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讓“非遺”長生不老

2017-10-25 11:00蔣連華
今日中國·中文版 2017年10期
關鍵詞:活態非遺技藝

蔣連華

“非遺”保護關系到每一位中華兒女的身份標識和價值追求,而對“非遺”活態傳承的保護,則旨在加大對民間劇種、民間藝人、民間技藝的保護力度,創新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方式,讓“非遺”動起來、活起來,為中國夢增添深厚的文脈資源。

2017年初,中共中央決定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代活態呈現的重要內容和主要載體,是連接民族情感的紐帶和維系國家統一的基礎?!胺沁z”保護關系到每一位中華兒女的身份標識和價值追求,而對“非遺”活態傳承的保護,則旨在加大對民間劇種、民間藝人、民間技藝的保護力度,創新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方式,讓“非遺”動起來、活起來,為中國夢增添深厚的文脈資源。

從固態保護到活態保護

2017年9月14-17日,金秋九月,“媽媽的記憶”主題展在北京農業展覽館上演。這是時尚·北京“藝+遺”項目在2017北京國際文創產品交流會上的首次亮相。

該項目在國家“十三五規劃”有關“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加強文化遺產保護,振興傳統工藝”的指引下應運而生。項目以對蠟染非遺傳承人的扶持為目標,在保護和傳承蠟染非遺技藝基礎上,通過非遺傳承人與時尚新銳設計師的跨界合作,設計制作出契合現代人需求的美學文創品。

“讓蠟染技藝從山里走進城市,飛入尋常百姓家。這不僅是對寶貴非遺技藝活態傳承的積極探索,更讓民族美學大放異彩?!焙闾煳耐镀放茽I銷總監王春蕾表示。

如何活態保護和傳承“非遺”,今年6月10日“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對此的宣傳有著不一般的力度。從活動主題和口號便可見一斑:“保護非遺—在生活中弘揚,在實踐中振興”“保護傳承‘非遺,展現生活智慧”“活力社區,活態非遺”“振興中國傳統工藝”。

設立“文化遺產日”是中國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的一項重要舉措。2006年,國務院將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設立為“文化遺產日”,2016年調整為“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文化部每年都在該日期前后開展活動,通過各種方式宣傳文化遺產保護,營造良好氛圍。

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實施活態保護始自日本。1950年,日本頒布《文化財保護法》,首次提出“無形文化財”(后來譯作“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苑利認為,這一概念的提出,標志著人類對自身遺產的保護,已經從原有的物質層面,延展到了非物質層面;已經從對遺產的本體保護,延展到了對遺產的所有者—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保護;已經從固態保護,延展到了活態保護。

傳承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載體。傳承人的最大價值是其信息傳遞價值—他們總能以活態傳承的方式,將一種又一種的傳統技藝,原原本本、原汁原味地繼承下來,傳承下去?!斑@一點是物質載體無法取代的,而這也恰恰是人類所急需的。衡量一個民族傳統是否已經斷流的基本尺度,不是保存至今的文物,而是傳承人傳承下來的傳統技藝?!痹防硎?。

隨著對非遺的重視,國家政策、財政的資金為非遺的保護、傳播、傳承提供了強大的保障和支持。從法律法規的制定到體制機制的建立,從對代表性項目和傳承人的認定到活態傳承生態保護,從傳播宣傳到扶持資助,從申報列入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到國際經驗的傳播,這樣堅定的國家意志,使中國非遺保護在短短時間取得舉世矚目的巨大進步。

針對一些“非遺”項目,文化部和教育部開展了一系列的培訓。2017年3月,新疆大學蒙古族刺繡培訓班開班。這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培計劃,也是新疆大學針對“非遺”傳承人舉行的第三期培訓班。

蒙古族刺繡于2008年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為幫助“非遺”傳承人群提高文化藝術素養、傳承創新能力,新疆大學聘請多位歷史文化學者、民俗研究專家、文藝評論家、國家和自治區級代表性傳承人和民間藝人、設計師為培訓班授課。

“開設蒙古族刺繡培訓班一方面能夠挖掘、保護和傳承這項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另一方面可以開發蒙古族刺繡的市場價值,讓更多蒙古族刺繡藝術家和從業者脫貧致富,這也是非遺傳承的目的所在?!毙陆髮W蒙古族刺繡培訓首席專家策·巴圖教授表示。

互聯網助力“非遺”傳承

互聯網時代“非遺”也在與時俱進。2017年以來,蘇繡、油紙傘、惠山泥人、口技以及四川巴中皮影戲等紛紛出現于騰訊手游《尋仙》中,引發新一輪關注?;ヂ摼W對于傳統文化的推廣作用并不僅僅在于宣傳,同時也在于促進傳統文化與社會大眾的相互溝通。

如今,“互聯網+文化”已經成了未來文化發展的重要方向,“互聯網+非遺”也呈現出日漸融合的趨勢。2017年9月15日,由中央網信辦、文化部主辦的“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網絡媒體主題活動正式啟動。以“非遺”為切入點和主題,積極探索在新媒體快速發展形勢下,如何主動把握網絡傳播規律,在全社會進一步營造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濃厚輿論氛圍。

中共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將其作為治國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資源。近年來,從中央到地方,“非遺”逐漸被重視和持續關注;“非遺”的傳承與保護,也成了廣大群眾普遍受益、群眾基礎深厚的文化事業。

2017年1月,中辦國辦印發《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啟動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中華文化新媒體傳播”等一批重點工程項目,對如何在新形勢下傳承發展好優秀傳統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提升文化軟實力作出具體部署。今年3月,國務院同意并轉發了文化部、工信部、財政部制定的《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對“非遺”重要構成的傳統工藝保護工作進行專項部署,明確了振興傳統工藝的目標、原則、主要任務和工作路徑。

近5年來,中央財政投入46億元用于“非遺”保護事業,中央預算內資金安排11億元建設153個非遺保護利用設施,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傳習補助從每年1萬元提高為2萬元。地方財政累計投入39億元,各省為本級代表性傳承人設立了3000元至2萬元不等的傳習補助。

隨著“非遺”保護工作的推進,社會參與的熱情不斷提高,“非遺”逐漸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并與現代社會其他領域有機結合、良性互動,形成“非遺+旅游”“非遺+扶貧”“非遺+特色小鎮”“非遺+城市形象”等,被賦予越來越重要的文化使命。

“非遺”保護與活態傳承在不斷充實教育領域。以蘇州為例,近10年來,當地大力開展“非遺進校園”,僅6個城區就有53所中小學校設有55項非遺課程。另外,蘇州有關方面還意識到,課本教材是“非遺”進校園的載體和依托,也是“非遺”進校園活動可持續開展的有效保障。因此,蘇州市很多縣區或統一編制或由轄區內學校編制了“非遺”教材,比如,常熟市編制了評彈、謎語、錫劇、山歌和古琴等教材;太倉市編制了江南絲竹和滾燈等教材;姑蘇區編制了昆曲、竹刻等教材。

在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司長陳通看來,“非遺”是一個宏大的體系,目前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有1372項,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有關名錄的項目有39項。2017年被行業稱為非遺直播元年,直播+非遺成為最新的發展趨勢。非遺的教育和普及,與傳承人的態度和作為密不可分,希望更多傳承人參與到直播等方式的傳播中來,推動形成人人傳承發展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動局面。

猜你喜歡
活態非遺技藝
傳授技藝
傳統技藝:匠心傳承 技精藝湛
日本民俗保護與工藝文化的“活態”發展
貴州民族民間活態兒童文學中的童謠
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傳承的價值與途徑研究
“非遺”走進高校
官渡古鎮“非遺”聯展
《留住手藝》
黃楊木雕的傳統技藝談
怎樣提高健身球的技藝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