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接受與歷史
——試論雨果的美丑對照原則

2017-10-28 04:56
小說月刊 2017年23期
關鍵詞:短歌莫多雨果

王 玲

(江西師范大學 江西 南昌 330000)

1 美丑對照原則

雨果認為:天然賜予了藝術最豐富的源泉,因此我們可以認為滑稽丑怪是崇高優美的配角和對照,他暗示萬物中的一切并非都是合乎人情的美,丑美本就是相互依存,過度且刻意貼近美,崇高的背后暗藏丑怪,美與惡并存,光明與黑暗相共。從而,雨果論證道:既然真實是戲劇的特點,真實必然產生于兩種典型,即崇高優美與滑稽丑怪。那么,這兩種典型交織于戲劇中就如交織于生活中和造物中的是一樣的。這些論證實際上都是說明:大自然中,人類生活里,“都是處于對立面的和諧統一之中。那么,以真實性為特點的文藝,也應該反映出崇高優美與滑稽丑怪的非常自然的結合”。而且他也在他的作品中經常實踐這一原則,例如他的作品《巴黎圣母院》中克洛德與加西莫多的對照,克洛德在道貌岸然的外表的覆蓋下,隱藏著一顆骯臟的靈魂。在作者的筆下描寫了一個復雜的克洛德,道貌岸然的他表面上忠于宗教事業,而且做著養育像加西莫多這樣的孤兒的善舉,但是隨著他欲望的上升,為了提升自己的宗教地位,為了一己私欲不惜傷害別人,最后成為了一個冥頑不靈、作惡多端的封建宗教信徒。雨果采用強烈的對照原則,揭示了這個人物表面上善良并且忠于宗教事業而內心深處邪惡、通過宗教來滿足自己淫欲的本質矛盾。而加西莫多外表雖然及其丑陋,但是卻有一顆金玉之心。他體形殘缺:駝背、獨眼、聾耳、跛腳??雌饋砗孟袷且粋€沒有好好拼攏起來的碎了的巨人像。人們稱之為“丑八怪”。在愛斯梅拉達仁愛的感化下,他從本性的粗魯、愚昧、兇狠變成了一個善良、仁慈的人道主義者。他們兩人是義父子,義父表現了人性的丑惡,義子表現了人性的覺醒。

2 接受者的角度

雨果曾經指出,在浪漫主義文學最開始的階段出現了三個近代羅馬詩人:意大利的阿里奧斯特、西班牙的塞萬提斯和法國的拉伯雷。而他們出現的原因是由于活力所呈現出來的滑稽性和丑怪性、以及豐富的創造力和朝氣。[1]阿里奧斯托的《瘋狂的羅蘭》、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和拉伯雷的《巨人傳》,與古希臘的作品不同,它們沒有將美作為典型來描寫,而是以滑稽丑怪的特點來批判當時的社會生活。但卻像荷馬一樣取得了成功。雨果認為,這種崇高優美沒有滑稽丑怪更具表現力的情況,不過是一種相反的力量的癡狂;短時間內美的代表又要奪回它原屬位置和權力。[2]因此,雨果曾表示,浪漫主義文學達到成熟時,用美丑這一矛盾進而敘述典型的文學,本身并非為突出丑而描繪丑,相反的是為了達到高層次的描寫手法。如果我們只去描寫美進而表現美,把美與丑完全割裂,那就失去了事物原來的樣子和自然的完整面貌,因而也就失去了本質屬性。恰如其分的美丑對比,相輔相成,給人以深層次的感官體驗。因此,單純地描寫美的古代作品遠遠比不上采用了美丑對照原則的浪漫主義文學。

從接受者的角度來考察,古代總是喜歡描寫那些生活中普遍的美,很是單調乏味,并且總是描寫同樣形象的美,時間太久所以會令人心生厭倦。很難進行對照的崇高與崇高,任何東西被人們需要都要有所變化,以便能夠稍作歇息,甚至對美也是如此。相反,似乎是一段稍息的時間的滑稽丑怪,作為一種比較的對象,從這我們帶著一種更新鮮敏銳的感受朝著美麗上升。雨果在批評新古典主義嚴格劃分悲喜劇的界限時也說到,浪漫主義的舞臺把古典主義劇院中那一味被分為兩部分的藥。變成了一道美味精致的菜肴。因為它將悲劇與喜劇結合,使觀眾從嚴肅、從滑稽的沖動、從莊重到轉為發笑、痛苦的激情、溫柔。它以一種印象代替另一種印象因而不使人感到疲勞,它在喜與悲、歡樂與恐怖的轉換中,使人感到歡樂。本來,在創作的時候任何作家都是會考慮接受者的要求,作為浪漫主義作家和文論家的雨果就更注意如何更加鮮明突出地表達他要表現的理想、感情和生活,以給予讀者(觀眾)更加深刻而強烈的印象。這種考慮也正是雨果提出對照原則的重要根據之一。

3 文學發展的歷史必然

從文學發展的歷史來看,雨果認為對照原則也是文學發展到近代必然具備的特征。雨果把從古至今的文學分為3個時期:抒情短歌、史詩和戲劇。抒情短歌中的人物是偉人,如亞當、該隱;史詩中的人物是英雄,如阿喀琉斯、奧德修斯;而戲劇中的人物則是凡人,如哈姆雷特、麥克白、奧賽羅。抒情短歌靠崇高的理想為生,史詩靠雄偉而存在于生活中,戲劇則用真實來維持。雨果對文學發展的歷史及其特征的概括也許還不是全面、精確的。但他指出:西方文學從簡短的抒發感情到歌頌理想的偉大,發展到文藝復興時期(以莎士比亞為代表)開始描寫真實的,豐富的人的生活,則是文學歷史發展的事實。同時雨果指出:文學發展到真實的描寫人的生活的階段寫出豐富的、真實的凡人(實際生活中的人),也就必須運用對照原則。莎士比亞的創作已經提供了成功的范例。這就是說,對照藝術也是文學的一個重要原則與特征。

4 結語

雨果的美丑對照原則一方面是為了讓讀者能夠通過閱讀作品獲得更加強烈的精神享受,而且也是文學藝術史發展的歷史必然。

[1] 鄧楠.國內《巴黎圣母院》國內人物形象研究述評[J].湖南廣播電視臺學報,2016,(1).

[2] 潘琦.二元論的信仰下《巴黎圣母院》中主要人物精神實質[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5,(3).

猜你喜歡
短歌莫多雨果
雨果剃發
雨果的“謊言”
如果雨果的哈爾威船長說了假話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