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對互聯網“說不”

2017-07-29 14:34李英豪
商界評論 2017年7期
關鍵詞:硅谷香港用戶

李英豪

創業環境

它是全球最早接觸互聯網的地方之一。因為創新人才的流失和互聯網產品開發的滯后性,讓這個原本有著天然優質基因的地方淪為了創業“荒漠”。

代際印象

國際化的資源和機會,讓香港有了領先的起跑點。但香港似乎更青睞金融,創業團隊的激情因為各種水土不服而熄滅。

作為一個以前在香港創業,現在在北京打拼的香港人,通過這些年的經歷,我還是有話想說。

記得3年前我希望在北京創業,當我在一個天使投資人面前演示項目即時,他問我,“你為什么覺得你了解中國用戶的習慣?”我說“我在這生活1年了,我比較了解這里的消費習慣?!彼f:“我在這生活幾十年了,我還不了解呢,你這樣能說了解?”現在想想,我當時對國內的了解少之又少,更何況沒有在這生活過的香港人?

先看市場

香港有800萬人,對一家互聯網公司來說,800萬人足夠生存,但基本沒有可能做成一家偉大的公司。而且這里的用戶很奇怪:說不是深度互聯網用戶的話,人均上網時間和移動設備比例估計全球第一。

但是互聯網發展十幾年來,大家來來去去就上幾個網站,新聞看雅虎,搜索用雅虎、谷歌,財經看阿斯達克,視頻看YouTube,社交用Facebook,郵件用Gmail……

最近10年來香港創業公司沒有一個拿下香港市場。最麻煩的是,香港人太特別了,花幾年好不容易做到香港第一了,卻發現同樣模式根本不能復制到其他地區,就只能在香港跟自己玩。

拿不下香港市場沒有關系,香港人不是很國際化嗎?拿下歐美一樣可以??!沒錯,的確有這么一家Deal Extreme的面向國外的電子商務網站,連薛蠻子都說它是國際電子商務做得最好的其中一家,不過也只有這么一家。它是2000年前后利用國內廉價商品和國外電子商務空白做起來的,這種機遇可遇不可求。

香港人其實很不了解老外想法,只是習慣吃漢堡,不代表能做出滿足老外的產品。別人一天如何生活、吃什么、說什么、看什么電視都不知道,如何能做出成功的產品?外國人每天開車、香港人每天坐地鐵,國外講生活工作平衡、香港人每天加班,這樣的差異真不太可能做出好的產品。

那背靠祖國成了吧,中國互聯網市場如此之大,出了百度、阿里、騰訊和很多的中小互聯網公司,總有香港人的位置吧?

只能說,香港人對國內同學的了解可能還不如對老外的了解。香港人都喜歡看美劇,但大陸電視劇在香港只能排在美劇、臺劇、韓劇和日劇之后。你和他說韓寒?他說誰?你和他說非誠勿擾?他說這是什么?QQ?我用的肯定是Facebook。如果你問他最了解什么互聯網公司?他告訴你是騰訊和阿里巴巴。為什么?因為買了很多股票!

這樣一來,香港人對國內不了解,更不用說能為這個市場開發產品了。

再說資金

香港有錢的大佬非常多,李嘉誠肯定是最好的代表。而且他也成立了自己的風險創投基金,最為大家了解的是投資Facebook一案。但李嘉誠的基金也是VC,還是以回報作為考慮的。

以香港15年來只有2家的退出例子來說,不可能因為老板是香港首富就把錢投給香港公司。而國外的一線VC,基本沒有見過在香港設有辦公室,來香港多數是為了會議、演講和生活。至于天使投資,不是沒有,只是非常少,而且不容易找到,沒有像北京或硅谷那種天使組織或聚會。

沒有投資,政府支持也行,臺灣地區、新加波和國內不少公司也是靠政府扶持起來的。香港不是沒有創業孵化計劃,一個科學園、一個數碼港,兩個都有共同點,環境優美但交通不便。

對于生活成本很高的香港來說,雖然入駐創業園不需要租金,但是創業者必須在5分鐘的接駁交通上支付高達10元/天的費用,而且創業計劃普通都沒有啟動基金支持。

因為沒有天使投資的關系,以香港的生活成本來算,一個3人的團隊如果希望能一年不接外包投入研發產品,基本需要30萬元啟動基金(還要假設沒有家庭負擔)。這對于當時我們這樣一個做電子書創業的年輕團隊來說,不是簡單的事,這也說明了為什么大部分香港創業公司選擇以外包公司起步。

聚焦團隊

我從香港中文大學信息工程專業畢業,記得當年互聯網興起,這個學科一度收生標準比醫生、律師等學系還高,不是狀元不能進。

但好景不長,當大家發現主修工商管理的同學很容易得到各大銀行企業管理培訓生等高薪職位后,大家都轉去工商管理了。最近的工程學院收生標準,好像是全大學要求最低的。

無論上北京還是硅谷,工程師都是互聯網創新產品的關鍵,沒有好的工程師,你有再好的想法也沒有用。香港一年拿得出手的軟件工程師寥寥可數,建筑的土木工程師就很多,而且好多人都去美國了。我幾個比較厲害的同學,現在都在硅谷,一個在蘋果、一個在Facebook、一個在谷歌、一個在創業。

除了能力,更重要的是他們對互聯網產品的了解。要知道,美國PayPal培養了這一代很多的參與者,網易、搜狐也出了不少創業家,但由于香港一直沒有什么成功的互聯網創業公司。這方面的人才自然不多了,基本上對產品了解的細節與深度和中美等地相比,有不少的差距。

最后看看產品

很多人說,現在的互聯網老大沒有多少是一開始就想到產品能改變世界的。但是,無論在硅谷還是在北京,你做好了產品,如果做得不錯的話,會得到不少的報道以及很多用戶的反饋。更重要的是,你可以找到不少前輩為你提供經驗和意見,如果谷歌和Facebook當年沒有老大的支持,根本不會是這樣的故事。

所以中美兩地的創業者,都勇于做夢,做產品不往簡單做,要么在技術上完全突破,要么在用戶體驗上非常創新。香港創業者因為種種限制,基本不敢想技術突破。幾個創始人你看我,我看你,大家技術都不怎么樣。而且技術研發需要資金的,沒有幾百萬元就不用想了。

用戶體驗創新?幾個創始人想想,自己從來沒有做出好的產品,想創新不知從哪創起。商業模式創新?大部分人真的想不出來。

好吧,還是想創業,就踏實地干! 所以他們做出來的都是幫助企業營銷、管理、OA等產品,為什么?因為能賺錢。我們曾經做的一家外包公司正是做了一個為香港出版企業做的電子書平臺,沒辦法,生活逼人。

猜你喜歡
硅谷香港用戶
香港之旅
展與拍
關注用戶
關注用戶
關注用戶
香港
從銀川跳到硅谷
硅谷孵化器500 Startups聽課記
如何獲取一億海外用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