.

[2]司 馬遷.《史記 》卷八?高祖本紀第八[EB/OL].(上載日期不詳)[2017-06-03].http://guoxue.lishichunqiu.com/shibu/shiji/1076.html.

[3]熊承霞,秦銘.大傳統視野下傳統營造共生的當代反思[J].創意與設計,2016(3):64-69.

[4]列維?布留爾.原始思維[M].丁由,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85.

[5]秦紅嶺.論建筑倫理的基本原則[J].倫理學研究,2015(6):92-96.

[6]熊承霞.傳統營造敘事倫理之活化與新生研究[J].中華文化論壇,2016(6):108-113.

[7]熊承霞.“尋根”視野的傳統造物設計價值研究[J].創意與設計,2015(6):72-76.

[8]林洪潘.試論中國室內空間的家具配置[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12):136-138.

[9]張政,張乘風.試析程朱理學對宋代坐具設計的影響[J].藝苑,2015(5):73-76.

[10]阿諾德?豪澤爾.藝術社會學[M].居延安,譯.上海:學林出版社,1987:62.

[11]李曉峰.建筑作為媒介的意義[J].時代建筑,2014(6):61-62.

(責任編輯 孫玉萍)

Cultural Prototype as the Value Extension of Design Symbols

The visual transformation of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is the cornerstone of the immortal civilization of China.In contemporary design practice, if we abandon the inheritance of cultural heritage but absorb the proliferated semantics designed by "others", it is just a culture combination of symbols of others.If we positively inherit the cultural civilization and interpret the cultural prototypes, it is a reproduction of intelligent conscience.Thus through this paper, it extracts the value of cultural prototype symbols, interprets the Confucianism embodied in cultural prototypes, creates modern expression methods for traditional culture exhibition, and probes into possibilities of design to function as a public media.

design ethics;kindness;material narrative;traditional building;communication

J0

A

10.3963/j.issn.2095-0705.2017.03.014(0075-07)

2017-06-07

2016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5160081221);上海理工大學“精品本科”系列研究項目專項資助。

熊承霞,武漢理工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博士研究生,上海理工大學出版印刷與藝術設計學院副教授;方智果,上海理工大學出版印刷與藝術設計學院講師;章丹音,上海理工大學出版印刷與藝術設計學院講師。

猜你喜歡
樣態建筑設計
初心引航,構建“雙減”新樣態
《北方建筑》征稿簡則
關于建筑的非專業遐思
建筑的“芯”
全息欣賞:小學美術“欣賞·評述”學習新樣態
瞞天過?!律O計萌到家
設計秀
有種設計叫而專
獨特而偉大的建筑
主流文化存在的三種樣態及我們的戰略選擇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