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寅恪先生與我父親的一次通信

2017-09-28 21:24俞聲恒
南方周末 2017-09-28
關鍵詞:講義桃花源記中文系

俞聲恒

我的父親俞啟崇先生是歷史學家陳寅恪先生的表侄,寅恪先生的母親俞明詩是我祖父俞大經(字半江)的親姑姑。我的曾祖父俞明觀(又名明鼎,字用賓)36歲早逝于湖南洪江縣縣令任上,留下四個兒女(當時我祖父才六歲),遂由伯曾祖俞明震、叔曾祖俞明頤分別撫育一男一女,他們姐弟四人后來都在南京頭條巷的俞園及散原精舍(1900年后,陳三立自號散原),與堂、表兄弟姐妹一起生活、讀書,長大成人。我祖父由伯曾祖俞明震撫養、教育,又被送到日本留學,畢業于早稻田大學經濟科。

我祖父回國后,遵從伯曾祖的媒妁之言,入贅江西萍鄉喻兆蕃家,與表哥陳隆?。惾⒋巫樱┏闪诉B襟,更是親上加親。此后,我祖父母主要生活在江西、湖南,我父親小時候曾經跟隨散原老人及姨父陳隆恪一家同居廬山牯嶺,也就是在這段時間,他見過上山省親的寅恪先生,此外和寅恪先生見面的機會并不多。相比之下,我父親和寅恪先生的哥哥隆恪先生、弟弟登恪先生倒是常見面,因為他們與我祖父一樣,同是江西萍鄉的女婿(登恪夫人賀黔云,也是萍鄉人),大部分時間都居住在南方。

1954年,抗美援朝戰爭進入尾聲,我父親從中南空軍部隊轉業。參干之前,他是湖南大學中文系的學生。因為院系調整,湖南大學中文系被分拆,分別并入武漢大學中文系和湖南師院中文系。轉業后,他作為插班生進入武大中文系1953級繼續學業,得以和在武大擔任文學院院長的陳登恪表叔朝夕相處。

1956年下半年,我父親開始大學畢業論文的準備工作。在確定以陶淵明詩作為研究對象之后,除了大量查閱資料、制作索引卡片,他還經常請教登恪先生。登恪先生知道寅恪先生做過陶淵明的研究并且發表過文章,建議我父親向寅恪表伯請教,我父親于是給在中山大學任教的寅恪先生寫信求教。寅恪先生很快給他回了信,隨信還寄來自己的數篇文章。寅恪先生寄賜的文章,分別是《桃花源記旁證》清華學報單行本(1936年1月),《讀連昌宮詞質疑》清華學報單行本(1933年6月),油印本講義《元白詩證史參考資料·桃花源記旁證》(未署時間),鉛印本《讀東城老父傳》《讀鶯鶯傳》(兩篇文章前后順排,刊物名稱和刊發時間均待考)。遺憾的是,寅恪先生的回信后來在動亂時期被抄沒,內容也就不得而知;慶幸的是,寄贈的文章一直保存完好,鉛印本《桃花源記旁證》上寅恪先生的親筆題字依然清晰可見。

也許是因為得到了高人的指點,也許是因為確實下了一番苦功而心有所得,我父親的畢業論文《陶詩“忠憤”說新證》雖然長達3萬多字,仍然在畢業當年就全文發表于山東大學《文史哲》雜志上(1957年10月號)。在那個年代,全國的文史刊物極少,掏錢有償發表文章或“走后門、打招呼”之類的風氣在學術界聽都沒聽過。一個大學應屆畢業生的畢業論文,能與大名鼎鼎的歷史學家羅爾綱的文章同期刊發,也難怪我父親后來向我提起此事時還面有得色呢。

再后來,我聽一位有意收集清華大學舊講義的收藏者說,當年清華大學講義每次印數大約在500份左右,除了發給學生做教材,剩余下來的主要用于同行間的學術交流。歲月荏苒,當年的清華講義幸存于世間的數量也不是很多了,而留有寅恪先生手跡的更加值得珍視。

猜你喜歡
講義桃花源記中文系
陳岱孫補充講義
中文系何為?
陳岱孫補充講義
讀中文系的人
讀中文系的人
《桃花源記》與一文多選現象、多種文體特征及多重主旨解讀(上)——基于清末民國教科書的考察(1908-1921)
《桃花源記》與一文多選現象、多種文體特征及多重主旨解讀(中)——基于清末民國教科書的考察(1922-1937)
《桃花源記》
十八而志 初心講義
黃振東作品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