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山尋海

2017-11-14 04:09曾和好
綠洲 2017年6期
關鍵詞:老兵海軍新疆

曾和好

天山尋海

曾和好

一天,海軍首長收到一封來自祖國西北邊陲——新疆霍城縣兵團63團海軍老兵的來信。信中匯報了他們入疆50年的奮斗歷程,表達了關注海軍、思念老部隊老戰友的真摯情懷。海軍首長決定由我帶2名機關同志先期赴疆調查了解他們的基本情況和當前狀況。對能否完成任務真的沒有譜,心里不由直打鼓。

上世紀六十年代,北京豐臺火車站。從海軍各單位層層推薦上報,經海軍黨委研究批準的1000名退伍戰士和100名轉業干部在這里集結。乘坐一輛悶罐專列把他們輸送到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屯墾戍邊。近千名軍民敲鑼打鼓排隊在站臺歡送,海軍首長親臨現場講話動員,場面十分熱鬧壯觀。

一眨眼50年過去了,滄海桑田,時移世易。這些海軍支邊老兵在祖國邊陲情況如何,日子過得怎樣,在與新疆軍區群工部門聯系上后,他們很熱情、很支持,于是帶著海軍首長的囑托和問候,急匆匆從北京出發,一路追尋而去。

不占群眾一分田,戈壁灘上建花園

走進藍天高遠、雪山巍峨的新疆,我們經歷過的所有天空都顯得低矮。西域的萬種風情,神秘的戈壁沙漠,圣潔的昆侖天山是揮之不去的誘惑,但我們已無心欣賞這些大自然的詩意與瑰麗。在烏魯木齊了解大致情況后,我們直奔霍城、精河、奇臺和石河子等海軍支邊老兵比較集中的縣市。

給我們當向導的新疆軍區政治部維族干部木拉提,是伊寧地區的當地人。他告訴我們,海軍支邊老兵所在的團場和連隊,大多分布在塔克爾穆庫爾、古爾班通古特兩大沙漠的邊緣和遙遠的邊境線上,當時自然條件十分惡劣。我們首先來到兵團農牧4師63團所在地---與哈薩克斯坦接壤的霍城縣榆樹莊子鎮,人稱塔克爾穆庫爾荒原,哈薩克語意為“不毛之地”。然而,令我們沒有想到的是,所到之處,片片綠洲一望無際,座座樓盤耀眼亮麗,街道社區綠樹成蔭,房前屋后瓜果飄香,生態環境與人文景觀渾然一體,無法想象這里曾是沉睡千年的戈壁荒原,讓人仿佛置身于江南。

屯墾,自古即有之。中央政府對西域的屯墾,始于漢代,但多為“一代而終”。只有新中國的屯墾戰士世代駐扎在這里生根開花。在這城鄉連片、鳥語花香的繁華和富庶的背后,海軍支邊老兵們為此付出多少不為人知的艱辛與汗水!

海軍支邊老兵剛到時,這里渺無人煙,一眼望不到頭的茫茫戈壁狂風呼嘯,方圓幾里找不到一處可以隱藏的地方。老兵汪崇財老人說,他是帶著懷孕6個月的妻子一同來到63團,來時一無所有,記得只發了一把鐵鍬,風沙刮得人睜不開眼,一家人在地上挖了個坑,上面覆上蘆葦糊上泥巴,就在這樣的“地窩子”里安了家。張壽南老人住在“地窩子”里時,晚上下大雨,“地窩子”塌了,把他埋在了里邊,是戰友們把他從土堆里扒了出來,撿回一條命。他們就是在這種艱難生存條件下白手起家的,連開墾工具都不夠用。他們壘爐灶,揀廢鐵,自制坎土曼、鋤頭、鐮刀、土犁等農具。吃煮炒的麥粒和玉米,長期吃不上蔬菜和肉,以鹽水和辣子面當菜。沒有耕畜,就人拉肩扛,用坎土曼開荒。

108團駐扎在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延伸的沼澤地帶,開荒時要踩著齊腿深的爛泥,挖蘆葦,刨芨芨草和雜樹根,隨時都有被蛇咬的危險。晚上回營做飯,火燎煙熏,夏天太陽曬得沙漠燙腳烤臉,清晨黃昏蚊蟲爬滿身痛癢難忍。

“幸福農場不幸福,東風農場刮西風,高爾基農場不高級”,更有一些連隊農場,把青山碧水、耕地沃野讓給人民,他們匯成一條條藍色洪流,沿荒蕪的漫長邊境線一字排開,以排山倒海之勢,開始了征服荒原的壯闊進軍。他們在沙丘灘頭,在風口水尾,排鹽治堿,植草種樹,運土造田,修渠鋪路,人拉肩扛,扁擔壓斷,肩膀壓腫。歷經千辛萬苦,終于在茫茫戈壁荒漠上建成了一個個田陌連片、渠系縱橫、林帶成網、道路暢通的綠洲生態經濟網絡。

62團苗春仁老人說,一個團場的占地面積大約70多平方公里,是他們用手指頭一點一點把堿塊摳出去,是穿爛了上百套軍便服,磨破了幾百雙鞋,才把這些土坷垃變成了能種莊稼的良田。他們當年修建的近70公里的水渠現在仍在使用。他們先后參與了數條河渠和好幾座水庫的開挖修建,天山雪水年年流經花樹成蔭的河渠,匯入碧波蕩漾的水庫,灌溉著天山南北的萬頃綠洲,滋潤著各民族的多彩家園。

海軍支邊老兵就這樣長年奮戰在拓荒一線,他們和其他軍墾戰士一起,披荊斬棘,破繭成蝶,硬是用血肉之軀在荒蕪人煙的大漠和危險的邊境線上開墾出前所未有的雄闊布局。據有關資料顯示,如今,新疆每三畝半耕地中就有一畝是兵團人開墾的。兵團已經成為全國重要的糧棉油和畜產品生產基地,并以豪邁的氣概使沙漠后退了70公里,聯合國糧農組織稱其為創造了世界開發史上人進沙退的奇跡。

座談會上,許多老同志憶起住地窩子、啃草根咸菜、喝黑泥湯水的日子,都異口同聲地道:“我們不來誰來、我們不干誰干”、“活著干、死了算”。這種充滿大無畏的斗志和革命加拼命氣概的話語,至今仍然擲地有聲。

離大海最遠的“老?!?,最聽黨的話

這次,我們專程到了與哈薩克斯坦僅一河之隔的一邊防農場。當年連綿的沙丘種滿了紅柳和胡楊,當年的堿灘和蘆葦湖已被成片成片的莊稼所取代。正值盛夏,簇簇紅柳吐蕊揚花,粉紅鮮亮。粗壯高大的胡楊樹冠寬闊,枝繁葉茂,它們與紅柳相互映襯,造就一幅絕美沙漠風景。陪同的農牧四師民政局王國峰局長告訴我們:“紅柳和胡楊是新疆頑強生命的象征,它們能在條件極度惡劣的條件下成長。這些屯墾戍邊的海軍支邊老兵就是根植在邊陲的紅柳和胡楊。當地人們親切地稱他們為‘老?!??!?/p>

“老?!?,多么富有創意的稱謂??刹皇敲?,這些海軍老兵就像紅柳和胡楊一樣,固流沙、鎖狂龍,任你沙暴肆虐,遮天蔽日,依然不屈不撓,笑傲蒼穹。

這批支邊老兵入疆時,戰士大多超期服役,5至10年軍齡不等;干部以營連職為主,服役時間至少8年以上,絕大多數分到開墾拓荒的第一線,少數當了教員和技術員。他們在各條戰線上干得很出色,近三分之二的戰士提了干,擔任過連長、指導員和團場機關領導的為數不少。他們結成了一個充滿革命浪漫主義的特殊群體,深深地扎根在邊疆的土地,默默地為荒原增彩添綠。即使在今天,他們仍然無怨無悔,即便是退休也不曾離開。

83團鐘華祥老人,在講起他50年前進疆的感受時,依然那樣激動:“我們坐悶罐車,轉卡車,唱啊跳啊,四周是茫茫的原野和戈壁,看不到路和路的盡頭,我們的感覺,我像在朝著太陽升起的地方走去,那里充滿著金色的希望?!?/p>

62團姜煥東老人來自北海艦隊后勤部汽車連,他說,當聽到選調官兵去新疆支邊的消息后,大家爭先恐后、踴躍報名,生怕去不成。當年他們有句口號,寧做翱翔太空的雄鷹,不做窩邊尋食的燕雀。

83團金繼存老人的老伴,還拿出了她前不久寫在日記本的詩歌:祖國讓我守邊陲,幾經滄??嘀袨?,待到回首望故里,已是兩鬢白發人。當我們問這位畢業于遼寧朝陽師范學校的中專生,當年陪同老金一起入疆是否有過后悔和懊惱時,她以東北人的直爽告訴我們:“懊惱但不后悔,懊惱的是自踏進新疆這塊土地就再也沒有離開過,對父母沒有盡到孝道;不后悔,是因為這里的一草一木都是我們親手種出來的,有創業的成就感,我們用實際行動證明,青春年華沒有虛度,入黨誓言沒有違背?!?/p>

在所到的6個團場,每一名老兵都有著鐘華祥、姜煥東、金繼存老人一樣的理想和信念。無論是在萬里海疆為祖國站崗放哨,還是一路凱歌進疆屯墾戍邊,他們堅決服從祖國和人民的需要,堅決聽從黨的召喚。從毛頭小伙到白發蒼蒼,他們哪里艱苦哪里去,哪里需要哪安家,用一生的忠誠和執著踐行著對黨的諾言。

漫步在62團的展覽館,榮譽室里一面面錦旗、一件件戰果,一個個故事,將他們的過去與現在,拼搏與奮斗,一幕幕地展現在我們眼前。引起我們特別注意的,是他們當年在工地勞作的一幅幅照片,盡管使用的都是笨拙的簡陋工具,看到的都是盛大的勞動場面,但他們一個個臉上都蕩漾著開心的笑意,我們仿佛聽到了粗獷的勞動號子震天動地。那種敢教日月換新天的豪情壯志和身在苦中不覺苦,以苦為榮、以苦為樂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深深地感染著我們。

種地就是站崗,放牧就是放哨

時窮節乃現,時勢造英雄。新疆地處祖國邊陲,為國戍邊,維護祖國的統一和安寧是新疆工作永恒的主題。由于當時中蘇關系緊張,邊境爭執沖突不斷,1962年曾發生數萬邊民外逃事件。兩年后集體來支邊的海軍老兵,不但要執行代耕、代牧、代管的生產建設任務,還要承擔勸阻邊民外逃、維護地方治安和邊境巡邏警戒等重任。他們把挑戰當作報效祖國的機遇,一手拿槍一手拿鎬,鋼澆鐵鑄般堅守在那里,發展經濟和鎮守邊關兩大使命一肩挑,成為“不穿軍裝、不拿軍餉、永不轉業”的特殊部隊。

62團楊兆真老人說,“種地就是站崗,放牧就是巡邏”,大家平戰結合,勞武一致,長期駐守,無需換防。110團田振寶老人說,在邊境線上組建的邊境農場,是民對軍的斗爭,即使是難以改造的裸石禿嶺也要堅守,因為種的是“軍事田”、放的是“政治牧”。面對“天天有敵情、月月有特情、年年有災情”,他們苦練應付突發事件的各種戰法,形成了“一線封、二線堵、三線卡”的戰斗格局,有效地配合邊防部隊實施邊境管控。由于有他們在邊防線上巡邏和從事生產,有地形熟、情況熟的優勢,可以把突發事件遏制在萌芽狀態。既鞏固了祖國西北邊防,同時還減輕國家的國防負擔。

宋代政治家王安石說:“世之奇偉、瑰麗,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庇捎诒∪醯臍v史基礎,艱難的生態環境,一些在邊境線上建立的農牧場,其困境難以想象。有的就在大風口,冬天遇上極端天氣,會有大批牲畜被凍死。這里不能養綿羊只能養山羊,因為山羊能爬山。這里的水很硬,燒開了壺底留有一層白色殘渣。這里一年四季只有白菜土豆和很少的胡蘿卜。這里的貧困在天不在人,其實也不適合人類生存,但海軍老兵堅守了幾十年,堅守著清貧和孤寂,堅守著神圣的責任。一位外來民工目睹這里的嚴酷環境和艱苦條件,感慨地說:“你們這兒就像老革命根據地!”

一代人有一代的責任,一代人有一代的擔當??v觀新疆歷史,從來就不乏這樣的英雄豪杰。從張騫鑿通西域,到班超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從唐代豪情萬丈,領風氣之先的邊塞詩人,到清代各族人民共同抵御阿古柏侵略……一部新疆地方史,就是一曲生生不息、綿延數千年的英雄贊歌。他們不僅給戈壁大漠帶來了勃勃生機,也帶來了牢不可破的穩固邊防。海軍支邊老兵也坦言,他們也思念溫暖的家鄉和親人,渴望回老家過上“幾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的小日子,駐守在天蒼蒼野茫茫的大戈壁,哪年哪月是個頭???他們有的也哭過罵過鬧過,但揩干眼淚之后,還是義無反顧地留下了,一留就是一輩子、幾輩子。

交談中,海軍支邊老兵反復強調三個觀點:一是個人有再多委屈,也要事業第一、工作第一;二是大家捆在一起就是一個集體,誰也不能給海軍抹黑;三是雖說大家水平不高,但團結起來就力大無比。這些話,簡練不簡單,樸素卻深刻。

新疆是我家,穩定靠大家

新疆維穩是頭等大事。無論是20世紀六七十年代反對民族分裂主義的斗爭中,還是在20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打擊暴力恐怖活動和反滲透上,海軍支邊老兵和其他兵團人一起,總是站在反分裂斗爭的最前沿。幾十年來,他們利用與當地村民熟悉的特點,時刻關注周邊的民情社情敵情,積極傳播黨中央的聲音,團結鼓舞周邊各族群眾,多次挫敗極端勢力的挑撥離間和尋釁滋事,贏得各族群眾的愛戴。

1997年2月5日,伊寧市發生打砸搶騷亂事件。62團和63團尚未退休的海軍支邊老兵主動請纓,他們和其他軍墾戰士一起組成民兵應急營,承擔了三分之一的城區、41條街巷,約12平方公里地域的巡邏、搜捕看押罪犯以及后期公審大會警戒任務,用實際行動換來邊境的穩定與安寧。

在參加座談的近百名老兵中,有30%的老兵把自己的兒子送到駐疆部隊當兵,參加維穩工作。兵團汽車二團孟憲增老人有4個兒子,先后都送到了部隊,他對兒輩說,新疆是幾代軍民一點一點建設起來的,不能讓壞人把老一輩的心血給毀了。83團宋風晉老人有2個兒子、2個女兒,孫子、孫女都在內地上大學,他每次打電話都叮囑他們,學成之后要回疆工作,維護新疆的力量強大了,那些壞分子就不敢鬧事。

新疆是多民族聚居地,海軍支邊老兵自入疆起,就把增強民族團結、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作為一項重要的政治任務來完成。這批支邊老兵,入疆前都是海軍各單位的骨干和班長,政治覺悟高,思想素質好,110團田振寶老人在部隊服役八年,立三等功4次。他們經常利用田間地頭和休息間隙,為后來的軍墾戰士講解黨的民族宗教政策,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

他們長年堅持為駐地群眾做好事、辦實事。比如,六十年代響應上級號召為地方農村建設好條田、好渠道、好林帶、好道路、好居民點的“五好”新農村。八十年代為地方培訓技術員,無償地向各族群眾傳授生產技術和經驗。與此同時,還承擔了支援內地工作,并主動申請執行一定的援外任務。汽車二團李成山老人回憶起1968年帶領車隊參加巴基斯坦喀喇昆侖公路援建的事十分感慨,那一次他們克服雪崩、高山反應和缺氧的困難,一干就是半年多,在巴基斯坦修建了200多公里的公路,有44名兵團援外人員犧牲在施工工地。

62團王文傳老人認為,在新疆我們要多做促進團結的好事,做不了大事就做小事,干不了重要工作就做簡單的事情。他退休后,義務幫助連隊和周圍村民收發報紙和郵件堅持了10年,直到腿走不動路才回到團場休養。該團韓德懷老人在農場退休后,利用自己在部隊當過37式高炮射手的優勢,堅持為當地政府和群眾當人工降雨高炮射手達8年之久。

海軍老兵為了邊陲的安寧和民族的團結付出了畢生辛勞。在那里不僅奉獻的是自己的智慧、忠誠,自己的感情、健康,甚至是生命?!矮I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每一個名字,都有一段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每一個家庭,都有一曲蕩氣回腸的愛疆壯歌。他們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忍耐、特別能奉獻的生動事跡,穿越時空,跨越地域,是海軍又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離開海軍行列,不失水兵本色

這次入疆尋找海軍老兵,我們走一路,感動一路,也受教育一路??梢哉f,是一次銘記在心的精神洗禮。而那些見到我們激動得滿眼淚花的老兵,在講述屯墾戍邊的故事時卻很淡定和平靜,不愛多表功,不愿多講自己。他們在建設和保衛邊疆的平凡崗位上涌現出的許多可歌可泣的人物和事跡也鮮為人知。

分配到新疆建設兵團屯墾戍邊的1100名海軍官兵,已查證到765名同志的下落。這批老兵中,三分之一已去世,目前仍有三分之一左右留在原團場休養,年齡最小的71歲,最大的85歲。他們經歷過艱苦歲月的磨難,對現在的生活隨遇而安、知足常樂。他們對黨很感恩,對部隊很懷念,對海軍很關注。期盼趁現在還能走得動想去老部隊走一走看一看,希望海軍不要忘記他們,在他們的有生之年能再次見到海軍首長,有的想把孫子孫女送到海軍當兵。

他們選擇新疆,用50年的大愛和堅守在邊疆大地書寫下絢麗燦爛的事業。他們在茫茫大漠不提條件、不講價錢、不懼困難,以重整河山、人進沙退的豪邁告訴世人:離開戰斗連隊,不離戰斗崗位;摘下領花肩章,思想不解除武裝;離開海軍行列,不失水兵本色。雖然離開海軍已經五十年,如今退休也十多年,但情懷不變,本色不改,風骨依然,并以此影響和教育著他們的一代又一代。

我們一見面,一如久別的親人重相逢,拉著手不愿放,知心的話兒說不完。好幾個團場的老兵重復的都是這么幾句話:“聽說海軍派人來看我們,我昨天晚上都沒睡著覺。這一別就是半個世紀,我們都老嘍,可對海軍的情分依舊??!”

在63團,荊學增老人的話更具代表性。他眼含熱淚地說:“當年海軍首長批準我們奔赴新疆安營扎寨,在這里開荒造田,五十年來,我們從來就沒有忘記首長的囑托,我們在邊陲安了家,落了戶,子子孫孫也都留在新疆,從來就沒有離開過。今天,終于見到了‘娘家人’,我的心情特別激動,有好多話要對你們講,可又不知從何說起??傊痪湓?,回去請向海軍首長報告,當年首長的囑托,我們都做到了啦!”他的一席話,把在場的人眼圈都說紅了。

在63團的沙林廣場和老兵照完相,步履蹣跚的老兵們久久不愿離去,站在第一排的王延民老人大聲說:“我們還是一起唱首海軍的歌吧!”接著,老兵們扯開蒼老而嘶啞的歌喉,唱起那支《人民海軍向前進》,歌聲中,老人們淚水縱橫,圍觀者無不動容……

再見、老兵;

老兵、再見。

我們一定盡快再來看望你們!

責任編輯 劉永濤

猜你喜歡
老兵海軍新疆
老兵
流離失所老兵的“天使”
老兵
機械能守恒定律的應用
海軍協議1
新疆多怪
新疆對外開放山峰
新疆對外開放一類口岸
新疆小巴郎
老兵的心愿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