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侗戲的起源及發展歷程探究

2017-10-21 02:41肖鋒
西江文藝 2017年19期
關鍵詞:發展歷程民間藝術起源

肖鋒

【摘要】:中國地大物博,屬于多民族融合國家,民族民俗文化豐富。侗戲便是侗族人民在長期勞動生活中創造出的藝術形式,已逐漸發展為我國民間戲曲重要戲種之一,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研究侗戲起源與發展歷程對促進我國民間藝術發揚與傳承有重要意義。本文將針對侗戲的起源及發展歷程展開探討。

【關鍵詞】:民間藝術;戲曲;侗戲;起源;發展歷程

1 引言

侗戲是侗族文明重要組成部分,歷史悠久,廣泛流傳于貴州、廣西、湖南三省。侗戲有著獨特的民族藝術魅力,表現形式多樣,節奏自由而復雜,調式多變,旋律獨特,具有濃厚民族民俗色彩,其作品多為民間故事改編或漢族戲曲劇目移植,內容承載著侗族人民的喜怒哀樂,反映著侗族民族民俗文化和精神風貌,是燦爛的民族藝術文化代表,有深厚的群眾基礎。隨著侗戲的不斷發展,相關研究也呈現出全方位的研究態勢,尤其對其起源及發展歷程的研究越來越深入,這些研究對侗戲傳承起到了極大促進作用。

2 侗戲的起源

侗戲是全國317個劇種之一,是中國民族民俗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戲曲歷史上占據重要位置,廣泛流傳于貴州、廣西、湖南三省。從侗戲藝術特點來看,表演多樸實無華,表演形式上民族民俗色彩濃厚,內容多反映當地社會現象或民間傳說故事,不僅寓意深刻,且情感飽滿。戲腔和歌腔都用大嗓演唱,多委婉、高亢,節奏前短后長,鼻音重。樂器方面以打擊樂與管弦樂為主,如:小鼓、小羅、二胡、月琴等。

侗戲起源缺乏文獻記載,但根據“開臺祭詞”和一部分民間傳說推斷,大約產生于清朝道光年間[1]。根據貴州苗族侗族自治州文化局組建的侗族民間文化調查組的調查考證,侗戲由貴州省黎平縣臘洞寨人吳文彩創始,經張鴻干等人弘揚,逐漸開始在當地廣泛流傳[2]。因此,吳文彩被侗族人民尊崇為侗戲鼻祖。

吳文彩以侗族大歌、琵琶歌為基礎,融合漢族戲曲程式和表現手法,編排劇目,創立侗戲班。不朽之作《梅良玉》,便是吳文彩結合漢族民間傳說故事改編而來[3]。1952年,侗戲逐漸傳入廣西地區,桂劇藝人楊正明、楊校生看到后產生濃厚興趣,隨后組建自己的侗戲班,并在當地演出,獲得巨大成功。侗戲因而在當地快速發展,深受當地群眾喜愛。

侗戲發展至今,主要依靠民間戲班,黎平縣被稱為“侗戲之鄉”,全鄉村村有侗戲隊。侗族人民喜歌愛戲,被譽為“歌的民族”,在年節、農閑都要進行侗戲演出。侗戲演出水平已成為當地人衡量村寨文明生活面貌的重要標準,年輕人都自愿參加戲班為村爭光。

3 侗戲的發展歷程

從前文對侗戲起源的分析可知道,侗戲發展至今已有百年歷史,已形成獨特的藝術體系,在中國傳統民間戲曲藝術領域占據重要位置。從學術角度來看,是非常具有發展前途的民間戲曲形式。下面本文通過幾點來探討侗戲的發展歷程:

3.1 面具階段

從侗戲發展歷程來看,最原始的侗戲表演方式,是由演繹者戴上不同面具來進行角色扮演。因此,侗戲發展初期階段為面具階段。該階段侗戲剛剛起步,表演形式上諸多方面存在不足,仍能看到侗族大歌、琵琶歌的影子,是侗“君”向侗戲發展的過渡期[4]。由于當時侗“君”廣受當地群眾喜愛,侗戲表演應觀眾要求,同時也是為了使人物更加生動形象,在表演中融入了大量鬼神面具,通過更換面具演繹各式各樣的角色。通過對貴州地區當地老人的詢問,早期侗戲曾用過面具表演,且當地還完整保存了大量侗戲面具。

3.2 腹本階段

初期侗戲多以一人扮演多角色的形式為主,戲師又說又唱。后為滿足觀眾要求,逐漸變成集體演出形式,由演員代替戲師向觀眾表演。戲師逐漸成為類似于電影藝術中的“導演”,戲師對侗戲劇目故事和人物性格了如指掌,唱詞倒背如流,劇本深入腦海,主要負責演員調度和舞臺組織。演員表演的侗戲,唱詞均有戲師口頭傳授。侗族過去沒有文字,各類文學藝術通常以聲音作為載體,口口相傳,所以侗戲也經歷了腹本階段,而戲師就是侗戲傳播核心力量[5]。但口口相傳的傳播方式傳播速度慢,傳播局限性大,導致腹本階段侗戲發展緩慢,流傳范圍并不廣,通常是在特定區域流行。后來,一部分民間藝人開始使用漢字記侗語侗戲唱詞,侗戲逐步由腹本階段過度到文本階段,流傳范圍越來越廣泛。

3.3 文本階段

光緒年間侗族地區開始用漢字記錄侗戲唱詞,但由于當時侗族地區發展相對落后,沒有印刷條件,所以流傳的文本基本為手抄。據貴州省從江縣文化館考察發現,《金漢》劇本上寫有抄錄于“光緒丙子年冬”。光緒年間,“義和班”和“仁和班”都曾抄錄《梅良玉》、《毛洪玉英》、《金漢》。但這些劇本多為他人輾轉抄錄,而非作者抄錄,這些文本普遍流傳于當時的貴州地區。但由于侗族人民在當時大多居住木房,而木房易發生火災,所以那些手抄的古老侗戲劇本已很難尋覓。且當時所流傳的侗戲文本多用于人物上場、唱詞提示,沒有過于詳細的分場分幕記錄和臺詞,臺詞仍要依靠戲師“腹本”。因此,表演過程中對演員即興發揮能力和戲師臨場傳授能力都有較大考驗,這也是傳統侗戲特別之處。表演中由于臺詞不固定,表演過程變化多,所以新鮮感非常強,故使觀眾百看不厭,非常喜愛。

3.4 現代侗戲階段

80年代末期,很多民間藝術家開始進行新編侗戲,侗戲逐漸進入現代侗戲階段,藝術形式上越來越豐富,內容也發生了改變,作品質量上有了質的飛躍。在這一時期,大批有有膽有識的民間藝術家、侗戲作者、侗戲表演者嘗試侗戲創新,出現了大量經典作品。如:姚瓊娣的《求親記》;鄭光松的《琵琶緣》;梁維安的《三媳爭奶》;普虹的《丁郎龍女》、《拐賣侗妹》、《娘美》等?,F代侗戲內容上更貼近生活,藝術欣賞價值強,主題深刻,劇本情節曲折。如:現代侗戲《娘美》?!赌锩馈分v述了侗族青年的凄楚的愛情故事。故事以侗族青年珠郎、娘美、銀宜的情感糾葛為主線,以“問愛”為主題,反映侗家兒女之愛、兄弟之愛、父母之愛,為追求真愛,不惜犧牲一切乃至生命的崇高精神?!赌锩馈啡谌肓舜罅慷弊迕褡逦幕?,展現了侗族民族風情,把侗族文化精髓表現得淋漓盡致?,F代侗戲除了內容的改變外,表演程序上也逐漸由原來的不分場分幕發展到分場分幕,由只重唱發展到兼重表演,同時舞臺調度更加專業、規范,布景視覺效果越來越好,舞臺樂器應用越來越多?,F代侗戲視聽效果越來越強大,已逐漸成為現代民間戲曲的重要劇種。

4 結語

侗戲是我國寶貴的傳統文化,反映著侗族風土人情,具有非常好的群眾基礎,發展至今已有百年歷史,經歷了面具階段、腹本階段、文本階段、現代侗戲階段,藝術形式與藝術風格已經非常成熟,表演感染力越來越強,非常受侗族人們喜愛。但從現代侗戲發展來看,在傳承中面臨著諸多困境和挑戰,侗戲藝術亟需有效的“搶救”和保護。

參考文獻:

[1]黃守斌,向紅. 侗戲角色“寧賴過”的喜劇性表演——戲師口述中的侗戲表演[J]. 戲劇之家,2017,(06):22-23.

[2]徐江南. 貴州民間戲劇敘事模式之福禍互轉分析——以漢族安順屯堡地戲、侗戲、布依族戲劇為例[J]. 凱里學院學報,2015,31(05):69-71.

[3]黃守斌,周帆. 戲劇情節的發生與族性——基于侗戲的田野調查與美學思考[J]. 遵義師范學院學報,2015,13(04):76-79.

[4]梁艷紅. 厚重之文化傳承 濃郁之民族特色——評侗族文化遺產集成《侗戲大觀》[J]. 中國民族,2017,(05):63.

[5]陳麗琴. 論侗戲的審美生成、發展與走向——侗族風俗審美研究之四[J]. 經濟與社會發展,2015,(12):154-158.

猜你喜歡
發展歷程民間藝術起源
民間藝術篇
傳承·民間藝術
萬物起源
萬物起源
萬物起源
國內奢侈品電子商務發展歷程研究
新媒體時代表情包發展的傳播學解析
我國水土保持監測的發展歷程與成就
無線傳感器網絡技術綜述
民間藝術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