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學語文教學如何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2017-09-26 07:01徐顯春
現代語文(教學研究) 2017年9期
關鍵詞:主體作用同學課堂

在新課程背景下,“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觀點已經成為共識,然而在現實的語文課堂中,教學改革觀念叫得很響,實質性的進展卻不明顯。筆者認為,真正對學生主體性的開掘應該是外在形式和內在思維的雙重活躍。在教學實踐中,筆者發現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卻越來越弱。于是,針對這一問題,筆者帶著以上思考開展了一次課堂教學改革實驗,其間有經驗總結,有反思積累,是一名青年教師在教學中成長蛻變的總結。

中小學課堂往往會出現這樣一個古怪的現象:當老師提出一個問題之后,小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高漲,有時候太過踴躍甚至需要老師適當“壓制”;升入初中,回答問題的往往是固定的幾位“活躍分子”;而到了高中,需要在特定的場合,如公開課,或者需要老師積極調動才會零星地舉起幾只手來,更有甚者,提問的時候變成了全班最安靜的時刻。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傾聽和記筆記的能力越來越強,然而表達和思考的能力卻越來越弱。

一、為什么我們的課堂會越來越沉默?

一方面,這符合學生的成長特征。學生的課堂表現開始變化和學生進入青春期的年齡大致吻合,約為11-12歲。進入青春期,學生生理、心理發生一系列變化,不僅是在課堂上,在日常生活中也不像小學生那樣愛說了,和老師、長輩的交流頻率變低,有的家長甚至會感嘆:“孩子上了初中后像變了一個人,不喜歡和我們交流了?!?其實,這是個體進入青春期后正常的表現,稱之為“閉鎖性”。

另一方面,這和我們長期以來注重結果性評價而忽略過程性評價的教學模式相關。老師只需要把知識點講透,讓學生消化并全盤接收就是高效的課堂;學生在課堂上只需要認真聽講、認真做好筆記就能拿到高分,是否積極回答問題,是否有自己的思考并不會影響對學生的評價。

因此,我們一方面要理解學生心理變化的規律,另一方面也要意識到,學生并不是在所有課堂上都沉默寡言,在一些活動課或者是學生感興趣的課堂上,學生往往是愿意表達的。因此,這其實取決于學生對學習內容是否感興趣,也就是學生是否有學習動機。作為一名初中語文教師,面對學生的這一變化,筆者在學生剛升入八年級時進行了一場教學改革實驗,一學期下來改革的成效顯著,學生上課的參與度和思考能力明顯提高。

二、怎樣才能讓學生發現自身的問題?

發現問題是解決問題的一半,首先必須讓孩子們意識到從升入初中以來,自身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在逐漸減弱這一變化,并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于是在初二新學期的第一節閱讀課上,我向他們拋出了一個問題:

“如果你是學生會主席,現在需要你選拔學生會監察部、生活部、文娛部等各部門負責人,你會看重他身上的什么特質?”問題一出,課堂就炸開了鍋,同學們七嘴八舌地討論,有人說咱班就有學生會主席,讓她來回答;有人推薦周圍的同學發言;有人小聲回答……看得出他們對這個問題很感興趣,我進一步發問:

“如果有一個同學成績很好,期末考試拿了100分,他拿著這張期末考試的試卷往你面前一遞,你會錄取他嗎?”同學們脫口而出:“不會!”“為什么不會?”我窮追不舍,并隨機抽點了幾名同學。有人認為在學生會工作最需要的是責任心而并不僅僅是成績,有人最看重特長。最后我請本班的校學生會主席發言,她最看重的乃是為同學們服務的意識。我隨即提出第三個問題:

“你認為現代人才應具備哪些要素?”“知識”、“能力”、“組織能力”……大家的答案五花八門。我總結道:“現代人才比拼的是綜合實力,成績、學歷只是第一步,當你參加一場面試、一個比賽,或策劃一個活動時,人們更看中你的通用素質,比如溝通能力、團隊精神、自我表達能力。而這些能力從哪里來?便是從我們平時的積極參與中來,從我們每一次勇敢地舉起手回答問題中來,課堂是你們的,不是老師的,你們是參與者而非旁觀者……”

在我慷慨陳詞的時候班級里非常安靜,同學們都在靜靜聆聽,看得出他們已經有所觸動。我趁熱打鐵地提出了相應的激勵機制——通過期末考評加分的形式獎勵主動舉手回答問題的同學。雖說萬事開頭難,然而我的第一步就這樣邁出了。

三、如何創設學生參與度高的課堂?

有了內心的觸動和外在的激勵之后,真正起決定作用的還是要看老師將給學生帶來什么樣的課堂。如果只是按部就班、照本宣科,孩子們內心的那一絲觸動將會逐漸淡化直至消失,外在的激勵也將淪為形式化的機制。于是,我開始從以下三方面著手后續跟進:

(一)良好的課程導入是一堂好課的第一個高潮

導入對創設課堂情境、營造課堂氛圍、激發學生興趣起著重要作用,一堂好課的第一個高潮往往出現在導入中。

我想起在朱自清的《春》一課中,我采用了圖片加配樂的形式來導入。在班得瑞《春野》的背景音樂中播放春天的美景圖,再配以語調輕快的解說:“這是春天的花兒,春天的小草,春雨過后小草上的露珠,春天的樹,春天蒙蒙的霧,春天樹林間的瀑布和小溪,還有春天里的小鳥兒?!痹谶@音樂、美圖和帶著感情的解說之中,同學們瞬間被帶入了《春》優美的意境里。接下來在欣賞作者優美語言的環節中同學們踴躍發言,找到了很多我沒有想到的美點,并且表達了很多令我意外和驚喜的感悟。

受這一課的啟發,我在《桃花源記》中也采用了圖片導入的方式。這次選用的是孩子們愛看的日本動漫作家宮崎駿《天空之城》的圖片?!疤炜罩恰迸c世隔絕,猶如童話般美麗,然而最后遠離地球,消失在外太空之中,這簡直就是宮崎駿營造的日本版的“世外桃源”。用這一圖片導入不僅和課文有異曲同工之妙,也能快速激發同學們的興趣。

在我看來,導入留出了更多的自由發揮空間給老師,也最能體現教師才氣。當然,好的導入不局限于圖片導入一種,而是花樣百出的。

在周敦頤的《愛蓮說》中,我則采用了“古代文學作品中花的寓意”為導入:梅蘭竹菊被譽為“四君子”,代表著君子高尚的節操,例如王冕《墨梅》中有“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的千古名句。戰國時期的詩人屈原,唐代大詩人陸游等都曾對“四君子”有很多贊頌。芭蕉、丁香在古代文學作品中則更多是仇怨的代名詞,李商隱曾寫下“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的詩句,現代詩人戴望舒的《雨巷》中的句子“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仇怨的姑娘”也廣為流傳。那么,蓮花在古代文學作品中有什么寓意呢?在這里我就引出了《愛蓮說》中的名言佳句。用花的文化意蘊,再結合相關詩句導入,既不脫離于文本,又使課堂充滿了文化氣息。endprint

在這樣各具特色的導入之下,同學們對這堂課的興趣首先就被調動起來了,從而更愿意主動參與到課堂中來。

(二)設計動手性強的環節是學生興趣的源泉

“興趣的源泉還在于把知識加以運用,使學生體驗到一種理智高于事實和現象的‘權利感。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碧K霍姆林斯基的話給了我靈感。若能把相對枯燥的理論知識和動手性強的實踐環節結合起來,孩子們才能夠體驗到參與的快樂,進而去發現、去探索、去研究,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

在毛澤東《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一文中,新聞這種文體是同學們第一次接觸,因此這節課需要結合文章補充大量的新聞知識。新聞知識大多是理論性的東西,而且本文產生的年代距離同學們的生活已經很遙遠,怎樣才能讓理論知識鮮活起來?我設計了兩個環節:

結合戰略圖復述故事情節。在初讀課文之后,以小組形式結合課本插圖復述三路大軍渡江情況,然后請小組代表結合戰略圖投影,以作戰指揮官的身份為全班同學講述戰況。在展示的時候,雖然“指揮官”不一定專業,但是同學們聽得津津有味,且紛紛想當指揮官。

結合報紙學習新聞知識。在課前準備好25份剪報(一桌一份),講解新聞知識的同時要求同學們把手中的新聞和課文對照學習,并在講解完之后讓他們找出相應的標題、導語等內容,此時已經不用我再調動,同學們都爭先恐后地舉手想展示自己找到的內容。

兩個實踐性強的環節使一堂知識容量較大的課變得輕松活潑起來,同學們參與其中,學會了勇敢地思考和表達,并不只是單純地聆聽和記筆記了。

(三)設置有思辨性的問題點亮語文課堂

孩子們回答問題的參與度很多時候是根據他們對問題的感興趣程度來決定的,因此設置針對性強且有思辨性的問題至關重要。

在西蒙諾夫的《蠟燭》中,為了讓同學們理解作者對炮火的十一次描寫對營造戰爭氛圍和表達主旨的重要作用,我大膽地提出問題:

為什么老婦人育乞西是在炮火連天的環境中埋葬蘇聯紅軍戰士的,而不是在咱們的校園內?

這個看似“無厘頭”的問題卻使同學們很感興趣,有的孩子甚至打趣道:“哇,學校里演鬼片嗎?”我立即糾正:“請認真思考!”有幾個人馬上舉手回答,在炮火連天的環境中才更能體現出老婦人的奮不顧身。我順勢引導:“這個紅軍戰士又不是她的兒子,她為什么要這么奮不顧身?”很多人能夠聯系到戰爭的背景回答,說因為她對蘇聯紅軍充滿了深深的感激之情。這樣,作者花大量筆墨對炮火進行描寫的作用就呼之欲出了。

為了讓同學們對環境描寫營造氛圍的作用有更進一步的認識,我又拋出一個問題:

大家在暑假看了老舍先生的《駱駝祥子》,作品簡介中提到其中的“京味兒”,那么為什么《駱駝祥子》中有如此濃重的京味兒呢?

乍一聽到這么高深的問題,有的人低頭沉思,有的人用詢問的眼神看著我,有的人大膽地回答:“因為老舍是北京人?!薄盀槭裁蠢仙崾潜本┤司湍軐懗鼍┪秲簼夂竦淖髌纺??”我追問?!耙驗樗麑Ρ本┦煜??!庇钟腥苏f。我順勢點撥到:“對!因為他對北京十分熟悉,所以在作品中描寫北京的大雜院兒、北京的胡同,北京的世相百態,正是因為作者對北京景物人情不厭其煩地描寫,才使得《駱駝祥子》中有濃厚的京味兒,也成就了老舍小說的最大特色。同樣,《蠟燭》中不厭其煩地描寫戰火,才使得文章中充滿了濃重的火藥味兒,才能營造出戰爭殘酷、慘烈的的氛圍?!蓖瑢W們眼神專注,似乎若有所悟。

四、小結:“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不應只停留于形式

在新課程背景下,“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觀點已經成為共識,然而現實中的語文課堂,教學改革觀念叫得很響,實質性的進展卻不明顯。在許多課堂中,似乎小組合作了,學生踴躍舉手了,形式熱鬧了就等于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其實不然,真正對學生主體性的開掘應該是外在形式和內在思維的雙重活躍。一方面,出臺實質性的激勵機制鼓勵學生在課堂中主動參與,并且在實際教學中開展豐富多樣的學習形式;更重要的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從文本出發,在仔細研讀文本的基礎上善于抓住觸動學生情感、思維的點,如:精彩的導入、有思辨性的問題,并加以有效的引導和深化點撥,讓學生的思想不“拋錨”。如此,才能為真正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提供長久動力。

(徐顯春 廣東佛山順德德勝學校 528300)endprint

猜你喜歡
主體作用同學課堂
甜蜜的烘焙課堂
美在課堂花開
同學會上的殘酷真相
充分發揮企業在科技成果轉化中的主體作用
如何發揮編輯的主體作用
發揮主體作用,加強高中數學復習的自主性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