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夐”、“敻”正異考

2017-10-28 04:56
小說月刊 2017年23期
關鍵詞:百工本字正體

牟 晴

(中國傳媒大學 北京 100000)

1 異體字簡介

異體字是一個字的正體之外的寫法,字音和字義相同而字形不同的一組字。由于漢字是由意符、音符和記號所組成的,意符選取的角度因人而異,音符又不同于拼音文字中的字母,所以,一字多形的現象在漢字的歷史上比比皆是。

2 部首“攵(即攴)”和“夂”字義研究

要想比較這兩個字是否具有同源關系、是否是異體字的關系,就在于研究這兩個字偏旁的細微差異,其中一個是“攵”部,即“攴”部(楷書中改變從“攴”(pū)字中的“攴”字形,變為反寫的“文”字“攵”)。一個是“夂”部,下面先從古書中查找并研究這兩個部首的意義和差別,進而去研究“夐”、“□”正異體的關系。

2.1 攵:(通“攴”)

(1)現代漢語基本義:

俗稱“反文旁”,通“攴”??瑫懈淖儚摹瓣贰保╬ū)字中的“攴”字形,變為反寫的“文”字“攵”?!瓣贰弊窒笮?,篆體像以手持杖或執鞭,本義為擊打。從“攴”的漢字的大多與鞭打,擊打有關。比如:做、放、改、教、攻。

(2)《說文解字》中對「攴」的解釋:

【卷三】【攴部】【普木切】

小擊也。從又,卜聲。凡攴之屬皆從攴。

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解釋為:小擊也。手部曰擊、攴也。此云小擊也。同義而微有別。按此字從又卜聲。又者,手也。經典□變作撲。凡尚書、三禮鞭撲字皆作撲。又變爲手?!对娊洝丰亠L中有“八月剝棗”。假剝爲攴。毛曰。擊也。音義曰。普卜反。

(3)《字源》中對“攵”的解釋:

【滂紐、屋韻、普木切?!?/p>

初為會意字。商代甲骨文從“又”持,“又”為手之象,為擊具之象,二者共會擊打或治事之意。戰國時擊具作或,手由旁持變為下持,《說文》分析為“從又,卜聲”,屬于理據重構,與古初構意有別??瑫麝坊螂?,攴是隸定體,攵是隸變體,《現代漢語規范字典》以攴為正體。但在用作偏旁時,攴與攵皆有使用,同為正體。本義為擊打。

2.2 夂

(1)現代漢語基本義:

1、zhǐ◎從后至。2、其它字義●zhōng◎古同“終”。

(2)《說文解字》對“夂”的解釋:

【卷五】【夂部】陟侈切

《說文》:“從后至也,像人兩脛后有致之者。凡夂之屬皆從夂。讀若黹,陟侈切?!毕褚恢怀碌挠夷_形,表示到來的意思。凡“夂”作意符的漢字多與腳或腳的動作有關。

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解釋:從後至也。至當作致。陟侈切。

(3)部首分析與合并

《說文解字》,從後至也。象人兩脛后有致之者。這也是《說文解字》注的“夂”就漢字索引來說,是為部首之一,拼音:zhǐ。繁體和簡體中夂部都歸于三畫部首。夂部通常是從上方為部字,如夆、各等字,無其他部首可用者將部首歸為夂部。但是在繁體中,夂部與夊部不同,夂字中的撇捺不相交,但夊字中的撇捺相交。由于夂部已無繁體常用字,臺灣一般非研究用的中文字典多半省去夂部,可能沒有收錄夂部,歸為夊部。夊suī是古部首之一,歸于三畫部首。夊部通常是從下方為部字,如夏、敻、夔等字,無其他部首可用者,將部首歸為夊部。夊甲骨文像朝下的一只左腳,表示遲疑退回之義?!墩f文》:“形遲曳夊夊,像人兩脛有所躧也,凡夊之屬皆從夊?!惫磐敖椊棥?,慢慢行走的樣子,如“雄狐夊夊(今作‘有狐綏綏’)?!焙嗴w漢字,將夊部與夂部,并歸在夂zhǐ部。如《辭?!?、《現代漢語詞典》以及《新華字典》都只有夂zhǐ部。

2.3 部首“攵”和“夂”字義比較

結合上述引用古書文獻分析可知,從“攴”的漢字大多與和手相關的動作有關,比如擊打。

從“夂”的漢字多與腳或腳的動作有關?!皦濉钡募坠俏南癯碌囊恢蛔竽_,表示遲疑退回之義。

在掌握了“攵”和“夂”這兩個部首的基本意義之后,下面根據這兩個部首的基本意義及其差別,對夐和□這兩個字進行正異考研究。

3 夐□正異考研究

3.1 “□”的字義研究

(1)《說文解字》

營求也。從□,從人在穴上?!渡虝吩唬骸案咦趬舻谜f,使百工夐求,得之傅巗?!睅s,穴也。

宋代徐鉉、徐鍇的注釋中,徐鍇曰:“人與目隔穴經營而見之,然後指使以求之。攴,所指畫也?!?/p>

(2)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中解釋:

【卷四】【□部】朽正切

營求也。從□,從人在穴上?!渡虝吩唬骸案咦趬舻谜f,使百工夐求,得之傅巗?!睅s,穴也。

營求者、圍帀而求之也。帀而求之。則不遐遺矣。故引伸其義爲遠也。韓詩。于嗟夐兮。云遠也。從□人在穴。

此引書序釋之。以說從穴之意。營求而得諸穴。此字之所以從□人在穴也。與引易先庚三日、說庸從庚之意同。鉉本改營求爲夐求。誤甚。山部云。巖、岸也。此云穴也者、廠部曰山石之厓巖人可居也。

宋代徐鉉、徐鍇、注釋徐鍇曰:“人與目隔穴經營而見之,然後指使以求之。攴,所指畫也?!?/p>

(3)《康熙字典》解釋

【廣韻】許縣切【集韻】【韻會】翾縣切,□音絢?!菊f文】營求也。從□,從人在穴上。商書曰:高宗夢傅說。使百工□求得之。按書說命序今作營。傳云:經營求之。

(4)總結

(1)《說文解字》中認為本字應該是“□”,“高宗夢得說,使百工夐求,得之傅?!币馑季褪菗f殷高宗武丁夢見賢才傅說,派人從洞穴中找到他而加重用,夐字就是為此而造。從□,從人在穴上。表義構件□為從攴從目的會意字,表示“舉目使人”,這里用攵(即攴)最貼近本意。所以根據《說文解字》“□”應當是本字。

(2)楷書作夐,是筆意、筆勢變化的結果。這里也可以總結出兩者具有同源關系,只是字體的變化導致的偏旁的細微差別。

3.2 “夐”字義研究

(1)“夐”在現代漢語字典中的解釋是

現在字典中大多用“夐”代替本字,“夐”在現代漢語字典中有兩個讀音:xiòng和xuàn,讀xiòng時是“遠”的意思,讀xuàn時是“營求”的意思,這里就是沿用了“□”字的本義,但要想知道“夐”和“□”是否有同源關系和異體字關系,還必須追本溯源,從《說文》等最早字典中尋找這兩個字的本字和最初的含義,再根據其它古書證據,進而推測出是否具有同源關系和正異體字的關系。

(2)“夐”在《字源》中的詳細解釋

《字源》認為“夐”是會意兼形聲字。從□,從人在穴上(□亦聲)。表義構件□為從攴從目的會意字,表示“舉目使人”;構件人為象形字;構件穴為從宀八聲的形聲字,表示土屋。整合三構件蓋表舉目使人臨穴以營求之意。據說殷高宗武丁夢見賢才傅說,派人從洞穴中找到他而加重用,夐字即為此而造?!逗购啞匪d,人與□不誤,穴則訛作;《古文四聲韻》所載從□不誤,從人從穴不見,有一個套在目上,表意不明。隸變時,只有構件人與攴所從之又較易分辨,其余穴、目、攴字上部均扭結到一起,很難辨析解說??瑫鲏?,是筆意、筆勢變化的結果。攴本手持棒以擊,作□是小篆(suī)的隸變,所表為“行遲曳□”,即行步遲緩、搖擺、難以舉足義,與攴相差很遠。盡管有人批評夐是“□之訛”,但《康熙字典》、《漢語大字典》等還是遵從社會習慣,以夐為正體,不墨守《說文》?!墩f文》本義是營求,謀取,讀xuàn。古或借“營”表示?!稌ふf命上》:“高宗夢得說,使百工營求諸野?!薄墩f文》引此作“夐”,曰:“高宗夢得說,使百工夐求,得之傅?!绷碜xxiòng,遠?!豆攘簜鳌の墓哪辍罚骸皦槿肭С酥畤??!瘪R王堆漢墓帛書《繆和》:“蔥(聰)明夐知守以愚?!币暌嘀搁L、大、遠視等。通“隼”,猛禽。馬王堆漢墓帛書《周易》:“公用射夐于高庸(墉)之上?!庇肿xróng,明代有此姓氏。

綜上,《字源》認為,夐是□隸變的結果,隸變時,只有構件人與攴所從之又較易分辨,其余穴、目、攴字上部均扭結到一起,很難辨析解說??瑫鲏?,是筆意、筆勢變化的結果。攴本手持棒以擊,作□是小篆(suī)的隸變,所表為“行遲曳□”,即行步遲緩、搖擺、難以舉足義,與攴相差很遠。盡管有人批評夐是“□之訛”,但《康熙字典》、《漢語大字典》等還是遵從社會習慣,以夐為正體。

(3)“夐”在《康熙字典》(內府)中的詳細解釋

【丑集下】【夊字部】

【字彙】呼眩切,音絢?!菊f文】營求也。又呼正切,音榮。姓也。又戸頂切。與迥同?!舅抉R相如·上林賦】儵夐遠去。

《康熙字典》(內府)中認為“夐”是“□”字之譌,但還是遵從社會習慣,以“夐”為正體。

《康熙字典》(同文)

【字彙】呼眩切,音絢?!菊f文】營求也。又呼正切,音榮。姓也。又戸頂切。與迥同?!舅抉R相如·上林賦】儵夐遠去?!菊滞ā繅樽种F。

《康熙字典》(同文)中也認為“夐”是“□”字之譌。

(4)小結

《字源》提到:楷書作夐,是筆意、筆勢變化的結果。攴本手持棒以擊,作□是小篆(suī)的隸變,所表為“行遲曳□”,即行步遲緩、搖擺、難以舉足義,與攴相差很遠。盡管有人批評夐是“□之訛”,但《康熙字典》、《漢語大字典》等還是遵從社會習慣,以夐為正體,不墨守《說文》?!墩f文》本義是營求,謀取,讀xuàn。我們知道《康熙字典》問世晚于《說文解字》,很多字的意思和字體并沒有《說文解字》更接近本字和本意,而且《康熙字典》編寫的字大多是已經隸變過的字,不應該稱其本字,所以我同意《說文解字》的解釋,認為“夐”是“□”隸變的結果,“夐”是“□”的一個異體字。

4 總結

綜上認為,夐是□隸變的結果,是筆意、筆勢變化的結果。攴本手持棒以擊,作□是小篆的隸變,所表為“行遲曳□”,即行步遲緩、搖擺、難以舉足義,與攴相差很遠。盡管有人批評夐是“□之訛”,但《康熙字典》、《漢語大字典》等還是遵從社會習慣,以夐為正體。但是正如上文總結,我們知道《康熙字典》問世晚于《說文解字》,很多字的意思和字體并沒有《說文解字》更接近本字和本意,而且《康熙字典》編寫的字大多是已經隸變過的字,不應該稱其本字,所以我同意《說文解字》的解釋,認為夐是□隸變的結果,夐是□的一個異體字。

而且《說文解字》中只有“□”這個字,沒有“夐”。認為意義是“營求也。從□,從人在穴上”?!渡虝吩唬骸案咦趬舻谜f,使百工夐求,得之傅巗?!边@個意義和“手”有關系,從這個角度也應該用從“攵”的“□”。

再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中也解釋為:營求者、圍帀而求之也。帀而求之。則不遐遺矣。故引伸其義爲遠也。韓詩。于嗟夐兮。云遠也。此引書序釋之。以說從穴之意。營求而得諸穴。此字之所以從□人在穴也。宋代徐鉉、徐鍇、注釋徐鍇曰:“人與目隔穴經營而見之,然後指使以求之。攴,所指畫也?!?/p>

因此許慎的《說文解字》和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都認為“□”即下面是“攵”的字為本字,“夐”是本字隸變而來的,具有同源關系,后者古書多用“夐”來代替“□”,可見這兩個漢字已經構成了一對異體字的關系,可以互用,雖然《康熙字典》認為應該以夐為正體,但是從眾多古書的記錄和發展演變來看,“□”即下面是“攵”的字更接近最原始的意思,更應該稱為正字。

猜你喜歡
百工本字正體
墨子百工教育的基本特征及其當代啟示
試説清華三《説命上》中的“股人”*
科技論文中正體與斜體格式簡介
從張大千看守正體詩詞創作的價值
通假字
關于外文字母使用正體的常用場合
關于外文字母使用正體的常用場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