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懷教育的本質及實施路徑

2017-10-27 18:18潘一馬貴陽張國花
教學與管理(理論版) 2017年9期
關鍵詞:賞識需求尊重

潘一+馬貴陽+張國花

摘 要 關懷教育是一種以愛為核心的教育。關懷教育的本質可以概括為以人為本、情感認同、交往共進;形式可以分為尊重型、賞識型、“物質”型;實現關懷教育需樹立人文性與工具性相統一的教學目標、選擇符合學生身心發展和需求的教學內容、采用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習得的教學方法、使用益于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的評價策略。

關鍵詞 關懷教育 尊重 賞識 發展 需求

教育是傳遞文化、培育人才的偉大事業,沒有愛的教育如同見不到陽光的花朵,終會枯萎凋零。實施關懷教育旨在建構師生間的相互關懷關系,有益于完善學生人格,培養他們的善性,最終實現學生全面發展的目標。

一、關懷教育的本質

教育應強化人的主體性,對“人”的背離會讓教育變得了無生趣,淪為培育“知識人”的工具[1]。關懷教育將教育從知識教育拓展到了更高層次的情感、生命教育,能實現培育“全面人”的目標,對解決當前教學中的病理現象有重要價值。

1.以人為本

教育由人主導、為人服務的本質屬性決定了所有的教學活動都不能背離人這一核心要素。傳統的搬磚塊式、說教式的技術性教育模式,導致了科學和人文的分裂,使教育陷入人文精神缺失的危機,但這種功利性教育的本質目標并非為了成人,而是以追求成才、成器為目標。

關懷教育更看重人的價值、追求人的自我實現,是一種以人為本的教育模式。關懷教育認為教育是圍繞人展開的,是一種有生命的活動。教師面對學生的時候,應當有關懷情懷和施予關懷的責任感,要把其當作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接受知識的“容器”,以學生的人性發展、人格培養、人生幸福為出發點,引導學生成人。關懷教育建立在平等、尊重和理解的基礎上,教師將學生看作與自己同等地位的生命個體,與學生進行平等的溝通交流,并給予學生充分的理解尊重。教師要走進不同學生的生命世界,既要用自己的眼睛,也要用學生的眼睛觀察他們,還要用心體驗學生的感受,并在此基礎上給予關懷。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得以充分實現,以學生為本的教育主張也得以充分踐行。

2.情感認同

師生關系是一種極為特殊的關系,既具有矛盾性又具有同一性,師生間的情感認同指的是二者在尊重、理解、信賴彼此的基礎上形成一種接納對方的良性心態。關懷教育是一種建立在情感認同基礎上的教育,與師道尊嚴的專制教育不同,關懷教育追求以情感的交融一致來構建師生間的協調關系[2]。教師在教學中常常有這樣的體驗,有些知識點強調了很多遍學生照樣出錯,有些話不厭其煩說了無數遍,學生卻雷打不動,教師花費了大量精力,卻不見成效。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教師沒有得到學生的認同。

關懷教育始于關懷,當教師拋出關懷的“橄欖枝”,說明教師關心學生的立場和感受,教師傳遞出來的關懷情感會被學生感知。教師通過關懷教會學生愛、尊重、自覺,學生在教師的關懷中感受愛,并逐漸懂得愛,用積極的關懷回饋教師。在愛與被愛中,師生之間可以建立起一種微妙卻長久的相互關系,使學生產生與教師一致的情感。當教師與學生間通過關懷達到了情感認同狀態,學生便會自覺地“親其師,信其道”,對教師傳遞的教育信息自然會表現出全盤接納的積極心理狀態,從而達到理想的教學接受效果。

3.交往共進

關懷教育是一種能實現教師和學生兩大教育主體雙修的教育模式,教師給學生關懷,提升學生素質的同時,也是提升自身素質的過程。

第一,教師給予關懷的同時形成完善的品質。教師要給予學生關懷,必須要具備關懷倫理,具備民主教學的品質。這樣師生間才能彼此理解、尊重,形成平等、真誠的對話交往關系,在這樣溫情的氛圍中,教師能進一步養成心平氣和、不斷反思、沉穩的教學品質。同時,教師在給予學生關懷的同時能不斷修煉德性。關懷是一種集同情、悲憫、憐愛、關心等為一體的情懷,教師要具備這種情懷,從施教者變為“集美身以垂范”的關懷者,必須要具備教育良心和謙謙君子的修養。而這種修養并非與生俱來,需要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磨練、提升自己,教師的德性會得到階梯式的提升。

第二,學生接受關懷的同時形成完善的人格。一方面,教師的品質會通過關懷關系傳遞給學生,學生在被浸潤的同時,能逐步形成對同學師長有愛、理解、尊重、誠信,對學習勤奮、反思,對自己嚴格要求、自律等品質。這樣的品質是涵養健全人格的重要因素,能在提高學生知識習得的同時,錘煉學生心性、靈魂,讓學生更清楚地認識自己,更自覺地關心他人。另一方面,教師在關懷學生的過程中會將自身德性傳遞給學生。學生會受到啟發和影響,并模仿德性行為。當他們被理解、呵護、關愛,他們也會做出同樣的行為。如認真聆聽教學講解,對教師說出肺腑的感謝之言,給教師送上一句溫暖的祝福、一朵包含敬意的鮮花、一杯熱氣騰騰的開水……這樣的行為說明學生在教師的關懷感召下,已經形成了感恩品質,這樣的德性對完善學生人格來說是必要的,能促使學生成為文化、道德品質兼具的完善人。

第三,師生在關懷交往中共同進步、教學相長。關懷交往關系的形成,打破了傳統課堂教師和學生的割裂局面,教師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傳教者,學生也不再是知識的奴仆,他們在積極的對話中聆聽彼此、感受彼此,共同作為教學主體攜頭并進。教師在關懷交往中傳遞教育信息、傳遞文化精神、傳遞新方法新技能,學生在關懷交往中接受教師所給予的一切。在其樂融融的和諧關系中,教師的教學目標有效達成,學生的習得目標高效完成,教師和學生得以共同成長。

以人為本體現了關懷教育的核心思想,情感認同體現了關懷教育的施教方式,而交往共進則體現了關懷教育的共贏模式。

二、關懷教育的形式

教師關懷學生的形式是多樣的,教師的理解尊重、幫助指導、安撫鼓勵等都屬于關懷,以下將教師關懷教育的形式概括為尊重型關懷、賞識型關懷和“物質”型關懷三大類。

1.尊重型關懷

教師作為關懷者,要關懷的是全體學生,而非個別學生。學生來自不同家庭,受不同氛圍熏陶,難免會表現出迥異的個性和良莠不齊的素質。有些教師在教學中對優秀學生持“拿著顯微鏡看優點”的態度,對成績差的學生則持“拿著放大鏡看缺點”的態度,這樣的態度背離了關懷教育初衷,是一種不公平的關懷。如此厚此薄彼的關懷,會讓學生產生失落不平之感。不論是成績優秀的學生還是成績差的學生,都有自尊心。教師作為關懷者,在實施關懷時不應當有情感傾斜和偏倚。必須在尊重的基礎上遵循公平關懷原則,欣賞優秀生但不能冷落后進生。要懷著一顆平等尊重之心對待每一個學生,呵護每個學生的自尊[3]。endprint

2.賞識型關懷

關懷教育需要學生回應和反饋,否則不但無法達成關懷教育的目標,還會讓關懷淪為“假關懷”、“形式關懷”。如果教師不懂關懷,就會在學生那里到處碰壁。賞識關懷意在給學生成功感和幸福感,讓學生在自信中成長。任何一個學生都有他值得喝彩的地方。教師作為關懷者,應當有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要沉到課堂中、沉到學生的學習生活中,發現學生的優點。有時候,教師一個關切贊許的眼神,一個溫柔撫慰的動作,一句溫暖肯定話語,就能讓學生感受到賞識關懷的力量,甚至會讓學生銘記終身,成為影響改變其一生的力量。因此,教師要多利用賞識關懷激勵學生,要善于發現長處、發現自我獨特的地方,還要放大成就讓學生為自己感到驕傲。教師的賞識關懷,能讓學生正視弱點、發揚優點,堅定學習的自信心。

3.“物質”型關懷

尊重關懷、賞識關懷都可視作精神關懷,精神關懷能轉化成學生學習的動力。除了精神關懷,教師還應當給學生提供 “物質”型關懷?!拔镔|”型關懷指的是教師關心學生現狀和需要,給學生提供實實在在的幫助,幫助學生克服困難,學到知識。如給學生提供“課程急救箱”,將與課堂教學相關的講義、重難點問題及訓練發給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幫助他們鞏固消化所學知識,提高知識習得能力;給學生提供補課幫助,當學生落下某些課程時,要利用課余時間幫學生補進度;給學生提供各種學法指導,當某些方法不適用于某些學生時,要給予其他多類型方法指導,便于學生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通過“物質”型關懷,能解決學生學習中面臨的實際問題,起到立竿見影的幫扶作用。

教師對學生的關懷應當是沒有任何功利目的的,教師要拋開自己的偏見,要以開放的、真誠的姿態關懷充分接納學生。只有真誠有愛的關懷,才能讓學生放下戒備,全身心接受教師。

三、關懷教育的實施路徑

關懷教育最終要落實到教學中去,圍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評價踐行關懷教育,才能達到師生共同成長、學生健康全面發展的目標。

1.明確人文性與工具性相統一的教學目標

關懷教育主張教育不但要傳授學生知識,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還要培育學生良好的品質,達到知識、情感、能力的統一。教師關懷學生,不但要關注學生的知識習得,還要關注學生的德性、品質習得。制定教學目標時,除了學科目標還要制定一定的“超學科性”目標,如通過課堂學習要達到的思維品質、道德情感、價值觀等[4]。通過形上關懷和形下關懷的結合,給學生更全面的生命關懷,提高學生知識技能的同時,開闊學生眼界、滋養學生心靈,把培養優秀品質和德性的隱性目標與課堂教學目標融會貫通。

2.確定符合學生身心發展和需求的教學內容

現行教育制度下,教師承擔篩選課程內容的重要責任,關懷教育要求教師考慮學生身心發展需要和學習需求,根據學生所需選擇適宜的教學內容。一方面,教師要認真審查給定教學內容中是否有霸權、偏見等內容。要避免選擇帶有性別偏見、霸權主義和文化中心主義的內容,避免教學內容存在的不良因素傷害學生。另一方面,教師要精心篩選符合學生生活經驗的教學材料。學生作為鮮活的生命個體,有著豐富的生活體驗,將知識傳授與他們已有的生活經驗結合,體現的是一種生命關懷情懷,能促進學生與文本的對話交流。

3.采用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習得的教學方法

關懷教育要求關注學生個體差異性,學生存在能力、興趣、學習水平、思維水平等多方面差異,教師在采用教學方法時既要考慮學生的普遍性特征,還要兼顧個別性特征,要考慮不同學生的特點和需求,采用能促進全體學生共同參與,確保各個層次學生都能有效習得的教學方法。小組合作教學法、分層教學法等都是充滿師者關懷的教學方法。教師要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給予全體學生平等的參與機會,對那些水平低、思維能力弱的學生尤其要給予特別關懷和幫助,確保他們不會“掉隊”。

4.采用益于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的評價策略

關懷教育要求全面關懷學生,要關注學生的知識習得,還要關注學生的思想,關注學生的身體,關注學生的個性。過去單一的以成績論英雄的評價方式阻礙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反映了關懷教育的缺失。關懷教育理念下的評價方式應該是多樣化、縱深化的,要將學生學習成長過程中的興趣、個性、情感、體質、思維等因素都作為評價指標,確保評價的公平性與全面性[5]。這樣的評價更能讓學生認清自己,把握自身優勢和劣勢,也更益于給學生提供發展建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如此,才能達到關懷教育的終極目標。

教育是詩意的、充滿愛的藝術。關懷教育彰顯了“人本”,更彰顯了教育的詩意與偉大。教師作為關懷者要懂得關懷,掌握關懷技能,既要給予學生精神上的關懷,還要給予學生“物質”上的關懷;既要掌握關懷理論,還要能在教學實踐中真正踐行關懷,讓關懷產生促進學生成長、促進自我提升,實現教學共贏的力量。

參考文獻

[1] 毛菊,孟凡麗.我國內爾·諾丁斯關懷教育理論研究:回溯與反思[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8(28).

[2] 趙志浩.“關懷教育”模式及其實踐形態構建[J].前沿,2015(3).

[3] 張崇.付梅回應關懷:關懷教育的“軟肋”[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4(8).

[4] 龔孟偉,南海.關懷教學研究的背景與意義[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3(1).

[5] 皮武.關懷性教學的價值取向與實施路徑[J].當代教育科學,2016(23).

[作者:潘一(1976-),男,遼寧撫順人,遼寧石油化工大學石油與天然氣工程學院副教授,博士;馬貴陽(1965-),男,內蒙古赤峰人,遼寧石油化工大學石油與天然氣工程學院教授,博士;張國花(1976-),女,山西太原人,遼寧石油化工大學石油與天然氣工程學院講師,碩士。]

【責任編輯 孫曉雯】endprint

猜你喜歡
賞識需求尊重
用心感受,用愛教育
“賞識”催開作文花
西部城鄉結合地區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效性研究
我國少兒圖書的供給與需求關系探究
企業文化與人力資源培訓的關聯性分析及闡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