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商隱詩歌意象創新認知研究

2017-07-27 13:28馬絨絨
北方文學·中旬 2017年7期

廣西師范大學

摘要:唐末詩人李商隱,是繼李白、李賀之后另一位蜚聲文壇的詩人,其詩素來以奇異和難解著稱,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無題詩。自1980年萊考夫將隱喻納入認知語言學視角以來,對其詩的研究打破了傳統修辭學觀點。本文從意象拓展視角入手研究李商隱詩歌意象的新奇性,探究詩人獨特的認知過程。

關鍵詞:李商隱詩歌;新奇性;意象創新

傳統文學理論認為,意象是情感與形象的結合,作者將情感外化并寄托于客觀對應物,化情成“象”。文學意象寄托著詩人的情愫,通過托物言志、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為表達特定的文學主題(即中心思想)服務,其象征性具體體現為移情作用。在西方文論史上,移情理論最早由十九世紀德國文論家立普斯提出,經歷了費肖爾父子、立普斯、谷魯斯和巴希等人的不斷創新和補充,最終完善并成形。該學說主張在文學創作和鑒賞中,將主觀思想寓于客觀形象,使感性因素與理智或回憶的因素完全融為一體,在由我及物的審美愉悅中凸顯意象在文學創作和文學接受中的中介作用,以期引起創作者和接受者的共鳴。這種審美情感實質上是一種社會情感和象征主義,以聯想作用為前提,又不完全等同于聯想,西方盛行的移情說與中國傳統文論觀之“境界說”與“物我合一”觀點相通。與文學視角有所不同,認知語言學認為,意象(image)是我們認知事物時范疇化和概念化的方式,是我們在具身認知的心智體驗下,運用一系列認知策略形成概念和意義并認識客觀世界的思維工具,是思維之本質所在。李商隱詩歌歷來是文學評論家及語言學家談論的焦點,詩人以自然景物、歷史典故和神話傳說三類意象為依托,融入獨特的愛情、仕途及人生體驗,形成了“混沌的心靈場”,側顯其人生沉浮。李商隱的無題詩新奇卓絕,廣為流傳卻難以解讀,與詩人自身深刻的人生體驗與意象創新使用息息相關。綜合文學意象特有的移情功能,本文堅持將文學意象的寄寓觀、移情觀和認知語言學體驗觀、認知觀相結合的觀點,來探討李商隱詩歌意象的新奇性。

一、李商隱詩歌意象創新研究

李商隱詩歌意象豐富多變,詩人往往運用不同意象表達相同或相似的文學主題,而同類意象也可用以表現不同主題。經粗略統計,李商隱詩歌意象主要包括以下幾類:

自然景物類:柳樹、牡丹、蠟燭、蠟炬、紅淚、春蠶、殘燈、冷雨、西窗燭、棋彈局、蟬、竹筍、高松、小松、野菊、梅花、槿花、櫻桃、牡丹、流鶯、飄燈、燭影、龍鳳、鷹隼、蛟龍、鸑鷟、鴟鸮、巴江柳、斷腸柳、相思樹、合歡枝、嘉瓜藤蔓、碧玉寒漿、花房密脾、柳枝蓮葉、紫鳳青鸞、孤鳳離鸞、龍鳳赤麟、寡鵠羈鳳、蒼龍鳳女、游蜂舞蝶、雄蜂蛺蝶、錦鱗繡羽、朝云暮雨、巫山云雨等。

歷史典故類:徐妃“半面妝”、青女素娥“斗嬋娟”、 九子鈴、九重門、“巢阿閣”、西王母、莊周夢蝶、蓮花佛身、章臺走馬、益德報主、阿童鎮秋、賈生說道等。

神話傳說類:嫦娥、月姊、紫姑、織女、星娥、麻姑、西王母、萼綠華、杜蘭香、上元夫人、紫府仙人、巫山神女、湘妃、宓妃、洛河神女等;月宮、蟾宮、瑤池、蓬山、碧城、紫府、十二峰、玉山、東海、蓬山等。

李商隱詩歌以上三類意象均被用以表現以下四類文學主題:愛情、友情、政治感慨與人生感悟。下文取其部分膾炙人口的詩作并以此四類文學主旨為坐標,從認知層面探討意象的新奇性。

(一)愛情

昨日

昨日紫姑神去也,今朝青鳥使來賒。

未容言語還分散, 少得團圓足怨嗟。

二八月輪蟾影破,十三弦柱雁行斜。

平明鐘后更何事,笑倚墻邊梅樹花。

《昨日》 這首詩屬愛情詩,詩人以神話意象“紫姑神”指代所戀之人?!白瞎蒙瘛痹谏裨挼涔手性瓰槿随?,因受正妻嫉妒被害致于正月十五日死去,此時正值月圓之時。該詩首聯和頷聯描述二人聚少離多,相互思慕。頸聯“二八月輪”指陰歷十六,“蟾影破”以嫦娥月宮金蟾影支離破碎暗示月之盈虧,該神話意象與“紫姑神”相呼應,點明時日。月之“一圓一缺”暗示詩人與女子團圓無時,下句以古箏“十三弦柱”取十二柱之斷弦意喻殘缺不完整。從李白“抬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及蘇軾“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等典故可知,中國文學素來就有以明月象征親人團聚之傳統。而李商隱別具一格,不言月之盈虧,反以“蟾影破”之本體隱喻和“紫姑神”神話意象一起轉喻月之盈虧的時間差,可謂新穎巧妙。

無題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無題》同屬愛情詩,“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一句膾炙人口。在諧音雙關中,“絲盡”實為“思盡”,詩人以自身愛戀的痛楚體驗為基礎,借“春蠶”、“蠟炬”意象為依托,以實體隱喻表現自己如蠶吐絲、如蠟燃淚般忠貞不渝的愛情。該句之所以能流芳百世,究其原因,概因作者視自然意象視死如歸之精神如同自身奮不顧身的愛情執念,情真意切且發自肺腑之故。

無題

照梁初有情,出水舊知名。

裙衩芙蓉小,釵茸翡翠輕。

錦長書珍重,眉細恨分明。

莫近彈棋局,中心最不平!

此詩描寫年輕女子的戀情。首聯、頷聯將女子嬌艷美貌與儀態喻為巫山神女、出水芙蓉,服飾華美而動人。頸聯描述其與情人織錦傳書、頻繁通信,殷勤盼歸而不聞音訊,進而愁眉細挑、由愛生恨。末尾以“莫近彈棋局,中心最不平”一句勸之,警告女子遠離觸目傷懷之物。彈棋局中心起伏不平,而女子內心情緒波瀾忐忑不平,此結構隱喻將女子嬌恨之情表露無疑,足見詩人豐富的想象力與棋彈局意象之新穎別致。參照李商隱詩歌《柳枝五首》“玉作談棋局,中心亦不平”,以詩證詩,可將此詩解讀為李商隱為其所戀歌妓柳枝所作的情詩。除以上各例之外,李商隱詩歌于愛情主題上的意象創新,在《無題二首》之“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二句中也有體現。

(二)友情

贈白道者

十二樓前再拜辭,靈風正滿碧桃枝。

壺中若是有天地,又向壺中傷別離。

李商隱作此詩贈別友人白道士,二人惜別于徐風春日?!笆恰迸c“靈風碧桃”意象均是道觀景象?!皦刂腥羰怯刑斓?,又向壺中傷別離”二句作者載離愁于酒壺,正所謂“以酒消愁愁更愁”。此詩以云臺道觀主持張申持仙壺收入天地日月并夜宿其中的神話傳說,使詩人與友人離別之愁與天地日月以容器隱喻化為一體,可見其浩浩湯湯,無法割舍。

(三)政治感慨

除情感主題詩歌以外,李詩又在政治題材上活用意象,下文以《齊宮詞》和《南朝》為例觀之。

齊宮詞

永壽兵來夜不扃,金蓮無復印中庭。

梁臺歌管三更罷,猶自風搖九子鈴。

《齊宮詞》一詩,作者借齊梁兩國王朝更迭粉刺封建統治者昏庸無能?!敖鹕彑o復印中庭”指代齊國滅亡以后,齊廢帝的潘妃再也不能舞步生姿,齊國壽終正寢?!傲号_歌管三更罷,猶自風搖九子鈴”二句,諷刺梁國君主不思齊亡前鑒、重蹈覆轍?!熬抛逾彙北緸辇R國宮廷建筑之飾物,此處詩人以飾物轉喻宮殿及宮殿轉喻皇權的雙轉喻手法刻畫出統治者的昏庸與無能。風雨飄搖梁王朝,危如累卵不自知。雖為“猶自風搖九子鈴”,實在表達恰似南唐后主李煜“小樓昨夜又東風”的無奈。王朝更迭的風云變幻定格在穿越齊梁時空域的“九子鈴”這一文化意象上,承載著統治者“換湯不換藥”的腐朽體制和興衰存亡之宿命。

南朝

地險悠悠天險長,金陵王氣應瑤光。

休夸此地分天下,只得徐妃半面妝。

該詩系大中十一年李商隱任鹽鐵推官游江東時作,描寫南北朝時期的南朝,是一首詠史詩。徐妃名昭佩,是梁元帝蕭繹的王妃。她出身名門,祖父是前齊國太尉徐嗣之,父親是梁朝侍中信武將軍徐緄。據史書記載,徐妃相貌平平,且嗜酒、性妒、擅淫,蕭繹對她很冷淡。因蕭繹天生一目失明,徐妃并不因循常規地討好自己的丈夫,而是有意賭氣欺負他。每次見蕭繹之時,她故意在一側臉上精心化妝,另外半邊臉則素面朝天,意在傳達:“你不是只有一只眼睛嗎?有半張臉給你看就足夠了?!毙戾缴钜鶃y,與其私通的男人不少都留名史冊。蕭繹身邊的親信暨季江曾對人感嘆:“柏直狗雖老猶能獵,蕭溧陽馬雖老猶駿,徐娘雖老猶尚多情?!贝笠鉃椤鞍刂钡墓防狭诉€能跟著主人狩獵,溧陽的馬老了還英姿颯爽,徐妃年紀雖大,卻依舊風情萬種?!庇纱吮阌辛恕靶炷锇肜?,風韻猶存”的說法,指中老年女性雖然年華逝去卻仍存春心,驕奢淫逸。作者將該歷史典故引入詩中,帶有強烈諷刺意味。封建統治者偏安一隅、樂不思蜀,其半壁河山“分天下”的自負情懷與徐妃“半面妝”的自滿情節構成李商隱別出心裁的結構隱喻,體現出封建君主雖據有“鐘阜龍盤,石城虎踞”的長江天險卻茍安殘喘而不思進取。從認知角度視之,以顏面隱喻個人尊嚴及社會地位的傳統表達數不勝數,比如:硬撐門面、洗心革面、正面人物、無面目見江東父老、頭面人物、南面百城、南面之尊、冷面寒鐵、八面威風、體體面面等,我們也常說“失面子、丟尊嚴”?!罢喾至选钡膶嶓w隱喻表達亦有“權力分割、權分天下、三權分立”等。此詩“休夸分天下”與“只得半面妝”通過語篇銜接與連貫機制實現了實體隱喻與結構隱喻的復合映射。在傳統隱喻的表達上,歷史典故意象“徐妃半面妝”豐滿了詩歌目標域所指和歷史文化意蘊,具有中國特色古情風韻。下圖由具體到抽象的跨域映射過程體現出“徐妃半面妝”意象的新奇。(見圖一)

(四)人生感悟

木蘭花

洞庭波冷曉侵云,日日征帆送遠人。

幾度木蘭舟上望,不知元是此花身。

在人生感悟的題材上,《木蘭花》借木蘭舟自喻,抒發詩人漂泊不羈的惆悵之感。朝朝日日,在破曉時分蕭瑟冷清的洞庭湖邊,詩人揚帆為友人送行。渾不自知,幾度木蘭舟中極目遠眺,詩人卻忘記了自身其實也如一葉由木蘭花樹所斫成的孤舟,儼然已淪為天涯羈客?!安恢谴嘶ㄉ怼?,無論是木蘭花還是由之所造的木蘭舟,二者本質上“皆是天涯淪落人”,任憑命運擺布,終都難逃漂泊。詩人幡然領悟“木蘭真面目”,意識到自己也是身不由己、四海為家,此處木蘭花及木蘭舟的新奇意象體現的不僅是事物本質與現象的轉喻互指,更融入了詩人深刻而別處心裁的人生體驗。

二、小結

至此,本文從轉喻、隱喻等認知視角透析了李商詩歌在自然景物、人文事物、神話傳說等意象之上的拓展與創新,足以看出,意象的豐富及個性化使用對刻畫詩歌主旨具有畫龍點睛的作用,李商隱詩歌“混沌的心靈場”意境中,新奇意象的闡釋力功不可沒。

參考文獻:

[1]GEORGE LAKOFF & MARK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M].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3.

[2]安微師范大學中國詩學研究中心.中國詩學研究之第二輯——李商隱研究專輯[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

[3]黃世中.相見時難別也難:李商隱集[M]. 鄭州: 河南文藝出版社, 2015.

[4]李永田,董西平.李商隱詩賞讀[M].北京:線裝書局出版社, 2007.

[5]葛穩罡.李商隱詩歌意象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2007.

[6]王寅.認知語言學的哲學基礎:體驗哲學[J].外語教學與研究(外國語文雙月刊), 2002,34(2): 82-89.

作者簡介:馬絨絨(1989—),女,漢族,甘肅天水,碩士,廣西師范大學,研究方向:認知語言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