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讓學生學會數學思考的三種策略

2017-07-28 09:18方永吉
新教師 2017年7期
關鍵詞:量角器陳老師學會

方永吉

數學是一門具有嚴密的邏輯性與思考性的學科?!读x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在總目標中從四個方面進行具體闡述,數學思考是其中之一。確實,只有讓學生學會數學思考,并且善于思考,才是我們教育的最終目的之一。本文結合一些具體的教學案例,淺談在教學中讓學生學會數學思考的三種策略。

一、關注起點,巧設問題,讓學生學會數學思考

小學生的思維能力與辨析能力還不夠成熟,需要教師立足學生認知起點,在預設思維維度中讓學生發現并生成疑點,教師抓住時機進行巧妙點撥,促使學生打開思維通道,直抵數學知識本質,讓學生學會數學思考。

讓學生學會數學思考,需要教師設計有效的問題情境。有效的問題情境是數學思考的載體。有了問題,學生才有道理可講。例如,邵慶德老師執教的“角的度量”一課中,邵老師自己通過前測,了解學生的知識經驗水平,用問題引領學生提出問題,一句“關于量角器,你有哪些疑問”引發學生提出了三個有效的問題:(1)為什么量角器是半圓形的?(2)為什么量角器上有兩排數字?(3)量角器怎么使用?對第二個問題的處理,邵老師設計了讀角游戲活動,學生在讀角活動中暴露出認知的誤區。邵老師順勢引導學生糾錯,要求糾錯學生講清道理。在多次對話式講理糾錯的過程中,學生感悟出量角器有兩排刻度的原因,以及必要性,凸顯本節課知識的價值本質。這樣,學生在有啟發性的問題引領下,科學有序地推動課堂教學進程。師生、生生之間互動對話特別精彩,從而使學生在活動中體驗、感悟,明確知識產生的道理,促使學生學會數學思考。

二、追思溯源,經歷過程,讓學生學會數學思考

畢達哥拉斯說過:“數學重要的不是知道了什么,而是怎么知道什么?!蔽覀兊男W數學課堂如果只是簡單地將數學概念呈現給學生,讓他們進行記憶、模仿,那么對數學概念的本質理解和形成也將無從說起。只有讓學生充分經歷、感知和體驗知識的產生過程,才能深刻地理解數學的本質,無形中學生的數學素養也在提升。數學每一個知識點都不會是孤立的,這些知識有著脈絡清晰的邏輯起點,不同的知識點都能找到連接新舊知識的生長點。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追本溯源,抓住知識的生長點,讓他們在新舊知識的聯系中,引發思考,把握知識的本質。

例如:陳少敏老師執教“集合”一課時(初步探究集合問題)設計如下:

課件出示:學校成立課外小組活動,三(1)班同學參加音樂小組的有7人,參加美術小組的有5人,參加兩個小組的一共多少人?

(1)提出猜想:參加兩個小組的人數可能是怎么樣的?(4號和5號兩個小組活動都參加)

(2)操作驗證:學生代表上臺操作,啟發思考。

(3)思維沖突:4號和5號同學應該放在什么位置?怎樣表示更合理?

(4)初步建模:啟發學生借助集合圈來表示。

陳老師在操作驗證的過程中,讓學生用紙片進行分組。在分組過程中,出現了障礙,兩個小組都參加的兩人要怎么分。學生通過思考,給出了多種分組方法,結果都不足以說服陳老師。最后在邊分邊辯理的過程中,學生們找到了畫圓圈的方法,也就是集合圖在這個過程中產生了。正是學生有計算人數的生活經驗,陳老師緊抓這一生長點,給了學生足夠的動手操作和思考時間,才讓集合圖的產生有了出現的理由。陳老師不是直接教給學生知識,而是隨著問題的出現,引發學生的思維沖突,讓學生在多方探索交流中感悟新知。

又如,筆者執教“分數乘整數”時,先是出示20×3喚醒學生已學知識,再讓學生嘗試2/5×3。有學生出現6/15的計算結果,筆者讓學生就“你是否同意他的想法”進行表決,出現意見分歧。有沖突就得分析講道理,有學生用乘法的意義講道理,有學生用分數加法的算理講道理,有學生用分數的意義講道理。在這樣互相補充、找道理中,學生立足已有經驗感悟新知,讓學生學會思考,學會解決問題,有效促進學生的發展。

三、合理呈現,循序漸進,讓學生學會數學思考

數學知識具有嚴密的邏輯性和高度的抽象性。一些重要的內容、方法和思想是需要學生經歷較長的認識過程,逐步理解和掌握的。將這些知識呈現給學生的時候,也要遵循一定的規律,它的呈現過程背后也是有其自己的數學道理的。教材的編排正是根據學生年齡特征與知識積累,在遵循科學性的前提下,采用逐級遞進、螺旋上升的原則,體現出明顯的階段性要求。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正確理解和把握教材中知識的編寫意圖,分析知識的呈現方式,使知識的呈現符合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遞進發展;符合學生的認識特點,即由直觀到抽象、由簡單到復雜的認知規律;從中學會數學思考。

例如,蘇賽丹老師執教“認識千克”一課,其中的教學進程如下:

1. 聯系生活,導入新課:兩個袋子,一袋裝滿黃豆,一袋裝滿餅干,哪袋重些?怎么判斷?

2. 體驗操作,感受1千克。(1)認識盤秤;(2)認識1千克;(3)初步體驗1千克:讓學生掂一掂1千克重的黃豆,用心感受1千克有多重,記住感覺;(4)認識大約1千克:估計幾本數學書大約重1千克,建立1千克實際重量的直觀表象;(5)深化1千克的質量觀:通過估、稱1千克的生活物品,要求先拿一個掂一掂,再估一估幾個這樣的物品大約1千克,最后用秤稱一稱,記錄最接近1千克重量的物品的數量;(6)裝米活動:先把想象的1千克大米裝在袋子里,組員輪流掂一掂大米,根據感覺估計添加或減少大米,最后一個組員調整好后,把袋子打個結,最后放到秤上稱一稱。

“千克”是學生小學階段學習的第一個質量概念,它是比較抽象的,而學生思維還處在具體形象思維階段。蘇老師通過讓學生不斷地掂一掂、估一估、稱一稱,使學生充分全面地感知1千克的實際輕重。在這基礎上學生就可以根據自己的感知,有理有據地回答“幾個相同物品大約1千克重”的問題。也會在最后的裝米活動中,能夠產生6個小組中有5個小組裝出大約重1千克的大米的結果。這一精確結果在這樣一堂由直觀到抽象、循序漸進的課堂呈現中,又顯得合情合理,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讓他們在數學思考中成長。

學生只有學會思考,才會學有所悟,學有所成。作為一線數學教師,我們應該認真領悟新課程理念,讀懂教學本質,讀懂學生學情,巧妙設計教學,讓學生學會思考,讓學生的思維方式發生質的飛躍。

(作者單位:福建省泉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實驗學校 責任編輯:王彬)

猜你喜歡
量角器陳老師學會
殘缺的量角器
量角器,工具“二合一”的最佳典范
——《角的度量》教學
小陳老師來上課
我的另類量角器
量角器
“認字”大師
學會尊重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