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寧海平調發展現狀調查

2017-11-14 07:27黃文杰
中國戲劇年鑒 2017年0期
關鍵詞:寧海劇目劇團

黃文杰

浙東是南戲的發源地,余姚腔的搖籃,戲曲種類因源而盛。寧海平調是首批入選國家級口頭非物質基礎文化遺產的項目,已有四百余年歷史,屬于新昌調腔的分支,為浙江高腔體系中一個重要支派,也是浙東最具代表性的戲曲藝術之一。

一、寧海平調的歷史起源

寧海位于浙江東部沿海,境內多崇山峻嶺,間有小平原,東南部為淺海灘涂。寧海平調約起于明末清初,從寧海東南部三門灣一帶一些藝人挑著米籮唱“賀彩詞”開始,逐漸完善為一個劇種。寧海平調聲腔源于鄰縣新昌調腔的“山坑班”。新昌調腔,又名新昌高腔,為明代余姚腔的遺音;山坑,山崖義,山坑班即指演出以山村為主。晚清時期,寧波城中京戲(皮簧)和地方小戲(灘簧)勃興,甬昆“五公座”即老鳳臺、老緒元等五大戲班為了生存,離開寧波城,走向農村。為了適應農(漁)村觀眾,甬昆進行改革,與平調“山坑班”長期合班演出,在寧??h城先后成立潘紫云班、老聚元、新翔元、寧舞臺四家戲班,贏得市場。由此,新昌調腔與昆曲一俗一雅兩種戲曲在寧海獨特地理與人文環境發生中和,產生了寧海平調這一新的戲曲樣式,所謂“昆曲笛子,調腔鑼鼓,做工考究,話音帶土”。

寧海平調劇目擴容、曲牌體系形成均在這一時期。平調形成后,發展迅速;鼎盛時期,民間班子多達30余個,并走出三門灣、象山港,演出幾乎遍及浙東南山村海島,在三門、象山、黃巖、寧波等都有寧海平調班社。演出劇目有來自新昌調腔的,如《游龍傳》《仁義緣》等,有來自甬昆的如《黃金印》《忠岳傳》,但主體為平調自身劇目,有《小金錢》《金牛嶺》《義冤報》《天門陣》《御筆樓》等一百多出,常演劇目有“前十八”、“后十八”之稱。辛亥革命前后五十余年,寧海平調隨地方商人還走進了紹興、舟山、上海,以及杭嘉湖一帶城市。受其它劇種影響,劇目與唱腔再次得以豐富,受到了梅蘭芳等戲劇名人的贊譽。從抗日戰爭到解放前期,因戰亂影響,演出環境遭受嚴重破壞,戲班解散,一度停演。

二、寧海平調的藝術特色

寧海平調在音樂、表演、文學等方面,呈現出迥異于其他劇種的獨特個性,為寧海百姓所喜愛。

(一)曲牌特點

嚴格地說,平調音樂體制屬于用板腔原理根據曲牌辭格新創出來,存在“體異曲同”“體同曲異”,以及“一牌多腔”“死格活唱,萬唱不一”等“同宗性繁衍”現象,是晚清時傳統曲牌體瓦解的縮影和變異,例如[點絳唇]這一曲牌,在平調中可以用昆曲唱,也可以用調腔唱。曲牌有三百余支,現尚保留有100余首,常用的有44首。風格多樣,可分為五大類,一是粗獷奔放,如〔山坡羊〕、〔新水令〕等;二是婉約抒情,如〔一江風〕、〔錦堂月〕等;三是怨恨悲苦,如〔一枝花〕、〔小桃紅〕等;四是輕快喜悅,如〔鎖南枝〕、〔桂枝香〕等;五是行走敘事,如〔混江龍〕、〔風入松〕等。原始昆曲、調腔曲牌及平調曲牌等不同來源、不同性質形態曲牌共存,極具地方特色。

(二)樂器伴奏

樂器伴奏形式是“不托管樂,以鼓擊節,一唱眾和”。以大鑼、大鼓、大鈸、大喇叭、小鑼“四大一小”為主,顯現出平調粗獷、豪放特質。另有單皮鼓和嗩吶。嗩吶是唯一管樂器,專設“正吹”與“副吹”,用以表現較為準確的音階,又為各曲牌之間的連接起引導作用,以及為演員上、下場、大幅度動作和更換地位等渲染氣氛。鼓師為平調戲班靈魂,平調大鼓的打法,錘、拳,乃至手腳并用,素有“平調的鼓,霹靂的火”之說。其中,以拳代槌,叉開五指能迅速打擊出不同音色的鼓點堪為絕技,是平調獨一無二的音樂風格。到上世紀60年代,寧海平調劇團成立后,伴奏增添了板胡、二胡、三弦和笛等樂器,減少小鑼使用,以管弦樂過門等。

(三)行當與唱腔

角色行當分“三花”“五白”“六旦”,即大花、二花、小花,老生、正生、副末、小生、外末,正旦、老旦、小旦、彩旦、刀馬旦、閨門旦。舊時還有“上四柱”和“下四柱”之分?!吧纤闹睘樾∩?、花旦、正生、大花;“下四柱”為小丑、二丑、正旦、外末。傳統劇目以生旦為主,小丑也常挑大梁。一個演員往往兼演多種行當,如藝人周明禮、鄔學熊,既能演旦、生、末,又能演凈、丑、外。唱腔上,一般老生發音較高亢豁亮,多用鼻音;小生較剛健有力,多用假嗓;凈角較粗獷雄壯,聲帶振幅大。演員一人在前臺唱,后場眾人幫唱,幫腔有混幫、清幫、全句幫、片斷幫、一字幫等多種形式。遇到較長拖腔時,往往會根據字韻,將句末一字割裂開來,按其音韻行腔,鑼鼓助節,不托管弦。白口除小丑用蘇白外,以寧海官話為準,聲音洪亮,鏗鏘動聽。

(四)表演特點

寧海平調較多保留了古代南戲風格。演出劇目多歷史戲、家庭倫理戲,武戲內容較多。表演形式注重大起大落,寓細膩于粗獷之中。寧海平調做功別具一格,比如各類角色行路就分“雀步”、“龜步”與“鶴步”。后發展出表演絕活,特別是《小金錢》中的“耍牙”、“抱瓶滑雪”、“一馬雙鞍”,《賣菜吐紅》中的“吃粥”,高臺“打瞌睡”等。這些絕活在塑造人物形象,刻畫特定環境下的人物心理,起到了絕妙效果,廣受贊譽。尤其是獨角龍的耍牙,屬于“變口”技藝,相傳為楊景岳創于1868年,相繼由劉興官、葉全民、王萬里、蔣海東、王春鴦、薛巧萍等繼承與發揚,至今已歷6代。其中王萬里耍牙將傳統的六顆獠牙發展到八顆,王春鴦又發展到十顆。演員口含十顆野豬獠牙,以強烈夸張、變化多端的藝術表現,塑造殘暴兇惡的人物形象,淫邪時快速彈吐,陰險時上下左右歙動,狂暴時刺出鼻孔,得意時咬牙“格格”作響,并能口含兩獠牙又唱又念,為寧海平調所獨有。在2011年首屆全國絕技藝術大賽中,耍牙摘得中國民間文藝最高獎“山花獎”。

三、寧海平調的現狀研究

(一)寧海平調現狀

1957年,在寧??h文化部門扶持下,由老藝人楊先達、葛時煙等13人組成平調演出隊,恢復演出,并陸續招收青少年學員。1961年,改稱寧海平調劇團,在老藝人的口授下,記錄平調唱腔,整理出傳統劇83本,創作《王錫桐起義》《銀瓶仙子》等新編歷史劇,并移植改編《紅燈傳》《沙家浜》等諸多革命題材戲曲?!拔母铩逼陂g,平調劇團解散,1978年復建。1979年,招收23名學員,為“繼”字輩演員。傳統劇目復排后曾一度火爆,如《王錫桐》一劇,在寧??h及鄰縣共演出400多場次。1983年,市場驟然變遷,寧海平調停演,平調劇團改為越劇團,演員改唱越劇。平調進入發展遲滯、處境窘迫階段。1991年,一批熱愛鄉土文化的老同志發起成立了平調研究會,募集資金,培養平調新人。2006年,平調列入國家非遺;2011年,成立寧海平調藝術傳承中心;2013年,新招17名學員,組成傳承班?,F已復排的劇目有《金蓮斬蛟》《白雀寺》等。

寧??h現有平調劇團有2個,寧海平調藝術傳承中心為國有劇團,繁藝平調越劇團為民營劇團,但這兩個劇團現仍以越劇演出為主;有越劇團5個,均為民營劇團,這些劇團除蕾蕾越劇團很少能演平調。

(二)現狀分析

寧海平調發展歷史波折,與文化生態環境的變遷密切相關。一是傳統演劇方式遭到破壞。寧海被稱為“中國古戲臺之鄉”,境內曾有古戲臺600多座,現保存有120座,其中崇興廟古戲臺等10座古戲臺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清光緒《寧??h志》記載,舊時“元宵燔桑柴,謂之燂址界,市廟里坊張燈結彩,敬神演劇至二十乃止”。因寧海民俗深受儒教影響,歷史上多忠臣志士,如被稱為“讀書人的種子”明代大儒方孝孺等。當地人民對演繹傳統倫理道德、忠奸分明、懲惡揚善的戲曲非常喜愛。再之,靠近宗教圣地天臺山,古來民間佛教、道家思想濃厚,宗教場所自古以來向民眾敞開,僧道們大多以文娛形式來傳經播道。由此,過去無論宗祠祭祀、鄉紳喜慶宴會,還是廟會酬神等民間儀式,雅俗共賞的平調以民俗文化主流的姿態進入并牢牢占據著寧海城鎮村落的精神空間。但這種演劇方式已隨著時代變革而瓦解,寧海平調必須尋找新的文化空間。

二是時代審美取向的變化。改革開放以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對文化產品有更廣泛和更高質量的要求,審美趨向于現代化、多樣化,追求新奇性、獨創性、娛樂性,戲曲不再是藝術生活的主流。這對于在小農經濟土壤中孕育而成的平調形成挑戰,平調如果還是一副老面孔,一種老腔調,與新的文化生態環境格格不入,只可能被擠到文化市場的邊緣。同時,寧海百姓的戲曲審美趣味也發生改變,相比較粗獷高亢的風格,寧海百姓更喜歡溫婉多情的戲曲作品。從調查來看,民間越劇團各劇團演出一般年均在400場以上,營業收入200萬以上。寧海平調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都面臨一場洗禮與革新。

四、寧海平調的活態保護與傳承

作為傳統戲曲之鄉,寧海戲曲文化氛圍良好。寧海平調獲得生命活力的關鍵在從新的文化土壤中吸取新的養分,能夠適應文化生態環境的變化而更新發展。平調的保護,重點在保護劇團劇種,不僅是技術層面上的保護,也是文化形態的重構,最終以“出人、出戲、出效益”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活態傳承。

(一)傳統劇本的保護與更新

寧海平調大體限于浙東,屬于民間小劇種,文人參與較少,客觀上造成傳統劇本質量不高;再者流傳劇目絕大多數是表現古人生活的劇目,負載忠孝節義倫理題材,宣揚揚善抑惡道德理念,缺少反映現代生活劇目。寧海平調一方面要尊重傳統、研究傳統、繼承傳統,挖掘和整理體現寧海剛健民風的傳統劇目,保持劇種的風格、個性及美學內涵,增進地域文化認同感;另一方面,必須融會貫通,在包容創新、兼收并蓄中發展自身。當下最為迫切的是提升劇本的文學性,組建精英創作班子,新編古代戲,讓老樹開新花,創編與現代居民生活息息相關的典型故事,抓住當下市民大眾的目光?!督鹕彅仳浴犯木幊晒?,在于既突出傳統耍牙等三大絕技,又切合地域重女的習俗,表現剛烈與智慧的浙東女子,融入合乎現代觀眾觀念的愛情故事,同時在人物形象塑造、思想深度、語言提煉上都有了顯著提升。

(二)戲曲審美的傳承與提升

戲曲的審美機制是一個開放的系統,為了保持與不同時代觀眾的緊密聯系,必須通過反饋來調整同變化著的觀眾審美心理的差距,充實平調藝術本體特質。首先,在唱腔和音樂上要有所突破。寧海平調源于新昌調腔山坑班,又受高山地形等影響,唱腔高亢激昂,聽者血氣動蕩,欠缺是旋律的優美感不足,表現柔和、纏綿之愛情乏力。寧海平調要擴大觀眾群體、增大劇種影響力,必須刪去那些不符合審美、不科學的唱腔,改變單一的大鑼大鼓大喇叭形式,加入優美、細膩的因素,適當吸收一些板腔體中靈活多變、有時代氣息,讓人聽著能耳目一新的音樂元素。第二,要規范地方官話。因為歷史原因,演員越劇、平調兼唱,造成嵊州語音與寧海語音混淆,容易唱錯詞、唱錯調,影響平調演出質量。要從韻白、口白咬字入手,將寧海的地方官話規范化,使各地觀眾聽得懂,使更多的人聽懂平調、了解平調,感受寧海語言之美。第三,要堅持男女合演、崇尚武戲的藝術風格。寧海平調在新學員培訓中,前兩年學習越劇,后兩年學習平調;同時學習京劇、紹劇,打下武戲基礎。這有利于廣納博采,培養文武兼備的人才,在堅持劇種本體基礎上擴大劇種表演能力和表演范疇。新學員中現有4名男生,保持平調男女合演特色在女子越劇盛行的江南有著特殊意義。

(三)文化生態的構建與演進

要注重政府主導與社會參與相結合,統籌資源、整合力量,形成振興發展傳統戲劇的社會合力。一是加強劇團建設。既要保證國有劇團基礎建設,人才培養,同時應更多地組建和培養民營劇團。民營劇團的發展,對寧海平調擴大傳播、深入基層、營造氛圍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應當充分關注和支持的重點。二是推進寧海平調理論研究?,F整理出版有《寧海平調音樂》、《寧海平調耍牙》、《寧海平調鑼鼓》等著作,在唱腔與表演藝術上需要進入一步總結。三是培育戲曲觀眾。要構建戲曲傳播的多元化格局,政府以惠民演出等方式,助力推廣戲曲市場;劇團借助節日民俗等傳統活動,以巡演方式,走進農村、城市,社區、街道、學校,主動走向當代人;通過微博、微信公眾號等年輕人所喜愛的新事物,傳播戲曲文化。四是推進地域特色文化培育。寧海平調是寧海地方特色文化的集中體現,是寧海人尋找情感寄托、身份認同和精神歸屬的對象,也能夠成為寧海民間社會的文化活動主體。寧海平調也是不可復制的、具有差異化的文化產品,有著深刻文化意義和鄉土情懷,對寧海全域化休閑旅游等發展,構建特色意境,能夠起到重要作用。

猜你喜歡
寧海劇目劇團
“回歸人民”與“走向城市”:山西城鄉兩棲戲曲劇團生態模式初探
五大衛視2020年待播劇目預覽
2019年戲曲百戲(昆山)盛典舉辦112個劇種118個劇目獻演
文華大獎”獲獎劇目
日月星
吃粽子
自大的小螞蟻
優秀劇目進校園
一部“小劇團大制作”的音樂劇——新疆民族音樂劇《黑眼睛》評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