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戲曲傳承發展亟待提升表演創造力

2017-11-14 07:27
中國戲劇年鑒 2017年0期
關鍵詞:前人領悟戲曲

崔 偉

戲曲藝術面臨著傳承與發展兩大任務,傳承是基礎,發展是目的。結合當下戲曲藝術的現狀,要做到“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最為重要和迫切的是要提升演員隊伍的創造力!

戲曲藝術的獨特性決定了其表演藝術的創造力具有不同于其他表演形式的鮮明特性與獨特規律。這種獨特性源于戲曲作為一種有著上千年悠久歷史和完整獨特的表演美學體系的古典表演形態以及其對繼承者提出的不可逾越和違背的特有美學原則和完備表演體系。但同時,戲曲除了具有風格各異的藝術風范和深淺不同傳統積淀外,同樣面臨著滿足吸引當代觀眾的現實課題。當代戲曲觀眾群體是一個非常獨特、復雜和現實的欣賞群落。獨特表現為他們對傳統戲曲的深情迷戀和藝術取向極為固定,因此在欣賞標準和趣味上,必然以傳統審美原則和對前輩大師的創造精華作為最基本的審美目的;復雜表現為他們在對流派、行當和前輩表演風格的認同也呈現出不同的趣味,因此也必然形成口味差異的審美標準;現實表現為當代的許多戲曲觀眾盡管是傳統文化的熱情擁躉,但藝術趣味在鎖定傳統審美的同時,其生活環境和美學修養又絕不是一成不變的,特別是青年觀眾,生活在社會、文化、科學日新月異的當代,古典藝術審美標準自然會呈現出尊古而不泥古,求精而不棄新的成熟感。

當代的戲曲藝術家不僅面臨新的文化環境,而且面對新的戲曲欣賞群體,因此不能僅一味循規蹈矩而不深入思考并準確把握戲曲創造的獨特性、規律性。完成戲曲表演藝術的創造性,需樹立以下幾方面的自覺:

優質繼承是表演創造的基礎。

戲曲的古典傳統性決定了戲曲藝術家的發展和創造必須從繼承起步。這個規律是由戲曲表演繼承成法特點和表演手段、劇目呈現的模范傳承特性決定的。因此,對傳統的掌握繼承是每一個戲曲演員所必須下的苦功夫,硬課題。歷史更證明了這一點:優秀演員與平庸演員的重要區別,很重要地在于學習階段的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即學習所花的心血和下的功夫。不能設想,一個傳統基礎不扎實的人,能夠在繼承上得心應手,更不可設想在創造上能扎扎實實,如魚得水,點石成金了。

從古到今,刻苦者不乏,但并非所有刻苦學習者都能終成大器。傳承的效果重要在優質,如果僅是前人的東西一成不變地予以死學,那么“學”“承”就不會“活”,傳承就失去了活力與目標,藝還是前人的,傳承就停留在了止步不前,演員的創造價值和藝術的發揚光大就不能最終實現。當代京劇名家尚長榮結合自身的經驗總結出的學習傳統必須要“死學活用”的心得可謂深刻、精辟!

深刻領悟是表演創造的動能。

考察戲曲歷代名家的成功,擅長在學習中領悟前人的創造精華,在繼承中深刻總結前人創造規律,感悟掌握戲曲特有的美學法則是他們終成大家的共同成功訣竅。戲曲藝術家的成功伴隨刻苦學習的必然離不開深刻領悟,如果說刻苦是肉體的磨礪,那么領悟思考則是決定和成就一位演員能否更大發展,成功創造的精神升華與優秀藝術思維方式的錘煉。這一道理京劇大師蓋叫天在他的談藝錄中曾深刻總結了領悟在學習中的重要性,并形象地概括為“生出心明火,點燃智慧燈”。

實踐證明,沒有一個成功的表演大家不有著超常的領悟本領,并把領悟的能力與習慣自覺貫穿到學習和日后創造的藝術經歷中。這種領悟盡管有著不同的階段和對象,早期是對傳統的領悟,成名后是對更廣泛的藝術和社會的自覺思考與分辨,但從表演創造的規律上講,領悟習慣和能力的高下無疑決定了演員創造能力的高下與創造成果的大小。

化人為己是表演創造的起步。

中國戲曲藝術的創造規律盡管博大精深,自成體系,但考察歷代優秀戲曲藝術家的成功經驗又一目了然:那就是無一不是善于在優質繼承基礎上,能夠化人為己,化古為今,化“死”為活。就像京劇大師程硯秋總結的那樣,戲曲學習“‘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必須四角見方才是‘方’,沒有棱角才是‘圓’,這就是‘方’和 ‘圓’的規矩”。對程大師的話,我們可以這樣理解,“方”就是學習的初級階段對傳統法則、手法、規矩的刻苦鉆研與扎實掌握,“圓”則是在學習前人基礎上結合自己理解領會,特別是結合自己藝術條件與創造需求,進行的符合自己的“化用”,是屬于無中生有,符合法度的“創造”。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前輩大家的“化人為己”需要的不僅是勇氣,更需要智慧;具備的不但是敢于,更是善于!因為,他們“化”的前提是虔誠地精研透前人的創造,思考透自己的特點,理解透藝術的法則,領會透時代和觀眾的需求,然后才會循序漸進,由“學”到“化”,由人到己。因此他們的“化”,也才是實實在在的藝術創造,并最終達到由蛹化蝶的自成一家。

循序漸進是表演創造的內功。

急于求成是當代人的通病,更是戲曲界多年來普遍存在的浮躁現象,是干擾和阻礙戲曲藝術創造的大敵。

真正的藝術大家盡管無一不是對藝術發展做出大貢獻的開創者,但更是兢兢業業,踏踏實實,不懈探索,日積月累的實踐家。他們最后的成就體現出的巨大創造性和對戲曲藝術的推動力極為卓偉,但其走向輝煌的成功之路則是漫長、平凡,甚至是曲折、艱難,都是終其一生的奮斗與實踐。

今天我們就更需要在創造追求中樹立扎扎實實,循序漸進的創造觀。以梅蘭芳大師為例,盡管他的創造成果是舉世無雙的,其才力貢獻也是天才性的,但考察他的一生藝術經歷,體現出了一步一個腳印的扎實前行,以及不斷調整反省的思考歷程。遺憾的是,今天許多演員只看到了前輩創造大師的結果,而缺乏對其走向創造成功的艱難過程的了解,于是認為表演創造的成功只是一戲甚至一獎就能成就的追求。這樣必然會導致浮躁的功利心,使本應潛心博取的藝術創造過程變得缺乏堅實的基礎和牢固的根基。

自成一格是表演創造的目的。

翻開任何一部劇種史,其薪火旺盛的基礎總是奠定在一個個創造大家以及他們不斷創造出的生動精美的藝術風格和流派基礎上的。努力追求在傳承前人優秀傳統上通過繼承發展,最終創造出新的藝術風格是任何一個有作為的藝術家理應奉獻給劇種的光榮責任和對藝術最寶貴的貢獻。

自成一格應是通過刻苦學習、深刻領悟、扎實努力,潛心創造,既遵從劇種風格,又煥發時代精神和符合當代觀眾審美需求,并且受到業內外廣泛認可的水到渠成。應看到,戲曲和戲曲藝術家自成一格的創造,比其他當代表演藝術形式更艱巨和艱難,其猶如帶著枷鎖跳舞,逾法而又須守法,尊古而又要出新,的確是非常不容易的創造努力與艱辛過程。

這種戲曲表演創造的獨特性,決定了戲曲藝術家不但要付出異于常態的藝術創造的辛勤汗水與心志,還要承擔著觀眾特別是深諳傳統的老觀眾及業界前輩同行對演員創造成果的臧否,從業者既需要面臨更多心理和情感的壓力,還要具備超常的傾聽意見的承受力和分辨吸收意見的甄別力。勇于傾聽又能從善如流,這是戲曲表演創造中非常獨特與重要的特性。

激活當代戲曲表演藝術家的創造力,創造出屬于我們時代越來越多的藝術精品和表演貢獻,甚至創造出新的流派,才能使傳統葆有活力,才算做到“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p>

猜你喜歡
前人領悟戲曲
《戲曲研究》稿約
戲曲從哪里來
《廣西戲曲》
致寢前人語
多么痛的領悟
打漁人
趣味古文
歌劇要向戲曲學習
領悟數學思想 做好期中復習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