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方本科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理論與實踐探討

2017-10-12 10:52
武漢輕工大學學報 2017年3期
關鍵詞:應用型人才能力

高 宏

(安徽工程大學教務處,安徽 蕪湖 241000)

地方本科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理論與實踐探討

高 宏

(安徽工程大學教務處,安徽 蕪湖 241000)

應用型教育注重培養學生具有較扎實的理論基礎及知識建構能力,以及具有與現代應用技術緊密結合的較強的實踐創新素質和科技應用、推廣、轉換能力。目前,應用型人才培養存在合作教育虛化、創業教育不實等問題。為此,應用型教育應當注重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多元化,加強能力本位的課程教學體系建設,在加強產學合作及課程教學體系建設、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以及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方面,形成應用型專業人才培養的特色。

地方本科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實踐策略

Abstract:Applied education focuses on training students with a solid theoretical foundation and knowledge construction ability, and has closely combined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modern technology and strong ability of practice and innovation, the ability of engineering practice and applic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motion, conversion ability. In order to achieve this goal, application oriented education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diversification of talents training mode and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competency based curriculum teaching system. In the cultivation of applied talents of practical exploration, Engineering Eductaion in Anhui Engineering University has formed a professional talent training characteristics characteristic in the course of teaching system construction,students' engineering ability,"double" teachers team construction,strengthening the local economic cooperation,and the students'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occupation education.

Key words: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pplied education; talent training mode

1 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

改革開放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經濟社會的發展帶來科技發展、產業結構調整、經濟發展轉型、勞動組織形態變革等使經濟社會的建設和發展對于人才資源的需求狀態呈現多樣化的特點,其中,應用型高層次專門人才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大量緊缺和急需的人才。對各類專門人才包括高級專門人才的需求愈來愈多樣化。既包括在科學領域取得創造性研究成果的拔尖人才和學科帶頭人等研究型人才,也包括在生產、技術等領域有重大發明創造或革新,以及在經營管理和促進社會發展與進步等方面的各類應用型專門人才。在此背景之下,我國的教育體制改革深入展開,地方本科院校成為促進高等教育大眾化乃至普及化的主力軍,從而也成為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重要力量。應用型本科院校是社會發展賦予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這既是為了區別于傳統的學術型大學,又是為了不同于高等職業技術院校。實施應用性本科教育是應用型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務,目的在于培養大量的應用型創新人才[1]。

據考證,應用型人才培養是從歐洲中世紀開始的,我國培養應用型人才始于清朝洋務運動時期的福州船政學堂。在美國,培養應用型人才濫觴于1862年《莫雷爾法案》頒布后高等教育與實用技術的強力結合。也因此表明,應用型教育的產生、發展與社會生活的聯系日益緊密,是與高等教育的社會職能緊密相關的。當前及未來相當長的時期,影響我國經濟發展最突出的障礙是勞動力整體文化層次偏低,知識型勞動力存量過少,經濟和社會發展所需要的中高層次人才、一線生產技術人才緊缺。因此,大力發展應用型教育,培養應用型本科人才已是刻不容緩。

應用型本科人才最大的特點是具有一定的理論素養,有較強的技術思維能力,擅長技術的應用,能夠解決生產實際中的具體技術問題和具備進行應用研究、開發創新的能力。顯然,傳統的完全以學術導向的研究性人才的培養模式,已不能夠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對我國應用型人才的要求。有學者指出,地方本科院校主要是承擔實施大眾教育和普及教育的任務,培養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進行應用研究,與研究型大學的基礎研究成果形成合理對接;全方位為地方社會服務;成為區域文化傳播的輻射中心[2]。然而,國內數量眾多的地方本科院校依然遵守傳統的教育理念,不甘于發展應用型教育。其辦學理念、辦學模式無不在刻意模仿研究型大學的路子,以崇尚科學研究為榮,甚至不屑于投入主要的精力進行人才實用技術技能的培養。

事實上,應用型人才既不能夠按照研究型大學的培養模式去做,也不能按照普通職業技術學院的辦學模式,而是必須通過地方本科院校進行培養,以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對我國應用型人才的要求。新時期科學技術發展、產業結構調整、經濟發展轉型、勞動組織形態變革等,使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對人力資源需求呈多樣化狀態。為此,地方本科院校需要透徹了解地方區域和行業經濟發展現狀和趨勢,科學定位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目標及規格,并設計好人才培養的專業知識結構,促進理論教學與應用技能培養的結合,突破傳統的重知識傳授、重思辨能力培養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在知識與技能的整合、能力與思維的躍遷、技術與技能的互動中學會應用和創新,獲得可持續發展,以適應經濟社會迅速發展的形勢、服務于產業經濟發展的需要。

2 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能力本位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和科學技術呈現迅猛發展的態勢,各行各業所需要的應用型人才呈現量大面廣之勢,而本科生因傳統的學術型培養模式已滿足不了社會的應用型需求。社會的應用型需求體現為能力的需求,因此,應用型教育的能力本位教育,就顯得非常重要。其一、作為一種既不同于學術型人才培養,也有別于技能型人才培養的高層次教育。一方面,應用型教育要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提供知識平臺,要求應用型人才的基礎知識寬廣、專業理論厚實,決不能因為突出應用的目的而削弱基礎理論教學,也不能縮窄專業知識面,以便增強適應性;另一方面,要注重培養和訓練學生的應用能力,加強基礎課程及其應用性內容的教學,追蹤世界科學技術前沿,在教學的全過程中注重應用性環節的滲透,強化技能操作訓練,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應用能力。其二、要普遍開設創業課程。沒有相應的創業教育的開展,是不可能完成這一培養任務的。正如有學者指出:培養創新創業人才,具體實踐就是開展創業教育[3]。其三、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提高課程教學質量。依托行業企業,密切產學合作的運行機制,改變純學術性教師習慣于按學科體系組織教學的思維。其四,行業企業專家參與教學。以行業企業為依托,主要以綜合性應用能力培養為導向,課程體系、課程內容、課程形式等設計和構架都要以行業企業專家的意見為重要的參考,聘請行業企業專家、工程技術人員走上大學講壇。其五,發揮學生在實踐教學過程中能力培養的主體性,鼓勵學生通過在工程現場或實訓基地的實踐操作中主動消化理解專業理論知識,掌握實際工作能力和養成職業素養,提高涵括專業核心技術的綜合應用能力。

3 應用型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3.1 合作教育

合作教育是緊密結合學校與社會、學校內外、理論與實際而開展綜合創新,進而共同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教學模式。世界合作教育協會針對“合作教育”下了一個界定:將真實的工作與課堂上的學習貫通在一起,學生效力于真實的雇主,通常還能獲取一定的報酬,然后,將在工作過程中遇到的挑戰與增長的經驗和見識帶回課堂上的學習,這有益于他們分析和思考所要學習的知識。合作教育在發達國家多采取市場方式運作。不少學校設立類似“合作教育與職業咨詢部”的機構。大部分工作人員的來源是企業工程師。他們大多充當聯系學校與企業的聯絡員的角色[4]。這種學習與工作高度銜接的模式加強了學校與行業的聯系,能夠有效克服以往由知識與學科本位教育帶來的許多弊端,有利于學生提高自身的就業能力以及綜合素質,也有利于推動學校課程設置的調整,如靈活地增刪或修訂課程,以及改革教學管理機制,如推行彈性學制等。

當下,在“雙創”背景下,面對經濟社會發展動態的需求,各利益主體價值追求也日益多元化,應用型教育需要堅持開放性的辦學理念,實行跨學校、跨學科、跨單位、甚至跨國界的聯合培養。實踐證明,在諸多的合作教育中,與企業的合作最為人們所關注。教學及改革等都應充分征詢企業人士的意見,教學創新的源泉應是企業的不斷需求,辦學模式應實現開放化,為此,培養師生的求實精神、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就顯得十分重要[5]。然而,反觀當下的情況是,地方本科院校雖然對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無論在方案的完善,還是在制度的實施上都付出了很多心血,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培育視野大多主要體現在傳統模式的培養上,包括課程學習、專業實習、專業實訓、畢業設計(論文),除此之外,更廣的培育視野并沒有得到擴展,同時也存在校企合作虛化和走過場的現象,例如,實習實訓變成了單純的學生參觀,由于種種原因,學生到了企業也不能真刀真槍地干,學生感到無所事事,這樣的做法顯然距離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的意義較遠。

3.2 創業教育

地方本科院校本應發揮應用型教育的優勢,注重應用導向和多學科優勢互補,開設高科技創業課程,課程內容涉及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理論知識重在培養學生的創業性思維、進取心、靈活性、創造力、冒險意識、商機意識、市場把握的能力。實踐知識重在實踐能力的培養。在傳授如何與高新技術企業建立協作關系,搭建溝通交流平臺,如何創立高科技公司,如何進行技術轉化,如何進行新產品的開發等的技能的基礎上,學校提供創業平臺,鼓勵學生進行創業實踐,在實踐中拿出有創意的創業計劃,發展有創意的創業團隊,掌握創業的本領。然而,反觀當下的情況是,地方本科院校不夠注重對學生的創業教育,進行創業政策、創業技藝、創業倫理的指導,缺乏系統的創新創業教育訓練,培養學生的創業思維、創業主動性和創業能力仍然處于探索階段。

3.3 實踐教學體系

實踐能力始終是目標定位的基本要求,對于應用型人才培養更應是如此。只有加強實踐教學,將理論在實踐中付諸于運用,才能更好地掌握、完善和修正理論。工業發達國家都十分注重應用型教育,例如,工程教育的實踐表明,必須面向工程實際進行人才培養。然而,反觀當下的情況是,許多地方本科院校的實踐項目,存在重量輕質的現象,結構體系和可行性都存在無法實施有效的應用型能力培養。例如,受傳統學術型培養方式方法的影響,在實踐環節中過于關注認識性、驗證性的教學內容,而忽略設計性和綜合性的教學思維。

3.4 師資隊伍

建設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是最重要的基礎工作。教師隊伍的質量提高了,培養應用型人才才有可靠的基礎保障。當前,地方本科院校教師仍然停留在培養學術型人才的老舊模式,理論型教師過多,許多教師都是從學校到學校,根本缺乏應用型教育背景,教師本身的應用型能力欠缺,迫切需要提高自身吸收新知識,更新教學內容,掌握新技能,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因而嚴重滯后于企業需求。

4 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實踐探討

基于以上問題,地方本科院校應始終保持清醒的認識,必須圍繞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目標定位,致力于學生應用能力的提高,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在應用型人才培養方面走特色辦學之路,以滿足地方經濟社會對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需求。

4.1 融合地方經濟發展

對于加強產學合作,主要著眼于“兩個系統”:一是系統考慮校內、校外基地的建設與運行、校內外基地互補;二是系統考慮校內外基地與招生、教學、科研、就業等協調發展,以基地建設為學校與行業企業聯姻作基礎,以招生作為學校與行業企業互動為起點,以教學作為與行業企業合作的核心,以科研作為深化與行業企業合作的手段,以就業作為與行業企業雙贏的成果,推動基地、招生、教學、科研、就業一體化發展。由此,一方面,將行業企業的需求、標準、設備和師資引進校內基地;另一方面,在行業企業建立起校外教學實習實訓基地。依托這兩類基地開展多元化的學校與行業企業的合作,解決工學結合、產學結合中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脫節的問題,從而全面體現面向社會、面向行業企業的開放辦學理念。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把市場機制真正引入人才培養過程,使院系和學生直接感受到市場的壓力,刺激學校教育教學改革和在校生學習積極性的提高,也能夠緩解畢業生就業的結構性矛盾。

同時,學校要重視運用與行業企業合作的科研成果充實教學內容,使科研成果與教學內容形成和諧互動。通過與產業互動,學校更深層次地了解了專業與學科的需求,進一步調整和完善專業方向、課程設置以及實踐性教學環節。同時,完善學生實習基地建設,使學生及時學習和掌握企業先進的設備、技術和工藝,了解行業企業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及改革創新的途徑, 一方面,需要聘請企業或行業專家參與到學校的專業建設和教學管理中來,對學科專業的人才規格、培養目標、教學內容、課程設置、實驗室建設獻計獻策;另一方面企業提供課題、資金、設備,利用高校的人才、科研優勢,積極參與企業的研發和技術改造,提升企業發展的造血能力。這樣,校企合作能夠使教育與科研相互貫通、教學與生產有機融合起來。

4.2 加強課程教學體系建設和改革

加強應用能力培養的課程體系改革,轉變以專業技能和科研能力為重點的培養偏向,從學生核心素養和基本能力出發,打破按照學科范疇設計課程的傳統框架,對于主干理論課程進行有目標的整合,增加反映專業研究前沿動態的過程。各專業在總體上設計出學生需要掌握的知識點和能力發展要求后,對各類課程大膽的給予裁并、增刪、整合以及教學內容的更新,建立較為完整、系統的課程教學體系,并留足實踐教學的學時,一些課程以職業情景中的實際問題為中心來組織和重構課程內容。各專業形成以主干課程為核心的若干個課程群,明確在整個人才培養計劃中課程群所處的地位、作用及與它類課程群之間的關系。通過精選、重組和充實群內課程內容,整個課程群的教學內容得以實現整體優化,目的是促進課程教學體系的優化與專業特色的形成。同時,考慮到不同的專業課對人才專業能力培養的不同要求,開設一系列的專業任選課、通識課程,拓展學生知識面,為學生拓寬更大的發展個性的空間,奠定學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鼓勵學生跨學科選修課程,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滿足不同學生的個性要求,提高學生適應社會發展的能力和競爭力。

在實踐教學體系方面,針對行業企業對專業人才的要求,注重實踐教學改革,將訓練模式轉變為集知識、能力、素質和創新于一體,大膽地整合相關課程的實驗內容,確定相應的基礎課程的實驗和綜合性、設計性等實驗內容,減少驗證性實驗內容的比重,大力增加綜合性、設計性實驗內容所占實踐教學體系的比重,但對驗證性實驗內容也予以足夠重視。保持驗證性實驗內容與相關理論性課程的密切聯系,突出各階段課程教學的能力培養重點,通過驗證性實驗內容培養基本操作能力,通過綜合性實驗培養綜合實踐能力,通過設計性實驗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4.3 注重學生工程能力的培養

強化現代工程科學與技術以及綜合素質的教育,加強工程實踐訓練的教學模式,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各類科技活動。學生畢業后不僅要具有技術性能力(創新能力、設計能力、制作能力),而且也應具有非技術性能力(組織能力、管理能力、交際能力、經營能力、心理調適能力和獲取知識的能力)。注重加強基礎課程、交叉課程和實踐環節調整,以及實習實訓環節質量,培養工程應用能力,重點加強工程知識結構調整、工程實踐能力、工程創新能力以適應市場經濟條件下生產要素不斷重組、流動的特點。

(1)工程教育的開闊視野。工程教育僅僅限于培養專業技能是遠遠不夠的,開放性的視野、可持續的學習能力、工程實踐倫理等基本能力和基本素養都應當成為工程教育的培養內容。為提高可持續的學習能力和開展“大工程教育”,還要注重培養學生扎實的基礎課功底,對于基礎類課程實行高標準、嚴要求,注重拓寬學科專業領域,提升學生運用知識的綜合能力,同時在工科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及課程設置中融入開放的視野、創新設計能力、持續學習能力、工程實踐及工程倫理等基本能力和基本素養。

(2)教學方法的創新。在工科專業推行以學生學習自主探究為主的研究性教學,培養學會學習,培養持續的自主學習能力。普遍采取“以項目為核心”的教學方法。在專業教學中,安排學生通過完成綜合性項目,注重培養學生對項目分析和解決問題以及規劃、組織、實施項目的能力。同時,鼓勵學生直接參與或獨立完成研究課題,針對課程設計,要求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完成信息資料收集、分析和問題處理能力、工程設計能力。針對畢業設計(論文),教師帶領學生參與企業的調研項目和技術研究,加大畢業設計(論文)中工程設計課題的比例,列出學生的畢業設計(論文)選題,通過著力解決工程實際問題,有效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處理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針對學生綜合設計能力的訓練,安排不少于十周的全流程綜合性的產品設計實訓,學生完成從工程設計、產品工藝編制、工藝裝備設計,到生產準備完成的全過程,使學生在工程應用中獲得了產品設計、零部件工藝設計、產品制造、產品質量檢測,以及企業標準化等較全面的實踐能力。

4.4 打造“雙師型”教師隊伍

當下,地方本科院校理論型教師過多,許多教師都是從學校到學校,難以勝任應用型教育的教學任務。在這種情況下,應結合學術標準與專業實踐能力的要求,大力開展“雙師型”師資建設。注重以產學研結合為契機,著力培養教師的工程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注重豐富教師隊伍特別是專業教師的工程背景,提高和充實教師培養工程應用型人才的技術能力和教學水平。一是激勵教師在科研上特別是橫向科研項目上與企業行業合作,鼓勵教師參與解決企業行業生產實踐的技術難題,關注企業發展現狀、了解企業技術發展動態、跟蹤企業科技前沿,努力解決企業關鍵技術,通過科研直面并創造性地對教育教學實踐情境的觀察與反思,尋求解決復雜難解的教育實踐問題的解決策略[6]。二是加強對現有師資在工程實踐方面的培訓力度和考核力度,有計劃地分批次安排中青年教師進入相關行業進行實訓鍛煉,以豐富實踐經驗。同時,深入開展科技特派員行動,圍繞產業主動發現問題,依靠科技創新推動現代企業發展。組織不同學科背景的教師團深入大型工礦企業、重大工程現場開展社會實踐活動,了解行業業務、技術及人才需求。定期分批組織相關學科的教師出國考察和訪學,開闊視野,了解國際工程技術的前沿。三是鼓勵專業教師帶領學生進入企業行業基層開展實習實訓,和學生一起學習提高。四是從行業聘用行業企業專家來學校兼職講學、授課,給學校帶來生產、科研第一線的最新技術動態及社會對從業人員素質的新要求,使教師更了解產業的實際情況,一方面充實了“雙師型”教師隊伍,另一方面也促進了理論型教師與行業企業專家的相互學習和提高。

4.5 狠抓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

如果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都很優秀,而創新思維和創業能動性卻比較缺乏,那么創業過程中的一系列的挫折是無法承受的,從而導致創業的失敗。為此,要注重對學生的創業教育,進行創業政策、創業技藝的指導,培養學生的創業思維、創業主動性和創業能力。其一、加強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課教育之間的聯系[7]。打破傳統單方面只傳授創新創業知識的教學,而是借鑒國內外的經驗,特別是結合學校實際,按照學年層次、專業特點有針對性有系統性安排創新創業教育。在專業學科教育之中融入創新創業教育,開設創新創業的專業選修課,在課程安排上擴散與滲透創新創業理念。其二、建立完善師生協同的創新創業團隊,熱情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各類創新創業大賽,并每年立項大學生創新創業課題予以支持,學校還大力推進創新創業基地或實驗室建設和管理,培養學生創新創業思維和實踐能力。其三、充分發揮校園文化這一隱性課程的作用,培養學生的法制觀念、法制精神、誠信意識、敬業精神、合作意識和社會責任意識、使命意識,使學生真正成為社會職場精英和模范公民。

[1] 潘懋元,車如山.略論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J].高等教育研究,2009,(5):35-38.

[2] 和飛.尊學或崇術:高校辦學理念的分野 [J].高等教育研究,2005,(6):17-21.

[3] 徐輝.高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評價標準[J].江蘇高教,2009,(6):107-108.

[4] 畢雪陽.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的國際比較[J].中國大學教學,2008,(8):89-92.

[5] 李培根.論開放式高等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7,(9):1-6.

[6] 高宏.大學教師專業化發展新論[J].荊楚理工學院學報,2017,(1):71-76.

[7] 王巍,謝海軍,王憲.應用型本科高校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研究[J].高教學刊,2017(6):4-5.

On local colleges of applied talents

GaoHong

(Associate Professor, Office of Teaching Affairs, Anhui Polytechnic University, Wuhu 241000,China)

2017-07-20.

高宏,男,安徽工程大學教務處 副教授,E-mail:993849478@qq.com.

安徽省高等學校省級質量工程項目(2016jyxm0087);安徽省高等學校省級質量工程項目(2016jyxm0088);安徽工程大學高等教育研究課題(2016gjzd008).

2095-7386(2017)03-0111-05

10.3969/j.issn.2095-7386.2017.03.023

G 642.0

A

猜你喜歡
應用型人才能力
消防安全四個能力
人才云
關于應用型復合人才培養的教學模式探討
“5-2-1”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探索實踐
大興學習之風 提升履職能力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爭奪戰”
你的換位思考能力如何
第8講 “應用型問題”復習精講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