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戰鋼鋸嶺》的“三個回歸”
——文學倫理學批評的一個典型個案

2017-11-13 23:44屈伶螢
世界文學評論 2017年3期
關鍵詞:鋼鋸多蘿西信仰

屈伶螢

時隔十年,梅爾·吉布森重出江湖,拍攝了票房和口碑爆棚的美式主旋律電影——《血戰鋼鋸嶺》。十年前,信仰天主教的梅爾·吉布森在一次醉酒后失言,因為辱罵猶太人的言論而被好萊塢封殺。曾經的奧斯卡影帝和導演獲得者,全球片酬最高的男星,只能在中小成本電影中打打醬油。2016年的《血戰鋼鋸嶺》是吉布森的翻身之作,是美式主旋律的代表,也是他獻給好萊塢的一封道歉信。導演梅爾·吉布森本人,再次通過電影表達了自己對于宗教信仰的理解。盡管信奉的宗教不同,但篤信宗教的道斯,像是嚴苛的天主教徒吉布森的映射。在經歷諸多波折之后,無論是道斯還是吉布森本人,對于信仰的理解都有了新的感悟:堅守信仰卻不強迫、貶低他人。

電影改編自“二戰”勛章獲得者,醫療兵道斯·戴斯蒙德的真實經歷。在“二戰”期間的太平洋戰場上,篤信安息日會的道斯拒絕持有槍支,但他卻在最為殘酷的鋼鋸嶺戰役中獨自一人,赤手空拳,奇跡般地救下了75名傷員。戰后道斯被授予了榮譽勛章,成為了美國的戰爭英雄。影片從道斯的童年開始講起,通過他不同階段的標志性事件,成功塑造了道斯這樣一個不平凡的小人物。道斯是典型的美國式英雄,出生平凡、似乎毫無長處,卻憑一己之力力挽狂瀾。這部影片也是一部典型的美式主旋律電影,傳達了美國式的愛國情懷,成功塑造了保家衛國、英勇犧牲的美國軍人形象,歌頌了在戰爭中站在正義一方的美國軍隊。電影通過道斯這一人物和他的經歷,傳達了美國社會對主流價值觀回歸的愿望。

一、信仰的喪失

電影大部分采用的是正敘的方式,從道斯的童年回憶開始講起。在道斯的人生經歷中,家庭對于他后來信仰的建立和性格的形成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道斯出生于弗吉利亞的山區家庭,他的父親是一名一戰退伍老兵。戰爭奪走了他的戰友,留下來的只是無盡的生理和心理創傷。他厭惡戰爭和軍隊,終日靠酒精來麻痹自己。酒精的刺激和無以發泄的痛苦,轉化成了他對妻子和孩子的家庭暴力。而道斯的母親是一個溫和、忠誠的安息日會信徒,對于丈夫逆來順受,對于孩子總是給予愛和溫暖。道斯和哥哥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下成長,從小性格活潑好斗,但在一次爭斗中,道斯差點失手殺死了自己的兄弟。緊張和恐懼的情緒在道斯偶然看到“十誡”中的第六誡“不可殺人”時達到最大化。這是道斯第一次直視死亡的威脅,也是道斯第一次感受到宗教的力量?!笆]”是《舊約圣經》中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時,神與百姓立下的誓約,是猶太教以及后來的基督教及其分支均信奉的倫理教條。道斯當時差點犯下十誡中最惡劣的罪,也是整個圣經中最為惡劣的罪責——殺人,并且對象是自己的哥哥。在《圣經》中,最初的血腥暴力來自于一場殺人案件,而這案件的主角便是一對親兄弟——該隱和亞伯。該隱由于嫉妒,殺了自己的哥哥亞伯,將死亡帶到人世間。由于犯下了殺人的罪,該隱被驅逐,終生受到詛咒,只能飄蕩在人間。這是上帝對于暴力者、殺人者的最嚴厲的懲罰,是圣經中最不可饒恕的罪責。而童年的道斯差點犯下這一罪責。宗教相比于教化來說,懲戒的力量反而更加深刻,具有極大的權威性。作為一個虔誠信徒的兒子,道斯應該是了解這個故事的。宗教故事的警示和現實的貼近,讓道斯感受到了恐懼和敬畏,這種恐懼和敬畏加深了道斯對于宗教的信仰。電影中并未刻意強調安息日會的特殊性,而是將主題擴大到了信仰本身。宗教是信仰的符號,無論何種宗教,最重要的是對信仰的感悟和堅守,是對信仰本身的畏懼。童年的道斯感受到來自于宗教的壓迫性懲罰,也開始了自己對于信仰和殺戮的理解歷程。

在美國社會中,基督教仍然占據最多的人口,但好萊塢其實是猶太人的天下。各大電影公司的高層均有猶太人的身影。梅爾·吉布森在電影中弱化了安息日會這一個宗教本身,著重強調道斯對于信仰的一步步接近、接受、感悟和傳達。一方面迎合了美國社會主流——濃厚的宗教氛圍。在美國超過50%的人認為宗教是他們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More than 50 percent of Americans consider religion very important to their lives),盡管信仰的宗教各不相同,但在當今美國社會,信仰本身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弱化宗教教會的形象,主要強調信仰的力量也避免觸及到猶太人的利益和信仰。

成年后的道斯,第二次感受到了死亡和信仰對他的譴責。酗酒的父親在一次爭斗中,用槍威脅妻子,道斯奪下了父親的槍,避免了母親的死亡,但帶來了另一場殺戮。他后來在戰場上回憶到,盡管沒有真正地殺死父親,但在心里他已經開了槍。在他的意識中,他已經犯下了殺父的罪行,內心一直受到信仰的譴責。信仰,不僅約束著行為,也約束著思想。一個虔誠的信仰者要從內心開始就恪守教條,從意識上規范本身。這一殺父的想法成為道斯最沉重的負擔,成為他內心的受罪。從產生這一想法開始,道斯就立下了不碰槍支、不殺人的誓言。因此,在后來的訓練中和戰場上,道斯始終拒絕持有槍支。而他的這一行為和他嚴守的信仰,給他帶來了無盡的麻煩和欺辱。這一麻煩和欺辱,在宗教意義上,也可以被看作是受罪,這一受罪就像是耶穌所面臨的死亡。死亡之后便是復活的神跡。道斯本人的經歷就像是戰爭年代耶穌的縮影,從耶穌的出現(道斯感受到信仰)到耶穌的受罪(道斯在軍隊中所遭受的不公和排擠)再到神跡的顯現(道斯在戰場上奇跡般的救人壯舉),只有經過受罪這一過程,信仰的力量才能更大的顯現。

道斯第三次獨自直面死亡,是在鋼鋸嶺的戰場上。這一次,在不斷地祈求和禱告中,他聽到了心中上帝的聲音,感受到了上帝對他所下達的指示。鋼鋸嶺的夜晚,籠罩在日軍瘋狂的反擊和殺戮中,面對殘酷的敵人和難以抵抗的攻擊,道斯所在的軍隊選擇了撤軍。那時的道斯似乎無能為力,他所能做的便是聆聽上帝的聲音。在疑問和絕望中,他聽到了受傷戰友的求救聲,那聲音透過戰火,向他傳來,仿佛來自于無名的上空,似乎就是上帝對他的指引。他所要做的便是竭盡全力救人?!皃lease Lord,help me get one more,help me get one more”(上帝呀,求求你,讓我再多救一個人),在日軍的包圍和炮火的沖擊下,戴斯蒙德不斷地禱告,不斷地救援,不斷地祈求多救一個人。他獨自一人赤手空拳,在信仰和良知的支撐下,憑借自己的勇氣、強大的意志力和出色的救援能力,熬過了漫長的黑夜,救下了75名傷員。如果不是多斯,那些受傷的士兵可能會因為日軍的掃蕩或者失血過多死亡。他的信仰因為他的英勇救援終于得到了戰友們的認可,同時也幫助道斯實現了他參軍時救人的目標。他用自己的行動證明了他的宗教信仰和戰爭并不沖突,如果其他的戰友在戰場上是為了向敵人反擊,殺死敵人,那道斯則是救贖,盡全力地救援每一個人,無論是敵是友。電影中道斯似乎有神跡庇護,在道斯救援的過程中,子彈總是自動避開了他,盡管他徹底暴露在日軍面前,也毫發無傷。電影中道斯始終拿著他的《圣經》,在放有他愛人多蘿西照片的那一章正是《圣經·撒母耳記上·第十七章》,講述的是一個非常瘦弱的以色列人——大衛,用一顆石頭打敗了身高2.7米的巨人歌利亞的故事。這是一個巧妙隱喻,電影中瘦弱的道斯像大衛一樣,徒手揮開了日軍的手榴彈,在槍林彈雨中,宛如神跡的顯現。有意思的是,道斯扮演者,安德魯·加菲爾德恰巧也是一名猶太人。信仰天主教的梅爾·吉布森和信仰猶太教的加菲爾德在這部作品中共同向觀眾展示了信仰的力量。在《圣經》所傳達的倫理中,信仰能夠帶來神的恩典和神跡。強烈的信仰和呼求,會被上帝所聽到,道斯的呼求在極端惡劣的環境下,終于得到了他心中信仰的回應和保護。

電影的最后,導演通過道斯的長官哈拉爾德·多斯之口傳達了自己對信仰和宗教的感悟:“I would say that anyone is wrong to try to compromise somebody's conviction,anywhere it's army or what it is.When you had a conviction,then it's not a joke.That's what you are.”(我認為所有人的信仰都值得尊重,不論是在軍隊還是在任何地方,信仰不是玩笑,是最真實的你。)

在北美殖民地的建立和美洲大陸的發展中,都少不了清教徒的身影。清教文化在美國文明的發展中,起著主導和核心作用,并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美國文化的形態特色和發展趨勢。在當代美國社會,宗教依然是一種強大的道德力量,發揮著抵制邪惡,維護倫理,呼吁良知,凝聚社會的作用。但邊緣文化的發展,LGBT(女同性戀、男同性戀、雙性戀及跨性別者)群體的壯大和平權運動的發展以及奧巴馬政府上臺后的一些政策(如反對墮胎法案)的實施,沖擊著美國社會的傳統宗教,尤其是清教及其分支。當今美國社會,自由文化的發展,多元文化的融合,后金融危機時代的經濟低迷、消費主義的盛行以及個性的推崇,極大地淡化了宗教信仰在社會中的力量,削弱了美國人心中的傳統價值信仰。電影通過對“二戰”時美國精神和戰爭英雄的重塑,勾起了觀眾對美國主流傳統價值的回憶和反思。

二、傳統家庭的回歸

“美國存在著兩種形式的家庭:一種是傳統的核心家庭,另一種是新式家庭。美國家庭史可追溯到早期的殖民時期。在20世紀50—60年代,核心家庭是美國最普遍的家庭模式,它是以婚姻為基礎所構成的家庭單位,也是最小型的家庭形式。這種家庭構成與當時歐洲傳統家庭一樣,是一個自給自足的社會組成部分,并在經濟、教育等方面履行傳統的職能和義務?!痹趥鹘y家庭中父母分工明確,這種家庭結構符合“猶太基督教家庭模式”。在這種家庭模式下,男女雙方在上帝的自由意志下結合成永久性的家庭關系,家庭結構相對穩固。但隨著時代的發展,新型的家庭形式產生:單親家庭、重組家庭以及隨著美國多州的同性戀婚姻法案通過后產生的由同性戀組成的家庭?!皳y計,5 580萬家庭中,有1 900多萬家庭是單親家庭;有3 670萬為異性戀同居者組成的家庭和由同性戀者組成的家庭。而傳統的、通過婚姻結合在一起的家庭只占全美家庭總數的49.8%。短短的幾十年中,人們的觀念就逐漸由家庭第一轉變成了自我第一?!薄堆獞痄撲弾X》通過對戴斯蒙德原生家庭和青年時期的愛情的描繪,為觀眾刻畫了傳統家庭關系模式,號召傳統家庭的回歸。

電影中道斯對原生家庭的態度的轉變和對愛情的追求表現了回歸傳統家庭的歷程。道斯出生于弗吉利亞山區的傳統家庭,童年時期父親在家庭中占據著統治者的地位。由于戰后的創傷,道斯的父親酗酒、家暴,在父親的暴力統治下,童年的道斯和哥哥無力反抗,始終處于恐懼的狀態。道斯的母親溫和、勤勞且虔誠,母親的形象伴隨著道斯對于宗教的信仰,變成了救贖他和需要他去救贖的角色。一方面,母親是父親殘暴統治下的溫柔的保護者,保護年幼的道斯;另一方面,母親是父親家庭暴力的直接受害者,青年時期的道斯為了保護受到家庭暴力的母親,在搶下了父親的槍后,動了殺父的念頭,犯下了十誡中的殺人罪。道斯后來對護士多蘿西的一見鐘情以及道斯想要參軍拯救的“夢想”,大概也受了童年時期“救贖者”這一形象的影響:他熱愛“救贖”,想要“救贖”與“被救贖”。作為護士的多蘿西救死扶傷,就像是一個救贖者出現在道斯的生活里,而在戰場上不斷地救人,更是符合道斯本人的宗教的信仰。當其他人在殺人時,道斯幫助他心中的上帝在施行拯救。同時,道斯對父親的感情遠遠不如對母親那般親密,他在傳統父子關系的枷鎖下,對自己的父親有著復雜的感情。一方面他難以逃避天然的父子之情,另一方面他又厭惡著在家庭關系中扮演壓迫者形象的父親,同時由于動了殺父的念頭,他面對自己的父親時帶著一種受罪的心態。道斯的參軍也是對他父親的反抗和逃避。曾經參軍的父親反對他參軍,但他用參軍這一行為反抗著父親的極權,也逃避面對家庭關系尤其是父子關系。

但這部電影的經典之處便是,導演并未平面化父親的角色,將父親描繪成十惡不赦的施暴者,而是通過幾段父親的戲份,生動地展現了一個受到戰后創傷的老兵的掙扎和救贖,描述了一個家庭在經過種種矛盾和波折后的回歸。電影伊始,導演就安排了父親悼念舊時戰友的戲份,給了父親家庭暴力和酗酒這些行為以理由。他的一切停留在了過去,始終沉浸在巨大的無法挽回的悲傷中,現實往往無法開解,只能靠酗酒來排泄心中的愁苦。而暴力隨著酗酒而來。父親的悲劇來源于戰爭的殘酷和內心對于生命的尊重與懷念。他懷念舊友,厭惡戰爭,同時也埋怨獨自活下來的自己。道斯對父親的第一次反抗是在他成年之后,醉酒的父親再次對母親實行家暴時,道斯奪下了父親的槍,差點開槍打死自己的父親,并且在內心殺死了自己的父親。某種程度上,這是道斯對于原生家庭的決裂。在這一幕中,鏡頭停留在道斯父親的面部,已經衰老的父親痛苦、無力又悔恨。曾經在童年時期帶有極權者形象的父親在這一幕中突然蒼老了下來。道斯的第二次反抗便是決定參軍,那時的父親已經失去了統治者的權威,盡管反對卻對兒子的決定無能為力。沉默的餐桌上,是無奈的父母和即將離去的兒子,父親的不舍和無力,在沉默的場景中扣人心弦。道斯參軍,離開了家庭,但他的家庭在戰爭時期,開始變得緊密了起來。道斯家庭關系的轉變和父親形象的徹底轉變,是從道斯被軍隊關押開始。由于拒絕持有槍支,道斯被送上了軍事法庭。道斯的父親穿上了舊時的軍裝,放下了一個始終處在統治者形象的男人的尊嚴,去軍隊請求一戰時期長官的幫助。電影中,道斯的父親步履蹣跚,眼神中帶著畏懼和渴求,在軍事法庭前擔憂地為兒子辯護。這樣的父親形象并不高大,甚至有些許懦弱和無奈,但卻感動了觀眾。他在拯救自己的兒子,也在救贖他自己,回歸他父親的角色,挽回已經失去的親情。垂垂老矣的父母在戰爭時期互相扶持,衰老的父親為了孩子而四處奔走,傳統家庭中的親情和溫暖,在導演的細膩鏡頭下變得真實而動人。父親不再是一個暴力的符號,他變得蒼老卻飽含深情。道斯的家庭在這次磨難中團結了起來,道斯對父親的情感也漸漸地由恐懼、厭惡變成了愛和感恩。

傳統家庭的回歸不僅表現在道斯的原生家庭中,也表現在道斯和多蘿西的愛情中。道斯對護士多蘿西一見鐘情,但在還未確立婚姻關系時道斯便選擇了參軍。多蘿西并未因為這一原因而放棄和道斯的愛情,反而在道斯參軍前答應了他的求婚。面對被關進軍事監獄的道斯和道斯未能參加的婚禮,多蘿西也并未選擇放棄。她選擇了等待和援救,作為道斯的另一半而去監獄看望道斯,并且在道斯固執地堅持自己的信仰時選擇了支持和信賴。雖然道斯和多蘿西的愛情故事在電影中只是點綴,但戰爭年代的愛情和堅守更為難能可貴?,F實中,多蘿西也如電影一般堅守。道斯在戰后失去了工作能力,多蘿西主動擔負起了養家的責任,和道斯相伴到老。導演在有限的鏡頭下,塑造了多蘿西這一富有女性魅力的角色,她溫柔而堅韌,為了愛情和家庭始終如一。電影中對道斯家庭和愛情的刻畫,對道斯父母以及多蘿西這些人物的塑造表現了導演對于傳統家庭的贊揚和回歸傳統家庭的期望。

《血戰鋼鋸嶺》入圍了第89屆奧斯卡金像獎,值得一提的是,當年奧斯卡的大贏家《愛樂之城》《月光男孩》和《海邊的曼徹斯特》均探討了新型的婚姻、家庭關系?!稅蹣分恰分信越巧珵榱嗣艞墣矍?,《月光男孩》則描繪了黑人同性戀少年的掙扎和現狀,而《海邊德曼徹斯特》則刻畫了一個失去孩子的單親父親形象?!堆獞痄撲弾X》最終在89屆奧斯卡金像獎中僅獲得了兩項技術類獎項,無緣最佳影片和導演。隨著時代的發展、對個性的推崇和民權運動的再次興起,好萊塢更加注重邊緣群體和邊緣文化,主流的價值觀被當作老生常談,很難獲得電影節評委的青睞。作為虔誠天主教徒的導演,梅爾·吉布森在自己的電影中表達了對主流價值回歸的向往,但這一傳統的價值觀在藝術領域和社會領域的影響日漸衰微,得到大眾和評審的關注以及歡迎依然任重道遠。

三、“美國夢”的回歸

美國社會的主流價值有兩方面,一方面是強烈的家庭觀念,另一方面是“美國夢”。本文在前兩章已經談論過了信仰和家庭的回歸,在這一章本文將深入探討電影中重塑的“美國夢”。影片通過對道斯特定時期的轉折描寫和對“二戰”中美國軍人歌頌,生動地描繪了一個具有堅定信仰的美國式英雄的成長,表現了美國式的愛國主義精神?!盎粮裨涍@樣說過:‘美國人特別欣賞那種一馬當先帶領車隊的牛仔,那種單槍匹馬進入村莊或城鎮的牛仔。他可能甚至連一把手槍都沒有,因為他進去不是為了交火’?;粮癫┦康脑拰⒚绹幕袑€人主義的推崇表達得淋漓盡致。個人主義在好萊塢電影中也得到了充分發揮。好萊塢電影不光見證了美國的發展和歷史的進程,還延續了美國人心中的‘英雄’夢想史,所有的影片無不看到‘拯救’的主題。也正是這樣一個具備了世界終極關懷和人文教化的英雄,讓美國電影經久不衰?!弊鳛榻鼛啄晟儆械膽馉幤?,《血戰鋼鋸嶺》帶領觀眾走進了一段美國人值得驕傲的歷史時期,為觀眾造了一段英雄主義的夢。美國人為第二次世界大戰而驕傲,在美國歷史上“二戰”后的13位美國總統中,有7位參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作為正義的一方和戰勝國,第二次世界大戰確定了美國全球的霸權地位,是美國夢的完美體現。隨著當今世界格局的轉變,各方勢力的壯大,美國的霸主地位受到威脅,美國人需要一個強心劑來幫助他們回憶起輝煌的時刻,重拾心中的“美國夢”。電影在戰爭片的外衣下,隱藏著真正的美國夢的內核——對于信仰的尊重,《憲法》的至高無上,保家衛國的愛國主義精神,美國式英雄的誕生。

在《血戰鋼鋸嶺》中,信仰和戰爭的矛盾貫穿全片,推動情節的發展。面對戰爭,道斯始終固守著自己的信仰。在電影中段,信仰和戰爭的矛盾似乎完全無法調和。道斯的戰友嘲笑他懦弱,嘲笑他對于上帝的信仰,將他當作神經病,他的戰友認為戰爭中不存在宗教,他們殺死的是惡魔而不是人。在戰爭中,宗教并不能幫助他們殺死敵人。軍隊尊重道斯的宗教信仰,但無法接受他繼續參軍。信仰和戰爭,道斯必須舍棄其中一個。在法庭的審判,將信仰和戰爭的矛盾推到了高潮。

“當他們在戰場上廝殺是,我卻安坐家中是不對的。我需要去服役。我想要成為一名醫療兵,和他人一樣奔赴前線,所承擔的風險并不比任何人小。只是當其他人在奪取生命時,我在拯救生命”,道斯在法庭上解釋著自己參軍和拒絕離開軍隊的理由,卻無法讓他人信服,但接下來道斯父親的出現,為這看似不可化解的矛盾提供了一個緩和的理由——《憲法》。無論是軍事法庭的法律還是不同的宗教信仰,他們都是在《憲法》的基礎上運作,受到《憲法》的保護。道斯的父親在法庭上辯護道“我們戰爭的理由是為了保護《憲法》”,而《憲法》保護者他的兒子信仰的自由。這一刻道斯的父親,作為《憲法》的辯護者,為道斯、為他的戰友和觀眾解釋了在美國的《憲法》保護下,堅守信仰和保家衛國并不矛盾。而電影中戰爭和信仰的化解出現在最后一部分,為了保衛祖國,道斯放棄了自己在安息日的休息加入了戰斗;軍隊因為尊重道斯的信仰,在作戰前,聆聽著道斯為他們的禱告。這正是美國夢的根基,在《憲法》的保護下,在自由民主的環境下,堅守各自的立場和態度,為了國家和信仰而奮斗。隨后,道斯在戰場上奇跡般的英勇表現,殘酷的戰場上奮力拼搏的美國士兵,更進一步升華了美式英雄主義。在鋼鋸嶺戰場上狡猾的日本兵和日本軍隊儀式般的介錯場景的對比下,美國式的宗教信仰和戰爭的正義性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出來。通過對道斯這個不同尋常的戰爭英雄的描繪和對鋼鋸嶺這場戰役的真實反映,電影再次喚起了觀眾的愛國主義熱情和曾經美國的主流價值觀。

結 語

“當世界分崩離析,我將他慢慢拼回原狀”,導演借道斯之口,表達了他對于當今世界的看法。和平年代的危機是傳統價值觀以及傳統的社會結構的逐漸消解,戰爭年代的危機如果能用信仰救贖,那和平年代的危機,導演也希望可以用信仰來拯救?!堆獞痄撲弾X》是放置在戰爭背景下的時代挽歌,是對美式傳統主流價值的回望與救贖。這部電影不僅是一部優秀的戰爭電影,其獨到之處是在戰爭的包裹下,表現美國夢的精神內核——自由、平等、強大、英雄主義。電影在故事設置在戰爭背景之下,當一切規則都分崩離析,當自由和人權受到了挑戰,當戰爭開始摧毀心中的信仰時,堅守更為難能可貴,人性的崇高和信仰的力量在擁有信仰的人群中顯現出更為巨大的凝聚力。道斯信仰是宗教,士兵的信仰是軍隊,他們共同的信仰是用《憲法》來保護公民自由、平等、民主權利的美利堅合眾國。梅爾·吉布森,用這部電影帶領觀眾回望那段輝煌的歷史,號召著傳統信仰和價值的回歸。

猜你喜歡
鋼鋸多蘿西信仰
記事或悼友人(外一首)
信仰的真與執著——讀《秋瑾集》
信仰
五四時期赴法勤工儉學青年們的信仰抉擇
舊酒瓶變身小盆栽
《血戰鋼鋸嶺》的英雄主義耐人尋味
比賺錢更重要的事
鋸掃把
我是風
她生下了女強人希拉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