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尋找手藝》:“土掉渣”紀錄片成網紅

2017-11-23 11:08劉彭媛
三聯生活周刊 2017年46期
關鍵詞:手藝人彈幕手藝

劉彭媛

“我是農村出來的,那些東西其實是我那一代人的記憶?!钡芏嗳?,包括張景生于城市的兩個孩子,是沒見過這些的。張景希望借這個機會告訴他們:中國,不止你的所見。

于B站上傳半年之后,紀錄片《尋找手藝》火了。而走在片子之前的,是堪比網絡段子的幕后故事:

導演有房有車家庭美滿,為了紀錄片賣了一所房子。出發沒多久,攝像師小蔣治好鼻炎就“跑路”了,司機扛起了攝影機。錄音師是出發前新學的錄音。片子剪完,13家電視臺拒收。

《尋找手藝》走紅半個月,在北京市通州區一家木質結構的文藝咖啡館里,“70后”導演張景摸摸自己锃亮的光頭,誠懇地對我說:“不知道。我也不知道是怎么火的?!睍r隔三年,如今的他比片子里更瘦了些,臉上也多了他稱為“老年斑”的痕跡。

鏡頭下的手藝人

2014年,張景和他的團隊花了126天,跨越23個省份,尋訪199位手藝人,記錄了144項傳統手藝。經過兩年的后期剪輯,將近60次修改,268小時素材磨出來一個每集40分鐘,共5集的片子。

紀錄片講述的手藝人中,最受網友關注的是一位名為坎溫的老人??矞乩先说募以谠颇羡潞?h勐遮鎮,位于綠油油稻田包圍的村子深處。拍攝團隊在坎溫老人家拍了兩天。老人不太會說普通話,也不怎么看鏡頭,只是埋頭做活兒。

在煩瑣的制傘環節中,給傘骨架繃線最令人屏氣凝神,老人繃了八次才成功。第一次斷線,對面拍攝的張景差點笑出聲來。第二次又斷,張景想這個片段有意思。等到第六次、第七次的時候,張景說:“我的眼淚要掉下來了?!庇捌斜A舻目嚲€過程只有一分多鐘,但實際上長達五六分鐘。不停地搓線、系線、斷了,再搓線、系線……安靜的鄉村小院里,80歲老人因為用力,嘴歪了,臉上皺紋也疊了起來。他繃緊手臂上干癟的肌肉,一次又一次與傘架搏斗。每一次失敗,都伴隨著一聲微弱卻清脆的“啪嗒”。攝影師何思庚說,他想起了《老人與?!?。

很少有關于手藝的紀錄片,會如此詳細地記錄失敗的過程。導演張景說,他們拍的都是手藝人真實的狀態?!拔覀儗λ械呐臄z對象,提出的唯一要求,就是能不能從頭做一樣(手藝),完整地做一樣。他做的過程,絕不打斷。沒拍到,那也就過了?!彼矎奈匆筮^被拍攝對象整理著裝,或“把手抬高一點”、“微笑一下”。

這種拍攝手法摒除了腳本策劃帶來的呆板和表演性質,卻極為依賴團隊人員的靈活性和應變能力。到新疆英吉沙縣拍攝英吉沙小刀的時候,哥哥麥麥提克日木在制刀途中揉起了眼睛。然后,他起身爬到頂棚上去,從頂棚的竹席子上抽了一條,撕成頭發絲一樣細的細絲,彎成小鉤子。因為語言不通,麥麥提克日木也不說話,沒人知道發生了什么。

拍攝團隊不明所以,燈光師喻攀正愣著,麥麥提克日木卻抬手招呼他。他湊到摩托車反光鏡前,叫喻攀舉著打光的燈給自己照明,用彎好的細絲在眼球上輕輕一刮,把濺入的鐵屑弄了出來。這個情節被抓拍到,保留了下來。在后來的采訪中,何思庚感慨地對我說,眼睛里進了鐵屑還挺值得嚴肅對待的,可麥麥提克日木處理完眼睛,隨手扔掉細絲,第一句話就是“勞動、勞動”,然后一屁股坐下來繼續干。

張景團隊一路輾轉于各個村落,用這種方式記錄下了鄉間手藝人勤勞淳樸的天然一面。貴州麻江縣白興村,張蠟四老大姐是楓香染的手藝人。做手藝的間隙,拍攝團隊問楓香染可不可以賣,老大姐說:“我也不知道要賣多少錢,賣多了不好意思,賣少了自己又得不到錢?!彼贸鲆淮筠麠飨闳镜淖髌?,一件一件在客人面前展開介紹,有她奶奶留給她的,有她媽媽留給她的,有她留給女兒的,有她留給孫女的,有她自己戴過特別有感情的,還有自己特別滿意的。從頭數到尾,最后,張蠟四老大姐靦腆地笑著,一件也沒有賣。她舍不得。

“這種感覺很溫暖,你感受到了,但表達不出來?!睆埦罢f,“我一直在努力,把當初現場感動我的東西,還原給觀眾?!?/p>

很多傳統手藝,慢慢走到了盡頭。新疆和田策勒縣荒涼而廣闊的戈壁灘上,牧羊人胡大拜爾地邊調試邊制作巴拉曼,這是一種會吹的人才能制作的樂器。旁邊,胡大拜爾地的兒子拿起父親剛剛演奏過的巴拉曼,卻怎么也吹不響。網友在彈幕中戲稱“當場失傳”,鏡頭轉向胡大拜爾地花白的胡子,卻有些苦澀的味道。在山東泗水柘溝鎮做土陶的劉新文回憶道,最鼎盛的時候有四五百人在做,整個鎮上一直飄著黑煙,現在只剩他一個人了。他的房屋前面堆滿了陶器,有些是做完沒人買的,還有一些是付了定金再沒人來拿的。他還在做。

而勐遮鎮坎溫老人是當地傣族油紙傘唯一的傳人了。上世紀90年代,村里還有四個人掌握這項手藝。鏡頭之下,當傘終于制好,在陽光下撐開,銅黃的色彩帶著古老的味道,仿佛穿越了千年。張景說,當地的年輕人覺得這種傘太土,但老人們喜歡。老人們去世的時候,也愿意帶一把傘走,這是當地的一個習俗。

今年2月,坎溫老人去世了。攝影師何思庚買走了老人在片中制作的那把油紙傘。北京的一個雨天,他走在街上,撐起了這把傘?!榜R上膠就開了,”他說,“北方天氣干?!焙髞?,他用雙面膠,把破的地方粘了起來。

一次真誠的尋找之旅

計劃做“一部偉大的紀錄片”時,張景剛好40歲。他遭遇了公司業務的失敗,對商業失去了信心,轉而又在一個培訓班接受了有關人生價值的“洗腦”,于是決定做一件真正有價值的事。

張景的“草臺班子”出發那天,張景媽媽提前找人算好了,說是個好日子。一行人既沒有提前聯系地接,也沒實地考察過,所憑借的只是手上一份事先整理出的、連成了一條線的300多個地點信息。那是張景用半年多時間,從一萬來個備選地點中篩選出來的——主要來自從廢舊書店淘來的三四百斤舊地理雜志,大多出版于90年代。

出發沒多久,攝像師小蔣意外離隊。剩下的三人里,只有張景一個人正經科班出身。但門外漢有門外漢的優勢——沒有專業人士的氣場,不會嚇到普通的手藝人。張景說,一些紀錄片對手藝人是俯視的,對他們不夠尊重,而他們這個“草臺班子”更具有親和力,可以站在一個平等或者低一些的角度,來呈現手藝人的生活。

事實上,在描述拍攝過程的時候,張景常常把《尋找手藝》與一些常規的紀錄片做對比。而他心中更正確地呈現手藝人的方式,要追溯到他在湖南西部山村度過的童年——“我童年的偶像就是村子里的手藝人”。村里的手藝人很有智慧,什么東西都會做,在村民中也有威望,是被普通人仰視的?!拔野阉麄儺斪鞔髱?,希望把小時候那個感覺帶出來?!?/p>

“仰視”之外,對張景來說,《尋找手藝》的另一個關鍵詞是“真實”。他坦言自己這一路走來,看到過把手藝人圈起來作展示的場面,也見到經常出鏡的知名手藝人,對著他們的攝像機,主動在炕上做好布置,拿著沒有蘸顏料的筆虛空描畫的場景。那些都是假的。

張景的團隊會故意避開資料上有名的工廠或常被拍攝過的大師,而是在周邊想方設法詢問,找尋掌握同樣技藝的普通人。被張景稱為“野馬”的喻攀橫沖直撞,在找拍攝點上貢獻了很大的力量。尋找英吉沙小刀的時候,他們繞過大師,一頭扎進了小村子里,碰到了那一對淳樸的農民兄弟。當然,他們也常常撲空?!芭軒装俟镎业降乃夭?,就是片子里說‘這個點廢了這么一句話?!?/p>

拍攝胡大拜爾地時,跟老人家語言不通。張景一行拍了老人制作巴拉曼、彈奏都塔爾和熱瓦普,在牧羊的小屋外面住了一晚,還吃了人家家里一半的雞蛋。后來,胡大拜爾地給他會講普通話的哥哥打電話,他哥哥過來問張景:“你好,你們到底是要拍什么呀?”其實那個時候,在基本沒有什么語言交流的情況下,張景他們已經拍攝完畢了。

“草臺班子”拍攝模式的好處顯而易見,同時,片子的問題也是異常明顯的。張景說:“我們拍出來的東西很多是半截子?!币恍┤说墓适潞铜h境背景沒有交代清楚。紀錄片的結構不太平衡,有關手藝、手藝人、傳統文化等可以深入探討的問題,也只是點到為止。

后來,我追問張景,什么是手藝人?張景用一個故事回答了我。那是在坎溫老人的家里,他問了他現在覺得特別“傻帽”的一個問題:“您都80歲了怎么還不休息,還要做傘?”老人答道:“我老了,我沒法下地干活了,我休息,我就干這個?!睂矞乩先藖碚f,下地干農活是工作。老人做了40多年的傘,基本上是用業余時間做的。

與日本手藝紀錄片中“職人”的概念不同,在張景看來,對大多數鄉間手藝人來說,手藝只是一項副業。他們所展現的,不該算作一種工作精神,更像單純對這種藝術的愛好。張景說,他們是發自內心喜歡的。何思庚回憶起一位手藝人邊工作,邊隨口說的話:“你要喜歡,很快就學會了,你要不喜歡,學多久都學不會的?!睆埦斑駠u著說:“如果要論幸福的話,其實他們比很多人幸福?!?/p>

“這次拍攝手藝人,把我們自己也變成了手藝人?!睆埦罢f,“我也是一個手藝人?!?h3>作為網紅的《尋找手藝》

從鏡頭和剪輯的粗糲感、導演個人情感的直接抒發、鮮明的草根性和戲劇化的尋找情節、搞笑的旁白風格,到自然出鏡團隊成員,這部紀錄片的風格其實十分適合互聯網環境。

但張景沒有想過在影片拍攝和剪輯中加入所謂的互聯網思維。他此前對B站并不熟悉,為了在B站上傳視頻,他費了4個小時回答會員問題。

今年4月在B站上傳之后,《尋找手藝》在一周左右的時間,瀏覽量沖上了10萬。由于沒有后續的推廣資金,就漸漸沉寂了下來。這一沉就是半年,直到不久前突然走紅。如今,《尋找手藝》在B站的瀏覽量達到60多萬,彈幕4萬,投幣量5.8萬。在愛奇藝,《尋找手藝》的播放量超過了90萬。這些數字還在迅速增長。

B站第一集的前幾屏,被“慕名而來”刷滿了,到了第五集,有很多“一口氣看五集”的彈幕,還有不少人把整部紀錄片四刷、五刷、六刷。

對這部“土掉渣”片子的粗糙之處,網友給予了很大的寬容,乃至于丑丑的墨綠色標題、導演帶點口音的旁白、偶爾突然結束的鏡頭和因缺少經費“漂流黃河靠想象”,都成了萌點。被傳統電視臺批判過的主觀性內容,在網絡上引起了網友的共鳴。當那個富有沖擊力的開篇 “你的夢想是什么?”出現時,網友紛紛開始刷起自己的夢想來。

但真正打動網友的,不是各種梗,而是手藝人的真誠、拍攝者的真誠還有整部紀錄片的真誠。從中,有人看到了溫暖,有人看到了辛酸,有人看到了傳統,有人看到了帥哥,還有人回想起自己做了一半擱置了的夢想……不停地有人刷,自己已經淚流滿面。

B站的彈幕給《尋找手藝》增加了不少看點,在內容上起到加成作用的,是貴州小黃村的真、養號兩位造紙老奶奶的部分。老人對著鏡頭笑著說:“這次我們的照片和名字可以到北京去了,就算名字到了北京也好啊?!睂τ谶@個場景,何思庚說:“我們當時沒有太多感受,只是覺得她們挺幸福、挺知足的?!?/p>

張景團隊的人沒有想到,大家會在彈幕上密密麻麻寫著:“到武漢了”“已到廣東河源”“到廣東了”“到廣西了”“到北京了,全國都看到了”“到紐約了哦”“到東京了”……因為網友的留言,這個畫面的意義也就變得不同了。

除去張景的作品,《我在故宮修文物》也是在B站意外走紅的紀錄片。B站將這種奇妙的化學反應歸結于用戶,董事長陳睿在此前的采訪中說:“在我們1億的活躍用戶里,25歲以上的用戶不到10%,我們大量的用戶應該是‘90后‘95后以及‘00后的用戶?!盉站COO李旎也曾分析過年輕用戶喜愛看紀錄片的原因,“年輕用戶并不只喜歡幻想的東西,真實的東西一樣喜歡”,而通過彈幕和評論,“同好可以邊看邊交流,獲得的知識增值和情感放大都是數倍的”。

對于“以產品為導向,而非用戶為導向”的張景團隊來說,《尋找手藝》能在網絡上走紅,是個意外之喜。不過,張景還是希望能夠在電視臺播出,因為只有這樣,《尋找手藝》才更有可能被他所拍攝的手藝人們看到。

花費三年時間制作的《尋找手藝》,沒有帶來什么經濟上的利益,但張景卻已經開始籌劃第二部,打算重新走一遍之前的路線。張景將他的日記集結成了一本書,每一位拍攝過的手藝人,都被寫進了書里。他希望能夠親手將書送給那些淳樸的手藝人,也想看看他們身體好不好,那些老人們是不是還健在。(本文圖片由被訪者張景提供)

猜你喜歡
手藝人彈幕手藝
手藝
A new beginning
HOLLOW COMFORT
維吾爾族手藝人
“彈幕”防御大師
最貴的不是手藝
一大撥彈幕正在向你襲來……
累并快樂的手藝人
《尋找手藝》讓“手藝”文化走紅
手藝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