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媒體疾速發展背景下電視新聞的機遇與挑戰

2017-07-21 11:14胡永釗
采寫編 2017年3期
關鍵詞:電視新聞挑戰新媒體

胡永釗

內容提要:在新媒體疾速發展擴張的大背景下,傳統媒體尤其是電視新聞媒體的話語權與影響力受到了極大的挑戰,如何鞏固自身的話語地位,成為了傳統媒體不得不考慮的問題。發掘傳統電視新聞媒體的特有優勢,結合新媒體傳播的長處,融合創新,實現跨越式發展,是傳統媒體在傳播方式不斷更迭的現代社會里的生存之道。

關鍵詞:新媒體;電視新聞;挑戰;融合

在二十世紀中葉,電視媒體的出現曾一度改變了當時既有的傳播格局。當時,作為“新興媒體”而存在的電視,以生活化的敘事手法、相對廉價的使用成本、更加優良的視聽體驗,不僅在與報刊、廣播等傳統媒體爭奪觀眾的過程中占盡了先機,而且還憑借其對受眾文化水平的較低要求及其逼真的視聽效果大大沖擊了報紙、廣播的受眾份額。然而,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就在20世紀接近尾聲的時候,在計算機普及應用的大背景下,在網絡、手機等新興媒體的沖擊下和社會轉型的影響下,電視媒體也同樣遭遇了觀眾分流和影響力下降的現實危機,并且在進入新世紀后愈演愈烈。電視新聞作為電視媒體的排頭兵,首當其沖。因而,以此為出發點,探討電視新聞在新媒體疾速發展的大背景下面臨的挑戰,尋找發展機遇,便顯得尤為必要。

一、電視新聞媒體當下所面臨的挑戰

首先,新媒介技術的迅速發展加快了電視觀眾的分流。因計算機的普及應用而開啟的互動傳播時代是人類社會重要的轉折點。新技術的“互動性”、“個人化程度以及小眾化本質”及“不受時間限制的異步性”給社會傳播體系帶來了革命性的影響?;谟嬎銠C技術而得到迅速發展的網絡微博、網上論壇、手機電視、網絡電視等新興媒體迅速改變了既有的傳媒生態。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16年初發布的《第3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調查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達到6.88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50.3%,中國居民上網人數已過半。其中,2015年新增網民3951萬人,增長率為6.1%,較2014年提升1.1個百分點,網民規模增速有所提升?!秷蟾妗吠瑫r顯示,網民的上網設備正在向手機端集中,手機成為拉動網民規模增長的主要因素。截至2015年12月,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6.20億,有90.1%的網民通過手機上網。只使用手機上網的網民達到1.27億人,占整體網民規模的18.5%。這種發展變化產生的影響首先就是電視等傳統新聞受眾群體的縮小。手機等無線終端與網絡的結合為彼此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并不斷衍生出新的傳播方式。它們以個性化的服務、低門檻的參與、雙向的互動、不受時空的限制等優勢,使得新媒體在新的競爭格局中不斷勝利并取得突破。由此而引發的“自媒體時代”將當前中國帶入了一個眾聲喧嘩的媒介化社會。在此媒介生態環境下,電視媒體窘態頻現,既有的觀眾群體被急劇分流?!熬W絡的一代”不會看報紙、聽廣播或看電視,傳統電視媒體的受眾群明顯老齡化,這似乎是一個不可阻擋的趨勢。

其次,電視新聞的輿論影響力受到極大挑戰。上世紀中期,官方媒體控制了絕對的話語權,但如今情況卻發生了極大的改變。有數據顯示,2012年當年的20個熱點事件中,非官方網絡媒體的話語權已經超過了官方媒體。傳統電視媒體運用網絡進行事件實時報道、展開調查等,也已經成為一種常態,并在傳統媒體自身的報道中,大量使用來自網絡媒體的信息源。以百度和騰訊為代表的商業網站排在網站流量監測的前十,新浪、搜狐、優酷等商業網站也躋身前列,商業網站的社會價值日益顯現。新媒體依托于互聯網技術,具備全民參與的開放空間,能立即對熱點事件作出反應且傳播迅速。尤其是對于突發事件和貼近個人的民生問題的關注上,微博等社交化媒體工具的技術基礎帶來的優勢更是明顯。新媒體的用戶通常能夠在第一時間提供更多、更有價值的信息,部分專業人士也愿意借助新媒體發布技術性分析文章,推動事件發展。這些用戶生成的內容逐漸成為傳統媒體尋求新聞線索和報道素材的重要來源。面對新媒體的突飛猛進,慢人一步的電視媒體的新聞發現優勢受到削弱,受關注程度開始降低,尤其在年輕受眾人群中新聞的“時效性”特征在“人人都是記者”的煤介新環境中已發生了無情“轉移”。然而,較之網絡“即時”時空的搭建,講述已經發生的事件依然是電視新聞的主要敘事形態,電視新聞報道的延遲性與觀眾期待的“即時”時空也因此形成了一種明顯的錯位。

再次,新媒體提供了傳統電視媒體所不能提供的開放式的話語空間。在這個話語空間里,網民可以通過微博、搜索引擎、網絡日志在線討論等多種方式隨時進入事件的敘述時空,更改或推動事件的發展進程。由于網絡傳播減少了面對面的活動從而節省了互動成本,這使得一些狂熱情緒在經濟學上變得“合理”。同時,也存在吸引人的自由氛圍,還可以擺脫相互依存的社會關系所帶來的共同責任。這樣,虛擬現實就把他們從“肉體的牢獄”中解放了出來,從而現實的風險得以降到最低程度,終于可以“自由”地“開口”說話。只要與網絡相連,任何一個普通人就既可以是信息的接收者,也可以是信息的傳播者,在此過程中,他們的主體能動性得到了極大釋放。

二、電視新聞仍保有的特殊優勢

盡管在新聞收集和發布方面,電視媒體逐步讓位于更為高效的互聯網等新興媒體,但電視直播的現場性、真實性和時效性等特殊屬性也造就了電視新聞媒體在新的媒體分配格局中的獨特優勢。尤其是在重大的新聞事件中,現場直播一方面可以較為準確還原新聞事件的本來面目,另一方面也可以成為事件的第一見證人,從而杜絕謠言的滋生。不僅如此,現場直播還可以幫助電視新聞媒體成為新聞事件的重要“定義者”。在互聯網時代,每個市民都能夠收集信息、調查事實、提供分析,但是,我們需要的不僅是信息,還有新聞對于公眾議程和普通受眾的判斷趨向的引導?,F場直播的即興敘述不僅對于保證新聞報道的獨立性、原創性和可信度提供了最大可能,同時也為引導受眾的判斷趨向提供了保證。如一些重大事件的新聞發布會的現場直播,不僅極大地豐富了現場直播的敘述技巧,還為爭取事件的第一解釋權作出了有益嘗試。

其次,電視新聞媒體有著更為專業的隊伍,在某些特殊新聞資源的獲取上更加便利。因此,從現實的選擇來看,電視新聞需要進一步推進直播日?;?,這是電視媒體利用自身屬性、資源優勢和新媒體競爭的必然選擇。當然,電視新聞的直播日?;^不意味著這是電視新聞唯一的表現形式,事實上,在新聞事件的直播活動中,傳播主體還要結合現場采訪、跟蹤調查、嵌入體驗、傳受互動、即時評說等多種敘述方式。這對爭取新聞事件的話語解釋權和定義權顯然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

新媒體打破了既有的傳播格局,受眾在數字技術的推動下成功實現了話語的自我賦權。但如果就此認為信息制作與傳播的壟斷地位已經被打破,無疑是錯誤的。即使現有信息的傳播成本非常低廉,新信息的收集和生產卻常常需要巨額投資,規模經濟和市場準入壁壘仍然存在。在大多數情況下,高品質的新聞報道往往只能由大型媒體的專業記者才能完成,因為只有他們才具備組織支持、資金支持和后勤、法律服務的支援。事實上,自媒體的自創內容并不多,自媒體的內容主要還是以轉載其他媒體的內容為主。這就使得新興煤體在重大的新聞事件面前多數時間只能扮演信息的傳播者而不是制作者的角色。與之相比,電視新聞媒體在獨家第一手新聞素材的獲取上比新媒體更具有優勢,在短時期內難以被超越。

三、電視新聞的發展機遇

面對新聞生產平臺因新媒體疾速發展而產生的變化,互聯網和那些抓住機遇而迅速發展的新媒體在收集和發布新聞方面更加有效,這既擴大了其生產的新聞的影響力,也改變了傳統媒體既有的生存模式。因此,相互合作才是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發展的未來。

依據傳統的觀點,新聞類的電視節目是呈現新聞事件的唯一載體,但事實上,在整個信息體系中,它只不過是一個信息鏈條中的一個環節,受眾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自由地連接到網絡、報刊等其他媒介,尋找自己所需要的背景資料、最新動態等。這就使得電視新聞的新聞素材可以被反復地利用,進行加工整理開始二次傳播,新聞信息不再是一個個孤立的個體。近年來,傳統媒體“移動客戶端”的開發運用成為一大潮流。 “央視新聞”“鳳凰新聞”等傳統電視新聞媒體推出的移動客戶端正在迎合時代大潮,但相比于開發自己專屬的移動客戶端以爭奪市場份額,搭既有新媒體形式的“便車”顯然是更為經濟便捷的方式,這不僅縮減了資金技術的投入成本,還減小了市場拓展失敗而導致項目夭折而產生的風險。

在社會轉型期間,因主流價值觀的缺失而產生的信任危機和反異化抗爭也始終伴隨左右,且愈益強烈。于是,尋找自我,強調“主體意識”成為現代人的一種普遍心態。人們越來越不滿足于被動地接受角色,而是想要嘗試一種集主動性和自主權于一身的新設定,現階段的觀眾日益反感傳統媒體全知全能的敘述方式和刻板保守的議程設置,他們要求自己在更為自由的話語空間里參與到事件的講述中來。而電視新聞媒體與新媒體的積極合作正好為觀眾的介入架起了橋梁。通過新媒體提供的線下線上的互動,觀眾的得以介入使得新聞事件的敘事進程呈現出了一個動態的過程,這個動態的過程反過來又形成一個開放的結構,期待著觀眾的積極參與、主動創作。在這一過程中,觀眾的接受不再是單純的被動過程,而是一個主動選擇、重組與自由創作相結合的主動過程。在這期間,接受者與傳播者之間的界限變得越來越模糊,并且越來越具有同一性。很多的“熱門話題”和“公眾事件”正是經由觀眾或網民的積極參與而推動的。他們通過不同媒體、不同平臺之間的交叉鏈接,在短期內迅速地將一個“關注點”放大、擴散,進而構成“熱門話題”和“公眾事件”。在這里,傳播者的傳統地位遭到了一定程度的消解,事件闡述的主動權也開始大幅度向受眾傾斜,事件的傳播與接受過程從而變成了一個運動的過程。

電視新聞媒介可以憑借著高質量的音像和特殊新聞資源的優勢地位,加強新聞包裝,迎合觀眾喜好,用更加“時尚”的方式來講述新聞,既確保權威性、嚴肅性,又兼具“可讀性”、觀賞性,這樣才能吸引觀眾、留住觀眾。

四、結語

新媒體與新技術帶來了新的信息源、新的語態,這是傳統大眾傳媒必須面對的生存環境。強化電視新聞等傳統大眾媒體的本體優勢和傳播效力,積極主動自我創新,并帶動新媒體的層出不窮,使整個媒體行業的生態趨于多樣化。這種以多樣性為基礎的新的傳播生態不僅會促進媒介行業范圍內的競爭與合作,最終甚至會給整個媒介系統帶來共生繁榮。

參考文獻:

[1] [英]丹尼斯·麥奎爾.麥奎爾大眾傳播理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

[2]匡文波.網絡媒體的經營管理[M]. 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9.

[3][英]丹尼斯·麥奎爾.劉燕南,李穎,楊振榮譯.受眾分析 [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4]曹溪月.論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傳播融合[J].現代視聽,2009.

[5]蔡雯.媒體融合與融合新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作者單位:河北廣播電視臺電視新聞中心)

猜你喜歡
電視新聞挑戰新媒體
從功能語用角度解析電視新聞采訪的提問策略
壯語電視新聞制作創新探析
新媒體背景下黨報的轉型探析
對農廣播節目的媒體融合之路
新媒體語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研究綜述
試論電視新聞的娛樂化現象
嘰咕樂挑戰
第52Q 邁向新挑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