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需求到供給看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

2017-08-09 01:30丁小方
環球市場信息導報 2017年29期
關鍵詞:常態供給改革

丁小方

從需求到供給看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

丁小方

近年來,我國經濟發展逐漸放緩,并開始進入到中高速發展的階段,經濟結構不斷調整優化。本文在結合2016年我國經濟發展形式的基礎上,從需求側與供給側改革的理論前提出發,分析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并就如何通過供給側改革推動我國產業結構優化調整和經濟社會健康發展提出了相關建議。

2016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長6.7%。從總體來看,去年我國的國民經濟一直保持運行穩健,更加注重發展的質量,逐步提高經濟增長效益。但同時也應看到,現階段國內外的政治經濟格局依然復雜多變,當前中國經濟正在處于千變萬化的節點,經濟穩中求好的基礎尚不牢固。中國經濟發展已經進入了新常態。

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初次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名詞。供給側改革強調的是轉變傳統的思維模式,從供給的角度出發,更加注重供給的質量,旨在通過改革促進經濟結構調整,以進一步優化升級,使自由流動的社會資源要素能夠實現最優化。社會需求始終千變萬化,供給結構要做到及時適應,靈活應對,提高勞動生產率,促進經濟社會持續穩定健康發展。

當前階段,我國經濟重要的階段性特征是“三期疊加”。在此背景下,如何保持我國經濟的穩步發展,努力實現偉大的中國夢,就成為我們所面臨必須解決的嚴峻問題和考驗。政府需要以“新常態”下我國社會經濟的現實狀況為著眼點,多層次推進改革,以創新驅動為導向,進一步促進產業結構的合理優化。

需求側與供給側改革的理論淵源

在現實經濟當中,供給與需求相對應而存在。從根源上講,最早是在《就業、利息與貨幣通論》一文中,凱恩斯首先提出“有效需求”的概念,這里是指在現實生活中,當總需求與供給相同時,社會處于均衡狀態,能夠帶來最大效用的總需求。長期以來,我國以需求端管理為主,經濟發展缺少動力時,最早采取的辦法是增加需求,擴大消費,增強投資和外貿水平。凱恩斯主義理論認為,總需求的水平決定社會中生產和就業。在完全競爭市場中,存在三大規律,使得社會總供給總是高于總需求,有效需求不足,從而社會通過自身調節是無法達到均衡的狀態。要想促進經濟增長,我們首先需要的是增加需求,通過需求來發展經濟??偠灾?,經濟政策的落腳點在于需求側。

但如果長時間僅僅從需求這一側來思考問題,并不能夠全面地認識分析中國經濟現狀。為了能夠完整地把握我國經濟發展體系,我們就需要將關注點從需求側轉移到供給側?!肮┙o側改革”在我國屬于新鮮名詞,但其實研究國外經濟學理論時就會發現可以從供給學派中找到理論淵源。1970年代,物價普遍上漲,但經濟卻開始停滯不前。高失業率與高通貨膨脹率同時出現的社會現象,使得廣大社會群體普遍質疑一直信奉的凱恩斯主義,認為“停滯性通貨膨脹”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奉行凱恩斯主義的當權者過分強調需求,而忽略了供給。在此背景下,自由主義學派興起。該理論認為出現“停滯性通貨膨脹”這一現象的根本在于國家干預了經濟,市場的活力不能完全釋放,生產要素的供給和利用應該通過市場調節而不是政府。由此,以拉弗和萬尼斯基等學者為代表的供給學派思想開始受到西方各界關注,并以此作為理論依據,英國和美國當局重新采取新的經濟手段,擺脫困境。在經濟政策的實踐中,“里根經濟學”主張通過大幅度減稅等方式,幫助經濟重新復蘇。

當然,我們必須看到,經濟政策的制定必須符合本國的實際。盡管供給學派支持下的“里根經濟學”和我國提出的“供給側改革”都希望能夠從供給出發,解放生產力,改變政府管理經濟的方式,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然而,我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我國特有國情下,具有其特殊性,和“里根經濟學”在各個方面存在眾多差異。

新常態下供給側改革的政策建議

現階段,我國經濟存在的主要困境產生改變,那個消費不足的時代漸漸離去,而“供給跟不上需求”成為經濟發展的首要問題?,F推行的供給側改革,不是單一復制供給學派的思想理論,而是從中國的實際出發,提升經濟增長的效率和市場動力,來實現經濟持久發展的穩定均衡。

需求側與供給側改革協調配合。 隨著我國經濟政策的重心從需求側轉變到供給側,我們也不可忽視需求對經濟的巨大推動力,只用供給側和需求側相互作用于經濟,發揮各自優勢,才能促進經濟穩步健康發展。需求方面,通過增加收入,調到企業投資的積極性,提高個人消費;供給側方面,減少無效供給,增加有效和高端供給,促進生產效率進步。

推動供給主體結構進一步調整。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點是要解除企業負擔,釋放市場活力,政府部門的宏觀調控應適度,盡量減少不當介入,找準自己的位置。政府應重點投入公共設施建設,改善交通、能源、通信等客觀發展條件,為企業發展和產業升級奠定堅實基礎,應減少政府對企業的管制和壟斷現象,減輕企業稅收負擔。

供給側的產業結構調整。為了實現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目標,在未來推進改革的過程中,對產業結構重大調整不可避免,落后產業需要及時淘汰,在消化過剩產能的同時,將生產要素從發展有限的行業中解放出來,把勞動力、資本和技術向“朝陽產業”轉移,提高第三產業比重。

從“三架馬車”到“供給側改革”,我國發展階段處于不斷演變之中,消費在國內生產總值之中所占比重越來越大,相應的,供給側改革的迫切性和難度也逐步加強,在種種壓力之下,中國經濟轉型能否平穩落地關鍵在于“供給側改革”成效。

(作者單位:北京工商大學經濟學院)

猜你喜歡
常態供給改革
改革之路
改革備忘
改革創新(二)
長征途中的供給保障
也談供給與需求問題
“新常態”需要新舉措
我眼中的醫改新常態
主動適應新常態 積極爭取新作為
新常態下的艱辛與希望
瞧,那些改革推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