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洛陽牡丹記》中的地理基因

2017-11-13 23:44
世界文學評論 2017年3期
關鍵詞:歐陽修洛陽牡丹

楊 子

作為吟誦牡丹的千古名篇,《洛陽牡丹記》自問世以來便得到了不少文人騷客的贊賞。在歐陽修之前,牡丹便出現于文學作品之中,如李白在《清平樂》中的牡丹是這樣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欄露華濃”,劉禹錫在《賞牡丹》中則寫下了“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這一千古名句,范成大也在《再賦簡養正詩》中道出了自己眼中的牡丹:“一年春色摧殘盡,再覓姚黃魏紫看?!痹谔瞥瘯r,已有不少描寫牡丹的詩歌問世,但描寫牡丹的專著卻沒有出現,“牡丹初不載文字,唯以藥載《本草》,然于花中不為高第”。到了北宋,歐陽修《洛陽牡丹記》的出現打破了之前沒有書寫牡丹的專著的局面。歐陽修之后,人們才漸漸創作有關牡丹的專著,其中比較有名的有沈立的《牡丹記》、邱璿的《牡丹榮辱志》及《洛陽貴尚錄》、陸游的《天彭牡丹譜》……雖然至今已有不少文人把牡丹作為自己歌詠的對象,但當提及描寫牡丹的作品時,歐陽修的《洛陽牡丹記》仍是首先被人們想起的作品。這篇文章不僅顯示出歐陽修高超的文學涵養,也成為后代植物學家研究宋代時期的洛陽牡丹提供了珍貴的歷史材料?!堵尻柲档び洝饭踩旱谝黄痘ㄆ沸颉妨谐隽硕念惸档さ钠贩N;第二篇《花釋名》解釋了各種牡丹名字的由來;第三篇《風俗記》敘述了游宴、貢花及接植栽灌之事。

學者們大多從成書特色與文化內涵、歐陽修的牡丹情結等方面對《洛陽牡丹記》進行研究。本文將從文學地理學這一全新的角度對歐陽修的《洛陽牡丹記》中的地理基因進行研究,通過對《洛陽牡丹記》中地理基因的研究不僅可以擴寬對《洛陽牡丹記》研究的寬度,同時也能夠加深我們對歐陽修這篇文章的理解。那么究竟何謂“地理基因”?“所謂‘地理基因’,是指地理環境在作家身上留下的不可磨滅的印痕,并且一定會呈現在自己所有的作品里?!北疚膶穆尻柕牡乩憝h境、作家身上的地理基因以及當時的風俗文化這三個角度對《洛陽牡丹記》中的地理基因進行分析。

一、洛陽:地理環境基因

縱觀文學史,我們可以發現地理環境給作家帶來的影響是很大的。不少作家的筆下都出現過形形色色的地理環境:易卜生筆下的挪威海峽、華茲華斯筆下的英格蘭湖區、張若虛筆下的春江花月夜、師陀筆下的果園城……不僅如此,不少文學手法的使用也離不開自然環境,例如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等手法都不能離開環境,離開了環境,這些文學手法便失去了用武之地。因此,當我們研究文學的地理基因時,對 “地理”的研究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為“如果真要從紛繁紊亂且形形色色的因素中,理出其如何起源的單一解釋,幾乎是不可能的事;唯一可以確定的是,人類的起源、文學的起源,包括地理基因的起源都是以特定的地理環境作為基礎;如果沒有天地之物的生長,如果沒有自然間氣候的變化,如果沒有人類與自然世界的對話,那么,也許就沒有了整個人類社會以及文明的存在”。

(一)洛陽的自然地理環境

洛陽位于河南西部、黃河的中游,因位于洛河之陽而得名。其地勢西部高東部低,山川與丘陵交錯分布。洛陽的周圍有郁山、邙山、周山、荊紫山、龍門山、香山、嵩山等多座山脈圍繞。不僅如此,洛陽的水資源也是十分豐富的,它分屬于長江、黃河、淮河三大水系,其間流淌著洛河、清河、澗河等十余條河流,這就滿足了牡丹對水的需求。洛陽的土壤肥沃,多為中性微堿土,滿足了牡丹對土壤的要求。因處于季風區,洛陽全年四季分明,其氣候具有春季多風、夏季炎熱多雨、秋季晴朗、冬季干冷的特點。牡丹耐寒、不耐高溫,而洛陽處于溫帶,冬季氣溫一般在零下,這也適合牡丹生長。因此,洛陽的地理環境尤其適合牡丹的生長:“夫洛陽帝王東西宅,為天下之中。土圭日影,得陰陽之和。嵩少瀍澗,鐘山水之秀。名公大臣,為冠冕之望。天匠地孕,為花卉之奇。加以富貴利達,優游閑暇之士,配造物而相嫵媚,爭研競巧于鼎新革故之際,館榭池臺,風俗之習,歲時嬉游,聲詩之播揚,圖畫之傳寫,古今華夏莫比?!?/p>

在《洛陽牡丹記》中歐陽修也提到當時很多人認為洛陽的地理環境適宜牡丹的生長,“說者多言牡丹于三河間,古善地,昔周公以尺寸考日出沒,測知寒暑風雨乖與順于此,此蓋天地之中,草木之華德中氣之和者多,故獨與它方異”(9),雖然歐陽修本人對這種觀點不太贊同,但當時很多人所持的這種觀點仍然展示了地理環境對于牡丹生長的重要性。而歐陽修本人后來也寫到:“花之鐘其美與夫癭木癰腫之鐘其惡,丑好雖異,而得分氣之偏病則均。洛陽城圍數十里,而諸縣之花莫及城中者,出其境則不可植焉。豈又偏氣之美者,獨聚此數十里之地乎?此又天地之大不可考已?!保?1)在北宋時期雖然其他地區也產牡丹,但都比不上洛陽牡丹:“牡丹出丹州、延州,東出青州,南亦出越州。而出洛陽者,今為天下第一。洛陽所謂丹州花、延州紅、青州紅者,皆彼土之尤杰者,然來洛陽,才得備眾花之一種,列第不出三已下,不能與落花敵。而越之花以遠罕識不見齒,然雖越人亦不敢自譽與洛陽爭高下?!保?)由此可見,洛陽的自然環境非常適合牡丹生長,自古以來洛陽牡丹便以其美麗聞名于世。

(二)北宋時期洛陽的政治經濟環境

洛陽位于中原地區,它是華夏文明的發源地,也是中華民族的發源地。自古以來洛陽便有著重要的政治地位:“洛陽處天下之中,挾崤澠之阻,當秦隴之襟喉,而趙魏之走集,蓋四方必爭之地也。天下當無事則已,有事,則洛陽先受兵。余故嘗曰:‘洛陽之盛衰,天下之亂之候也’?!甭尻栍兄迩Ф嗄甑奈拿魇?,四千多年的建城史以及一千五百多年的建都史。先后有夏、商、周、西晉、北魏、隋唐等十三個朝代在洛陽建立都城。且自古以來洛陽的交通也是十分便利的,東漢時期著名的絲綢之路也經過了洛陽,絲綢之路不僅使洛陽的交通變得更加便利而且還是連接中西文明的紐帶,對中西文明的交匯與碰撞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隋朝時,隋煬帝在洛陽建東都開鑿大運河并在此形成了以洛陽為中心的南北水運網,這進一步促進了洛陽的發展,為北宋時期洛陽的繁榮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雖然唐末的安史之亂、黃巢起義給洛陽造成了巨大的破壞,但五代時期對洛陽的重建為北宋時期洛陽的發展提供了較好的基礎。

宋朝重文輕武,在軍事上,兵權由樞密院、“三衙”等部門分別管理,而權力又集中于皇帝。而且宋朝實行募兵制,在災年由朝廷招募災民入伍,這不僅解決了災民的饑餓問題,同時也降低了農民起義給統治者帶來的威脅。從另一角度來看,這還保證了社會的穩定與經濟的發展。因此,北宋時期的洛陽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此外,北宋實行更戍法,使禁軍分駐京師和外郡,這便導致兵不知將、將不識兵這一局面的發生。這一方面造成宋朝在軍事上的軟弱無力,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北宋政治、經濟與文化的發展。北宋時,洛陽位于開封的西部,因此被稱為西京。與東京開封相比,洛陽遠離了政治的紛擾,因此安定的政治環境也促進了洛陽的經濟發展。在宋朝之前的朝代,一般的統治者都把市與坊分開,這與我國古代統治者們歷來推行的“重農抑商”政策有關,“重農抑商”政策的推行雖保證了農業的發展但極不利于經濟的發展。到了北宋,隨著人口的增加與經濟的發展,將市與坊分開這一政策已嚴重阻礙了城市的發展,于是北宋時期徹底打破了一直以來將市、坊分開的局面并極大地促進了經濟的發展。此外,由于政治的安定,很多官員也選擇安家于洛陽:“根據《河南志》的記載,整個北宋一代,繼承五代之風,官僚們在洛陽安家者比比皆是。如從善坊有故相趙普園第,周司空蘇禹珪宅在趙普宅之東,另外還有楊凝式宅,宰相魏仁浦宅,太子太師王溥宅。睦仁坊有張齊賢、溫仲舒、李迪宅。歸仁坊內有丁度園,本唐相牛僧儒園,‘池石僅存’?!庇捎诠賳T的社會地位較高,對生活品味的要求也較高,加上北宋時期洛陽政治穩定、經濟發展,不少生活在洛陽的官員便有了欣賞牡丹的愛好。由于市場對牡丹的需求與要求的提高,這也從一個角度促進了洛陽牡丹的發展。

因此,無論是從自然地理環境的角度出發還是從政治經濟的角度來看,洛陽牡丹都有其生長的必要條件。如果只從自然地理環境出發或只從政治經濟環境出發都不能讓洛陽牡丹在北宋時期得到如此大的發展。所以,當我們研究文學的地理基因時,對“地理”的研究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為“根據作家創作的形態與文學構成形態的研究,我們認為,從根本上說,文學的發生一定不可能離開特定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

二、作家:地理基因承載的主體

我們在對某部作品的地理基因進行研究時,也應該對作家進行研究,因為“地理基因時如何形成的?如果沒有人,也許就不存在地理基因的問題,人是自然與文學之間的唯一”。由此可見,對作家的研究是研究文學地理基因中必不可少的一環。因此,當我們研究《洛陽牡丹記》中的地理基因時,也應該了解作者歐陽修的生平及其思想。

讀了《洛陽牡丹記》我們會發現與宋初很多文學家靡麗的文風不同,歐陽修的散文暢達委婉,而這種流暢自然的文風在《洛陽牡丹記》中表現得十分突出。歐陽修的這種暢達委婉的文風與其個人經歷息息相關,因為“文學風格‘靈’‘秀’‘厚’‘健’之不同,來自于各種自然地理景觀的感應與熏陶,作家與詩人因此形成了與此相對應的藝術個性。如果作家生存于云蒸霞蔚之地,那么其藝術風格就會顯得空靈舒卷;如果作家成長于山水明麗之處,那么其藝術風格就會多一些秀麗明媚;如果作家生長于高山之區,那么其藝術風格便會呈現渾厚壯實的意趣;如果作家生長于林莽煙火之域,那么其藝術風格必定有著矯健而有力的特征”。歐陽修出生于四川綿州(今四川綿陽)的一個軍事推官家里,父親在其出生三年后便去世。其母親鄭氏是個大家閨秀,帶著年幼的歐陽修投奔歐陽修的叔叔,并教年幼的歐陽修在沙地里寫字。艱苦的生活處境并沒有讓歐陽修自暴自棄,相反,他天資聰穎又勤學苦讀,終于在第三次參加科舉的時候一鳴驚人得到眾人的賞識。入朝后的歐陽修積極推動古文運動,主張文章應該明道致用并對宋初以來靡麗文風表示不滿,并積極培養后進,是北宋古文運動的領袖。在歐陽修所處的時代,唐朝的文章受到了六朝以來浮艷的文風的影響,而宋朝的詩文則受到了晚唐五代柔靡文風的影響。例如宋初的西昆體就是沿襲了晚唐以來靡麗文風的典型代表。西昆體以《西昆酬唱集》得名,其代表人物有楊億、錢惟演、劉筠等十七位宋初的館閣文臣。西昆體在藝術上效法李商隱,讓西昆體具有雕潤密麗、音調鏗鏘、音律和諧、辭藻華麗、對仗工整等典麗的藝術風格,但是過于追求形式美也造成西昆體具有思想內容比較貧乏、缺乏真情實感和脫離社會現實等缺點。例如楊億的《南朝》:“五鼓端門漏滴稀,夜簽聲斷翠華飛。繁星曉埭聞雞度,細雨看場射雉歸。步試金蓮波濺襪,歌翻玉樹涕沾衣。龍盤王氣終三百,猶得登瀾對敞扉”就有雕潤密麗但思想內涵不足的缺點。

在歐陽修之前就有不少文人提倡古文,他們都為提倡古文運動的歐陽修指出了一個不同于浮艷文風的新方向。其中比較著名的就有韓愈、陳子昂、柳開、石介等人,歐陽修從前人的成果中學到了不少有益于提倡古文的方式方法。當時很多人都把歐陽修與文壇大家韓愈相互比較,例如蘇軾就認為:“歐陽子,今之韓愈也?!倍c歐陽修同時期的一批文人對古文運動的積極響應也擴大了古文運動的影響,其中比較著名的就有王安石、曾鞏、蘇洵父子等人。歐陽修提倡的古文運動不僅影響同時代的很多文人,其流暢自然的語言、暢達委婉的表達方式也在其多篇作品中表現了出來。而《洛陽牡丹記》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這篇散文有三篇,共2 700余字,但縱觀全文,我們找不到一處用華麗的辭藻雕飾過的痕跡,全文平實暢達、娓娓道來,其樸實暢達的文風便是歐陽修所提倡的古文運動在其作品中的最好證明。

歐陽修在《洛陽牡丹記》中表現出來的暢達委婉的語言與其提倡古文運動有著很大的關系,但單靠語言是不能創作出一篇散文來的。歐陽修能創作出《洛陽牡丹記》還與他曾四次到過洛陽并親眼見到牡丹有著很大的關系。因為“地理基因從文學作品里進行審美尋找,是最為直接可靠的。作家方面的材料可以佐證作品里地理基因的存在,作品里地理基因的存在,也可以說明作家身上經歷多少年代而保存并沉淀下來的地理基因”。歐陽修在《洛陽牡丹記》中將自己曾去過洛陽四次寫得十分清楚。第一次去的時候“天圣九年三月始至洛,其至也晚,見其晚者”(14)。這里表明歐陽修第一次去洛陽的時候是在圣九年的三月份,由于自己到的時候比較晚,所以只能見到開得比較晚的牡丹。而歐陽修第二次去的時候是在“明年,會與友人梅圣俞游嵩山少室緱氏嶺、石唐山紫云洞,既還不及見”(14)。這一次歐陽修是在圣十年去的洛陽,當時他與自己的友人梅圣俞同游嵩山、石唐山紫云洞,但是這一次歐陽修并沒有見到洛陽的牡丹。歐陽修第三次去洛陽是在“又明年,有悼亡之戚,不暇見”(14)。這一次作者是在圣十一年的時候去的,但是由于這一次來洛陽歐陽修是為了悼亡自己的親戚,所以這次歐陽修并沒有時間去看洛陽牡丹。歐陽修最后一次去看洛陽牡丹時“以留守推官歲慢解去,只見其早者。是未嘗見其極盛時”(14)。這一次歐陽修只看見了花期開得比較早的牡丹,沒有見到開得比較繁盛時期的牡丹。但即使是這樣,“然目之所矚,已不勝其麗焉”(14)。由此可見,《洛陽牡丹記》的創作與作者歐陽修曾四次到過洛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如果沒有去過洛陽,親眼見到洛陽牡丹的美,是很難創作出這樣一篇千古流傳的文章的。雖然作家在進行文學創作的時候也會進行地理想象,但全靠地理想象創作出來的文章是很難千古流傳的。

因此,當我們研究《洛陽牡丹記》的地理基因時,也應該對作者歐陽修進行了解。因為沒有人便不存在地理基因問題,沒有作家是不會有作品的。作為研究地理基因的重要因素之一,作者是研究地理基因中極其重要的一環。對作家的生平、思想、時機等方面的研究不僅可以加深我們對作家的了解還能加強我們對其作品的理解。

三、洛陽的風俗文化:了解地理基因的重要方面

當我們研究《洛陽牡丹記》中的地理基因時,也應該對當時洛陽的風俗文化進行了解。因為“特定地域的文化傳統中所形成的統一地理基因,它已經成為了文化傳統的一部分”,研究特定地域的風俗文化,對于研究作品中的地理基因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而且“蓋山川風土者,詩人性情之根底也,得其云霞則靈,得其泉脈則秀,得其岡陵則厚,得其林莽煙火則健。凡人不為詩則已,若為一,必有一得焉”。自然地理環境與風俗文化對于作家詩風、文風的形成也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對北宋時期洛陽地區關于牡丹的風俗文化的研究對于研究《洛陽牡丹記》中的地理基因有著重要意義。

(一)牡丹品種的劃分

現如今,牡丹的品種數不勝數??梢苑N植在溫帶、寒熱和亞熱帶地區的牡丹就有三百多種,除此之外,在日本、法國以及美國還有一百多個品種。按照花系來分,牡丹又可以分為紅色花系、綠色花系、藍色花系、紫色花系、粉色花系、白色花系、黑色花系、黃色花系以及復色花系等九大花系。其實,把牡丹的品種進行分類的方法早在北宋時期的洛陽就已經出現了,在《洛陽牡丹記》中歐陽修就已經為我們詳細地展示了牡丹的不同品種。將牡丹的品種進行分類的描寫主要見于《洛陽牡丹記》中的第二篇《花釋名第二》中,在這一篇中歐陽修就把牡丹按照不同的特征分為五種,而且歐陽修對每一個種類的牡丹還進行了比較詳細的解釋。牡丹的第一個種類是按照姓氏命名的,其中比較有名的就有魏花、左花與姚黃。其中,比較有名的有魏花,“魏花者,千葉,肉紅花,出于魏相家。始樵者于壽安山中見之,斫以賣魏氏。魏氏館池甚大,傳者云:此花初出時,人有欲閱者,人稅十數錢,乃得登舟渡池之花所,魏氏日收十數緡。其后破亡,鬻其園,今普明寺后林池乃其地,寺僧耕之以植桑麥?;▊髅窦疑醵?,人有數其葉者,云至七百葉”(26—27)。在這里,歐陽修不僅介紹了魏花的由來,還說明了魏氏破亡后所在的地址以及魏花在民間的傳播。在《洛陽牡丹記》中牡丹的第二個種類是根據州命名的,例如青州、丹州、延州紅就是按照這個來命名的,“鞓紅者,單葉,深紅花,出青州,亦曰青州紅。故張仆射齊賢,有第西京賢相坊,自青州以駝駝馱其種,遂傳洛中。其色類腰帶鞓,故謂之鞓紅”(29)。而牡丹的第三類品種是以地方來命名的,例如“細葉、粗葉壽安者,皆千葉,肉紅花,出壽安縣錦屏山中,細葉者尤佳”(33)。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品種為壽安的這一類牡丹是由于其生長于壽安縣的錦屏山而得名的。在《洛陽牡丹記》中牡丹的第四種命名方法是按照顏色來命名的,如“一捻紅者,多葉,淺紅花,葉杪深紅一點,如人以手指捻之”(35)。由此可見,被叫作一捻紅的牡丹花是由于它的花瓣是淺紅色的,而在葉杪部位深紅一點,就像是用手指捻過一樣而得名的。在《花釋名第二》中,牡丹的最后一種命名方法是按照顯示其作為標志的某種特色來做的,如“一百五者,多葉,白花。洛花以谷雨為開候,而此花常至一百五十日,開,最先”(36)。這里說的是被命名為“一百五”的這種牡丹是由于它最先開花且花期有一百五十天才被稱為“一百五”。

因此,從北宋時期洛陽牡丹的五種命名方式便可以看出早在北宋時期,人們便已經開始有意識地培植牡丹并通過牡丹的不同特色將其命名。從這里我們不僅可以看出來早在北宋時期洛陽的牡丹已經十分有名,還可以看出來當時的人們對牡丹的喜愛。

(二)牡丹文化的繁榮

讀罷全文,我們會發現,洛陽牡丹之所以在北宋時期就聞名于天下不光與洛陽的自然環境適宜牡丹生長有關,其中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無論是權貴之家還是普通平民都喜愛牡丹,這在洛陽已經形成了一個社會風俗了。而“人自身就是風俗的產物,正是人們浸潤于其間而不自知的風俗,決定了人們的思維與行為方式,并使不同時代和不同地區的人群相互區別開來”,在北宋時期的洛陽,這種人人都愛牡丹的風俗早已影響了當時的人們。

在當時,居住在洛陽的家家戶戶都喜愛牡丹,因此人們時??梢钥吹健按簳r,城中無貴賤,皆插花,雖負擔者亦然?;ㄩ_時,士庶競為游遨”(52)。無論是士大夫、一般百姓還是挑擔子賣苦力的都要插花,而且在春天的時候大家都爭著游春賞花。一般在有亭臺和池塘的古廟或者是廢棄的府邸邊上會形成臨時的街市,搭上帳篷以后笙歌遠近都能聽到。其中最熱鬧的地方就是月坡堤、張家園、棠棣坊、長壽寺東街以及郭令宅,一直到牡丹花落的時候街市才會被人們撤掉。洛陽牡丹不僅被洛陽人們所喜歡,其名氣之大甚至傳到了皇宮中,“洛陽至東京六驛,舊不進花,自今徐州李相迪為留守時始進御。歲遣牙校一員,乘驛馬,一日一夕至京師。所進不過姚黃、魏花三數朵,以菜葉實竹籠子,藉覆之,使馬上不動搖,以蠟封花蒂,乃數日不落”(53)。即使被送到皇宮中的牡丹只有姚黃、魏花三數朵,但是人們還是十分重視這幾朵花,為了讓花瓣不落,人們會用蠟把花蒂封好,為了讓花在馬上不動搖,人們會把菜葉子墊在籠子下面。洛陽的人民十分喜愛牡丹,由于牡丹只能嫁接才好,不嫁接品種會退化,人們都重視牡丹的生長而忽視了其他植物,所以洛陽城中并沒有什么大樹。在洛陽,當然不只有牡丹一種花,“洛陽亦有黃芍藥、緋桃、瑞蓮、千葉李、紅郁李之類,皆不減他出者,而洛陽人不甚惜,謂之果子花,曰‘某花’云云。至牡丹,則不名,直曰‘花’,其意謂天下真花獨牡丹,其名之著,不假曰‘牡丹’而可知也。其愛重之如此”(6)。由此可見,在洛陽群眾的心里,天下的花只有牡丹才是最美的,從這里我們也可以看出來洛陽人們對牡丹深沉的愛。

不僅如此,由于牡丹品種多樣,而洛陽人又極愛牡丹,因此當時的很多人都熱衷于按品種的優劣將牡丹排序。例如《洛陽牡丹記》中就記錄了作者歐陽修在洛陽拜訪錢思公時思公按照品種的好壞將不同品種的牡丹排序的事情,“故今所錄,但取其特著者而次第之:姚黃 魏花 細葉壽安 鞓紅(亦曰青州紅) 牛家黃 潛溪緋 左花 獻來紅……一百五 鹿胎花 甘草黃 一捻紅 玉板白”(16)。除了思公,在當時的洛陽人的心中對于牡丹也有自己的看法,在洛陽人看來當姚黃還沒有開花的時候牛黃是最好看的,而牛黃沒開花時魏花則是最好看的,魏花還沒開花的時候左花是最美麗的。而當左花都沒有開花的時候只有蘇家紅、賀家紅、林家紅等品種的牡丹,而這些品種都是單葉花,在只有單葉品種的牡丹時,這三個品種的牡丹是最好看的。但自從多葉花和千葉花培育出來以后,單葉花便因為沒有多葉花及千葉花好看而沒有人種植了。

因此,我們可以發現早在北宋時期,洛陽就已經形成了喜愛牡丹的社會風俗,這不僅對當時還對后世牡丹的種植發揮了極大的作用。不能否認,如果沒有人人都愛牡丹的這種社會風俗,《洛陽牡丹記》也許就不會問世了。

(三)牡丹培植技術的高超

由于洛陽人民極愛牡丹,因此,北宋時的人們對培植牡丹有著自己獨到的方法。無論是從嫁接、種植、澆花還是養花等方面來看,洛陽人民都有自己獨到的方法。正是如此,洛陽的牡丹才能被人們喜愛并被一直種植下去。

首先,牡丹有著自己獨到的嫁接之法。初春時期、洛陽人會到壽安山中砍一些小枝子到城里賣,這些小枝子被稱為山篦子。人們會把自家的土地整成一小塊一小塊的將這些山篦子栽下去,到秋天再進行嫁接。而精通嫁接的工人則被稱為“門園子”,有錢的人家都會邀請“門園子”對自家的牡丹進行嫁接。而將牡丹進行嫁接的價格也是比較昂貴的,例如姚黃一個接頭要五千錢。秋天時會立下契約買定并把牡丹嫁接好,到了春天開花的時候才會把工錢付給“門園子”。洛陽人特別愛惜姚黃而不愿意公開其嫁接的奧秘,當時有位權貴想了解姚黃接頭的密碼,有人就用開水把接頭燙死賣給了那位權貴。魏花起初一個接頭也要五千錢,直到現在也還要一千錢。牡丹的嫁接之法到底是怎樣的呢?歐陽修在《洛陽牡丹記》中做了比較詳細的說明,“接時須用社后、重陽前,過此不堪矣?;ㄖ?,去地五、七寸許截之,乃接,以泥封裹,用軟土擁之,以蒻葉作庵子罩之,不令見風日。惟南向留一小戶以達氣。至春乃去其覆。此接花之法也”(57)。由此可見,接花最重要的一個步驟就是用泥土把花木封好并把軟土蓋在上面不讓花木與外界接觸,到了春天才可以把覆在上面的東西拿走。

其次,牡丹的種植與澆灌也有其獨特的方法。為了種好牡丹應該要選擇一塊比較好的地方,把上面的舊土去掉并用一斤的白斂末和在泥土上。這樣做的原因是因為牡丹的根部很甜,為了防止蟲蟻把牡丹的根須吃掉才用白斂,而白斂具有殺蟲的功效,只有這樣才能保護牡丹的根須使其不被蟲蟻所食。這便是牡丹的種植之法。除了種植之法,就連如何澆灌牡丹也有獨到的方法,“澆花亦有時,或用日未出,或日西時。九月,旬日一澆,十月、十一月,三日、二日一澆。正月,隔日一澆。二月,一日一澆。此澆花之法”(60)。

最后,對牡丹的養護和救治也有著特定的方法。當一株牡丹花發了多朵花時就應該把發得比較小的牡丹去掉只留下一朵或兩朵花,這就被稱為打剝。當牡丹花剛落下的時候就應該把其枝椏剪掉,不讓它結子,這是為了防止牡丹容易變老而采取的方法。春天把覆在牡丹花枝上面的蒻庵去掉之后就應該把一些荊木放置在牡丹花從上。這是由于荊木比較暖和,可以防止霜凍對牡丹的傷害而不損傷牡丹花芽。而這便是養花的方法。至于醫花之法則是“花開漸小于舊者,蓋有蠹蟲損之,必尋其穴,以硫磺簪之。其旁又有小穴如針孔,乃蟲所藏處,花工謂之氣窗,以大針點硫磺末針之,蟲乃死。蟲既死,花復盛。此醫花之法也”(63)。這就是說當我們發現牡丹花越開越小的時候,就是有蟲蟻侵害牡丹的時候,這時候就應該找到蟲蟻的洞穴并把硫磺灑在洞穴邊上。而那些小的好像針眼的小孔就是蟲蟻所藏之處,花工把蟲蟻躲藏的地方稱之為氣窗,用大針蘸上硫磺戳那些地方,蟲蟻就會死了。而等到蟲蟻一死,牡丹花變會重新開得茂盛了。

現如今,從文學地理學的角度對《洛陽牡丹記》進行研究的文章是比較少的。因此,從洛陽的地理環境基因、作家以及洛陽的風俗文化這三個方面對《洛陽牡丹記》中地理基因的研究時,不僅可以擴寬對《洛陽牡丹記》研究的寬度,同時也能夠加深我們對這篇文章的理解。

注解【Notes】

①《洛陽牡丹記》有很多版本。有《百川學?!繁?、《山居雜志》本、《四庫全書》本、《香艷叢書》本、《國學珍本文庫》本等。本文用中華書局出版的《牡丹譜》。

② 歐陽修:《牡丹譜》,楊林坤編著,中華書局2011年版,第48頁。以下只在文中注明頁碼,不再一一做注。

猜你喜歡
歐陽修洛陽牡丹
洛陽正大劇院
牡丹
賞牡丹
《洛陽十三朝之唐朝·洛陽十三朝之后晉·洛陽十三朝之三國》
快樂的“長工”
班門弄斧 唇亡齒寒
綠牡丹
硬脖子的洛陽令
勤奮的歐陽修
歐陽修拜師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