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逝世人物

2017-11-14 07:27
中國戲劇年鑒 2017年0期
關鍵詞:京劇

(說明:人物按逝世時間排序)

筱嬡娜(1935年~2016年1月4日)國家一級演員,著名蒲劇表演藝術家。本名曹洪文,小名鳳子,工青衣兼老旦。她嗓音高亢悠揚,舒展流暢;吐字清晰,噴口有力;旋律優美,悅耳動情,形成獨特的風格。其代表劇目有《三上轎》《教子》《罵殿》《算糧·登殿》等。她的唱腔功力深厚,演《三上轎》之崔秀英,能將138句的大段唱,滿腔的怨憤,一口氣唱到底,“音不變色”。她在群眾中知名度極高,深受戲迷愛戴,社會上流傳民謠:“看了《三上轎》,晚上睡不著覺?!?009年,臨汾蒲劇團成立50周年之際被授予“蒲劇功臣”榮譽稱號。

劉化鵬(1920年~2016年1月5日)秦腔須生。西安市五一劇團演員,系陜西省戲劇家協會會員,西安市戲劇家協會會員。1933年進入高陵縣化民社劇團開始學習秦腔表演藝術,1949年6月加入西北野戰軍政治部文工團,1953年更名為西安市五一劇團,一直在團內擔任領導職務。他主工須生,也演過武生,特別擅長表演扎靠一類的硬扎戲。漫長的藝術生涯的磨煉,使他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噪音高昂洪亮,道白剛勁清越,底功堅實,作派工穩,以其不同凡響的氣質和唱腔而名蜚三秦大地。演出的主要劇目有《蝴蝶杯》《玉虎墜》《殷桃娘》《闖官抱斗》《拆書逃國》《大破天門》等50多個。

周正(1928年4月~2016年1月20日)北京人藝著名演員,被稱為“中國扮演列寧的第一人”。生于北京,與戲劇的淵源可追溯到中學時代,20世紀40年代初,周正曾在濟南參加演出《湖上的悲劇》《日出》《雷雨》等進步話劇。新中國成立后被選派到中央戲劇學院話劇團,正式成為一名話劇演員,畢業不久就演出了《民主青年進行曲》《紅旗歌》等話劇。1952年,調入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成為北京人藝“開國老臣”。此后,數十年如一日活躍在北京人藝的舞臺上,成功塑造了一大批鮮活的舞臺形象,如《明朗的天》中的趙鐵生、《日出》中的方達生、《名優之死》中的左寶奎、《茶館》中的二德子、《貴婦還鄉》中的伊爾等。這些話劇人物經過他的詮釋,彰顯出獨具特色的魅力,成為幾代觀眾心中難忘的記憶。

崔蘭玉(1931年~2016年3月25日)豫劇旦角,豫劇大師崔蘭田的胞妹。1942年在洛陽入周海水戲班學藝,師從朱小奎,攻青衣閨門旦。出師后長期與胞姐崔蘭田合作,演出于西安、三原、寶雞、靈寶、陜州等地。主要劇目有《三上轎》《秦雪梅吊孝》《桃花庵》等。20世紀40年代曾飾演崔鶯鶯,與常香玉同臺演出《紅娘》;飾演竇氏與陳素真合演《桃花庵》;1951年創建了銅川市豫劇團;1952年入安陽市人民豫劇團;1978年任安陽市豫劇一團副團長;1980年5月赴京演出,中央電視臺將其主演的《對花槍》錄像播出,《雙蝴蝶》《杜十娘》《逼上梁山》等戲被灌制成唱片。崔蘭玉與她的胞姐崔蘭田大師長期合作演出,對崔派藝術的形成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

吳素秋(1922年~2016年3月30日)京劇表演藝術家,京劇旦角演員。原名吳玉蘊、麗素秋。曾跟四大名旦中的兩位學戲,先拜尚小云為師,后來荀慧生收她為義女。上世紀30年代末,曾與金少山合作《霸王別姬》,并因《孔雀東南飛》一劇走紅。她善于表演,戲路廣博,青衣、花旦皆工,四大名旦流派戲均能演出,刀馬旦也有光彩,還常串演小生。她扮相秀麗,做工細膩,嗓音甜潤,行腔動聽,有自己獨特的演出風格。代表作品有《孔雀東南飛》《二進宮》《四郎探母》《蘇小妹》《柜中緣》等。1952年參加全國第一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演出《玉堂春》獲得演員一等獎;1954年參加北京市戲曲觀摩演出大會,演出《柜中緣》獲表演一等獎。2011年,榮獲中國戲曲表演學會頒發的中國京劇“終身成就獎”。

羅家寶(1930年~2016年4月)粵劇表演藝術家。自幼生于戲劇世家,從小受到了粵劇的熏陶,對前輩藝人薛覺先、白玉堂、桂名揚等名家的表演和演唱特色很有心得,集取各家之長,并結合個人的聲音條件,創造了獨樹一幟好聽好唱的“蝦腔”。首本名劇《柳毅傳書》歷演不衰。從小生專攻官生,飾演了《血濺烏紗》中的清官嚴天民、《袁崇煥》中的主帥袁崇煥、《夢斷香銷四十年》中的詩人陸游,在粵劇人物長廊里塑造了一個又一個深刻的藝術形象。2002榮獲得了廣東省所授予的粵劇“突出成就獎”;2002年11月成功舉辦了“從藝60年粵劇藝術系列活動”。

姜云芳(1943年~2016年4月10日)秦腔作曲家。1959年考入易俗社學藝,先學演員,后改習樂隊拉高胡,自學作曲,是易俗社第15期學生。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秦腔音樂作曲以來,逐漸形成了“清新典雅、獨具一格”的風格。主要作品有《日本女人關中漢》《飛將軍李廣》《郭秀明》《柳河灣的新娘》《曹植》《易俗社》等。

梅葆玖(1934年3月29日~2016年4月25日)京劇表演藝術家,梅派藝術傳人,原北京京劇院梅蘭芳京劇團團長。10歲開始學藝,13歲正式登臺演出《玉堂春》《四郎探母》等劇,18歲開始與其父梅蘭芳同臺演出。代表作有《霸王別姬》《貴妃醉酒》《穆桂英掛帥》《太真外傳》《洛神》《西施》等。他嗓音甜美圓潤,唱念字真韻美,表演端莊大方,扮相、演唱都近似其父。藝業精湛,基礎扎實,在青衣、花衫、刀馬旦、昆曲等諸行當技藝方面,均有較高造詣。2009年,被世界藝術家協會授予“藝術大師獎”和“終身成就獎”;2011年獲中國京劇終身成就獎;2012年獲“世界和平大使”獎章;2015年獲第15屆華鼎獎終身成就大獎。

李世濟(1933年5月~2016年5月8日)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中國國家京劇院一級演員,工青衣,宗程派。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京劇代表性傳承人,京劇程派藝術私淑傳人中的杰出代表。第五、六、七、八、九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十屆全國政協常委,中國文聯副主席。自幼喜愛京劇,5歲學唱《女起解》,得到程硯秋、趙桐珊的指教,12歲隨程硯秋學演青衣,后向梅蘭芳、王幼卿等問藝。1950年考入上海第二醫學院肄業。1952年至1956年,組織李世濟劇團,任團長兼主演。1956年至1979年,任北京京劇團主演,與馬連良、譚富英、裘盛戎等配戲合作。1979年至1983年,任中國京劇院二團主演。她擅演的劇目有《文姬歸漢》《鎖麟囊》《英臺抗婚》《梅妃》《陳三兩》《武則天軼事》等及現代劇《黨的女兒》《南方來信》等。曾與馬連良、裘盛戎合演過《杜鵑山》,獨自主演過《劉三姐》,曾編演過現代戲《刑場上的婚禮》。2011年榮獲第五屆中國戲曲表演學會“終身成就獎”。

陳小漢(1936年8月1日~2016年5月16日)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國家一級演員。出身于三代粵劇世家,11歲入行學藝,15歲初露鋒芒,拜粵劇大師薛覺先為師,跟隨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靚少佳、羅品超、音樂名家尹自重,以及京劇名宿路凌云學藝。1957年,由香港回到廣州發展,先后主演了《郭子儀祝壽》《奇花公主》《泗水關》《斬經堂》《落霞孤騖》《孫成罵殿》等多出劇目,他主演薛覺先的首本名劇《范蠡獻西施》,表演細膩傳神,唱腔典雅醇美。他在粵劇導演領域也頗有建樹,先后執導了《蘭苑恩仇》《梁天來》《刁蠻公主》《女兒香》《宋皇告狀》等劇目,均深受觀眾歡迎。

王金璐(1919年11月22日~2016年6月1日)著名京劇演員。原名王慶祿,曾用藝名王金祿。1931年考入中華戲曲??茖W校,排在“和”字班,工武生。他先后從陳少武、曹心泉、文亮臣等老師學習老生、老旦。短打戲均有較高造詣,為楊派傳人之一。在武生行當里,堪稱全材,凡長靠短打武生戲,能演200余出。1937年北京《立言報》舉辦童伶競選,獲生部冠軍。1940年后曾搭李玉茹“如意社”及宋德珠“穎光社”。此后分別與金少山、侯喜瑞、尚和玉、馬德成、筱翠花、言慧珠、李洪春、奚嘯伯等合作演出??谷諔馉巹倮?,他參加焦菊隱組織的戲曲學校校友劇團,1951年參加上海華東實驗京劇團,與金素芹、沈金波等合作演出。1979年任中國戲曲學院教授。他博采眾長,戲路寬廣。擅演劇目有長靠戲《挑滑車》《長坂坡》《潞安州》,短打戲《林沖夜奔》《戰宛城》《駱馬湖》《安天會》《八蠟廟》《洗浮山》《百涼樓》《銅網陣》《惡虎村》等,紅生戲《古城會》《走麥城》《漢津口》等。有“武生泰斗”之譽。

韓善續(1937年~2016年6月19日)北京人藝演員。1958年,考進了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曾演出包括《茶館》《雷雨》在內的60多部話劇及50多部電影電視劇。塑造了話劇《雷雨》中的魯貴,電影《孫中山》里的曹錕和《天下第一樓》中的烤鴨師傅“羅大頭”等一批特色鮮明的人物形象。

吳桂苓(1938年~2016年6月21日)北京人藝演員。1951年高中畢業于北京市崇文區第十一中學。1958年進入北京人藝擔任演員,直至退休。曾演出舞臺作品70余部,扮演主要角色近40個,出演影視劇作品40余部。塑造了《誰是強者》中的鄭局長、《公正輿論》中的新聞部長康士坦丁、《上帝的寵兒》中的約瑟夫二世、《吳王金戈越王劍》中的伍子胥、《嘩變》中的查理等舞臺藝術形象。

金雅琴(1925年~2016年6月23日)曾用名白微,1925年生于黑龍江省。1943年至1945年參加藝術劇社(祖國劇團)表演話劇。1949年進入華北大學三部戲劇科學習。1950年進入中央戲劇學院話劇團。1952年調入北京人民藝術劇院任演員。曾參加《茶館》等話劇的演出,還參演過《紅樓夢》等多部電視連續劇,其在《我愛我家》中飾演的“余大媽”為觀眾所熟悉。她還憑借主演電影《我們倆》,獲得第18屆東京國際電影節最佳女主角獎和第25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女主角獎。

李毓芳(1925年~2016年7月28日)京劇表演藝術家,旦角演員。生于北京,幼年拜王瑤卿大弟子程玉菁先生學戲;1956年,拜京劇大師梅蘭芳先生為師,從此列入梅門,深得梅派藝術神韻;1957年參加北京京劇團,曾與馬連良、譚富英、張君秋、裘盛戎等諸名家同臺演出多年,在馬連良主演的京劇《海瑞罷官》中,飾演海瑞夫人。她扮相俊美,表演中正平和,雍容大氣,吐字行腔珠圓玉潤,鏗鏘有力,常演的劇目有《霸王別姬》《宇宙鋒》《鳳還巢》《貴妃醉酒》《穆柯寨》《春秋配》《玉堂春》《探母回令》《紅鬃烈馬》等;新編劇目《拜月記》及現代戲《青春之歌》《黨的女兒》《蘆蕩火種》等。

畢春芳(1927年7月14日~2016年8月14日)畢派越劇小生流派創始人。籍貫寧波,生于上海。12歲入鴻興舞臺學戲,1948年參加袁雪芬領銜的雪聲劇團,后轉入范瑞娟、傅全香領銜東山越藝社。1950年與戚雅仙搭檔共組合作越劇團,二人進行了長達半個世紀的合作。1958年與越劇團合作在瑞金劇場首次上演了古裝喜劇《王老虎搶親》。1980年起,在靜安越劇團先后排演的《光緒皇帝》、《賣油郎》和阿拉伯神話《天方夜譚》等劇目中,成功塑造了光緒皇帝、賣油郎、格洛梅王子等各具特色的藝術形象。她在唱腔和表演上向范瑞娟學習,后又吸收了尹桂芳的某些特點,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創新,唱腔形成獨特的風格,被公認為“畢派”之祖。

顧正秋(1929年~2016年8月21日)京劇表演藝術家,原名丁祚華。10歲時以第一名的成績進入上海戲劇學校學戲,學戲期間得到過程硯秋、黃桂秋、魏蓮芳、朱琴心、陳桐云、張君秋、梅蘭芳等人的熏陶,成為兩岸京劇界集最多名師真傳于一身的青衣。主要作品有《御碑亭》《四郎探母》《寶蓮燈》《紅鬃烈馬》等;能演許多四大名旦的劇目,如《生死恨》《貴妃醉酒》《昭君出塞》《鎖麟囊》等。1990年初,在美國接受了美國美華藝術學會和紐約林肯中心授予的“終生藝術成就獎”。

蘇民(1926年~2016年8月28日)北京人藝演員、導演。原名濮思荀。1926年生于南京,自幼隨父遷居北京。1952年,加入北京人民藝術劇院,任演員、導演。在話劇舞臺上塑造了《雷雨》中的周萍,《蔡文姬》中的周進,《智者千慮必有一失》中的格洛莫夫,《膽劍篇》中的范蠡等角色。導演過《在街道上》《紅色火車頭》《老師啊,老師》等劇目。還在影片《鴉片戰爭》中飾演道光皇帝。

朱學(1935年~2016年8月29日)著名劇作家。原名朱學坤,國家一級編劇,享受政府特殊津貼,歷任陜西省戲曲研究院副院長,西安市第七、八、九屆政協委員,陜西省戲劇家協會副主席等職。一生致力于陜西地方戲曲研究和劇本創作,筆耕不輟,成就斐然,獨立或與人合作編寫劇本40余部,《金碗釵》《女巡按》《囊哉》《梁玉娘》《艷霞》《千古一帝》《楊貴妃》等作品已成為戲曲舞臺上的經典,深受戲迷朋友的喜愛。

趙夢姣(1937年~2016年9月5日)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當代戲劇》雜志社原編審。畢業于西北大學中文系,曾任職于《陜西文藝》《延河》等期刊。在工作之余筆耕不輟,先后獨立編著出版了《秦腔優秀折子戲·小戲·唱段選編》一套;與杜耀民先生合作編著出版了《中國古代戲曲名著鑒賞辭典》、評論集《藝域心語》、秦腔古典劇《恩仇簪》;電視文學劇本《梁化鳳傳奇》及部分散見于報刊的小說、散文、詩歌、報告文學等;并撰寫發表了在社會上有影響的戲劇論文數十篇。

王盤聲(1922年~2016年9月14日)滬劇表演藝術家,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1937年,從師陳秀山學藝,而后長期在文濱劇團演出。1945年起成為該團臺柱之一。60年代,曾加盟上海滬劇團,參與《紅燈記》劇組。70年代后期與丁是娥合作演出了《被唾棄的人》。他的“劉志遠敲更”及“志超讀信”等唱段,自成一派,音色甜潤,傳情真切,廣為傳唱。在滬劇界,有“十生九王”之說,可見“王派”的影響力之大。1992年,獲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厲慧福(1925年8月~2016年10月1日)京劇演員,中國劇協會員、重慶市京劇團顧問。1937年進上海厲家班學藝??箲鸨l后,隨班自南京入川,后輾轉云、貴、川等地邊學邊演。1944年該班“慧”字科出師,任凈行演員,一直到解放后班社國營,改制為重慶市京劇團。12歲進科起,就專習凈行。從師趙瑞春、孟縻卿等學開蒙戲。19歲出師留班任花臉演員,為該班主演之一。1962年得著名演員裘盛戎指導《姚期》《坐寨盜馬》等劇,受益匪淺。在60余年的舞臺藝術實踐中,他吸收裘派唱工技巧、袁派表演的細膩等各派花臉宗師之長,融會貫通,塑造了不少鮮明生動的歷史人物形象,如《連環套》中的竇爾墩、《別姬》中的楚霸王、《群英會》中的曹操等,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1989年隨團赴美演出,在洛杉磯、芝加哥等地頗為海外觀眾所贊賞。

江新蓉(1927年~2016年11月4日)京劇表演藝術家。曾用名趙小鳳,藝名六歲紅、云艷霞。自幼從滕雪樓、王蕓芳、張筱霞學藝,6歲登臺。1939年,在膠東國防劇團任演員,后轉入膠東文協勝利劇團、山東軍區京劇團任演員。1949年后為中國戲曲研究院演員,1952年轉入中國京劇院,為二團主演,與李和曾、張云溪、張春華、高玉倩等長期合作。1955年,由周恩來總理介紹拜程硯秋為師,是程硯秋唯一的女弟子。代表性劇目有《竇娥冤》《紅鬃烈馬》《罵殿》等。

馬長禮(1930年~2016年11月26日)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北京京劇院老生演員。原名崇禮,祖籍北京。幼年入北京榮春社科班學藝,出科后,向劉盛通學老生并私淑楊派,苦心鉆研,頗得楊派藝術真諦。后拜譚富英為師,又得馬連良(為馬連良的義子)、李少春的指點,技巧更加嫻熟。他博采眾長,能演唱多種流派名劇。他演唱的《伍子胥》《失街亭·空城計·斬馬謖》等,體現了楊派藝術典雅凝重、韻味醇厚的特點;他演唱的《四進士》《甘露寺》等,顯示了馬派藝術瀟灑飄逸、俏麗多姿的風格。他還善于運用不同色彩的聲腔塑造人物形象,在現代戲《沙家浜》中,將一個外表溫文爾雅、內心狡滑奸詐的國民黨特務刁德一刻畫得惟妙惟肖。1991年參演春晚京劇聯唱《甘露寺》選段,還曾在第六屆世界青年與學生和平友誼聯歡節的歌唱比賽中榮獲銀質獎章。

羅蕙蘭(1933年~2016年11月28日)京劇表演藝術家。出生于梨園世家,12歲拜潘奎芳為師學習京劇。1952年參加馬連良京劇劇團,與馬連良、譚富英、裘盛戎、袁世海、李多奎等諸多名家合作演出,聲名鵲起。1952年正式拜梅蘭芳為師,并先后得梅蘭芳傳授《鳳還巢》《宇宙鋒》《貴妃醉酒》《霸王別姬》《三娘教子》等劇目。1961年到河北省京昆劇團(今河北省京劇藝術研究院)工作后,她移植、改編并主演的《宇宙鋒》《王春娥》《武則天錯斷梨花獄》等廣受贊譽,主演的《貴妃醉酒》《生死恨》《沙家浜》等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她唱腔甜美透亮,扮相雍容俏麗,表演細膩傳神。1994年榮獲河北省首屆澆花獎。

關敏(1928年3月~2016年12月)1928年出生于黑龍江省泰來縣,1946年參加革命工作。曾任長春市文化局藝術科科長,長春話劇院副院長。文革后任吉林省京劇團副團長、吉林省吉劇團副團長、吉林省藝術研究所副所長,1988年離休。從事戲劇藝術工作四十多年,主要擔任藝術理論研究和戲劇導演工作,參與執導大小劇目近百個,包括評劇《女教師》,京劇現代戲《梅花案》等。獲得過“吉林省戲劇藝術功勛人物”。

谷春章(1932年~2016年12月14日))京劇表演藝術家。6歲起在榮春社學藝,一年后轉入鳴春社。出科后,曾在天津、東北等地搭班演出,先后與譚富英、楊盛春、許瀚英、姜鐵麟等同臺演出。1949年后,加入中國京劇院,曾為梅蘭芳配戲。長期與李少春、袁世海、葉盛蘭、杜近芳等同臺。后又師從葉盛章習武丑,繼葉之后與李少春合演《三岔口》。多次隨團出國訪問演出,除常演《三岔口》《秋江》一類丑角戲外,還兼演猴戲,曾獲國際青年聯歡節集體一等金獎。1986年后開始兼演花臉,1988年正式拜袁世海為師。常演出《群英會》(前蔣干后曹操)、《連環套》(前竇爾墩后朱光祖)等凈丑兩門抱的戲。他嗓音清亮,身手敏捷,白口利落,擅演劇目有《群英會》《徐良出世》《時遷偷雞》《連環套》《九龍杯》及花臉戲《九江口》《李逵》等。

周寶奎(1920年3月14日~2016年12月23日)原名周彩娥,生于中國浙江嵊縣,越劇女演員,擅長老旦,為國家一級演員。她演戲經驗豐富,演技老到,在越劇界有"老旦王"之譽。曾在《碧玉簪》中飾陸氏,舞臺劇和電影《紅樓夢》中飾賈母,《祥林嫂》中飾祥林娘,《追魚》中飾金夫人,均獲好評。她善于根據不同的人物設計唱腔,塑造多種人物而不雷同。從平民百姓出身的陸氏到豪門貴族的賈母,從《珍珠塔》中勢利的方朵花到《孟麗君》中高貴至尊的國太,都演得神態各異,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猜你喜歡
京劇
京劇《大保國·探皇陵·二進宮》流變考
渠淼作品
京劇大師梅蘭芳的塵封往事
紅燈記(根據現代京劇樣板戲改編)
為什么京劇被譽為“國劇”
《京劇人設》
Creative revisions of Peking Opera 京劇掀開新篇章
曲耶?戲耶?——王安祈《紅樓夢》京劇論
京劇與徽班那些事兒
京劇的起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