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岸桃花西岸雪 皆是鹽女汗淚凝

2017-08-10 09:23文圖
神州民俗 2017年7期
關鍵詞:玉珍鹽井鹽田

文圖/白 英

東岸桃花西岸雪 皆是鹽女汗淚凝

文圖/白 英

圣潔的達美雍雪山閃耀銀光,玉龍一樣的瀾滄江滿載希望,煙云迷蒙的曲孜卡是人間天堂,千年鹽田訴說歷史的滄海桑田。這山這水書寫你的春秋,孕育燦爛的多元文化。鹽井啊鹽井!五谷豐登的地方,是我心中最美的畫卷。

《鹽井,五谷豐登的地方》節選

“東岸主產紅鹽,也稱桃花鹽。西岸主產白鹽,也稱雪花鹽。同取一江之水,兩岸的鹽田卻涇渭分明地出現紅、白兩色?!?/p>

這正是滇藏交界處深谷里的鹽井鄉的特色。從芒康出發,伴著奔騰呼嘯的瀾滄江,沿著214國道一路向南跋涉在昔日的茶馬古道上。我們來到鹽井鄉,以產鹽而聞名的千年鹽田就隱藏江邊的一道拐彎里。得益于大自然恩賜的鹵泉,鹽井的鹽田1300多年來一直延續著傳統的曬鹽歷史。江邊巖壁上密密麻麻的木質鹽架,勞作中影影綽綽的曬鹽女身影,還有他們固守著千年的傳統曬鹽工藝,成就了一道愈久彌新的人文風景線。

如畫的鹽田

我們的車沿著瀾滄江峽谷行駛在懸崖峭壁間的崎嶇土路上,抵達鹽井鄉時正值中午。鹽田集中分布在一段兩千米長的S型峽谷之中,東岸是上、下鹽井村,西岸叫加達村。遠遠望去,真是一處奇特的景象:陡峭的山崖上,密密麻麻地樹著上萬根木頭架子,支撐著無數塊緊密相連的方形頂棚,洋洋灑灑,層層疊疊。從高處俯瞰,鹽田依著河谷山勢的大曲線,呈方格棋盤般整齊排列著,猶如一面面鏡子,波光粼粼,隨著角度的變化,倒映出藍天、白云和山巒,呈現出五彩斑斕炫目的色塊,勤勞的曬鹽女零星地撒在這巨大的方格中,人影和倒影成雙而動,形成了美不勝收的時空畫卷。

36歲的加達村村民次仁玉珍正彎著腰,弓著背,赤腳踩在絳紅色的頂棚上,用小木板收刮鹽顆粒。強烈的陽光,雖然在她的臉上過早地刻上了歲月的痕跡,然而,她臉上卻始終洋溢著最質樸、最燦爛的笑容。對我們的到來,她顯示出了友好,因為會說些漢語,交流起來也顯得順暢的許多。在次仁玉珍帶領下,我順著陡峭的山坡和鹽田間獨木樓梯來到鹽田的下方,鹽田更多的秘密呈現在我的眼前,原來每塊鹽田都是由崖壁、木質鹽臺和支撐木三位一體構成的,鹽田人先用粗大的原木搭建骨架,然后在上面橫鋪一層結實的木板,最后再鋪上一層細細的沙土?!斑@樣鹵水向上可以蒸發,向下可以滲透,簡單卻非常實用。曾有人試圖用水泥建鹽田,結果鹵水很難干透,遠遠比不上傳統的鹽田?!痹谟裾涞闹v解下,我明白了其中的緣由。我又細看支著鹽架的一根根木樁,十分耐人尋味,表面看起來十分老朽,輕輕觸碰便會一片片絮狀脫落,想必年代不短,真擔心這看似將枯的木柱會轟然倒塌,次仁玉珍卻說,這些看似老朽的木樁,其實是長期受到鹽鹵的浸潤,內部木質非常堅硬而且不易生蟲腐爛,可使用百年。只有親眼目睹,才會體會到空間設計利用得非常巧妙,這一塊塊鹽田相互層疊,直上崖頂,中間以棧道相連,我不由得感嘆鹽田先人們非凡的智慧。

穿梭在鹽架下面迷宮般的通道,供人通過的小道七歪八拐,岔路很多。跟隨次仁玉珍在曲折、昏暗、狹窄的木架之間躬身前行,頭上的頂棚懸掛著密密麻麻如同冰凌的柱子,我輕輕地用嘴添一口,哇,好咸。原來,這是鹵水沿著土層和鹽架縫隙緩慢地滲漏下來,又被山谷干燥的空氣風干,形成的一根根白色 “鹽掛”,形態好似喀斯特溶洞中的鐘乳鵝管。次仁玉珍說,這些鹽掛因質地雪白、雜質少,更是上好的產品。

層層疊疊的鹵水池

古老的鹽藝

制鹽的工作一直都是由女人們來完成的,她們的制鹽方式是從唐朝就流傳下來的,迄今已有千年歷史了。每到清晨時分,井里的鹵水最為充盈,鹽井的女人早早就帶著簡單的干糧,趕到鹽田,開始了一天的勞作。次仁玉珍說,一到這時候,她身體里那只鬧鐘就響了,知道應該起了。雖然前一天的勞累,還沒有完全散去,但新的一天,又接踵而來了。每一天,她和所有的曬鹽女一樣,要先把鹵水汲上來,注入鹽田,讓鹵水經過風吹日曬自然濃縮。一般情況下,春夏風高日烈,曬鹽最多只需一、兩天就能好;秋冬日薄風寒,曬鹽則需四五天方可。曬好后鹽臺上就凝結了一層厚厚結晶的鹽,然后用木刮刀輕輕刮攏這層晶體,再裝到竹背簍里瀝干水分,她們就得到了大自然饋贈的財富——鹽。鹽井人這種原始的手工制鹽技藝,是迄今發現的全國乃至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曬鹽方式,不僅生產工具原始,方式也是最原始的,純屬于天然的風干。玉珍說,在她們加達村,約有100多戶村民都從事古老的制鹽產業,平均每戶能年產出3萬多斤鹽。

在次仁玉珍的鹽臺上,我注意到了豎著的電線架和地上抽水用的水管,它讓我看到了現代文明在這里的融入,“從2013年開始,抽鹵水用上了水泵,讓我們告別了從鹽水井里背水的歷史?!贝稳视裾渲v起了曬鹽女們過去背鹵水的艱難,鹵水桶有一米多高,她們背著桶下到井里后,先直接舀起半桶水,再用樺樹皮做的瓢把鹵水加滿,一小塊墊子墊在腰上,一根帶子勒在肩頭,背起五六十斤的木桶就往上走。就這樣每天來回要背五十至一百趟。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背水、曬鹽、打鹽、掃鹽、收鹽,她們以純樸的方式,續寫著鹽田的歷史。聽著次仁玉珍的訴說,我感慨良多,現在雖然再也看不到女人們背水了,有點遺憾,但看到她們減輕了背水之苦,這種喜悅,早將我的遺憾沖得煙消云散。

紅鹽

上好的鹽品

“東岸主產紅鹽,也稱桃花鹽。西岸主產白鹽,也稱雪花鹽?!睂τ谕∫唤?,兩岸的鹽田卻涇渭分明地出現紅、白兩色,我十分好奇?!斑@其實沒有什么神秘的?!贝稳视裾溥@樣給我講解,這種現象源于瀾滄江兩岸土質的不同——紅鹽產生的原因是加達村鹽田用當地的紅粘土墊底,所以曬出來的鹽為紫紅色,與之相對的鹽井村鹽田,使用白砂土墊底,所以曬出來的鹽為白色?!拔覀兊募t鹽在藏區很受歡迎。藏民嗜喝酥油茶,紅鹽打制出的酥油茶格外紅亮,味道更好?!?/p>

次仁玉珍邊聊邊收攏著她的鹽,她用木板仔細刮著田里結出的鹽粒,然后把它們撮到竹笸籮里。夕陽下的余暉映紅了片片鹽田,也映紅了曬鹽女的臉,看著一片片白花花的鹽粒,她直直腰,臉上露出了滿足的笑容,她給我計算著一年的收成,平均每塊鹽田一次能曬出大約20多元錢的鹽巴,鹽又分好成幾等,頭道曬出來的鹽越白越好,供人食用,能賣到8、9角錢一斤,剩下的二道鹽、三道鹽一般是喂牲口用,每斤只值4、5角左右。她有40塊鹽田,一年能曬出近萬公斤的鹽,收入7、8千元。我捏起一粒,有綠豆般大小,幾近正方,濕漉漉的,很像溪水里的白沙礫,在陽光下閃閃發光,放進嘴里,咸味并不是很重。

辛苦曬出的鹽,是怎么運出去的?都賣到哪里了?“女人在家里曬鹽,男人到外面賣鹽!”在茶馬互市的時代,鹽井因其傳統制鹽術和井鹽而出名,也是藏區有名的富庶之地。早前,賣鹽人要趕好幾匹騾馬出門,除了去到相近云南德欽、香格里拉等地,還要遠赴西藏的昌都和四川巴塘、理塘、康定等地區,一走幾天,甚至半年之久,一路上風餐露宿,有時還要住在野地里。鹽也不是直接銷售,而是以物易物,價格隨行就市,好的時候一斗鹽換一斗青稞,一至兩斗鹽還能換一斤酥油,三斗鹽能換一斗奶渣,鹽井的鹽非常受牧區的歡迎,據說牲畜吃了身體健壯有力?,F在的情況好多了,收鹽的就在鹽田邊上,產了鹽可以直接拉走,如果想要賣的價格高點,自家男人就開上農用車出去銷售,但再也不用那么辛苦走那么長時間了。

艱辛的鹽女

“曬鹽苦不苦?”看了曬鹽女的勞作過程,聽了次仁玉珍的傾訴,我心中很是感慨。玉珍擦擦臉上的汗水,用不太流暢的漢語說:“苦!咋能不苦!可是家里人要生活,孩子要念書呢!”每天一大早,就要來鹽田里勞作,春夏太陽光強,可這是最好的曬鹽季節,她要頂著毒辣的日頭,加緊晾曬;七月雨季來了,可以休息了,但是上漲的江水,也帶來了另一場苦難,去年的雨季結束,她的三塊鹽田和儲鹵水池就被沖壞了,光維修就花一個月的時間,而其它人已在一個月前就開始收鹽了。到了秋冬天氣涼了,鹽水溫度更低,出鹽時間多了一倍,她也舍不得休息,站在冰涼的水里繼續操勞。老人們年老干不動了,孩子們現在上學早不來鹽田了,全部的曬鹽任務,都落在了她一個人身上。常年的背負重物、彎腰勞作,她的身體受到了很大的傷害。玉珍感嘆說,生在鹽井的女人,就是這樣從小就把曬鹽當成了自己的生活,祖祖輩輩都是靠曬鹽度日。她們這一代人,小時候都不上學讀書,十幾歲就跟著媽媽下鹽田,不知不覺也就學會了曬鹽。玉珍雖然今年才三十六歲,可曬鹽已經二十多年了,每天就這樣懷著對收成的希冀,擔著鹵水,一步一個腳印,來來回回忙碌著。

曬鹽女 次仁玉珍

“現在的生活比以前可好多了?!贝稳视裾湔f,聽奶奶說,以前鹽民真是又窮又苦,有種說法叫“鹽民無鹽”,因為過去鹽田都是領主的,鹽農向領主租用鹽田,大部分收成都要交給領主,剩下的還要交各種苛捐雜稅,辛苦一年卻難以糊口?,F在鹽田是承包制,每家鹽農生產的鹽自己銷售,不用交稅。特別是最近幾年,千年鹽田申報成為了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政府給了各種扶持,鼓勵曬鹽女們除了曬鹽,再搞別的經營,玉珍家就因為離得鹽田近,又新蓋了房子,享受政府補貼開起了農家樂,這樣比單一的曬鹽要好多了。次仁玉珍有兩個孩子,她不想像老輩人那樣把孩子帶到鹽田勞動,而是希望他們念好書,將來上大學,有出息……

“只要鹽井還在冒出溫熱苦咸的鹵水,我就要珍惜這大地的饋贈,相信曬鹽這種延續了千年的勞作方式,還會繼續流傳下去!”對于普通人,鹽是生活的調料,沒有鹽,日子會變得寡淡而病態,而對于曬鹽人,鹽就是生活本身。鹽井的女人,把鹽看做是風和太陽的禮物,“用淚水和汗水才能制成?!笔斋@是快樂的,卻也是艱辛的,正是次仁玉珍一樣的曬鹽女,沿著祖先的足跡,在狂呼怒吼的惡劣環境下,勇敢無畏地追求著生活,延續著生命,綿延著這茶馬古道千年鹽井的傳奇和神話。

交通:鹽井鄉位于西藏昌都地區的芒康縣與云南迪慶藏族自治州接壤處,相距兩地為110公里,由G214國道連接,為良好的柏油路面。芒康與迪慶兩地每天早上都有班車互發,發車時間:8∶00,途中可在鹽井下,票價約40元。鹽田在鹽井鎮西岸的加達村,為山坡土路,距鹽井鎮約3公里,最好洽談包當地車輛。

住宿:鹽井鎮上有少量住宿,價格在60元/間左右。交通方便的朋友推薦到鄰近的曲孜卡鄉(約10公里)溫泉酒店住宿,條件較好,免費溫泉,價格200元/標準間。

餐飲:到鹽井,一定嘗當地的著名美食——加佳面,就餐要到最正宗舒適的一家:鹽井正宗面,有美麗的卓瑪親自為你烹飪。

猜你喜歡
玉珍鹽井鹽田
The Four Coldest Places in the World
鹽田如鏡
鹽田千春個展:靈魂的顫栗
關于打造鹽田循環生態農業區的展望
玉珍
清末川邊改土歸流前期西藏東部鹽井社會狀況及周邊環境考察
叩訪鹽井祠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