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個有戰斗力的AMD,又回來了

2017-10-26 16:27
個人電腦 2017年7期
關鍵詞:銳龍線程散熱器

AMD又回來了,多年心血之作Zen架構幾乎超出所有人預料,無論性能、功耗、價格還是生態環境支持,幾乎都無可挑剔,給高端市場帶來了久違的激情。PC用戶也因此有了更豐富的選擇,千元出頭就可以買一顆四核,再配上一塊功能齊全的B350主板,就可以獲得最潮流的體驗,裝機成本卻大大降低。

在高性能處理器領域沉寂整整十年之后,AMD是徹底爆發了。在萬眾期待中,AMD終于拿出了全新的zen架構,竟然實現了相比于上代產品多達52%的理論性能提升,實現了一個幾乎不可能的奇跡。首發的銳龍Ryzen 7系列高端產品也光芒四射,憑借14nm工藝、8核心16線程、65-95W熱設計功耗、全面開放超頻、SenseMI智能管理技術、全新300系列芯片組,成功實現了挑戰Intel發燒平臺的夙愿,多線程性能尤其威猛,更關鍵的是價格卻便宜得多。

銳龍7當然只是個開始,AMD后邊的大招還有很多很多,包括中低端桌面、APU、筆記本、服務器、高性能計算、嵌入式等等,都在等著全新的zen架構。銳龍7固然很美好,不過定位高端市場,很適合發燒友,但對于更廣大的普通消費者來說,一般并不想要那么高的規格,價格也有點不好承受。

AMD當然知道這一點,于是在銳龍7發布之后僅僅兩個星期,AMD又在中國舉辦的創新技術大會上宣布了主流化的銳龍5系列,價格從發燒級的2500-4000元價位來到更接近普通消費者的1000-2000元。8核心16線程也變為6核心12線程、4核心8線程,畢竟主流應用并不十分渴求太多核心線程。當然了,銳龍5仍然提供足夠強大的多線程性能,滿足日常多任務并行需求,尤其是新系列中最高端的銳龍5 1600x,是當今頻率最高的6核心。

而將6核心帶入主流市場的意義是非凡的。多年來,Intel在主流市場上一直堅持4核心,早就讓大量用戶不耐煩了,這一次終于可以提升一個檔次,而根據傳聞,Intel未來的新平臺Coffee Lake,也終將提供主流版的6核心。

除了準備新硬件,AMD這段時間在生態建設方面的成果也有目共睹。的確,帶來優秀的硬件產品還只是第一步,如何將其各方面表現發揮到最佳、獲得最好的行業支持,甚至更加關鍵。這一點在首發評測中我們就說過,結果沒讓我們失望。這一段時間AMD自身以及各界針對銳龍平臺的支持、優化也在同步快速推進。AMD平臺重現了久違的熱鬧氛圍。

各種銳龍平臺專用的新內存/散熱器不斷出現,規格、性能都達到了很高水準;主板產品越來越豐富,BIOS也不斷更新,每次都能帶來1-2%的性能提升,穩定性也越來越好。操作系統的優化支持越來越完善,windows就正在進行各種底層優化;各種軟件、游戲也都在做針對性的調整優化,普遍有5-10%的提升,尤其是《奇點灰燼》、《全戰:戰錘》等等。作為首款D×12游戲,《奇點灰燼》4月份最新版特別針對銳龍優化,更好地支持多核心多線程,性能驟然提升20%以上,甚至可以超過30%。

擔當首發的銳龍7系列在高端有三款型號1800X、1700X、1700,都是8核心16線程,價格分別為3999元、3399元、2799元。銳龍5系列首發則是四款型號,包括兩款6核、兩款4核:1600X、1600、1500X、1400,價格分別為:1999元、1749元、1499元和1299元。

銳龍5 1600X可以稱之為AMD的主流旗艦,6核心12線程,主頻3.6-4.0GHz,二級緩存3MB(每核心512KB),三級緩存完整16MB(每四個核心共享8MB),熱設計功耗95W,國行價格1999元。其實,它完全可以看做是8核旗艦Ryzen 7 1800X拿掉兩個核心之后的產物,其他規格都完全一樣,尤其是頻率依然保持在高水平,而價格便宜了整整一半!這也是迄今為止,頻率最高的6核心產品。同時擁有高頻率、多核心,自然是相當的難得,關鍵是熱設計功耗還控制在了區區95W。

銳龍5 1600也是6核12線程,頻率在銳龍5 1600X的基礎上降低7400M Hz而來到3.2-3.6G Hz,但好消息是熱設計功耗也降至65W,其它完全不變,價格方面為1749元。銳龍5 1500X為4核心8線程,二級緩存因此減少到2MB,但是三級緩存仍然有完整的16MB,主頻得以再次拔高到3.5-3.7GH z,但熱設計功耗仍然只有65w,1499元。銳龍5 1400也是4核心8線程,主頻相比銳龍51500X減少7300MHz而來到3 2-3.5G Hz,三級緩存也首次精簡,砍掉一半只剩下8MB,熱設計功耗65W,1299元。

為了便于理解對比,我們將銳龍7/5系列的全部型號及其規格、價格匯總成表格如上??梢钥闯?,銳龍7/5系列的產品結構非常清晰,布局也很合理,從發燒級到主流級都有完整的覆蓋,不同需求的用戶都可以找到自己心儀的型號。

原裝散熱器方面,銳龍5 1600X是沒有的,只有一顆U,需要用戶另行單獨購買散熱器。這么做可能是考慮它是銳龍5系列最高端型號,用戶對于散熱器的表現會有更高要求,也可能會超頻,需要更強力的輔助。銳龍5 1600/1500X自帶幽靈Wraith Spire,其貌不揚,但散熱能力可以達到95W,對付這兩個65W熱設計功耗的輕松無壓力,適當超頻也沒事,而且它也有信仰燈圈。原裝散熱器還有個更強的幽靈Wraith MAX,但僅供OEM,零售市場暫時看不到。

如同銳龍7系列一樣,銳龍5系列同樣完整支持SenseMI技術,包括精確功耗控制、基準頻率提升、自適應動態擴頻、神經網絡預測、智能數據預取。尤其是自適應動態擴頻,也都繼承了下來,它可在最高加速頻率之外,根據實際需要再提升一部分頻率。區別還是老樣子,末尾帶x后綴的型號,自適應動態擴頻的幅度是不帶X后綴的兩倍。

銳龍5系列的封裝接口也是Socket AM4,這和銳龍7系列,以及更早的第七代桌面APU是通用的,彼此之間可以無縫切換。這也將是AMD處理器未來幾年都堅持的接口,不會輕易改變。全新的AM4平臺,使得AMD在各項擴展技術上也跟上了最新潮流,DDR4內存、USB 3.1/3.0接口、SATA 6Gbps/SATA Express接口、PCI-E3.0總線、NVMe標準等等要哈有啥。endprint

銳龍7系列的御用主板是X370系列,支持雙顯卡、豐富USB/SATA接口與PCI-E通道,完全開放超頻,各大主板廠商已經奉上了100多款各種產品。銳龍5系列則會主要搭配B350主板,不再支持雙顯卡{其實可以用CrossFire),USB/SATA接口和PCI-E通道有所減少,但依然可以隨意超頻。另外還有個A320芯片組,相關主板還不是很多,因為它的規格精簡更多,尤其是不能超頻,和它主力搭檔的將是未來的銳龍3系列。

規格降下來的同時,銳龍5、B350主板的成本和價格也大大降低,更符合主流消費者的大眾需求,尤其是在如今各種電子產品紛紛漲價,內存、固態硬盤都漲漲漲的環境下,銳龍5平臺無疑能大大減輕裝機、升級時的壓力。

銳龍5系列有四款產品,本次測試的是最高端型號銳龍5 1600X。其產品外觀與銳龍7系列完全一致,從表面文字可以看到編號為YD160XBCM61AE,核心芯片在美國的GlobalFoundries紐約州工廠制造,最終在中國完成整體封裝并出廠,也是一種“Made in China”。那么,該用它對比誰呢?其實,選擇測試對比對象是一件很糾結的事情,因為規格類似的價格往往差別很大,而價格類似的規格又經常天差地別。

比如之前用8核心16線程的銳龍7對陣4核ib8線程的Core i7-7700K,很多人就認為不公平,盡管二者價格差不多(當時分別為2499元和2799元)。其實這也很正常,畢竟不同的廠商,對于自家產品的設計、定位都有自己的標準。不同廠商之間會有針對性的競爭,但任何產品都不可能完全對位,肯定都會努力發揮自己的優勢和亮點,進行差異化競爭。

銳龍5系列的對手又是誰呢?很多人認為是Core i5系列,從價格上看確實也比較對位,比如說銳龍5 1600X 1999元,Core i5-7600K 1799元。但是別忘了,Core i5-7600K只是一個4核心4線程。由于我們這里只是做性能測試,市場定位不是首要考慮因素,所以最終我們為銳龍5 1600X選定的對手是Core i7-6800K,二者除了頻率略有差異外,規格幾乎如出一轍。

從規格來看,二者都是14nm工藝的6核心12線程,頻率和緩存都相差不大,很適合做性能對比。當然,兩款產品的熱設計功耗、售價都相去甚遠,畢竟Core i7-6800K來自Intel發燒級平臺,是當今定位第三高的產品,這一點大家在對比性能的時候也不要忘了。未來有機會,我們也會再對比一些同價位的產品,大家可以從不同角度去了解產品。為了便于大家了解8核心16線程、6核心12線程的銳龍又多大區別,我們還加入了一顆銳龍7 1700,熱設計功耗也是65W。注意其頻率只有3.0-3.7GHz,所以大家也正好可以看看,低頻多核心、高頻少核心,到底哪個更適合你。

散熱器方面,AM4平臺產品已經十分豐富,有新出的,也有新增扣具兼容的,選擇空間很大。AMD也為銳龍家族準備了三款不同的原裝散熱器,命名為Wraith幽靈系列,這里我們拿到了其中最高端的Wraith MAX,不過它暫時僅供OEM渠道,零售市場上不捆綁也不單賣。Wraith MAX擁有兩條純銅熱管、純銅底座、大面積散熱鰭片,對付95W熱設計功耗的銳龍輕松無壓力,另外還有閃亮的信仰燈圈。

主板采用了技嘉的一塊GA-AB350Gammg 3,是技嘉B350 Gaming系列中的最高型號,黑紅配色也很有高端的架勢。雖然這是一款主流化產品,但無論做工還是功能依然不俗,提供四條DDR4內存插槽、兩條金屬外殼保護PCI-E 3.0 x16擴展插槽、32Gbps M.2高速接口、USB 3.1 Gen2高速接口、獨立音頻區域和專用電容等等。內存找來了GeiL的兩條EVO×DDR4 8GB,在銳龍平臺上可以輕松跑到3200MHz,測試中就是使用這個頻率。

鑒于最新的CPU-Z 1.78.3還沒有正式支持銳龍5,只能看到一部分信息,但是型號、工藝、核心線程數量、主頻、緩存容量、指令集等是沒錯的。而各個級別的緩存容量都沒錯:一級576KB、二級3MB、三級16MB。內存頻率、時序等沒檢測出來。頻率設置為3200MHz,時序16-16-16-39。而作為對比的銳龍7 1700和Core i7-6800K的規格信息已經完整支持。

測試依然包括兩部分,首先考察CPU基準性能,也就是理論表現,單線程、多線程都會照顧到。CPU-Z是最常用的CPU處理器和相關檢測工具,但也加入了簡單的CPU基準性能測試,包括單線程和多線程。雖然說不說多么權威,但也可以提供一個簡單直觀的參考,至少同類產品之間很有可比性。

銳龍5 1600X的單線程性能與Core i7-6800K基本一致,對比銳龍7 1700則超出了大約12%,很好地符合頻率差異。多線程方面,銳龍5 1600X相比銳龍7 1700成績低了約13%,更高的頻率很好地彌補了核心少1/4的劣勢。不過,Core i7-6800K的多線程成績明顯偏低,也進一步說明CPU-Z不太適合不同架構之間的對比。

再來看CineBench R15,這無疑是考驗處理器單線程、多線程性能的最佳工具,權威性毋庸置疑。銳龍5 1600X單線程得分143,相比于Core i7-6800K低了十幾分,同時又比銳龍5 1700高出不到十分。多線程方面,銳龍5 1600X得分1233,竟然超出同樣6核心12線程的Core i7-6800K 12%之多,多核效率顯然更佳,同時落后銳龍5 1700大約13%,這和CPU-Z是完全相同的,足以證明銳龍5 1600X高超的多線程性能。另外,對比之前的首發評測,銳龍71700現在的性能都有一定程度的提升,看來優化支持確實更加到位了,可喜可賀。

AIDA64是檢測內存和緩存性能的好東西。AMD現在也完全支持了DDR4,頻率很開放,手上的這兩條芝奇條子,即便在B350主板上也可以輕松上到3200MHz。測試中,幾套平臺都是雙通道的2×8GBDDR4-3200,時序均為16-16-16-39。銳龍5 1600X、銳龍5 1600X內存性能都很出色,而且彼此幾乎沒有任何不同。Core i7-6800K本來支持四通道,不過這里只有兩條內存,跑的是雙通道,所以效率不夠高,但也可以從側面反映出,銳龍系列的雙通道DDR4效率不俗。endprint

緩存和內存延遲關乎架構設計,尤其是前者。AMD Zen架構的緩存表現還是不錯的,一級二級都與Intel Broadwell架構完全持平,三級緩存則有明顯優勢,快了20-30%,看來每四個核心共享三級緩存的機制效率還挺高。不過,銳龍5 1600X的三級緩存延遲還低于銳龍7 1700,快了超過10%,可能和核心數量少、訪問更輕松有關。

內存延遲方面AMD不太占優勢,慢了超過30%,要知道此時Core i7-6800K跑的還只是雙通道,結合內存讀寫速度可以說喜憂參半,不過根據相關測試,內存頻率如今對實際性能影響并不太大,2133MHz、3200MHz的差異也只會體現在極少數內存敏感性應用中,不必太過于糾結。

SuperPI 1M(一百萬位)是一個古老而經典的測試項目,通過運算圓周率數值來考察CPU架構性能,但缺點是僅支持單線程,和頻率密切相關,多核心、多線程在此無用。銳龍5 1600X耗時接近11秒鐘,只比Core i7-6800K慢了不到0.2秒鐘,同時又比銳龍7 1700快了1.3秒鐘之多,差距大約11%。

wPrime也是圓周率計算測試,但支持多核心多線程,頻率和核心都很重要。銳龍5 1600X 32M(3200萬位計算)耗時11.172秒鐘,相比于Core i7-6800K慢了0.5秒鐘,對比銳龍7 1700則快了5%。1024M(10.24億位)測試中,銳龍5 1600X耗時5分半鐘,相比于Core i7-6800K慢了大約22秒鐘,但幅度只有7%,同時比銳龍7 1700快了約8%,更高的頻率在這里使其占據上風。

國際象棋是側重于多核心多線程的項目,銳龍5 1600X、Core i7-6800K彼此彼此,但相比銳龍7 1700也只慢了約6%。HandBrake是常用的視頻轉碼工具,測試中我們將一段1080p分辨率、17.5Mbps碼率的ts視頻轉換為720p分辨率的MP4視頻。銳龍5 1600X測試用時98秒鐘,相比Core i7-6800K快了13秒鐘,幅度達到了13%,同時比銳龍7 1700慢了13秒鐘,幅度為15%。

3DMark物理測試就是考驗CPU的,本次這里我們同時跑了Fire Strike、Time Spy兩個環節,保持默認設置。銳龍5 1600X在兩個環節匯總都明顯勝出Core i7-6800K,領先幅度11-14%,不過對比銳龍7 1700有些奇怪,Time Spy里差很多,Fire Strike里則稍稍領先。

對于如今的大型PC游戲,瓶頸主要在顯卡,處理器只要不低于主流檔次,都不會明顯拖后腿,測試成績也相差不會太多。換言之,i7、i3跑游戲會有明顯不同感覺,但是i7、i5一般是體會不出來的。之前的測試表明,銳龍7系列已經可以為顯卡、游戲提供足夠的動力,完全不遜于i7,那么六核的銳龍5系列如何呢?

考慮到銳龍5面向主流市場,游戲測試中我們將分辨率設為2560×1440 2K級別,游戲設置則選擇中高檔位。3DMark基準測試,大家平起平坐,六核銳龍5也同樣給力。Unigine Heaven也是一個很常用的GPU圖形性能衡量工具,這里設置為高等質量、常規曲面細分、4x抗鋸齒,分辨率跟隨系統3440×1440??梢?,無論幀率還是總分大家都在同一水平上,銳龍7 1700慢了大約50分但無關大局。

以下游戲均為2K分辨率,其中《文明6》設置為高性能、高內存占用、2×MSAA抗鋸齒。銳龍5 1600X意外地表現最好,領先Core i7-6800K 2FPS,同時領先銳龍7 1700 5FPS,同時幀延遲也更低,說明更流暢?!禛TA5》畫質選項設置為普通或柔和,關閉抗鋸齒。銳龍5 1600X平均幀率和最低幀率都領先于Core i7-6800K,但是低于銳龍7 1700,還是略有差距的?!豆拍果愑埃横绕稹吩O置為DXl1模式、高等畫質,同時開啟2x SSAA抗鋸齒。三套平臺表現差不多,幀率差異基本也就1FPS左右,可以忽略不計。

AMD、InteI處理器都會標注一個熱設計功耗(TDP),但這其實是關于處理器發熱和風扇散熱的一個指標,代表散熱器需要能夠帶走多少熱量,和處理器實際消耗能量并無直接對應關系,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功耗的級別。另外,AMD、Intel熱設計功耗的計算方式不完全相同,其實沒有直接可比性。

測試中,我們運行OCCT拷機項目中的CPU部分,持續五分鐘后待狀態穩定時,通過功率計記錄系統功耗{不包含顯示器),取一個典型值。銳龍5 1600x熱設計功耗為95W,高于銳龍7 1700 65W,實際功耗也略高一些,其中待機高出23%,但滿載僅高出7%。Core i7-6800K熱設計功耗高達140W,實際也不弱,待機略高于銳龍51600X,滿載就很明顯了,高出25%。

AMD銳龍系列新發布不久,第三方溫度檢測工具基本都還無法準確識別,這里我們參考的是AMD自己的Ryzen Master工具的監測值,已經官方更新完整支持銳龍5。Core i7-6800K的溫度來自AIDA64檢測。銳龍5 1600X、銳龍7 1700待機都在22℃上下,滿載前者最高達到48.5℃,而后者為42.75℃,二者正好和熱設計功耗對應相同的銳龍7 1800X/1700X保持一致,也證明AMD原裝散熱器的效率是足夠高的。Core i7-6800K待機時候的24℃也不錯,不過滿載略高一些,已經快到60℃了。當然,核心溫度海域散熱器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這里的測試結果僅供參考。

很多人都吐槽Intel這幾年頻頻“擠牙膏”,事實也就是這么無奈,一方面是行業形勢變化,PC不再是Intel公司的業務重點,另一方面就是缺乏競爭,沒人在后邊狂追誰會一路飛奔?幸運的是,打不死的“小強”AMD又回來了,多年心血之作Zen架構幾乎超出所有人預料,無論性能、功耗、價格還是生態環境支持,幾乎都無可挑剔,給高端市場帶來了久違的激情。endprint

銳龍一登場,大家在為AMD歡呼的同時,也都期盼著兩家芯片巨頭能迅速展開“肉搏戰”,帶來更優秀、更便宜的產品。不過很奇怪,盡管銳龍7系列表現出色,沖擊力很強,但是Intel方面卻異常淡定,既沒有任何降價回擊行動,后續產品規劃也在按部就班地推進:第八代酷睿仍將是14nm工藝,新的發燒平臺Kaby Lake-X/Skvlake-X甚至有140w四核這樣的奇葩。

無論如何,AMD都在按照自己預定的步伐前進著,很快就帶來了平民化的銳龍5系列,6核心12線程/4核心8線程的配置和1000-200元價位的價格更貼近主流消費群體,“性價比”依然是個制勝法寶。實測證明,同樣是6核心12線程,銳龍5 1600X已經可以媲美甚至很大程度上超Intel Core i7-6800K,高頻率使其在單線程性能上步步緊追,多核心效率則出人意料地明顯勝出,說完爆很夸張但贏面也是相當的大。

同時,銳龍5 1600X的熱設計功耗只有95W,Core i7-6800K則高達140W,實際體驗中銳龍5 1600X的功耗和溫度表現也都令人滿意,原裝風扇即可輕松對付。要知道,銳龍5 1600X只賣1999元,Core i7-6800K可是要價3399元,貴了足足70%!這簡直有點瘋狂。同樣的6核心12線程,更低的功耗和溫度,超低的價格,卻有著普遍更好的性能……如果不是親自測試出來的結果,真是有點無法置信。

銳龍5 1600/1500X/1400等其他幾款型號暫時沒有實際測試到,不過可以想象同樣不會讓我們失望。PC用戶也因此有了更豐富的選擇,千元出頭就可以買一顆四核,再配上一塊功能齊全的B350主板,就可以獲得最潮流的體驗,裝機成本卻大大降低。后邊的銳龍3系列、APU、筆記本、服務器、嵌入式等等一系列新品,也更有理由值得期待。

說到這里,話題又不能不回到市場競爭層面——我們期待的“價格戰”何時會到來呢?對于這個問題,我們曾經在采訪AMD CEO蘇姿豐博士的時候提及過,蘇博士很淡定地回應說,AMD唯一要做好的就是腳踏實地、一步一步地把工作做好,把整個市場的競爭態勢激活,而市場有競爭是好事。

Intel肯定不想看到AMD如此“囂張”,但不知道是否因為重心完全轉移走了,這么長時間了仍然沒有做出實質性的回應。Core i7-7700K、Core i3-7350K這樣的明星產品倒是有降價,但幅度太輕微,不足以對市場競爭產生根本性的影響。未來的新產品暫時也看不到跨越式的提升。無論如何,AMD做到了自己應該做的,如此表現已經配得上優秀二字,接下來就靜待更猛烈的暴風雨吧!endprint

猜你喜歡
銳龍線程散熱器
◆ 散熱器
◆ 散熱器
散熱器
◆ 散熱器
銳龍7 APU到底怎么樣
八核的銳龍U輕薄本或不多見
盡量買512GB版MagicBook,因為SSD是PCI-E總線的
AMD銳龍APU迷你機
淺談linux多線程協作
基于上下文定界的Fork/Join并行性的并發程序可達性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