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考據學

2017-07-27 13:41李娜
北方文學·中旬 2017年7期

李娜

內蒙古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摘要:歷史考據學是二十世紀初由梁啟超、胡適等人對歷史研究法的重新探索,并結合中國史學實際對史料的考證,而后又經過陳寅恪、王國維等的發展逐步完善歷史考據學的原則和方法。歷史考據學不但繼承了乾嘉學派的實事求是的實證精神還吸收了西方歷史考據學的理論方法,結合中國史學實際構建了新的理論體系。

關鍵詞:歷史考據學;考據原則與方法;乾嘉考據學派

“考訂,即史料價值之估定也?!?歷史考據是研究歷史的一種實證方法,它是在研究歷史的過程中通過對搜集到的史料運用科學的方法對其進行鑒定和辨別,去斷定史料的真偽,以及探索其作偽的意圖。

歷史考據學形成于十七世紀,從這個時期開始人們已經認識到了考據的重要性,布洛赫在《歷史學家的技藝》這本書中描述到“人們也早就知道,不可盲目地親信所有的史料。人們早已有過這樣的經驗:發現為數不少的書稿偽造年代和出處,有些記載全是虛構的,甚至有些實物也不過是贗品?!睍鴮懯妨系漠斒氯撕芏鄷r候因為環境的限制,利益的驅使,無意識的行為等導致其所記載的內容不實,而想了解的是內蒙古 呼和浩特011517過去真實的歷史,我們必須言之有據,對我們所要使用到的一切史料進行鑒定,去偽求真。

一、考據的原則

歷史考據學與其他科學研究有著共同的要求,即都是經過對事物的觀察、分析與綜合,探明事物的因果聯系。然在此過程中我們要以科學的眼光去觀察人類的活動軌跡,要遵循考據原則,就如同何炳松在《通史新義》中所闡述的觀點,歷史考據不同于司法機關對證據的考察。 司法之考察結果必須是在兩個極端,不是敗就是勝,而歷史考據則不然,當我們沒有足夠的證據證明其真偽時,我們不能武斷的說其對錯,我們只能是保持懷疑的態度并表明自己的看法同時說明懷疑之理由,此為考據原則之一也。

梁啟超先生認為距史跡發生時間越近者所書寫的史料越有可信度,距離發生史跡地點越近者所書寫的史料亦越有可信度。其舉例1876年的普奧戰爭,認為兩國事后在參謀部的主持下所書的戰史為第一等史料;預知十九世紀末歐洲卜內幕交界之內幕,則《俾斯麥日記》是第一等史料。然此原則只是一般規律性的原則,因有時書寫史料者本身的條件、所處的環境和自身感情等因素所造成其所書寫的內容中存在著一部分的偽事,故此原則運用時應加以辨別。此為考據原則之二也。

考據原則之三是不可對先入之言加以重視。我們對先看到的史料給予過分的關注使其在不自覺中產生主觀印象以為其所說的均為正確,也就是說當我們拿到史料之初時要以懷疑的態度去分析,考證,不可輕信他人言。

二、考據的方法

(一)廣集證據,利用現代工具考察歷史

陳寅恪先生在研究歷史時對于考據的原則就是盡可能的擴充領域,取材詳備,寧詳勿略。他還曾對陳述說:“歷史研究,資料范圍盡可能擴大,結論要盡可能縮小,考證要求合實際?!?一般來講證據越多越容易進行歸納總結,得到的結果也越可靠。

(二)舉反證

鑒定史料真偽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舉出強有力的反證證明其所言為虛。如前人一直認為我國佛教起源是漢明帝在永平七年派使臣經過西域三十六國到印度求得了佛經佛像,而梁啟超先生通過《后漢書·西域傳》及其他資料中得出當時的中國與西域至王莽時就已經絕交,且在永平七年西域與匈奴勾結入寇中原,永平十六年才恢復邦交,怎么能派遣使者通過其地方呢?而很多時候我們知道這件事不可信,卻沒有有力證據證明,所以我們能做的就是發表自己的看法,表明自己懷疑的態度,訴說懷疑的理由。

三、考據的步驟

(一)來歷之考據

現代著作中對于相關的時間、地點、作者、當事人等等都有明確的標注,對此類我們只需考證標注的是否正確,故對史料的來歷考證多用于古代史料,而最難考證的就是古代官書的真正作者,更有甚者一部典籍由數人完成,而最后卻只寫主要官員名字,我們不知道真正作者是誰,又怎么能了解其所處的時代背景,又怎能判斷作品的真實性?所以我們必須考證其來歷以探明寫作之目的,還原歷史真相。

(二)詮釋之考據

“第一步工作為詮釋之考訂,旨在斷定史料撰人給予史料之意義為何,并藉以推知撰人之概念如何?!?何炳松先生認為詮釋之考訂的基礎是建立在使用書寫史料者時代的文字,因文字是隨著時代在變化,故我們要使用當時那個時代的文字,要處在撰人當時的那個環境中去解釋史料的真正含義,考察撰人是否有迂曲之意。

(三)誠偽及正確之考據

書寫史料者所記載的內容有時為其所信之事,有時是其所不認同之事,而研究歷史者最忌諱的就是人云亦云,不經考證就親信作者之觀點。人們對于不知道的事情往往大感興趣并描述的有如目睹,就像安德魯·紀德所言:有些人說謊是無緣無故的行為。 而還有些人是因為其所處的環境使其不能知道全部的事實,其所描述的要不是片面的,要不是受人之脅迫按他人之意愿所書寫也非真正的史實。

參考文獻:

[1][法]馬克·布洛赫.歷史學家的技藝[M].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2.06.

[2]何炳松.通史新義上海[M].古籍出版社,2012.12.

[3]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上海[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03.

[4]齊世榮.史料五講[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06.

[5]王晴佳.考據學的興衰與中日史學近代化的異同[J].史學理論研究,2006(1).

[6]李振宏.20世紀中國的史學方法論研究[J].史學月刊,2002(11).

[7]王宏斌.歷史考據法探源[J].史學理論研究,2002(3).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