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詭異”小說?不詭異!

2017-09-01 13:42孫書凱
廣東教育·高中 2017年7期
關鍵詞:魚湯美味詞語

孫書凱

2017年高考語文試題揭開神秘面紗,相對于全國Ⅰ卷、山東卷、江蘇卷這些小說閱讀輿情反響的水波不興,浙江卷里“一絲詭異的光”卻持續引發熱議。就讓我們帶著好奇,去看看原文《一種美味》吧!建議閱讀時采用“信息系統定位”法,即搜索“何時、何地、何人、何事、何情、何景、何法”等信息,然后連綴起來,以便系統把握文章概貌,快速解答試題。

一種美味

鞏高峰

他清晰地記得,六歲那年夏天的那個傍晚,當他把一條巴掌大的草魚捧到母親面前時,母親眼里第一次出現了一種陌生的光。他甚至覺得,他在母親眼里一定是突然有了地位的,這種感覺在隨后下地干活回來的父親和兩位哥哥眼里也得到了驗證。

他有些受寵若驚。此前,他的生活就是滿村子躥,上樹掏鳥窩,扒房檐偷瓜摘桃。因此,每天的飯都沒準時過,啥時肚子餓了回家吃飯,都要先挨上父親或母親的一頓打才能挨著飯碗的邊兒。

那天不一樣,母親把雙手在圍裙上擦了又擦。母親終于接過那條魚時,他忽然有一點點失望,那條本來大得超出他意料的魚,在母親的雙手之間動彈時,竟然顯得那么瘦小。

準確地說,在那之前他沒吃過魚,唇齒間也回蕩不起勾涎引讒的味道。他相信兩個哥哥應該也極少嘗過這東西——在母親的安排下,他們手忙腳亂地爭搶母親遞過的準備裝豆腐的瓷碗。豆腐,是跟年聯系在一起的東西了。天!為了那條魚,母親要舀一瓷碗的黃豆種子去換半瓷碗的豆腐來搭配。隱約的,他有了美味的概念,還有慢慢濃起來的期待。

父親坐在灶前看著火苗舔著鍋底,一邊簡單地埋怨了幾句,似乎是嫌母親把魚洗得太干凈了,沒了魚腥味。這已經是意外里的意外了,平日里,父親一個禮拜可能也就說這么一句話。父親埋怨時母親正在把那條魚放進鍋里,她輕手輕腳,似乎開了膛破了肚的草魚還會有被燙痛的感覺。父親笑了笑,帶著點兒嘲意。母親嗔怪著說,你笑什么笑!魚真的還沒死,還在鍋里游呢。說著,母親還掀了鍋蓋讓父親看。父親保持著笑意,不愿起身。

母親拿著裝了蔥段蒜沫的碗,就那么站著等水燒開。

他則坐在桌前,看這一切時他是不是雙手托著腮?他忘了。反正所有的記憶都是那條魚,和圍繞著那條魚而產生的夢一般陌生的氣息。那天什么活都不用他干,他是這頓美味的締造者,可以游手好閑。父母的舉動讓他覺得他有這個資格。

在豆腐到來時,母親甚至都沒來得及埋怨一下一貫喜歡缺斤短兩的吳豆腐販子,因為豆腐馬上就被切成塊下了鍋。美味,帶著很多的迫不及待,還有一點點的張皇。張皇什么呢?魚都在鍋里了,它還能游回村頭那條溝里去?不過這種張皇讓他有點熟悉,在溝里捉到魚時他也這么心慌來著,因為連他自己都不相信,那條溝里竟然會有魚。

來不及細細回味了,豆腐一下鍋,屋子里忽然鮮香撲鼻。他是第一次知道,魚的味道原來是這樣的,新鮮得讓人稍稍發暈。在魚湯從鍋里到上桌之間,他拼命地扇動鼻翼,有些貪婪地往肺里裝這些味道。他相信裝得越多,可供回味的時間就越長。

至于那鍋魚湯具體是什么滋味,他倒完全不記得哪怕一點細節。因為全家吃飯喝魚湯的狀態都有些鹵莽,只有嘴唇和湯接觸的呼呼聲,一碗接一碗時勺子與鍋碰撞的叮當響聲,還有一口與另一口之間換氣時隱約的急促。

那天飯桌上的氣氛也不一樣,一家人習慣的默不做聲完全沒了蹤影,父親開口談天氣了,兩個哥哥則說了今年可能的收成。而母親,只是嘴含笑意,一遍又一遍地給大家盛湯。

最后,父親說了一句有點兒沒頭沒腦的話,他說三子該上學了。

他就叫三子。如今回想起來,對魚湯食不知味的原因應該就是這句話。兩個哥哥沒進過一天學校的大門?,F在到了他三子,父親說他該上學了。該,就是要,快要的意思。他忘了兩個哥哥投過來的眼神的內容,他忘了魚湯是什么味道,他忘了那個晚上一切的細節。

美味?美味是什么味呢?當他終于能背著書包從村頭墻角中出來,忸怩地走進學校的大門,他離美味的書面意思越來越近。但是,他知道美味的真正意思并不是之后的上學,仍然是有魚的那天晚上。

兩個哥哥忽然就飽了,先后離開桌子回屋睡覺,可是魚湯每個人起碼還可以盛兩碗。他們沒解釋為什么,也不用解釋,地里的活要起早貪黑,否則這種魚加豆腐的美味只能還是好多年享受一次。父親愣了愣,恢復了以往的鐵嘴銅牙的表情。母親端著碗,出神,她似乎用眼神示意過父親的口不擇言,但是現在她卸去了笑容,朝著屋外黑乎乎的夜空,一直出神。

可是羊要進圈,牛要喂草,豬還要吃食。全家都這么愣著不能解決一點問題。她起身去做,也只有她,還有心情做。

坐在灶前添柴火煮豬食時,已經是最后一項了,她剛把火點著,第二把柴火她就抓著了一個粘粘軟軟的東西,湊到灶前的火光里一看,是那條魚。從鍋里蹦到地面,它顯然已經超越了極限?,F在,它早已死了,只是眼里還閃著一絲詭異的光。

先梳理小說要素:主人公“他”(何人)6歲時(何時)在家里(何地)第一次喝魚湯(何事),一家人都覺得美味異常,心情愉悅(何情),父親說三子要上學,大家不歡而散(何事),母親煮豬食時看到那條魚,死在地上(何事),魚眼還閃著一絲詭異的光(何法)。

由此可知,詭異的是一家人喝沒有魚的“魚湯”竟然覺得美味;詭異的是魚已死,眼里還閃著一絲詭異的光。該文最大的關注點在于結尾,閱讀理解的最后一題,正是要求考生對“詭異的光”進行理解??忌娂姟昂半y”,覺得一頭霧水,于是“圍觀”作者鞏高峰,尋求“標準答案”。誰料到鞏高峰說“本來是搞笑的,誰知道有這么一出”,隨即被理解為“高考閱讀打敗原作者”,于是又引發考生瘋狂吐槽,戲稱“十年寒窗,敗給一條草魚”。

其實,這完全是個誤會。鞏高峰解釋說7日那天高考,他為湊熱鬧發了條微博“馬上上考場了”,他想說的是發微博是為了搞笑,并沒有批判出題人的意思。而且他自己做的答案和網上公布的標準答案有80%吻合。故此,吐槽題難,想“提刀”討伐作者只能是一廂情愿了。不妨靜下心來逐一研究,看看到底難不難?

我們發現,四道題對應的考點分別是詞語理解、句子賞析、意蘊探究和情節探究。

一、詞語理解類

【高考真題】10. 理解文中加點詞語的含義。(4分)

(1)陌生的光: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陌生的氣息:__________________(2分)

【指導解析】本題考查的是重要詞語的理解能力,答題的關鍵是:①詞語(或句子)的字面義;②詞語(或句子)的語境義。根據文學創作的一般規律,可以緊扣三個“W”(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思考,比如“陌生的光”,解題流程如下:

是什么——“光”是母親的眼光,“陌生”是與平時不同;

為什么——小兒子捉回一條草魚,可以改善生活;

怎么樣“不同”——平時對調皮兒子是不滿和責打,現在看到兒子則是驚喜、滿意、贊美(或驚奇、贊賞、欣慰)。

【參考答案】①母親的眼光與平時不同,沒有不滿和責備;②母親對捉魚改善家中生活的小兒子充滿了驚喜、滿意、贊美(或驚奇、贊賞、欣慰)。

如果該詞語(或句子)涉及到修辭手法,例如比喻、比擬、借代或象征等,應直接點明,并簡短闡述其效果。用上述方法思考,可以快速得出“陌生的氣息”的答案:①與平時家庭氣氛苦澀沉悶不同;②表達了對美好事物的期待與想象。

二、句子賞析類

【高考真題】11.賞析文中畫線的句子。(5分)

【指導解析】本題的考點是體味和推敲重要語句在具體語境中的意義和作用,根據小說創作的構成要素,句子賞析可以緊扣幾個“何”(何人、何事、何情、何景、何法)進行思考。根據文中劃線的句子,可以迅速明確涉及到的要素,然后結合語境思考其意義和作用。

何人:母親

何事:示意過父親的口不擇言

何情:出神,卸去了笑容,一直出神

何景:屋外黑乎乎的夜空

何法:細節描寫、環境描寫、前后對照

思考“事”:對父親的口不擇言,母親用眼神示意,說明她的不滿與嗔怪。

思考“情”:母親的出神,卸去了笑容,說明她內心的沉重、緊張不安。

思考“景”: 屋外黑乎乎的夜空,描寫的既是自然環境,也是母親的心境。

思考“法”:運用了細節描寫,動作描寫、環境描寫等。

綜合思考:矛盾由父親的口不擇言觸發,讓三子去上學是對兩個哥哥接受教育的不公,母親的眼神示意和卸去笑容,有對父親的不滿與嗔怪,有對兩個大兒子的愧疚和不安,也有對窮苦生活的無奈和憂慮。

【參考答案】①“示意”“卸”等神態細節描寫,包含對照意味,細致刻畫出母親嗔怪、不安、沉重等微妙的心理變化。②“出神”兩次出現,強調了母親沉浸在茫然、憂心和無奈的心理狀態中。③“黑糊糊的夜空”,是實景的描寫,也是母親心境的形象寫照——為未來生活負擔加重而憂慮,因兒子不能均享讀書機會而愧疚。

三、意蘊探究類

【高考真題】12.“一種美味”有多重意蘊,試簡要分析。(5分)

【指導解析】本題的考點是標題意蘊探究題,標題是文章的眼睛,或是情節的高度概括,或是人物性格的突出體現,或是自然環境或社會環境的典型呈現,或是主題的揭示或深化。標題意蘊探究要特別關注表層義、深層義、象征義或比喻義。它與前文分析的詞語理解類有些類似,所以可以勾連小說構成要素,緊扣三個“W”(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思考,結合小說的三要素進行探究。

①是什么:“一種美味”指的是一鍋鮮香撲鼻的豆腐“魚”湯,這是表層義。

②為什么:魚湯為什么是美味?這是深層義。

環境角度:文中環境主要指家境,特點是窮,物質匱乏,缺吃少喝,魚當然是美味。

情節角度:魚湯改變了家庭氛圍,更改變了“我”的人生軌跡。上學讓“我”離美味的書面意思越來越近。說的是魚湯是“我”人生的拐點,由懵懂到懂事不斷成長的分水嶺。

人物角度:飯前“他有了美味的概念,還有慢慢濃起來的期待”以及所有家人對魚湯的異樣期盼;飯中“全家吃飯喝魚湯的狀態都有些鹵莽”“飯桌上的氣氛也不一樣”……可見魚湯讓貧困的生活有了期待,讓乏味的家庭關系有了亮色,讓缺失的溫暖親情得以回歸。

③怎么樣:“一種美味”既是現實中鮮香撲鼻的美味魚湯。也讓一家人珍視期盼,其樂融融,所以是親情的美味;更讓“我”有了地位,改變了人生的軌跡,所以是成長的美味。

【參考答案】①在物質匱乏的年代,“魚湯”,或僅僅是對“魚湯”的渴望,便成了滿足口腹之欲的一種“美味”。②圍繞“魚湯”的烹制,是一家人快樂、親情和希望的醞釀,這種處于生活重負下的情感“美味”彌足珍貴。③在此過程中,“他”由天真懵懂到初通人事,是自我的一次重要發現與成長,更是能夠滋養一生的特殊“美味”。

四、情節探究類

【高考真題】13.小說設置了一個意外的結尾,這樣寫有什么好處?(6分)

【指導解析】先來看看作者鞏高峰和命題人對本題的解讀。

【鞏高峰版】鞏高峰在《新京報》記者采訪時講述了他的寫作意圖。他透露,《一種美味》的主題是描寫苦難,用的是反諷的方式,結尾突然逆轉,提示了“美味”的含義有表里兩層,一層是魚的美味本身,另一層是通過這種魚未入鍋的結局,揭示一種在淺層次“美味”之外的思考。鞏高峰表示,這樣的結尾是一種“歐·亨利式”的結尾,帶來一種魔幻色彩。

【命題人版】①情節在結尾處突然逆轉,在出人意料的戲劇性效果上,與“歐·亨利式”的結尾有暗合相通之處。②因前文設置的伏筆若有若無(“掀鍋蓋”“不記得細節”“忘了味道”等),讓結尾呈現出某種魔幻色彩。③結尾情節安排表明“魚未入湯”,詭異之處有深意,引發讀者對美味意蘊作深度的思考與探究。④結尾提示了“美味”的含義有表里兩層,與標題“一種美味”構成呼應。

我們知道,小說本身存在多義性、豐富性和模糊性,而且存在命題人或考生對作品個性化或有創意的解讀,這些衍生的解讀未必就和作者的初衷一致。所以該探究題靈活開放,綜合性強,確實有點難以把握。但它既然是小說,那么探究思路必定繞不開小說自身的特點。同時作為選拔性試題,要求答案設計既要規范,又要有彈性。故此,可以勾連小說構成要素進行解答。

①從手法的角度看,詭異的魚湯,詭異的眼光,真是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結尾反轉是“歐·亨利式”小說結尾常用的筆法。

②從情節的角度看,前文有父親聞不到魚腥味、母親掀鍋蓋辯解、“我”忘了味道等細節,與結尾構成伏筆照應關系。

③從人物的角度看,美味的魚湯本是全家人的熱望與享受,結尾卻顯示魚根本沒在湯里,這心塞乃至酸澀的痛苦經歷,以“一種美味”的獨特形式,更增強了文章的悲劇色彩。

④從主題的角度看,描寫的是苦難,用的是反諷,引發的是人們對“美味”“親情”“成長”等問題進行深入思考,其中有家庭的冷暖,有命運的不甘,甚至有荒謬或者可笑。

綜上分析,再“詭異”的小說試題也不是羚羊掛角,無跡可尋的。浙江卷小說閱讀考查的理解、分析、鑒賞、探究等能力完全符合教育部考試中心發布的《2017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大綱》的要求,不存在超綱問題。其它省市的試題設置和能力要求也是《大綱》在手,《課標》在心,無不循規蹈矩,所以不再贅述。

責任編輯 廖宇紅

猜你喜歡
魚湯美味詞語
那碗魚湯
找詞語
考考你:混水摸魚、一哄而散,這些詞語你能否讀對?
鮮美的“魚湯”
你好像很美味啊
做魚湯
串起來的美味
春天的美味
詞語積累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