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展學生個性,培養創新能力

2017-07-21 23:26毛其明
啟迪·教育教學 2017年7期
關鍵詞:歷史教學創新思維創新能力

毛其明

[摘 要] 創新是一個民族生存、發展與進步的靈魂。時代呼喚創造性人才,如何培養人的創造個性和發展人的創造能力,是教育改革的重大目標,也是諸多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課題。作為歷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擯棄傳統,建立新型教學策略,努力為學生創設活動情境,激發學生的好奇心,開發學生的創新意識,鼓勵學生大膽嘗試,豐富學生的想象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關鍵詞] 歷史教學 創新能力 創新思維 發展個性

按照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教師應轉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充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倡導學生體驗參與,培養學生多方面能力,實現學生學習的根本改革。在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啟發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學生能自己說和能自己歸納總結的,教師絕對不要說;學生能自己發現答案的,教師絕對不要提醒;學生能自己創新的,教師絕對不要包辦。下面,根據筆者多年的教學經驗來淺談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一、鼓勵性評價,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全力為學生營造一種輕松、愉快、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同時,教師應從容的多給學生一些表揚和鼓勵。教師對學生的理解信任、耐心期待都能轉換成學生的自信,使學生具有成就感和榮譽感,從而培養學生對知識的渴求,對課堂活動的積極參與,以及久而久之產生的創造力。如當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回答流利、思維正確時,教師可發動全班學生用熱烈的掌聲來鼓勵他,當學生提出各種不同的猜測或疑問時,教師可用“你的問題真有趣兒”、“想的不錯,繼續往下思考,說不定,你會成為一名社會學家呢”等等諸如此類的評語,以激發學生更深層次的創新思維。

二、有效的情境,開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1.創設探究情境,變“機械接受”為“主動探索”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只有幫助學生產生疑問,學生才會有進一步的思考,才會有進一步的發現,才會有進一步的創新、創造。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鼓勵學生自主質疑,發現問題,大膽發問。創設質疑的探究情境,學生將由過去的機械接受向主動探索發展。如學習《推動社會進步的科技成就》一課時,我由魯迅先生的一段話:“外國用火藥制造子彈御敵,中國卻用它做炮竹敬神;外國用羅盤針航海,中國卻用它來看風水;外國用鴉片治病,中國卻拿來當飯吃?!眮韺氡菊n,借此設置問題情境。魯迅先生所說的火藥、羅盤針都是中國古代的重大發明,什么時候發明的?它們的發明對于我國乃至于世界文明的發展有著怎樣的重要意義?在中國為什么會出現魯迅所說的現象?這說明了什么?把問題假設為 “寶藏”,解決一個問題,發現一個“寶藏”。把學生置于“探索者”和“發現者”的位置,隨著教材內容的展現,不斷地探索與發現。娓娓動聽的故事,吸引了學生注意力,也造成懸念,學生急于知道答案,為講解新知識鋪平了道路。這種由具體到抽象的形式,有利于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開發學生的創新能力。

2.創造想象情境,變“單一思維”為“多向思維”

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存在著一件比知識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學生的想象力,它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學生的想象力越豐富,對知識的理解就越有自己的創見。如在講《宋代的社會生活》一課時,我設計了思考題“宋代的社會生活有哪些變化?”有學生說“主要表現在衣食住行、城市生活等方面?!蔽矣忠龑А八未囊卵b為什么會出現這些變化的?”有學生回答“根據職業需要、社會制度制約、性別差異、衣料的變化等”。我又設計了“宋代的社會生活為什么會有如此巨大的變化?”有學生說“紡織技術的提高、商品經濟的發展”。等等。這樣,“引”與“導”貫穿,“扶”與“放”結合,學生在探索中學習與反思,在討論中傾聽與吸收。通過多方位、多角度的探索與發現,學生將自己了解到的歷史現象加以想象、分析、交流和整理,在學習和掌握新知識的同時又使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得到了發展。

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間,挖掘發展學生想象力的諸多因素,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充分發揮想象力,促進學生由單一思維向多向思維發展。

三、激發多向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思維的廣闊性是指全面的思考問題,多角度進行思考,多方位進行聯想。思維的廣闊性和發散性是培養學生創造性的關鍵。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精心設計一題多問的習題對學生的思維進行訓練。如復習八年級上第二單元《近代化的探索》時,我會要求學生圍繞中國近代化的探索活動,通過與西方國家近代化的歷程進行對比、討論,從多方面舉例,揭示中國近代化道路的艱難與曲折,認識近代西方資產階級道路在中國行不通,與中國國情不像符合的史實。以此激發學生的多向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四、運用創新型的教學手段,挖掘學生的創新能力

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陣地。以多媒體計算機及其網絡技術為核心的現代教育技術作為一種創新型教育手段,具有直觀性、交互性、主動性等特點,有利于適時拓展教學內容,最大程度地挖掘學生的創造力。如在講授七年級上第17課《先進的科學技術》時,為了加深學生對造紙術的改進一目的了解,我采用了多媒體手段,通過制作PPT動畫,為學生進行直觀的演示,把蔡倫改進后的造紙術及其制作流程直觀、鮮明地展現給學生。引導學生積極的、主動的探索知識,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教師在設計制作多媒體輔助教學課件時,也常常將自己的創造力融于其中,從而以教師的教學創新來啟發學生的學習創新。

五、競爭合作,豐富個性

合作交流是新課程倡導的三大重要學習方式之一,那么,學生是否真正“學會合作,并能與他人交流思維的過程和結果”?

在教學過程中,我較多的要求學生進行競爭合作。具體做法是:將全班學生依其學業水平、能力傾向、個性特征、性別等方面的差異組成學習小組,小組成員不僅要努力爭取個人目標的實現,也要幫助同組成員共同達到學習的預期目標。它將學生個體間的學習關系改為“組內成員競爭與合作”、“組與組間競爭與合作”的關系,把師生間單向或雙向的交流改為師生、生生間的多向交流,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走向講臺,調動各自原有的知識儲備,充分的動腦、動手、動口,再以“小老師”主持知識競賽的方式來反饋舊知識。由此,我發現,知識“動”起來了,學生“動”起來了,課堂也“動”起來了。

這種競爭合作貫串整個課堂,學生帶著互賞的心情,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也明顯增強,逐漸養成傾聽的習慣,學會了正確的看待別人,豐滿了自己的個性。

總之,教育教學的重點應放在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培養學生的創造性,要愛護和培養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索精神,為學生潛能的開發營造一個寬松的氛圍,打破學生的思維定勢,最終促進學生創造能力的發展。同時,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氣氛中,學生不僅完整的掌握了新知識,而且在創新體驗過程中使得技能和情感價值觀等方面得到了充分的鍛煉和發展。

猜你喜歡
歷史教學創新思維創新能力
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創新能力的培養
創新能力培養視角下的無機化學教學研究
基于創新能力培養的高職音樂教育改革探討
高中歷史教學中實施小組合作學習的策略
論歷史教學中生活化教學理念的應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