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新史觀與唯物史觀的關系

2017-09-07 20:54張燕
中國校外教育(下旬) 2017年7期
關鍵詞:文明史史觀唯物史觀

張燕

近年來,新史觀明顯影響著高考命題。高中歷史教師既要重視新史觀,將新史觀恰如其分地運用到高中歷史教學中去,同時又不能拋棄傳統的唯物史觀,否則就過猶不及了。要在堅持唯物史觀的基礎上運用多種新史觀,更好地把握高中歷史教學。

新史觀唯物史觀關系文明史觀、現代化史觀、全球史觀、社會史觀、生態史觀等新的史學研究范式被稱為新史觀?!靶隆笔窍鄬τ趥鹘y的唯物史觀而言的,近幾年來新史觀明顯影響著高考歷史試題,甚至“新史觀立意成為高考命題的靈魂”。因此,我們必須了解新史觀的內涵,用新史觀整合知識,提升學生對新史學觀的運用能力。筆者認為,重視新史觀并不意味著要全盤拋棄傳統的唯物史,而是在重視和吸收新史觀的同時正確對待傳統的唯物史觀,處理好兩者關系。如果過分強調新史觀,完全忽略傳統史觀,那就過猶不及了。

一、新史觀的內涵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要正確運用新史觀和唯物史觀首先要理解新史觀的內涵。

筆者這里討論的新史觀是指在高中歷史教學中一般涉及到的新史觀,主要有文明史觀、全球史觀、現代化史觀、社會史觀、生態史觀等五種新史觀。以下筆者就以這五種史觀為例來具體闡述新史觀的內涵。

1.文明史觀

文明史觀是一種更為宏觀的歷史觀,基本涵蓋了現代化史觀和全球史觀。文明史觀認為,一部人類社會發展史,從本質上說是就是人類文明演進的歷史。從橫向看:人類文明史觀的內涵包括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人類文明從范圍上可以分為古希臘和古羅馬文明、中華古代文明、西方資本主義文明、社會主義文明等若干系統。從縱向看,以生產力為標準,人類文明經歷了漁獵采集時代、農業文明時代、工業文明時代。文明史觀認為歷史研究中可以獨立說明問題的單位就是文明。

2.全球史觀

全球史觀認為,首先,人類歷史發展趨勢是從分散走向整體。這一趨勢的明顯轉變,開始于15世紀末16世紀初的新航路開辟。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形成,標志著它的基本完成。這個過程至今仍在快速延續、發展著。其次,人類歷史發展的兩條主線是生產力的發展和世界各地區交往的發展。建立在生產力發展基礎上的世界各地區交往,已成為人類歷史從分散走向整體的決定性因素??傊?,全球史觀認為,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就是人類社會橫向、整體發展的歷史。正如馬克思所說:“過去那種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的狀態,被各民族的互相往來和各方面的相互依賴所代替了”。

3.現代化史觀

現代化是指人類社會從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化工業社會轉變的過程。這一轉變以工業化為推動力,引起整個社會在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社會生活等各個領域發生深刻的相應變化。因此,現代化的核心是經濟的工業化,但并不僅限于工業化,它包括整個社會的變化,如政治民主化、法制化;文化的理性化、科學化、大眾化;社會的平等化、自由化、世俗化等。

4.社會史觀

“社會史觀從社會的角度觀察歷史,著重研究歷史的結構和進程”,即著重分析研究廣義的社會問題,主要指政治問題、經濟問題、文化問題之外的所有問題。社會史觀認為和歷史上的經濟、政治和文化問題一樣,社會問題也是史學的研究對象。研究歷史不僅要“眼光向上”,關注“大人物”和“大事件”,還要“眼光向下”,關注“小人物”,關注與平民百姓蕓蕓眾生息息相關的“小事”。如果說文明史觀側重于宏觀,社會史觀側重于微觀。

5.生態史觀

生態史觀是一種主張從地理環境的生態結構出發,運用生態學的理論和方法來研究與解釋人類文明發展模式的觀點。是史學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總結人類處理與自然關系的歷史經驗和教訓,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與協調發展是生態史研究的主旨。

二、新史觀與唯物史觀的關系

以上是對五種新史觀內涵的簡單闡釋,從中我們可以看到新史觀的確有它的新穎獨到之處。新史觀在江蘇歷史新高考中涉及頗多,因此新史觀引入高中歷史教學是必然趨勢,目前面對“新舊”史觀,一線教師往往要么推崇新史觀、要么墨守傳統史觀,筆者認為我們不要將兩者對立起來,可以將兩者合理的吸收和利用。

新史觀是相對傳統的唯物史觀而言的,所謂的唯物史觀是馬克思所提出的兩大哲學理論之一。唯物史觀運用到人類社會就是歷史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階級斗爭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動力,等等。

從唯物史觀的內涵我們可以看出,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唯物史觀始終是學習歷史的基本史觀,將新史觀運用到高中歷史教學中去并不意味著就要放棄傳統的唯物史觀,新史觀是傳統唯物史觀必要的補充和發展完善。如果僅僅依靠傳統的唯物史觀來組織教學,那么歷史課堂會變得枯燥而教條,而新史觀則有利于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從而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創新能力。當然,我們的歷史也不可以脫離基本的唯物史觀而大加改造和發揮,唯物史觀的基本內涵記錄著歷史不可爭辯的印跡。唯物史觀是立足于“把歷史的內容還給歷史”,“現代唯物主義把歷史看作人類的發展過程,而它的任務就在于發現這個過程的運動規律”,因而尊重客觀事實,是人們認識、把握歷史的基本前提和科學態度。唯物史觀猶如樹干,新史觀是枝葉,緊密連接在一起可以枝繁葉茂,一旦分割開來,枝葉便沒有了依托和生命力。因此,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運用新史觀的同時不能丟掉唯物史觀。

在本文撰寫的過程中,筆者拜讀了江蘇省特級教師,蘇大教育碩士(歷史)兼職導師束鵬芳老師最新發表在《歷史教學》上的一篇文章《探問歷史教學中歷史闡釋的基點——從“史觀”的文獻梳理出發》,在文中束鵬芳老師進一步強調“發展中的唯物史觀是經典史觀”,認為“側重方法論的全球史觀、側重價值論的現代化史觀和側重研究單位的‘人類文明史,它們對于歷史的闡釋做出了各自的思維創新的貢獻,但尚不具備‘史觀的要義”。筆者反復思量也認為本文提及的“新史觀”的概念更多的傾向于“新的史學研究范式”,但在高中歷史教學和歷史試卷中我們從廣義上來講稱其為“新史觀”,實際上是倡導一種新的史學研究方法和視角,“新史觀”和“唯物史觀”并不矛盾,“新史觀”不是“唯物史觀”的對立面。

筆者寫此文的初衷,是要廣大一線教師在堅持傳統唯物史觀的基礎上運用多種新史觀來更好的把握高中歷史教學。而不是標新立異,一味推崇新史觀。筆者認為在運用新史觀的同時要始終堅持唯物史觀的根本地位和重要性??傊?,對史觀的運用做到恰如其分,切勿過猶不及。

參考文獻:

[1]《新高考》之高三政史地.江蘇教育出版社,2011.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54.

[3]束鵬芳.探問歷史教學中歷史闡釋的基點——從“史觀”的文獻梳理出發.歷史教學,2013,(09).endprint

猜你喜歡
文明史史觀唯物史觀
《聯結:通向未來的文明史》
如何從文明史角度講授古代希臘文明
武士異化現象對中國體育的本體性干預
一個不容忽視的高考考察維度——比較史觀
整體性視域下的功能解釋唯物史觀批判
全球史觀在初三歷史復習中的運用
和而不同 學以致用——近兩年各地高考歷史試題中的多元史觀芻議
世界文明史上的偉大奇跡:四川廣漢三星堆青銅遺址
唯物史觀下關于“禮”的起源的理論闡釋
從唯物史觀角度分析辛亥革命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