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聊齋志異》中“癡生”形象研究

2017-10-21 11:54閆慧峰
西江文藝 2017年19期
關鍵詞:連城阿寶蒲松齡

閆慧峰

一、“癡生”的界定

(一)“癡”的界定

要研究《聊齋志異》中的“癡生”形象,首先要闡釋清楚“癡”這一字的確切來源及含義,以便更加清晰且深刻的進行探討。

了解“癡”的含義,首先要提及的是東漢許慎所著的《說文解字》,“癡”在《說文解字義證》中有這樣一條解釋, “癡,不慧也”。徐鍇《說文解字系傳》中有云:“癡者,神思不足,故亦病也?!币蚨梢缘贸?,“癡”的本義應是與智慧之人相反,亦病卻非病的一種呆傻式的神經狀態。而后,《現代漢語詞典》又把“癡”引申為“極度迷戀或極度迷戀某事物的人”,即忽略一切事情,醉心于自己癡愛之事或鐘愛之人的極端化心態。以上對“癡”的界定略帶貶義。

蒲松齡先生對于“癡”的界定不是含有貶義的“傻、呆”等含義,相反,作者對于癡者的態度是高度贊賞與肯定,他在《聊齋志異·阿寶》篇中提及自己對于“癡”的一種看法,即“性癡,則其志凝,故書癡者文必工,藝癡者技必良;世之落拓而無成者,皆自謂不癡者也。且如粉花蕩產,盧雉傾家,顧癡人事哉,以是知慧黠而過,乃是真癡,彼孫子何癡乎”,此可謂性癡者,其意志的專注程度非常人可比,世間那些落拓者,皆是自作聰明且不癡迷于本心之人,而真癡者,是鐘情于自己純天然的本性,用情太專以至于達到忘我之地。

(二)蒲松齡筆下的癡生來源

首先,我們可以說作者創作“癡情”形象的靈感,來源于明末清初浪漫主義思潮的延續。所謂浪漫主義,即是以現實為基礎,以追求理想世界為基調,并且依附于激情的語言和簡單的夸張表達的表現手法。中國明清時期之際,隨著資本主義萌芽和市民階層的興起,浪漫主義文學在文壇上也趨于主流地位,同時受到外國思潮的影響,蒲松齡的創作手法與泰戈爾、但丁等浪漫主義大家的手法相類似,都以有神浪漫主義為創作載體,而這種創作手法在《聊齋志異》中“癡生”形象中則表現為“真情”與“至性”兩大特質?!栋殹分械膶O子楚是典型的癡書生形象,他對阿寶的感情一往而深,先不惜斷其指,接著魂也隨著阿寶去往她的“閨房”,后來則魂附在鸚鵡身上,在得到阿寶的允諾之后,還要銜走她的一只鞋子作為信物,故事到這里,這個癡書生又帶有一點詼諧。這種離魂題材在中國古代文學中也是極為常見的一種浪漫主義文學體式。

其次,對于“癡生”創作靈感的探究,不得不提到蒲松齡對于其妻子劉氏的深厚感情。在蒲松齡所著的《述劉氏行實》一文中,他專門寫一些瑣事,來稱贊妻子的賢良淑德,可見二人感情之深。由于婚后蒲松齡很少回家,基于這種情況,他經常寫詩文思念自己的妻子?!读凝S志異》中一系列“情癡”形象的出現,是因為蒲松齡這樣一位如此癡情之人,例如《連城》中書生才氣的喬生,《香玉》一文中作者提到了這樣一句話“情之至者,鬼神可通”,可見他對于感情“癡”化的認同以及對于“癡生”人物形象的褒獎。

最后,蒲松齡在《聊齋志異》中塑造的“癡生”形象的靈感還來源于作者本人科舉失利的次次打擊以及對于清代科舉制弊端的思考。

二、《聊齋志異》中的“癡生”形象

(一)情癡

“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上邪》),我們常把愛情當作“人之常情”,不受天地之束縛,求得白首不相離。但在中國古代,受封建禮教的制約,自由追求感情成為所有男女內心的渴望,而在《聊齋志異》中,蒲松齡塑造的種種為愛癡狂的小生形象,也是獨領風騷,如《青鳳》中由狂轉癡的耿去病,凝聚成了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類人物群像——“情癡”人物形象。

《聊齋志異》中關于“癡生”形象具有代表性的另外一篇文章是《連城》,其不同于其他篇目的原因在于,喬大年與連城的愛情故事并不是因為世俗常稱道的一見鐘情,而是通過喬生所題詠之詞和連城所繡的“倦繡圖”,兩人到達了心靈上的高度契合,以至于雙方都拋棄對對方儀容的考慮,單純的從“知己之愛”來塑造兩人之間的愛情。文章最后,借用異史氏之口道出全文文眼之所在:“顧茫茫海內,遂使錦繡才人,僅傾心于蛾眉之一笑也,亦可慨矣”。

(二)物癡

《聊齋志異》中還有這樣一類“癡生形象”,他們癡戀于某一事物而深陷其中、無法自拔,置自身安危于不顧,一心只為求得心愛之物,這便是蒲松齡筆下的愛物之癡,即“物癡”。

在“物癡”這一人物形象的創造中,描述最突出的應屬《書癡》中郎玉柱這一形象了。首先,他癡于書,“苦貧,無物不鬻,惟父藏書,一卷不忍置”,在書癡者郎玉柱的身上,那種“性癡則其志寧,故書癡者文必工”說法并不成立。文章中我們可以看出,郎玉柱對于書的癡迷程度已經由正常的癡性轉化到一種病態的呆性上,他把“書中自有千鐘粟,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一對書生的鼓勵,當做是事實本身。

(三)科舉癡

科舉制是下層讀書人士想通過十年寒窗苦讀來改變自己的命運,因此,《聊齋志異》中才會出現很多癡迷于科舉的書生形象,可以說,科舉組成了《聊齋志異》里書生們在現實生活中極其重要的一部分。其中,最具代表的篇目是《葉生》、《司文郎》、《于去惡》?!鞍V生”塑造最為震撼人心的當屬《葉生》中的葉生的形象,葉生也可以說成是筆者自畫像式的代表人物。

三、《聊齋志異》中的女性對待“癡生”的態度及原因

(一)拋卻世俗的欣賞

《聊齋志異》中的很多女性對于“癡生”都敢于拋棄封建禮教的束縛,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追求心中的幸福?!秱b女》中的俠女是個大家閨秀,男主人公顧生癡癡傻傻,但她為報答顧生的養母之德,甘心情愿地未婚生子,給顧家傳宗接代卻不接受明媒正娶。俠女的婚姻觀在講貞節,講究婚姻是“終身大事”的社會中,像她這樣只講求婚姻實質,而不講表面的禮法和名分的表現,可以說是拋卻世俗極其解放的思想。

(二)懷之專一,鬼神可通

《聊齋志異》中的女性對“癡生”大多忠誠專一,只要認定了“癡生”是一輩子值得托付的人,不論生死她們都義無反顧地追隨著?!而f頭》中的鴉頭是個誤入風塵的女子,她敢于抗爭不屈服,堅決地維護她和王文的愛情婚姻;《細候》中的細候始終不甘屈從于自己被侮辱被損害的命運,決心跳出火坑,矢志跟從窮書生滿生,在顯現中富賈某的圈套后,憤然“殺抱中兒(細候與富賈某所生子),攜所有亡歸滿。

(三)傳統儒道思想的影響

幾千年來的儒家思想“里仁為美”“君子要厚重”對各個階層的人們社會生活起到了指示作用,尤其是在男女擇偶方面有很大的影響,蒲松齡《聊齋志異》里的“癡生”大多內心善良、為人樸實厚道,這種單純美好的特點正是厭倦了世俗欺詐的女性所鐘情的。另外,“癡生”身上所發生的事情更是體現了儒道觀念的融合。例如,喬生和連城在現實世界中無法結合,作者就安排她們到陰間相會。這種做法像極了古代文人在仕途不順時就選擇無為歸隱,這就是一種儒家思想向道家思想的傾斜。

結語

《聊齋志異》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文言短篇小說集,里面塑造了眾多栩栩如生且形象生動的人物形象,其中“癡生”形象更是蒲翁得意的代表人物群。本文通過對蒲松齡“癡生”形象的分類整理、藝術手法的討論以及創作心態的探尋,充分理解了作者對生命意義、情感意義的感悟,從而更加深刻的領會了蒲松齡創作《聊齋志異》時的心理歷程,并且從“癡生”形象中折射出了儒道觀念對當時社會的影響。

參考文獻:

[1]蒲松齡.聊齋志異[M].人民文學出版社, 1989.

[2]魯迅.中國小說史略[M].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

[3]袁行霈.中國文學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猜你喜歡
連城阿寶蒲松齡
蒲松齡紀念館舉辦“道法自然——王佑學山水寫生畫展”
一抽煙就翻臉
蒲松齡
English Clause Syntax
牧云的女孩
熊貓阿寶
和貓狗一起做游戲
蒲松齡隱詩批文章
蒲松齡妙批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