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為何而來

2017-11-13 21:25
小說評論 2017年6期
關鍵詞:文字文學

張 煒

正義最有魅力

在邪惡和不公面前,在弱者忍受強暴欺辱的時刻,有人會毫不猶豫地沖上去反抗。這時候他甚至不是奮不顧身,而是本能地做出了反應,簡直忘掉了還有個需要自我保護的肉身。

生命作為一個復雜的容器,注滿了許多東西,比如愛、憐憫、勇氣、邪惡、投機茍且,欣喜、絕望、悲切、貪婪、驕傲等等一切??墒沁@其中還有正義。正義是一種與其他元素相聯系而又多少獨立的東西,它潛伏在所有人身上,有多有少,有時醒著有時睡著,有時被其他種種東西壓在最底部,一生都難以舒一口氣,像死去一般??墒钱斔阎鴷r,活躍且敏感的時候,就一定會相當果決和迫切地表達自己的。

受屈受辱和不公的欺壓發生在他人身上,或許離自己十分遙遠,但就因為落在了他的視線之內,他就立刻不可按奈了。他咆哮震怒,不能忍受,不能耽擱,像一頭獅子一樣撲了過去。這時候雙方力量盡管相差懸殊,他仍然沒有一絲畏懼,因為發生沖撞和對抗之前并沒有經過仔細的計算,也沒有考慮結局。

結局怎樣他人大致是知道的。但是正義并非為了結局而戰,而僅僅是為了正義。

生活中,人身上,如果沒有了正義,是多么令人窒息的境況。這就好比生存在氧氣稀薄之地,人簡直沒法順暢地呼吸。正義還是生命需要的光明,生命不能一直呆在黑暗里。只要有了正義,人就可以正常呼吸,就可以伸頭看一看這個世界。

古往今來,我們最無法忘記的就是那些為了正義冒死一搏,做出了犧牲的人。它們在那特殊時刻的言與行,永遠鐫刻在歷史上。這其實更是一部心史,割離了心史的所謂歷史并不真實。這種恒久的記憶力只能存放心中,因為那是個存放正義的地方。

人們永遠感激和欽佩那一部分人,他們的言與行,他們的忘我之勇。更重要的是,他們永遠吸引著許許多多的人。這種吸引力之大,是任何其他東西都無法比擬的。

原來正義最有魅力。

才能與邪惡

人世間再也沒有類似的東西讓人惶惑、矛盾和痛苦的了。我們在很多時候甚至無法將二者在同一個人身上剝離和區分,并因為其中的一部分而多多少少遷就了另一部分。我們愿意給予錯愛,或者是相反。這是讓我們自身的判斷力飽受折磨和考驗的時刻。

比如當我們看到一個足夠邪惡的人卻又呈現出巨大才華的時候,我們就會對他炫目的創造物表現出不知所措。我們不知道該傾心還是該厭棄。因為我們誰也無法將其創造和惡行,和陰邪的品質截然分開。它們本來就相互連結,互為因果,有時甚至有可能出自同一淵源,即強大的生命力量。

如果要舉出這樣令人痛苦不安和恐懼的例子,那簡直太多了。有人在藝術和其他方面表現出不可言喻的才華,卻實在是一個極兇殘的家伙。有人具備了摧枯拉朽之力,可以在一個歷史提供的舞臺上叱咤風云,改變他生活其中的這個世界,但同時也能毀滅無數的美與善,將世界的一半乃至更多的部分,推于萬劫不復的深淵。

他在創造,又在毀滅。他表現出大善,卻洋溢著大惡。他于無處不在的殘忍中,又猝不及防地施放出憐憫,表現出對于美的癡迷。

遙遠的例子可以在歷史記錄中,在紙頁里??墒俏覀冇帜軓慕阱氤叩默F實中,看到類似的人和事。我們或許不止一次遭遇了令人又恨又愛的怪人,一個十足的惡棍和才子。我們可能著迷于他的詩章,卻對其處處易見的惡行憤怒不已。這哪里是人,這是畜生,我們會說。但是他的另一些勞跡,大勞跡,卻同樣顯赫地凸顯著存在著。世上還有比這更加難以選擇和判斷嗎?我們拒絕他還是接受他?承認他還是否決他?讓結論緩些做出吧,再留些時間。

人的能力與能量是不同的。即便是“才能”這個成詞,也是由“才”與“能”組成的,而二者又并非是相同的。但這的確是一種復雜的組合。一個人可以因才華而多能量,也可以是才華平平而能量頗大。一些所謂的“社會活動家”,往往就更偏重于“能”,而非突出了自己的“才”。才華一般表現為創造性的發現,表現為極別致偏僻的思維力,表現為審美的極度敏悟力。而能量既與才華密不可分,又獨立表現為行動力,表現為務實處事必不可少的親和力,以及相應的運籌機心??傊澳堋笔强梢圆僮鞯?、進入世俗社會層面的,而“才”在更大程度上是背向這些層面的。

才與能并重并強的人物,會在歷史上占有顯著的位置。其二者相映生輝所煥發出的光焰,將有長遠綿韌的效果。

邪惡的天才,或因其邪惡而更加推助了其天才的創造力,或因其天才而變得更為邪惡。這二者糾纏難分,讓人無法評說,矛盾重重。當我們取其一端時,會發現已經扯動了另一端。當邪惡的天才所創造的東西包含社會道德內容時,其邪惡的品質和元素一定會在其中留下痕跡,這時候他的創造品就會受到排斥。但即便如此,有些倫理道德層面的因素或許不至于過分清晰明朗,它可能是隱藏和混合的,所以在接受和評判上也就變得極其復雜了。

一個極邪惡的人創造了超凡的藝術,這藝術盡管在一定時段和空間內得到了推崇,但最終還會被遮蔽一大部分。這是十分自然的現象。邪惡的力量有時也以神秘的方式介入藝術,這種介入最終變為傷害力和破壞力。

我們在無法原諒一個惡魔的同時,也就逐步疏遠了他天才的創造力。

文字的繁衍

閱讀語言藝術無法離開文字本身,并且要在它的連綴組合中滑行,而后才是由此而來的各種聯想、領悟和快感。文字營造了意境氛圍,表達了意義和思想,塑造出人物以及講述了故事。正因為沒有文字即沒有一切,它是其他的前提,是工具和表相,所以語言藝術中的文字本身占有神秘的地位。文字組合成詞匯,然后即是語言表達,是各種方式。工藝性的元素在這種表達和組合中是必不可少的,構成了一個基礎。但是它會使操弄者在熟練和癡迷中產生依賴。

依賴一旦養成,成為習慣,就會削弱這種“工藝”的目的。文字乃至于語言本身是具有繁衍力的,這種繁衍也會產生魅力甚至詩意,但它一定是非常有限的。這種因文字本身滋生出的詩意籠罩了寫作者,漸漸還會上癮。這種癮性化為難以克服的慣性,使其喪失了直取本質的能力。

深刻的感動,哀傷和欣狂,理性的長驅直入,形而上的思慮,都會在文字自我繁衍的習慣前被削弱,就像遇到了屏障一樣。如果把文字和語言比喻為一條抵達之路,那么這條路已經結了一層冰,盡管看上去光閃閃的,但思想和藝術之車再也無法盡情飛馳了。

打開一些書籍,將發現似乎并無大錯、甚至夠得上嫻熟和光滑的表述,往往是過于流暢和順達了。似乎說得太多,不夠緊實。很熟悉的語調,沒有陌生感。真正的意義掩在一層虛浮的詞語下邊,它們被隔離了,而且很稀薄。干貨不多,不能讓情感之類直擊肺腑,也沒有滲透力。

這就是語言對藝術的傷害。

職業操作者走向自己生涯的末期,告別了最初的生鮮有力之后,最容易對語言文字本身迷戀和自信起來。而這種過于信賴的過程,最先就是把語言的骨骼抽離,或者用更多的浮華之物包裹起來。名詞和動詞缺少,或隱藏到深處。它們的直率和簡潔,力量和干練,恰是表達中最有效的。

真正的語言大師不是饒舌的人,他的主要特征是:言簡意賅。

當回憶頻頻來襲

我們可以認為,文學主要從回憶中滋生。似乎沒有多少當即發生的故事成為語言藝術的杰作。從時間到情感,好像都需要在時間里發酵。文學是一種醇酒,它要在記憶的深處釀造。

回憶還是一個寫作者講述的最動人的口吻。大的講敘者都是憶想的天才,他會說自己正在講的,是一個遙遠的故事。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些事情已經發生了,這些事情必須記下來,必須得到傳播,因為不如此就會被淹沒,就會給現在和未來造成極大的遺憾。而眼前正在發生的,則不必那么急躁地講述,因為每天發生的事情多著呢,令人眼花繚亂,我們對這些都太熟悉了。眼前的事正因為離得太近,所以顯得混亂,到底什么事情更重要更值得記憶,這還需要時間幫我們理清一下才好。

如果歷時久遠還讓人感動,不能忘懷,那么就會是有趣或重要的了?;貞浭墙洑v了挑選的,回憶是相對珍貴的。故事大師往往是回憶的能手。沒有回憶就沒有文學?;貞泴⒆蛱炫c今天扯到了一起,回憶讓時間變得綿長。僅僅生活在今天,僅僅講當下的故事,那將是多么單薄的人生。

一般來說,一個人越是年長,也就是越是耽與回憶。由此來說,文學又有老年人的特征。這或許還是一種總體性格。這樣的總結,對于文學這種語言藝術稱得上是一種褒揚嗎?我們無法回答。

我們倒寧可讓文學永遠具有老中青兼有的性格,有那樣一種完整的精神體魄。但是眾所周知,除非是一個現場報道者的記錄文字,任何文學描述都只能是一種過去時。這就是文學的尷尬了。文學可能只得安于回憶。

不過從另一方面來看,回憶又可以是千差萬別的,它們的風貌原來也大不相同?;貞浳淖值那啻盒愿?,并不在于它是否記憶了自己的少年故事,而在于是否保持了朝氣蓬勃的精神質地,特別要看氣質和口吻。講敘者雖然在說久遠的往昔,其興奮的重心卻落在了當下,這就是年輕的回憶。他在講述中無法一直沉浸于往昔,而是把老屋中貯藏的物品一一搬到今天的陽光中。

相反的例子是長久地淹沒在陳舊的情感和事件中,不能回返,忘記了眼前的一切,忘記了正在呼吸的是當前的空氣。講述者的思維和情感一直穿行和糾纏與昨天,不讓今天的陽光照射進去,可以說是一次長長的夢境,一次沉醉。

沉湎與過去是有意義,甚至是很美好的事情。寫作者的基本權利就是回憶。無論一個人寫了多少往昔的生活和故事,但其性質仍然還是不同的。比如寫作之初的沖動會是不同的。沖動緣于今天還是昨天,這就產生了文字氣息和質地的差異。一個人即便對眼前的生活有許多話要說,其話題也完全可能轉到過去。

更多地忘記今天,沉浸于昨天,這就是另一回事了。當一個寫作者的回憶頻頻來襲的時候,或許也就進入了人生的總結階段。這個階段是沉穩和厚重的,但似乎又少了一些什么。

發現失敗的美好

人生會遭遇意想不到的許多。比如勝利和失敗,大大小小羅列在那兒,讓人承受。勝利給人喜悅,令人精神振作,愉快,給人或長或短的幸福感。人人都希望勝利的眷顧,并且十分熟悉它的感受,那感受往往非常清晰。

比起勝利,失敗的感觸似乎要復雜一些。失敗會使人消沉、沮喪,或者還有委屈。失敗引起的憤怒和不平時而出現。它與勝利的色澤是那么不同,它有些灰暗。

誰都會遠遠躲開失敗,害怕與之遭逢??墒撬欢〞r不時地降臨,因為一個人不可能總是勝利。人在生活中難免面臨競爭,要接受各種機會的選擇。奮斗和努力的結果有時要以失敗而告終。失敗令人記憶深刻。

可是勝利真的那么好嗎?如果仔細辨析,將發現勝利并非是完美無缺的。它也會讓人過于松弛,恍惚,或許引起沾沾自喜和驕傲的情緒。勝利讓人在飄飄然的不安中,心緒多少變得蕪雜。所謂“讓勝利沖昏了頭腦”,講的就是勝利之負面。

失敗也并非一無是處。發現失敗不那么可怕,甚至還有非常美好的一面,是需要慢慢感悟的。這更是人的一種能力。

失敗讓人迅速安定下來,在幾乎一無所有的境況中冷靜許久。這冷靜超出了其他任何時刻,簡直是無條件的、純粹的。個人的獨處力增強了,思想的判斷力也變大了。一種前所未有的篤定在淡淡的惆悵中來臨,讓人忍住嘆息。又一次沒有了奢望,于是又一次相信了自己。

“看看吧,我失敗了,這樣的情形大約還要經受許多次,它或輕或重地讓我承受?!边@樣的認知本身就是一種諒解和達觀。原來失敗在被自己接受之后,會泛起某種美好的光澤,使人在入夜的暗淡和靜謐中,悄悄地享受一陣。這時候千萬不要被打擾。

他為何而來

別林斯基只活了三十七歲。真是一個匆匆來去的人,一個性情峻急的人。這個人雖然在人世間逗留的時間很短,但卻對這個世界留下了強烈的看法。他的看法打動了許多人,刺激人心,所以他比那些生活得更久的人更加令人難忘。他不是來自擁擠的城市街區,而是從鄉村跋涉而來,在人更多的城市里大聲說出自己的看法。城市里各色人等,特別是那些紳士們,一下子驚呆了。

首先是他的形貌,不高,極單薄的身材,塌肩,胸部凹陷。他臉上有麻斑,肺病嚴重,不停地咳嗽。這個瘦骨嶙峋的人時常給人這樣的感覺:除了激情與辯才一無所有。不,他更多的是洞悉力,是對藝術和真理的無比熱愛,是無人可比的巨大的道德力量。好像正因為他需要在思想的領域里急速進擊和騰挪,上帝才給他一副單薄之極的軀體。

他的一生都在燃燒。這是留給那個國度那個世紀的一團奔突的火光。當時的俄羅斯文學值得一個最杰出的生命如此貢獻自己,況且文學從來就不僅僅是一個專業,而是全部思想、道德、靈魂,是整個民族生命質地之映照與復合。所以別林斯基有一句震動人心的話語,即:

“俄國文學是我的生命,我的血?!彼粤硪晃粋ゴ笞骷铱铝_連科才說:“我的國家不是俄國,我的國家是俄國文學?!?/p>

那個世紀俄國文學人物存活的有普希金、萊蒙托夫、托爾斯泰、托斯陀耶夫斯基、屠格涅夫。這是一個讓人忠誠于文學的國度和時代。我們由此而理解別林斯基和柯羅連科,當時他們的話、對文學之為文學,有更深入的理解。文學固然具備偉大的特質,但一個時期的文學充斥了一些渺小卑瑣的代表人物,而后誰還會激動地言說“文學”是自己的“國家”?

別林斯基平時話語艱澀,言辭算不上流暢。但是一旦事關藝術和真理,事關道德,他即立刻雙目炯炯,漸漸噴吐出逼人的光焰,像豹子一樣猛撲上去,直到把對手撕成碎片。他激情不竭,雄辯滔滔,具有“萬夫莫當之勇”。這一場聲色俱厲的論說無法終止,除非他自己生命的燃料一時用盡,口吐白沫昏厥倒地。

這是一個奮不顧身的人,一個對真理及藝術諸問題極度敏感的天才。匆匆來到,匆匆離去,卻對這個世界說出了極為重要的話。這樣一個生命引我們發問:他為何而來?同時也啟發我們尋問自己:我為何而來?

這一年的專注

如果把一個人比作一個世界的話,它將是浩瀚而繁復的。這個人逝去了幾千年、幾百年,幸好有一些文字刻下了其生命的痕跡。這些文字中最重要的是他生前留下的,也有另一些文字是旁邊的人記下的;再其次就是后人對這個生命的注解、感嘆和猜悟。

起碼可以在長達一年的時間里專注于一個人。這一年主要的工作都面對這一個人,進入他的世界,讓思緒和情感遨游。沿途看到的一切都是關于他的,都與之絲綹相連。時時牽動和掛念這個生命,不離不棄,心無旁騖。一年是遠遠不夠的,但暫且專心于這一次旅程。屈原,李白,杜甫,陶淵明,蘇東坡;孔子,孟子,荀子,老子,莊子。許多個世界,或者說是一個個行星。這一年僅僅是叩門和相識,是握與別,是進與出。

多么匆促繁亂、囂聲奪人的時代,這是可以讓人在混濁的霧霾中失去一切,沒有方位地沉淪,在一個蕪臟的角落默默地死亡。沒有一聲足以安慰的呼喚,沒有一個聊可效法的行者。全是紛雜單薄的影子,全是沒有呼吸的假人,這些將道路擁塞。

這短短的一年里結識了一個人,他原來離我并不渺遠。他的音容笑貌一點點變得清晰了,一層生疏的淡漠褪去,接著是親切的笑容。去握他衰老而溫熱的手,聽他的調侃和自嘲,然后又正襟危坐。在那個冷兵器時代,他的思想比火藥更激烈迅疾。他的足跡遍布世界,于亂世踏出條條道路。我們沿他的開辟而行,從而走穿了一個個迷宮,看到了人生的地平線。

一個看不到人生地平線的人,就是窄逼可憐的生活。這一年里不過是掀開了一扇門,不過是踏上由此往前的路徑。

讀康有為

一排排歷史的巨浪拍擊而過,然后是退潮。退潮之后水質稍稍沉淀下來,使人能夠稍有可能看清沒有被卷走的存積。這是有重量的真實,或許也是可珍惜之物。

人們總是忌談民族的錯誤,因為通??傉J為一個人會犯錯誤,而一個民族是不會的。

其實民族的選擇是一種潮流,凡潮流只會因地勢與合流而沖決某個方向。這種沖決不一定是理性的。民族的理性來自強大的個體,這些個體如果不足以左右自己的民族,這個民族就會犯錯誤。

在“改良”與“革命”之間,眾所周知選擇了后者。前者是晦澀的,隱忍的。后者是激情的,青春的,飽含了滴血的浪漫。暴力在觀感上是壯美的,比如巨大的犧牲之美,殉難之美。然而犧牲和殉難者本身是再無生還之機的,將就此消失。

暴力贏得的一切,要悉數償還。這正是改良主義者所懼怕的。盡最大可能拒絕暴力,被看成是茍且和軟弱,甚至是投誠和背叛。暴力是勇氣,可是又為什么不可以看成是理性的怯懦?

改造人的知識與品德,改變社會的意識和習俗,這是多么緩慢的事業。漫長無盡的關于一個民族的教育,是需要一塊塊磚石壘起的。偉大的韌性后面藏起的是超人的堅毅,是宏遠的目光。

可是所有人都厭棄腐朽的聲音。這聲音多像和事老的規勸。時代的長者往往被看成衰老的、行將退出歷史舞臺的人??墒情L者的智慧卻屬于整個民族。當一個群體熱血沸騰的時候,這個群體最歡迎青春當家。青春是最具有可觀賞性的,并意味著前途正遠。但青春總會耗盡的,這耗盡之后又怎么辦?當難以為繼的歲月來臨,這歲月不是顯出了它格外漫長和貧瘠的面目嗎?

這個時候再回尋長者的聲音,哪怕想聽到一聲腐朽的呼喚,都已經來不及了。一個民族容下腐朽的聲音,再容下青春的聲音,這個民族肯定是博大的。二者不能兼容,也不能相互兼聽,時代的悲劇就到來了。

人人爭做青春的兒子,其實僅僅是跟隨了潮流。真理如果總是站在潮流一邊該多好啊,可惜我們越來越懷疑這一點。

真魯迅

一代代閱讀魯迅,積累了多少聲音多少文字。無私的閱讀者并非隨處可見,冷靜和清醒的閱讀者十分珍貴。魯迅之被廣泛援引,當然是因為雋永的文字和深刻的思想,另一方面還因其直面生活的斗爭性。人類生存之難,決定了要爭執,所以也就要從有力的戰斗之聲中尋到支持。

魯迅有勇氣,不畏懼,敢于近身纏斗,百折不撓。這是通識,是得到廣大呼應的看法??墒莾H有這些看法,也許會把一個更真實的魯迅遮在了后面。

真魯迅不僅如此。真魯迅并非一味果決戰斗,還有矛盾重重的猶豫和痛苦,主要還有對一切戰斗和沖決的懷疑與反對。他對暴力是持極大懷疑態度的,而并非是一切暴力的擁贊者。他當然也知道改良之難。但他深憤不已的,是在中國連搬動一張桌子都要流血。無處不暴力,一部永無書絕的暴力史,是魯迅先生深惡痛絕的。這種暴力的結果,永遠是狼藉一片和民不聊生,是無窮盡的苦難。

魯迅的“一個都不饒恕”、兩顆割下的人頭仍在追咬、以牙還牙、不寬容,等等言語和畫面都被人深深地記住了。這說明魯迅是贊揚戰士的,是可以披掛上陣的革命者??墒侨绻雌渥髌贰栋正傳》《藥》《風波》,還有《致山西榴花文藝社的信》等等,又感到他對暴力的懷疑,對種種革命的失望。

中國的改良者往往也是失敗者。沒有一個理性的民族,改良提倡者就失去了廣大的基礎。這樣的土壤只配生長暴力之花,開出的花瓣一律都是血色的。這片土地上沒有黃的、粉的和白的藍的,等等交錯的百花爛漫。不以暴力抗惡、只講非暴力不合作,這樣美好而堅韌的斗爭不太可能發生在中國。因為在絕對的野蠻和兇殘面前,那種斯文很快被鮮血染透。魯迅也正是在這種悖論面前,才無法肯定地指出一條生路。他是矛盾重重的痛苦者,是最深廣的憂憤者。

魯迅先生陷入了兩難。

如果敵手有一絲紳士氣,哪怕是虛偽一點的仁慈和悲憫,改良主義也有了一寸土壤,非暴力不合作主義也露出了一線微光??上н@里不是那樣的國度。敵手一定是卑鄙之極殘酷之極、一定是為了目標不擇手段的無賴。既然如此,與之斗爭者只要想望勝利,也就需要十二分的勇力與犧牲。

可是暴力到底意味著什么,魯迅先生太明白了。他的全部文字綜合去看,憂憤和悲憫、兩難與無奈才是主流。他尤其不是一個不顧一切的戰士,更不是一個暴力主義者。

水汽彌漫的大河

馬克·吐溫繪出的文學之河是濕漉漉的、水汽迷漫的。他的所有文字都浸泡在其中。這雖然因為他寫出了哈克·貝利芬那條有名的筏子,還因為他當過水手并取了“水深二英尋”的筆名。關于水的作品太多了,這當然與他早年的生涯分不開。他特別熟悉水故事,講起來流暢自如。

即便不寫水,他的故事也極具水性。馬克·吐溫的文字絕不干燥。這在一個滿是縱橫之流的大陸之子而言,是十分自然的事情。就此可以回想一下同為美國作家的梭羅、愛默生、??思{與海明威,這個名單還能開下去,他們都是富于水性的,浪漫,開闊,不拘一格。

大陸型作家遼闊自然卻不一定是水性十足的。一個溫暖的大陸尤其會潮濕。這片闊大的土地如果再寒冷一些,就有了另一種類型的作家,如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西伯利亞同樣是一片大陸,但那里太冷了,馬克·吐溫無法在那里講出諸多笑話。

中國北方作家筆下的水汽不夠,因為他們的大地上大半時間都是干旱的。沿海一線是濕潤的,但這畢竟不是內陸那種濕,不是河流和湖泊揮發出的濕。水漉漉的人和事,故事,散發出另一種聲色。

當馬克·吐溫在稍微干爽的地方建起一座房子,生起火爐,安頓了一個小家時,他會感到格外的安怡和幸福。這個時期他找到了安居的大陸,然后就開始回憶往昔。他的往昔還是有那么多水。他在想像中又回到了船和筏子上。

三大關系

一個目光淺近的族群,他們形成的全部文字內容有一個特征,就是過于專注了人與社會的關系。好像作為一個生命、一群生命,除了作一個社會的人、與他人發生各種關系,再無其他。這幾乎就是生命的全部內容。

人與社會相處的各種技能、規范、矛盾和沖突,所謂的民族矛盾、階層矛盾,利益的取得及諸種糾扯,也就占據了智力和情感的大部。人成為有組織的動物,有階層的動物,趨于利益的動物,而這幾乎是唯一的存在方式。

這樣的族群起碼有三大關系是一直被忽略的,這種忽略使其降低到最淺近的層面,即物質的和當下需求、特別是生理需求。這等于放棄了仰望的機會,自省的機會,視線從遼闊處收攏到手中的務實操勞上。于是只有局部而沒有全局,只有身的饑感而沒有心靈的痛感。

第一是人與冥冥之力的關系。這種力可以不以“神”的概念去表述,但卻須認為是在一種超乎理解的無所不在的規定力,它左右了宇宙間的一切。這種力創造和決定了世界,是超驗的、無形無跡的。人在這種力面前是無比渺小的,無論做出多少努力,都難以抵達可以自信和驕傲的地步。所以人就必須心存敬畏,這敬畏不是迷信,而是理性的極致。人只有如此才能理解自己的局限和殘缺,也才有趨向完美的永恒信念。人真正做到樸實和誠懇,也就一定得承認自己的無能和無知。

第二是人才與自然的關系。人生活在大地和天空之間,這二者都是蒼茫無解的。從無盡的星空到天地間萬千事物的變幻、生靈的交織,一切都給人目不暇接和永遠等待破解的感受。人無法窮盡大地與星空的奧秘,卻像一粒微光一樣在此空間漂移和遷徙。人作為一個小小的生命,其基本的也是最大的背景就是大自然。大自然由何創造,并且又滋生出多少奇跡,這些全部都需要人類去思悟。比如無際的蔚藍的海洋,這遠比立足的泥土更闊大神秘的存在,又是一另一個生命的搖籃。人的視野無法含納海洋,只將其與更為深邃的星空連接起來。所謂的天水一色,構成了大自然的神幕,人類在這片幕布前踽踽而行,是最微小的存在。心無法不在永久的自然探索中,時不時地感到驚喜和困惑。

第三是人與自我的關系。一個醒著的生命既面對外部的奇跡,又驚訝于自身。人由何而來往何而去,這足以糾纏所有的人生。人因為自身的缺憾和局限、為罪孽為欲念而感到的痛苦,將是伴隨始終的。人的道德自這種痛苦滋生出來。個人的生命世界是混濁與清明共存的,祛除這混濁應該是一生的使命。人將面臨生存的無數考驗,于是無數次的驗證和試探也就開始了。這個旅程是危機重重的,不得不使人如履薄冰。這將是痛悔和喜悅交織的道路,人不應該拒絕和恐懼于這條道路。

一個族群的墮落渺小,一般來說是背離了這三大關系的緣故。如果說文字是生命的痕跡,那么就讓我們展讀它們吧,它是不同族群留下的生命指紋。從古到今,這些紋路會因為其質地的不同而發生變化,這幾乎是無可隱匿的。

全部文字中,最可以大面積彰顯生命奧秘的也許是文學。我們由此可以明白當代文學之可悲,正意味著一個族群之可悲。

作品的空間

作品給人的空間感是不同的。這里僅以文學作品為例。文字構筑的藝術世界千差萬別,從線型、片狀,到立體結構,這諸多差異往往是由空間感的強弱所決定的。

就一部獨立的藝術品看是這樣,就同一位藝術家的創作品看也是這樣。有的作家由不同的作品構成一條連綿不絕的藝術長廊,而有的則不一定。藝術思維的連綿性是令人贊嘆的,卻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作品之間的空間。

作家或藝術家需要走入藝術的“遺忘”,讓現實生活的水流盡可能將其帶入陌生的領域。這種創作和思維的“停滯”或“中斷”狀態是不可或缺的。作家不能總是置身于同一個世界,倒是要及時抽身而去。這種“離去”是“遺忘”的開始,讓同一種、某一種藝術場景無法演進下去。

缺少空間感的作家也許是多產的,但作品之間沒有開闊的“空白”。這“空白”其實是有內容的,它就是一生創作的長卷中所省略的部分,夸張一點講,這可以算作整個創作的一部分,是“已知”的刪除,就像某位作家談過的,這刪除的部分作家心里是知道的,不然這刪除就變成一個大窟窿。這個道理是談一部作品,但這里延伸到其一生的創作,也差不多。

這里不由得想到海明威。其作品數量中等偏下,質量參差不齊。但空間感非常強。他的作品與作品之間往往預留了開闊的地帶。所以就其藝術表達的世界而言,并沒有因為所耗筆墨之少而顯得單薄或狹窄。

海明威時常從他經營的藝術中離去。他去了戰場、獵場和漁場,還有酒場。他令人可惜地荒廢著自己寶貴的寫作時光??墒撬麜竦明詈诘钠つw下,是生鮮的意識在流動,這種血脈的循環使其有可能維持新一輪創作。

他或許無意間破壞了自己工作的連綿性。這讓他留下了一些寶貴的“空白”。他于是以少勝多。

閑暇者

有一些藝術、一些思想,是屬于那些衣食無憂的閑暇者的。平時所普及的某些習慣性思維,如認為“勞動人民”最聰明,其“勞動”主要指體力工作,指底層的物質創造者。那么擁有了大量物質的人士,則是平庸和笨拙的。

展開一卷文化和藝術歷史,事實卻往往并非如此。如一些大的哲學家,其中的多數都是極為富有的人。它們顯然并沒有因為富有而頹廢,或變得愚不可及。相反,他們在一種高雅的文化藝術環境中生活,自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形成了高級的趣味。及至成年,更無須為生存奔波操勞,于是有大量“無所事事”的時間和空間。他們的思緒更多在無關乎現實利益的方向上停留。于是他們可以走入深邃的玄思,可以推導最偏僻也是最艱澀的人生問題,可以關懷形而上的問題。

一個在物質生存的困窘中不斷突圍的人,最需要解決的都是極為迫切的東西,他們更有可能是一個現實主義者。

有時候這種“現實”會將人的思維引向深刻,卻難以導向高闊。某種高蹈的氣質,優雅的品性,甚至不是一代人能夠蓄養的。財富也許不值得崇拜,精神卻非常神秘地存在著。閑暇與精神活動的關系,是極為復雜難測的。因為閑暇而產生的那份思想與藝術,常常是不可替代的。

另一枚硬幣

僅僅作為一個反對者,即便勇敢,也需思量。贊同者和反對者許多時候是在同一個水準上的,既無道德優勢,也無更多智慧。其思想的方式甚至是相同的,其語言方式行為方式,都似曾相識。

“民間”可以激烈地反對“體制”,卻酷似“體制”;“底層”英勇地抵抗“權勢”,卻像“權勢”一樣蠻橫。原來這只是硬幣的正反面,它們都屬于同一枚硬幣,并沒有性質的根本不同。

有人曾經問過:你是否嘗試做另一枚硬幣?

這是一句多么樸素的設問。但許多人只忙著做硬幣的另一面、反面,卻忘記了世界上還有許多許多硬幣。離開了同一枚硬幣就忘記了一切,丟棄了語言、思想、行為、主意,一切的一切,真是人性的怪異,民族的怪異。

人在許多時候不必追隨同一種聲音。人本來就有自己的聲音。作為一個反對者,一定與許多反對者站在一起,使用同一種手段,并且這手段與被反對者相差無幾,又有什么意義?

“你是我們‘底層’嗎?”“不,我不是,我是我自己?!薄澳銓儆谖覀儭耖g’嗎?”“不,我不屬于,我是我自己?!?/p>

回到自己,多么簡單,可又多么艱難。個人真的消失了,死亡了,如今只有“我們”。這是個可疑的復合物。

時常有一篇文字送到面前,請簽字。反對,擁護,或僅僅為了表達一種欣悅和幸福??墒沁@篇文字的大部分或某一部分是他人的意思,由他人所撰。這是多么荒謬的事情。撰寫者忘記了,個人的力量是同樣強大的、值得信賴的,尤其在思想的層面上,群體常常是一個虛假的幌子,那是膽怯的表現。你只須表達個人的意見,這正是你的權利。你的表述之章,每一句每一節都與他人相同,這怎么可能?你想讓許多人服從自己,還是轉而服從許多人?

這是一個問題。

猜你喜歡
文字文學
我們需要文學
街頭“詛咒”文學是如何出現的
文字的前世今生
熱愛與堅持
“太虛幻境”的文學溯源
會說話的書
會說話的書
夢中的文字
文學小說
種出來的“逍遙居”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