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進行企業工會改革

2017-11-20 16:00顧洺赫
企業文化·下旬刊 2017年10期
關鍵詞:工會組織工會職工

顧洺赫

有一句關于在外企工作的笑話,在各企業之間廣為流傳,說“外企是個吃青春飯的地方”,或許這只是一句玩笑話,可這句話的背后,體現的是一個什么樣的生存環境。工會部門雖然存在,但沒有實際的作用,只是作為節假日禮品的發放窗口而已。在一個所謂的 500 強企業尚且如此,更別提廣大的中小型企業、私人企業。在這樣一個勞資雙方地位懸殊的背景下,有多少個勞動者可以得到屬于自己的權益。

我們在這樣一個講求法治的國家里,為什么就沒有一個有效的組織可以有效的保護職工的權益?歸根結底,是我們的工會組織隊伍的建設問題,基層工會到底在現代勞工糾紛解決機制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什么?帶著上面的疑問,本著“只有了解歷史,才能對現實做出判斷的”理念,我翻閱了很多相關的書籍和資料,希望借著對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工會組織的建設問題的研究,對于現階段我國面臨的困難做出一些現實的判斷,以期望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工會組織的發展歷史

中國近代工會是由“上海制造工人同盟會”、“工黨繅絲女工同仁會”、“廣東機械研究公會”等在辛亥革命以后成立的組織的帶動下產生的,是在我國的政黨制度的推動下工會制度才得以發展起來的。

在計劃經濟時期至改革開放之前,勞資沖突是由國家通過行政手段直接控制和處理的,工會不是作為職工利益代表而是作為政府和企業的行政附屬發揮作用的;是作為政治團體而存在,因此不具備廣大勞動群眾的代表的基礎地位,同時淪為企事業單位的職能部門或福利團體。

在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下,新經濟形式在國民經濟中地位的認同,民營、外資、港澳臺企業的逐漸發展,經濟實力的逐漸增強,對我國的工會性質的影響也非常巨大。但總體而言,還是呈現出深厚的公法色彩。

二、中國當代企業中工會組織建設出現的一些問題

我國工會法的制定,正值我國從計劃經濟轉型為市場經濟,勞資矛盾還不是很突出,經過改革開放的二十余年,外部環境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而不同的法律制度是不同時代歷史的產物,今天我們對工會的認識肯定要比幾十年前對工會的認識要深刻的多;社會在發展,經濟在騰飛,我們需要的是更為進步的法律制度,而過去某些工會制度的缺陷使得工會組織,還不具備承擔法律責任的種種條件。企業工會組織中所遇到的問題歸納起來主要有幾下幾點:

(一)近幾年工會基層組織質量和數量不高

根據中華全國總工會的統計,到2006年9月底,工會基層組織數為 132.4 萬個。其中在外商投資企業中(含港澳臺企業)組建會員的有6.1萬個,組建率為54.5%.根據廣東省的統計數字,廣東省2006 年的廣東生產總值占全國總生產總值的1/8,而至目前為止,全省已建立起工會的非公有制企業僅有30.6萬家,約占這類企業總數的23%。

從以上兩組數字可以看出,非公有制企業的工會組建率是偏低的,而原因主要在于,非公有制企業拒絕在企業內部組建工會,現存基層工會由于民主性不強,事實上成為企事業單位的福利部門,喪失了工會原有的作為群眾代表的特點。

(二)勞動者入會率不足導致的經費問題,使工會依賴于企業雇主而生存,缺乏主動性

外商投資企業(包括港澳臺企業)的工會入會率僅為 55.5%。也就是說,在我們經濟在飛速發展的同時,工會的發展卻不成正比,并且是相對滯后的,僅僅在外商投資企業中就有將近 50%的職工是不受工會的保護的,更何況是大批的農民工、及其它的城鎮職工。另外一方面,由于目前企業工會的經費由企業行政按照職工資總額的百分之二向工會撥繳,工會依賴企業撥交的工會經費而存在。工會的活動經費、活動場地都要由用人單位提供,人員也由用人單位提供,不具備一個獨立經費的機構的實質要件,在處理實際勞資糾紛時,也就不能很好的主動發揮其主觀性,真正幫助勞動者的權益保護。

(三)企業工會的地位薄弱,職工的經濟利益被抽象在“合法利益”之中,淹沒在政治職能之中

很多地區政府為了招商引資,擔心組建工會將影響外商投資的積極性,有的甚至公開說“掛上公會的牌子,就少了外商的票子”,為了急于引進投資而對組建工會工作不積極支持,甚至持反對意見,致使工會不敢放手開展組建工會工作。

(四)工會職權的錯位,不能有效的實現工會職能

對外部關系而言,工會維權就是權利;對內部關系而言,工會維護職工合法權益就是義務。從工會法的整個結構來看,沒有一處談到工會與會員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也沒有規定工會應該對會員承擔什么責任。更甚者,我國目前的現狀是,工會與會員之間的爭議不能被納入到法律規定中加以救濟,那么《中國工會章程》當中為工會會員所確定的權利,最終也會流于形式。在我調查的另一家企業,重新簽訂集體勞動合同時,由于工會職工代表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有利于職工的建議,如“將發薪日從下旬提前至中旬”等,工會與資方的協調會議多次商討都沒有結論;這些工會代表中,在資方代表與個別工會代表談話后,個別工會代表退出了談判;最后也都是由工會的妥協而告終。這種依賴于企業的工會組織,不能自發創造性的為勞動者的權益做出保護,受制于資方的現象是非常的嚴重。

(五)現行《工會法》的不足導致集體合同形式化,大部分企業的不作為現象極為嚴重

雖然《勞動法》規定了集體勞動合同,勞動和社會保障部以及中華全國總工會都頒布了相關的規定,但仍然存在許多的問題,如:簽約率高,而履約率低;政府推動的多,而勞資雙方積極簽訂的少;照搬照抄的多,有針對性的少。因此,導致集體合同流于形式。

(作者單位:遼河油田興隆臺采油廠采油作業四區)

猜你喜歡
工會組織工會職工
建設職工書屋 打造書香企業
探索新時期加強企業工會組織建設的新途徑
試論如何發揮黨政機關工會組織的作用
職工攝影(2)
遼寧省各級工會收看十九大開幕會
做勤政廉潔的工會人
進退維谷
工會的新機會
富民縣總工會:“職工技協”譜新篇等
蘭州鐵路局職工攝影作品選(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