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工智能的遐想

2017-09-23 04:42張敏
中關村 2017年9期
關鍵詞:人工智能人類發展

張敏

人工智能的發展使得人類的發展面臨一個新的挑戰。

有人說,人是這個地球上最聰明的物種,也有人說,人類是這個世界的主宰。人類發明了各種各樣的技術看起來確實威力無比。比如航天技術把我們古代人的夢想“上九天攬月”變成了現實,通信技術和航空技術把“天涯若比鄰”變成了現實,原子彈和氫彈瞬間能把一個城市從地球上抹去。近一百年來技術的發展也徹底改變了我們的生活。但人類的生存也屢屢被自己發明的新技術所威脅,若干年前的克隆技術是一次,克隆技術如果大規模泛濫的話,人類社會人倫關系可能會被徹底的打亂,這將會危及到人類自身的繁衍;食品添加劑是另一例,人類自古以來是以自然界中的天然動植物為食材的,但自從食物添加劑誕生以來,人類居然可以用自然界中的其他物質來配制食材,那么這樣的東西還是食物嗎?記得幾年前看過哈佛的一個教程,其中就有“食材的定義是什么?”當時看到還覺得蠻奇怪的,仔細想很有道理,人的身體和自然的適配過程是上千萬年進化的結果,食材的突然變化會引發身體的很多不適,并導致很多奇奇怪怪的病癥,飲用過多的有色飲料會引起青少年的肝中毒,就是一例。

人類和自然的相處中,人也不總是處在優勢的地位,1347年—1353年歐洲的中世紀大瘟疫由于鼠疫細菌傳播奪走了2500萬人的生命, 約占當時歐洲人口的1/3。是人類真正的大災難,后來人類發明了青霉素,在和細菌的較量中暫時占了上風,但近幾年發現了一些奇怪的病例,居然在人類的身上發現超級細菌所致,所謂“超級”是指人類目前還沒有任何辦法能夠殺死這些細菌,這讓人細思極恐,“黑死病”的悲劇會不會再次降臨人間?這么說不是沒有原因,經過一些實驗發現其實細菌對抗生素適應性的進化在11天的過程中就能進化上萬倍,而我們研究一種抗生素可能要花費數年的功夫,這么看來實際上我們的研究很徒勞,可能需要更換一個思路,來讓自然界的所有物種更加和諧的相處。技術的發展是一把雙刃劍,社會向前發展的同時也會帶來更多的問題。

人類在和自然相處的過程中不是總能超越自然,有時候貌似人類占了上風,但時過境遷自然有時候會加倍地對人類進行反撲,所以對自然界要常懷敬畏之心,但人類征服世界的雄心總是時不時會出新的花樣。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又使得人類面臨新的挑戰,它要挑戰人類的智商,這是人類的得以成為世界主宰的核心競爭力,如果人類社會由人工智能來管理和運行的話無疑是對現有社會秩序的一個大的顛覆。按照現在可以看見的人工智能的定義,它可以根據大數據做出比人類更優秀的判斷。阿法狗在圍棋上戰勝了人類的頂級高手說明了人工智能在演算推演上的超強能力。信息技術、高速運算技術和存儲技術的發展使得大數據的應用成為了可能,人工智能的核心的基礎關鍵技術就是數據要存的下,運算要足夠快,信息要能及時地發送給需要的人以及從需要的地方獲得數據資源,現在這些基礎技術都已經成熟了,人工智能的發展也就是箭在弦上了。

已經演示的技術表明,人工智能不但在腦力勞動上有可能替代人類的絕大部分活,在簡單體力勞動上早已被證明了完全取代了人類,比如各種生產流水線上的機械手和機械人,現在又展示著巨大的可能要在幾乎所有的體力勞動崗位取代人類,機械人可能完全模仿人類來搬運東西,這里面蘊含著很多精巧的計算,要能感知搬運的東西的重量以決定使用多大的力量,還要決定身體的平衡并隨時保持,沒有高速的運算就不能快速地反應并在身體失衡以前及時調整,而它在永不疲倦的體力上更是勝人一籌。所有在科技領域內涉及推演計算方面都是人工智能的拿手好戲,人工智能還在向能自己學習的方向發展,我們知道人的學習有快慢之分,和不同領域內的不同天賦的區別,而人工智能則可能會沒有這樣的區別。另外我們在藝術領域內要求的不斷的創新力和藝術風格也在被人工智能逐漸打破,似乎連作品中的情感都能被人工智能精確地模仿。

以作曲為例,史上有名的作曲家每個時代就這么幾個人,說明作曲是個極具創造力的工作,加州大學的圣克魯茲分校音樂教授戴維.柯普(David Cope)花了7年的時間寫了一些計算機的程序,能夠譜出協奏曲、合唱曲、交響曲和歌劇。這個程序的名字叫EMI(Experimental in Musical Intelligence 音樂智能實驗),且效率極高,一天之內就能寫出5000首巴赫風格的贊美詩。這樣的智能機器自然會被人指摘不會帶有人類的情感,來自俄勒岡大學的史蒂夫·拉爾森就發出了這樣的挑戰。拉爾森認為機器一定是死氣沉沉的,而人類的則是來自靈魂的創作,而現實挑戰的結果是令人沮喪的,觀眾認為更具靈魂沖擊的反而是來自EMI的作品,而被認為是“不會帶有情感”的EMI作品的恰是拉爾森自己的作品。

音樂如此,繪畫方面也不遜色,人工智能可以隨意組合出你想要的藝術風格并能不斷創新。由此我們看出人工智能正在超出我們過去認為它只能在簡單思維上進行替代的認識窄區,邁向全面替代人類思維的新階段。一旦到達這個境界,社會生活的方方面有可能都會被人工智能所掌握,人類有可能變成這個社會體系的附庸者。這是對人類社會的極大挑戰,人類發明新技術的本意都是為了更加方便地生活,但真實的歷史發展卻往往與人的愿望南轅北轍,人類不斷地被自己的好奇心所驅使去探索越來越多新奇的知識,創造出越來越多的產品,但同時也被這些產品所帶來的副作用所困擾,技術的發展即方便著我們的生活,同時也困擾著我們的生活。

人工智能可能是我們即將面臨的最大的一次挑戰,我們要內省自己,我們的求知和發明創造的目的到底是為了啥?有朝一日我們有可能會完全被我們人類的高智商者們所創造的新的智能化的社會所主宰,其他人都只不過是被主宰的一個棋子,那么人類社會就將會被控制在極少數的幾個高智商者的手中,這樣的圖景并非完全的空想。在逝去不遠的2003年8月14日下午,美國東北部和加拿大安大略省電網發生大面積停電事故,原因是一系列偶然事件的疊加,該事故是北美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導致的經濟損失更是高達三百億美元,五千萬人的生活受到影響,大面積停電造成了八人死亡,二十一座發電站受損。這僅僅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電”,日常生活中我們僅能感受到電為我們提供著方便,僅僅是個能源的提供者,沒有任何智能,這樣的一次由于系統累加導致的停電都對我們造成了這么大的損失,很難想象如果一個社會是由人工智能在替我們決策著的社會機制一旦停止了運轉對我們人類社會將有什么樣的重大災難。endprint

大家可能都有這樣的體會,由于導航系統的快速發展,我們已經慢慢習慣于開車使用導航系統,對道路的辨別能力在慢慢減弱,有時候我在想,離開了導航我還能找到地方嗎?有一次山里的旅行讓我很是恐懼,有些山間道路在導航上是無法顯示,那次我在山里繞了半天才出來,路上也遇不到人。那么如果我們的社會體系是完全依賴機器在替我們操作,我們大部分人的各項能力肯定會減弱直至退化。從群體來看,這樣的人類完全就是這個世界上最無用的資源消耗者,從極少數控制技術的精英來看,大部分人對未來的社會來說都是可有可無的,那時就連是否要被允許繼續存在可能都是個值得考慮到問題了。

美國技術哲學家大衛·科林格里奇在1980年就出過一本書,名字叫《技術的社會控制》科林格里奇發現,一項技術的社會后果不能在技術生命的早期被預料到。然而,當不希望的后果被發現時,技術卻往往已經成為整個經濟和社會結構的一部分,以至于對它的控制十分困難。這就是控制的困境。當變化容易時,對它的需要不能被預測;當變化的需要變得明顯時,變化卻變得昂貴、困難和耗時間,以致難以或不能改變。這就是所謂科林格里奇困境。從哲學的層面看正是如此,人類往往看中的都是技術發明帶來的短期效益,而長期的副作用往往要過若干年才能看得出來,而個體生命有限的人們往往更加看重短期的效應而對未來或看不見或假裝看不見。而看不見的后果有時候很嚴重,等到后果出現的時候往往事態的發展已經變得完全失控,比如像日本福島核電站泄露事件。

人工智能給人類及其所構造的社會形態帶來的沖擊是全方位的,它已經脫離了技術發展“為人服務”的軌道,取而代之的是要取代人類的大部分活動,那么人類將如何定位自己的未來,人類社會的形態將會如何發展都是我們要急迫面臨的新問題。在發展人工智能技術的同時也要對這些新問題展開研究,以便能在副作用問題出現苗頭的時候及時地有相應的應對措施。人工智能的發展不同于其他技術的發展,這項技術發展的應對的措施不可以滯后,需要同步進行研究。試想一下,如果全社會已經完全被人工智能的機器全體所控制,人類的大部慢慢失去思考的能力,當這些機器做出了完全錯誤的決定的時候,人類怎樣才能停止這樣的災害呢?很多關于未來的恐怖世界大片的圖景可能就要真實再現了。

這又讓我想起中國古代倡導的“天人合一”的理想狀態。人是自然中的一份子,人對自然的改造從歷史的長河中來看都是微不足道的,歷史上的四大古文明有三個消失了,雖然消失的原因不詳,或許就是一次小小的地震,地球在局部地區稍微晃動了一下不太舒服的身軀而已。人類要對自然的規律有所敬畏,過度就容易毀滅人類自身,那就不是我們發展的初心了,所以“前行的路上要勿忘初心”。endprint

猜你喜歡
人工智能人類發展
邁上十四五發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牌”
人類第一殺手
1100億個人類的清明
人工智能與就業
砥礪奮進 共享發展
改性瀝青的應用與發展
“會”與“展”引導再制造發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