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魯藝精神與藝術教育的方向

2017-09-22 16:53李哲
南方文壇 2017年4期
關鍵詞:魯藝創造性理論

李哲

藝術教育發展的方向是教育本質決定的,也是藝術教育本身的特殊性決定的。毛澤東在魯藝講話時“提出著名的‘小魯藝和‘大魯藝的觀點,號召魯藝要走進‘大魯藝中去,貼近工農兵群眾生活和斗爭,實踐‘為工農兵群眾服務——為人民服務”。也就是要以人民群眾為基礎,為了人民作好藝術創作和宣傳,在實踐中去體驗真正的人民的生活和需要。有學者將魯藝精神定位為民族性、創新性、人本主義等,我們也想沿著這一路徑,分析當代藝術教育發展的指向性問題。藝術教育的宗旨是要把傳承魯藝精神,創造性地發展教育事業并把它作為方向,把教學實踐與人的自由性的張揚結合起來,使藝術教育發展指向有更明確的目標。

一、崇高性:新人民藝術教育的堅定取向

魯藝精神首要的就是它的崇高性,它的崇高性就是新人民藝術教育的取向,它決定了藝術教育之上的文化水平?!澳硞€社會或國家的人民文化水平越高,對受教育的需求程度就越高。在文化高度發展的社會里,其各級各類教育必然發達?!雹谒囆g教育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基礎包括了科學技術和藝術等多個方面,藝術教育基礎的好壞決定文化基礎的高低,也就是全體人民的文化水平是由包括藝術在內的多方面基礎決定的。藝術教育不僅僅是藝術產品或工藝用品,更有精神境界的充盈,對于藝術的教育就是我們對于認知事物的感知能力,對美的評價能力,這是藝術教育的本質??档略浾J為,當我們認識一件藝術品的時候,人的內心會產生美與丑的評價,這個評價的標準是客觀的,是由具有純粹性的法則約束的,法則在與靈魂的崇高性接觸后就會使認知的客觀知識具有崇高性。魯藝精神的崇高性在于它遵循了來自人民服務于人民的客觀性,人民是藝術的靈魂,人民的靈魂所具有的崇高性使魯藝精神也具有了崇高性。所以藝術教育在魯藝精神的指引下必將是人民的藝術,在新時代新文化背景下具有了新人民藝術的特征。從另個角度說,藝術教育為文化水平提供了可以評價的平臺,如果不在崇高的人民藝術教育下發展新時代的新文化,那么就會使文化得不到全新的內涵,它可能就不會為全體對象服務,而只是個別人的工具,或者它只停留在藝術產品中而不能使之與人本身結合,這是藝術教育必須摒棄的。由此可以判斷,魯藝精神下的藝術教育是真正的服務人的物質和精神的動力。

這種崇高性也是民族性,它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體現。民族是由于血緣和親情組成的家族發展而來的,一開始它并沒有固定的精神,但是當人們走出家庭組成社會的時候,就有一種固定的東西把他們緊緊地聯系在了一起,這就是民族精神。人們結合成的民族并不是利益的結合,而是精神依靠的結果,當代中國的民族性是在歷史長河中逐步形成的,是與自然、與社會、與民族之外的威脅斗爭得到的,它使人們彼此形成了不可分割的民族性。所以魯藝精神體現出的民族性就要在藝術教育中表現出來,藝術教育更要回歸到民族性當中去。

中國的藝術教育是有著明確的規定性的,就是做好新人民藝術教育。毛澤東指出:為什么人的問題,是一個根本問題,原則問題。習近平也指出:“文藝要贏得人民認可,花拳繡腿不行,投機取巧不行,沽名釣譽不行,自我炒作不行,‘大花轎,人抬人也不行?!蔽乃囈獮榱巳嗣袢罕?,藝術教育的目的也要為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發展和進步。魯藝是在戰爭年代建立起來的,它的精神不僅僅是吃苦精神,鼓動群眾這么簡單,而是要在反映群眾、反映新時代的人民藝術的性質方面有所作為。西方哲學家哈貝馬斯曾認為,報紙、雜志是公民討論公共事務的園地。文藝的作用就是在社會主義的這塊陣地上把人民的現實生活呈現出來,所以要在教育中沉浸在為什么人的問題上,教育者的崇高性和民族性決定了教育過程、藝術作品的解讀的合目的性的教育形式,我們不能放棄這個根本的性質而去一味追求西化,以個人主義的私利代替藝術教育本質的無私。

藝術教育是教育的一部分,它的崇高性不但體現著馬克思主義的審美觀和藝術觀,還體現著馬克思的教育理論的崇高性質,它與馬克思主義的哲學理論和方法是分不開的。教育理論的性質是由它的社會科學的性質決定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是與時俱進的理論,它主張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與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為宗旨的藝術教育形式相一致的,所以它的指導意義不容忽視。有教育學家指出,“為了保證我國的教育理論與實踐堅定的沿著社會主義方向和道路前進,保證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教育理論的建設正確進行,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哲學作指導?!币簿褪钦軐W對教育具有指導作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崇高性也決定了藝術教育的崇高性,藝術教育必須為新時代的廣大群眾服務,為社會主義建設和文化發展服務的根本宗旨不能動搖。這也就是魯藝精神的首先要強調的原則。它不是虛假的,它是需要在具體教育實踐活動中應該把握的原則,它是衡量教育目的和教育形式的標準,以及對它們做出選擇的指南。

二、人本性:藝術教育是從教育的本質出發的

魯藝精神是使人回歸于人,充分展現人的本性。人性在人與人的關系中有兩種表現形式,一種是人對人有壓制的力量,人性在一種權威壓制下不能得到彰顯;另一種觀點認為人生來是自由的,這是近代西方哲學家洛克的理念,至今已經成為各個學科和領域的人本理論基礎,他認為,人的自由不是任何人給予的,而是天生賦予的,它可以受制于一種客觀的原則或規范,但它不能被人的主觀性所限制,權威壓制下人性正是被部分人的主觀愿望所限制而使接受者得不到思想的開放性。在文藝教育中所展現的就要去除權威壓制人性的東西,使藝術形式與教育活動的育人的本質結合起來,所謂的育人就是要把追求真理作為人的首要任務,讓他們獲得自由的教與學,這就需要我們啟發學生的思想,啟蒙他們的精神,啟蒙的作用不僅僅是讓他們自主的學習,而是要讓他們有意識區分權威與開放在藝術發展中的作用,以自由的意識和思想去投身藝術中去,使人性在藝術教育中展現出來。作為教育的輔助者教師和教育研究者應該綜合分析教育本質,掌握教育規律,陶行知先生“從培養能改造自然、改造社會,具有生活力和創造力的‘追求真理的‘真人的教育總目標出發,提出了傳授知識,培養學習能力、創造力的教學目標”。它反映的就是教育的本質和規律,對于學生的知識和能力的培養不是教學的兩個方面,而是知識中包涵著的能力的提升,能力的提升表示著知識的擴展。所以在知識和能力的關系上,不能把二者分別論證,然后還說二者缺一不可,這是人為劃分它們的概念范疇所至。厘清二者關系就可以把握高校教育人本性的實質,把它們主觀地分開就把知識限定在了理性與原則的對立之中,掌握了的知識就會為我所用,不掌握的知識就有可能反制人本身;能力并不是指掌握知識的能力,而是人的理性能力,人能夠適應規則的能力,一旦人具有了能力就會獲得一種自由行事的東西。所以我們要把二者統一起來才能實現“追求真理的真人的教育總目標”。陶行知的教育目標與魯藝精神不謀而合,它是文藝教育的根本目標。endprint

人類啟蒙和人性的顯現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表現形式。魯藝精神在戰爭年代是為爭取自由而進行的斗爭,在和平年代是為尋找“全面發展的人”(馬克思語)而不斷追尋。當代的藝術離不開社會現實,教育更離不開社會條件和背景,更離不開人的這個主導因素,所以說,教育的“萬能說”是靠不住的,“教育既不能超越它所依存的社會條件,凌駕于社會之上去發揮它的主導作用”,又不能違背人自身的規律,人的身心發展的規律性是與社會相生而存在的。人和社會兩個因素制約著教育作用的發揮,建構怎樣的社會才能促進人的發展,才能使教育發揮更大的作用,需要解決好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關系,社會主義是具有靈活性和適應性的制度,它的經濟基礎是在解決人的問題的前提下作出的安排,反映到上層建筑上就是一個促進社會進步的制度結構。那么它在促進社會進步過程中需要把握好人的發展的客觀規律,康德認為人的發展受理性發展的影響,也就是理性發展到什么程度,人的自由性就會到什么程度。然而,理性是要受到道德法則制約的,不受制約的理性就是理性的泛濫,過渡主觀性的制約會造成理性的壓迫,道德法則是客觀性的法則,它的外在形式進一步發展就可能是社會制度,社會制度是與社會生產方式相一致的,有什么樣的社會生產方式就會有什么樣的客觀性的社會制度與它相適應,所以,社會與人性本質是相聯系的,教育的人性意義也要通過兩因素的主導作用才能發揮出來。文藝教育改革必須要理順三者的關系,過度夸大一方的作用都會以極端化的方式損害其他因素。

藝術教育改革要以人為中心,厘清學生與教師的關系,以藝術教育獨特的功能傳遞審美。藝術教育的審美內容不僅僅是書本上的關于“美”的知識,而是精神和意識的交流,美的教育和人的內在需要是相適應的,精神的調節有時也可以追溯到教育的效果方面?!爸T如,動聽的樂章可以使人的大腦得到積極的休息,并增進食欲,促進消化等?!泵赖慕逃斎豢梢源龠M人的身心發展,但并不是聽一個優美的旋律這么簡單,教師的美在于他以藝術化的知識體系作為傳播內容,知識并不是文字化或其他某種形式存在的東西,它是由于理性合規則的運用才成為內化于心的道德力量,教師傳播的正是這種力量,它也是一種能力,即美的能力,一旦學生掌握了這種力量,他就會把它變成人性的力量去創造人的未來,這才是人性的顯現。所以,藝術教育的人本性的激發會帶來社會進步的巨大力量。

三、創造性:藝術教育有其自身的獨特屬性

藝術是需要創新的,沒有創新就不會有藝術的未來。魯藝在非常艱苦的環境下創作出了諸多具有時代性的家喻戶曉的作品的根本原因就是,把創新作為藝術創作的源泉。使一件事具有創造性,并非是它的形式的創造性和新穎性,而是從精神上具有永恒的動力,使它在外在表現上能夠層出不窮。這種永恒性就是對于事業的崇高的追求,康德把靈魂不朽作為一個前提的原因也在于此,我們的理性思維只是使直觀事實知識化,但它不能創造出任何可以超出常識的東西,但是它對靈魂的永恒性的追求就會把人提升到一個純粹的高度,讓他在那個高度上看待知識、處理問題,一旦讓人進入靈魂主導下,也就是崇高精神的主導下,那么這種突破人的意識界的思維就具有了創造性。如果用唯物論的方法看待創造性,那么就是人的思維的理性范圍內可以學習和相互交流,但是當人面對自然,面對整個社會的時候,就會有未知的領域出現,它不是我們理性所能理解的,這就需要人去探索和發現,也就是創造性可以使人走向重塑自身的未來。

創造性在藝術教育教學中極為重要,它是繼承魯藝精神的又一個關鍵點。藝術教學與一般教學的最大區別就是要擺脫一種程序化的教學模式,在普通教學中,程序教學是啟發性教學的基礎,因為程序性教學嚴格按照教師教、學生學的程序進行,很少采取發散方式教學,所以斯金納認為,“程序教學是指一種類型的學習經驗,這種學習經驗對學生來說,‘程序代替了教師,‘程序通過一套事先設計好的,有一定特定行為,使學生按照教師期望的方式去行動?!背绦蚪虒W法中雖然說是以“程序”代替教師,但是這種代替是以教師的經驗為核心內容的,所以它沒有擺脫教師教、學生學的傳統學習模式。在藝術類教學中如果以這種方式進行,那么學生學習的只是教師掌握的經驗性知識,唱歌只唱一首歌,作畫只作一幅畫。所以,藝術類教學不能以程序教學代替整個教學過程,它不能把知識類的教學形式簡單運用于藝術類教學,也不能以知識掌握的程度衡量藝術能力的高低,而是以能力水平提升作為教學內容進行講授,所以創造性就是必不可少的—個教學目標,它是此類教育實踐的—個環節。

教育發展的目的是使學生的創造性得到充分發揮,使教學過程不再是千年不變的死板形式,而是要在學生成長和發展中使教師和教育系統本身得到全方位的發展,使之成為人的全面發展的一種形式。在教學模式上就要發揮教學與人的關系產生的創造性的作用,“由單一性教學模式向多樣化的教學模式發展……由歸納型教學模式向演繹型教學模式發展……由以‘教為主向以‘學為主轉化?!倍鄻踊虒W是針對人的多樣化的,單向度的人培養的是某一種思維方式的工具,它會成為木偶一樣的社會或他人的工具。人的多樣性是由它的“開放性”的要求所決定的,人的開放性是除了自然法則規定的以外,人可以去做任何事情,前面已經說過,這是天賦,并不依賴各方的施舍。所以在自由發展的方向上,沒有任何一個人會沿著與他人相同的方向前進,這與蘇格拉底所說如出一轍——沒有一個人可以踏進同一條河流。所以在多樣化的人性中,所表現出來的是不同的特征,即使拋開人性不論,我們是否可以找到任何一個相同的事物和事件,結論是不可能的。教學的規律就是要面向多樣性,把握規律性,把統一化的教學形式變成可以促進不同人的創造性的教學內容。演繹型教學模式很形象地表達了學生的思維狀態,就是要在教學之外演繹出學生創造性的學習理念,引領藝術和社會發展方向。

在教育領域中的創造性不僅僅指教育形式的創造性,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創造性能力,以上的教育發展認證中強調的教與學的方向性主要就是指培養學生的創造性這個方向。所以在教育教學的內容取向上要“注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注重能力培養……關注道德教育”。能力與知識和技能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二者是能力的基礎,藝術類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是建立在知識的創新性之上,沒有哪一個技能可以重復的仿制,它在不同的創造性的理解的前提下成為學生內在知識的一部分,如果沒有這種創造性的理解,它就不會成為內在性的知識和技能;學生由此形成的不是對基本知識和技能的再加工,而是要把知識與能力結合起來,使能力與知識在同一層次上,這種同層次是在能力主導下進行的,知識不可能超越于能力而單獨存在于學生體內,所以要把能力培養作為教學重要內容,它是創造性地生產藝術作品的重要源泉;道德教育的一個關鍵誤區是讓知識性的道德成為約束學生行為的標準,實際上,知識性的道德只是外在現象,它不能形成學生的內在需要,要想讓道德成為學生的自覺行為,就要讓他們在眾多道德范例中有所選擇,當大多數的選擇成為標準時,這個道德就是客觀的約束性原則,道德教育也才能達到理想效果。endprint

四、實踐性:藝術教育是與現實相銜接的

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根本方法,魯藝在延安時就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為指導,以“緊張、嚴肅、刻苦、謙虛”為方法,堅持黨的雙百方針,實踐著革命藝術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從一開始它們就遵循著實踐這個根本方法,馬克思的實踐論是擺脫任何僵化模式的方法,我們可以在理性的指導下完成任務,但這只是以完成任務為目標,如果再以創造性為標準去行動時,那么不但可以完成任務,而且可以為人的進步做出一定貢獻。這就需要在思想理性上獲得解放,不能被理性所禁錮,理性之外的創造性探索需要以事實為標準,因事利導,根據形勢發展做出行為選擇,這就是實踐性的原則的本質,這也是魯藝人不斷追求的馬克思主義的立場和觀點。

教育的實踐性不僅僅指教學行為,更在于教育理論創造的過程,這種創造不是主觀憑空的想象,而是需要教師和學生的雙重發展的促進的過程。教育理論特別是文藝類教育理論是實踐性很強的理論,它的規律性是在實踐經驗的基礎上總結而來,并不是如哲學、數學等學科是在某個原始基點上通過邏輯推理而得到的,它創作出的作品在教學理論中是通過體系化方式得到廣大師生認可的前提下才進入教育領域的,它會通過教師的再創作使之重生,施瓦布曾經指出教育領域的再生之路是,“從把精力用于理論追求,轉向實踐-準實踐-擇宜的運作方式。這種運作方式需要有新的探究方式——集體審議?!苯逃虒W理論需要把研究者與教師緊密地結合起來,也可以說教師本身就是教育理論的研究者,需要他們在教學活動中對理論不斷追求,通過實踐、再實踐選擇適宜的內容豐富理論內涵,同時也不能忘記教學的真正主體——學生,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沒有他們的參與任何教育和教學都是失敗的,藝術教學中更應該體現學生的主體性,通過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的“集體審議”,使教學內容貼近學生,使理論有現實性,使教學活動具有實踐性。

教育實踐與藝術教育發展緊密相連,藝術教育發展的方向就是要理論與實踐能夠結合得更緊密,然而,它們的距離是顯而易見的,理論在任何時候都排斥實踐的發展,因為理論要完成的是“無限性”“完整性”的任務,實踐是把理論落實到現實中來,當理論的完整性現實化的時候,它就要被現實物質所制約,它就變成了有限性的東西,有限性的東西就必然存在缺陷,這是任何人和任何歷史階段都無法避免的。所以有人說,“教改實踐深入發展與理論研究水平形成了強烈反差,目前的教育理論體系,理論基礎薄弱、缺乏完整、科學的概念體系,汲取相關學科新的研究成果少,因此,無論理論解釋力還是預測力,都遠遠不能滿足教育實踐發展的要求?!睂嵺`性需要以理論為基礎,理論也需要實踐去豐富和發展,我們無法避免它們的分離,但是只要力爭使它們無限的接近,就能夠達到人民藝術教育發展的目的。

魯藝精神從抗戰中走出來,隨時代發展有了它特殊的含義。但是魯藝精神的核心卻并未隨著時間的變化而消退,而是更加顯現出它的生命力和感召力,其原因是它有永恒不變的人類追求與藝術工作以及藝術教育相聯系,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把它與教育教學相結合,發揚魯藝精神,指引藝術教育發展的方向。endprint

猜你喜歡
魯藝創造性理論
回望魯藝初心共謀魯藝學科發展新向度
基于多元外在表征理論的高一氧化還原反應教學
“理論”與“實踐”
多項式理論在矩陣求逆中的應用
延安魯藝與文化強國
舊報紙的童夢
保持創造性的29個方法,每天看一遍
論延安“魯藝”音樂的“紅色經典”價值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