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術史視野中的《中國文化:元典與要義》

2017-11-13 19:41袁勁
長江文藝評論 2017年1期
關鍵詞:要義威廉斯辭典

◎袁勁

學術史視野中的《中國文化:元典與要義》

◎袁勁

從1995年《讀書》雜志刊載《關鍵詞與文化變遷》一文算起,時至今日,國內“關鍵詞熱”已歷二十余年。倘若放眼海外,還可將關鍵詞研究的歷史再向前追溯二十年。1976年,英國學者雷蒙·威廉斯撰寫的《關鍵詞:文化與社會的語匯》(以下簡稱《關鍵詞》)出版,標志著現代意義上文化關鍵詞研究的誕生?;仡櫵氖陙砣找媾d盛的研究史,可從中勾選出一些標志性的學術事件。比如,1983年,威廉斯推出增添21個新詞的《關鍵詞》修訂版;1995年,汪暉撰文向國內首次推介此書;1999年,《南方文壇》開設“當代文學關鍵詞”專欄推動關鍵詞研究的本土化;2005年,本內特等人重編《新關鍵詞:新修訂的文化與社會的語匯》,北京三聯書店出版《關鍵詞》的中譯本,等等。時至2016年,中譯本《關鍵詞》的再版和《中國文化:元典與要義》(李建中主編: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的問世,亦將載入關鍵詞研究的學術史。若說前者彰顯了開山之作歷久彌新的價值與魅力,那么后者則代表著這項研究扎根中國后的最新進展。

一、借石攻玉:用關鍵詞開啟經典之門

梳理關鍵詞研究史,繞不開《關鍵詞》這部奠基之作,不過,我們倒不妨先從威廉斯更早的一部學術著作談起。從1950年撰寫《文化與社會》起,威廉斯便開始有意嘗試關鍵詞的方法。他選取“工業”、“民主”、“階級”、“藝術”和“文化”等五個核心詞以及“意識形態”、“科學家”、“罷工”等四十七個新詞,來繪制18世紀中葉到20世紀中葉思想文化變遷的地圖。按照威廉斯所言,《文化與社會》“探討的框架是全盤性的,但具體的方法是研究實際的個人論述及貢獻”。他將全書按時段劃分為“十九世紀傳統”、“中間時期”和“二十世紀的見解”三編,依次考察了伯克、蕭伯納、王爾德、勞倫斯、艾略特等英國思想界和文學界名家的相關論述,以此來追蹤關鍵詞的語義演變。為了更好地呈現詞語的不同意涵,威廉斯還選取六十個詞加以注解或短評,作為該書的附錄。這一部分在正式出版時因篇幅限制被抽離棄置,后經增補修訂,直到1976年才以《關鍵詞:文化與社會的語匯》為題獨立出版。于此勾陳這一段“學術前史”,是為了還原《文化與社會》和《關鍵詞》之間的關聯。畢竟前者側重人物和作品的分析,本是后者質疑與探詢詞匯的文本依據;而后者聚焦關鍵詞的提要鉤玄,亦為前者的梳理對比提供了邏輯線索。二者看似各自為營,實乃互為掎角。

曾作為“附錄”的《關鍵詞》因其鮮明的文體和新穎的方法,獨立成書后一度引發學界的“關鍵詞熱”。從引進效仿到消化吸收,國內學者師承威廉斯,在譯介西學新知與移用本土化批評的實踐中,已探索形成了一系列成果,如《當代文學關鍵詞》(2002)、《中國當代文學關鍵詞十講》(2002)、《文化研究關鍵詞叢書》(2005)、《西方文論關鍵詞》(2006)、《文化批評關鍵詞研究》(2007)、《西方文論關鍵詞與當代中國》(2015),等等。從文本形態看,上述成果對于關鍵詞的描述詳略各異,侃侃而談者一詞一書,簡明扼要者一詞一條,豐富了關鍵詞研究的體例。就寫作動機而言,編撰者亦秉承了《關鍵詞》的傳統。我們知道,威廉斯的著書始于驚奇,他在二戰結束后從陸軍退役回到劍橋,察覺出詞語含義異??焖俚淖冞w,因而留心搜集語料。與之相似,國內關鍵詞研究亦發軔于“新語”的譯介和規范。新時期以來,“現代性”、“主體性”、“解構主義”等大量西學術語涌入,令人眼花繚亂且極易人言言殊。此外,現當代政治與社會實踐也造就了“兩結合”、“鮮花·毒草”、“思想改造”等大量本土新詞。由是之故,國內學者的關鍵詞研究呈現出較強的譯介性和當下感。

《詩》云:它山之石,可以攻玉。關鍵詞研究的適用范圍是否僅限于威廉斯式的“新語探源”?《中國文化:元典與要義》給出了另一套用關鍵詞開啟經典之門的方案。是書按文學、史學、經學、儒、墨、道、法、兵、佛9大門類選注30部元典,解詮中國文化的100個關鍵詞,并通過“本書索引”將上冊“偉大著作”與下冊“關鍵詞”有機關聯。置入關鍵詞研究史觀之,是書也就具備了超越與回歸的雙重意義。所謂超越,是指創造性運用西方關鍵詞研究法來考察中華元典,使其適用范圍不限于時代新語;而把“元典”視作“要義”的“文本依據、語用資源和思想基礎”,以“要義”為“元典”的“提煉、概括或舉要”,則更像是對《文化與社會》和《關鍵詞》經典原型的致敬與回歸。

二、匠心獨運:從破解辭典體到重建語境化

無法認同艾略特《文化的定義芻議》是威廉斯寫作《關鍵詞》的直接誘因。因之,關鍵詞研究的學術旨歸便不是清理眾說后的重下定義,而是記錄、質詢、探討與呈現詞義復雜形態的過程,從而發現被主流定義所遮蔽的邊緣義項,揭示詞語塑形背后的意識形態內涵。在威廉斯看來,語言詞典之外還有一部更為廣闊的歷史詞典,它不僅收錄規范語言的“適當意義”(propermeaning),還會如實記錄“意義轉變的歷史、復雜性與不同用法,及創新、過時、限定。延伸、重復、轉移等過程”。

盡管威廉斯一再強調《關鍵詞》辭典外形下的反辭典性,但考慮到《牛津大辭典》的基礎作用,以及昔日“附錄”單獨成書后對分條詮釋形式的沿用,還是很容易留下辭典體的直觀印象。至于國內種種熱衷于譯介外來術語與規范詞匯用法的關鍵詞研究,更是給批評者落下“學科術語匯編”的口實。陳平原先生曾指出,關鍵詞研究內含兩種不同的取徑:一為面向各專業術語的正本清源,以達成學術對話的共識;一為追蹤關鍵詞的語義變遷,來捕捉詞語背后的思想脈絡。后者才是威廉斯強調的意義所在,可為數不少的《關鍵詞》“中國弟子”還是偏好清理眾說與糾正誤讀。為了扭轉這一傾向,汪暉、陳平原、黃擎等學者相繼撰文呼吁,陳思和、王曉路、周憲等人更是身體力行,投身于關鍵詞的編撰實踐。陳思和曾示范“以問題帶動關鍵詞創新”,王曉路等人用筆描繪“詞語背后的思想軌跡”,周憲更是新創關鍵視窗、視點和著作相結合的體例,“從當代思想家和學者對同一關鍵詞的不同用法中來彰顯其復雜性、多變性和差異性”。

文不按古,匠心獨妙?!吨袊幕涸渑c要義》的體例創新更加全面。是書將選文定篇、訓詁章句等中國學術傳統與現代關鍵詞研究相融合,為破解辭典體辟出一條重建語境化的新路。具體說來,“元典”部分根據“要義”來選文定篇,使關鍵詞不失經典的原始語境;“要義”部分則會通訓詁章句傳統,借由立足詞語個體的“三訓”(形、音、義)和著眼彼此關聯的“六訓”(正、反、通、借、互、轉)來還原具體語境中的個別語義;“閱讀擴展”板塊還將文本語境延伸至“元典”以外的中國文化典籍及今人和西方著述;“問題討論”板塊更是強調關鍵詞與社會文化語境的廣泛關聯。這一原始語境、具體語境、文本語境和社會文化語境的逐層展開,可有效療治辭典體高度集約乃至強制釋義的痼疾。

三、投桃報李:推動關鍵詞研究的理論創新

開啟經典之門,以語境化療救辭典體,學術史視野中的《中國文化:元典與要義》在適用對象和著述體例上皆有創獲。中華元典與文化關鍵詞結緣的背后,是舊學與新知、本土與異域、傳統與現代深度融合的一次有益且成功的嘗試。據此而言,此書也為處于中西古今十字路口的現代學者,提供了方法論意義上的啟迪。編撰者既西行取經,以“元典+要義”的參悟尋獲《關鍵詞:文化與社會的詞匯》之初衷;又回溯傳統,用選文定篇、訓詁章句等土方治愈“學科術語匯編”的現代病。這看似妙手偶得之,卻實為李建中主編孜孜不倦,苦心孤詣之結晶。

選詞與釋義是關鍵詞研究的兩大要素,我們亦可借此檢驗《中國文化:元典與要義》的創新價值。威廉斯曾言,詞語之所以“關鍵”乃因“在某些情境及詮釋里,它們是重要且相關的詞”,以及“在某些思想領域,它們是意味深長且具指示性的詞”。這一標準從大處著眼,強調詞語在論域內的重要地位和多重意旨。李建中先生將其細化為命大、輻大和力大三項指標,全面考量詞語的歷史貫通性、內涵縱深度、外延覆蓋面和思想穿透力。相較于具有論戰色彩的“詞語的政治學”取徑,《中國文化:元典與要義》的“生命歷程法”則洋溢著“溫情與敬意”。這一方法旨在闡揚關鍵詞背后所刻勒的豐富歷史語義,追求過程而非結果,看重“關鍵”之所在而非“詞”本身。循此,那些凝淀在甲骨文、金文和元典語用中的詞根義,沉浮于歷史長河中的坐標義,以及重鑄后依舊活躍在今天主流話語和日常生活中的再生義,將合力彰顯中華文化“一字一意境,一詞一世界”的盎然生機。

所謂“投之以桃,報之以李”,在現代意義上的關鍵詞研究年逾四十之際,我們欣喜地看到這顆種子不僅在中國落地生根,還結出了足以回饋西學的豐碩果實。從最初的體例模仿,經方法改良后,再到理論創新,國內關鍵詞研究的“生命歷程”亦是當前學界努力構建中國話語體系的一幀縮影?!吨袊幕涸渑c要義》讓我們相信,借由中西文化的互證互鑒,中國學界必將迎來自己的“不惑之年”,亦會向世界貢獻出更多原生原創、原汁原味的成果。

袁勁:武漢大學文學院

猜你喜歡
要義威廉斯辭典
落到實處是第一要義
家庭教育在路上
《貓的癡情辭典》
題烏江亭
媽媽的紅沙發
全面深化改革需要處理好哪幾大關系
論馬克思恩格斯幸福觀的要義與特征
字典與詞典
不必預支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