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寶賢堂集古法帖》改陳實記

2017-11-27 07:09冀美俊
文物季刊 2017年6期
關鍵詞:法帖刻石單面

□ 冀美俊

《寶賢堂集古法帖》改陳實記

□ 冀美俊

永祚寺內現存的《寶賢堂集古法帖》和《古寶賢堂法帖》,上世紀八十年代從傅公祠遷置于永祚寺碑廊。2016年,太原市雙塔寺文物保管所對永祚寺內碑廊進行了改陳工程,以期最大限度地呈現《寶賢堂集古法帖》的原貌。本文即以晉王府發展、《寶賢堂集古法帖》的刊刻與流傳為主線,進一步闡述改陳過程及內容,以使讀者明晰此番改陳之前因與成果。

永祚寺 寶賢堂集古法帖 改陳

一、晉王府與《寶賢堂集古法帖》

公元1367年,明太祖朱元璋初定天下,為鞏固邊防,加強中央集權,太祖先后將他的二十四個兒子冊封為王。其中,第三子朱棡于洪武三年(1370年)四月初七日被封晉王,駐節太原,從此子孫世襲。直至明朝滅亡,晉王后代在山西做了二百六十多年的實際統治者。

朱棡的岳父謝成將太原城向南、北、東三個方向擴展。并斥巨資將晉王府建造在今大濮府、精營街一帶。

據《太原市志》記載:“晉王宮城,又稱晉王府,位于今精營街一帶,今北肖墻、南肖墻、東肖墻、西肖墻乃昔日晉王宮外城墻位置。宮城東南西北各建一門,以其所在方位稱東華門、南華門、西華門、后宰門?!盵1]

耗銀無數的晉王府在建成之后,富麗堂皇宛若一座小型皇宮,是明代諸藩王王府中規模最大的。有宮城、外城兩座城池,府門4座,以其所在方位分為“東華門”、“西華門”、“南華門”和北面的“后宰門”。然而,再是殿宇軒昂的樓閣,也抵擋不住衰敗的步伐。

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起義軍攻陷了太原。公元1646年,清軍入關。同年四月十二日夜,晉王府突失大火,熊熊烈火燃燒了一個多月方才熄滅。大火之下,歷經二百七十年滄桑歲月的晉王府終是化為一片廢墟,往日的絕代風華被掩埋在了塵土之下。

值得一提的是,與晉王府一起遭受厄運的,還有晉世子朱奇源主持刊刻的刻帖《寶賢堂集古法帖》(文中簡稱《大寶賢堂》)石刻百余通,因晉王府被破壞,刻石散佚。這不僅是對太原歷史的破壞,更是中國書法史上的一大損失。

二、《寶賢堂集古法帖》的刊刻與流傳

1.初刻《寶賢堂集古法帖》

《寶賢堂集古法帖》,俗稱《大寶賢堂法帖》,是明太祖朱元璋之玄孫朱奇源為世子時,奉其父晉莊王朱鐘鉉之命主持刊刻的??逃赏踹M、楊光溥、胡漢、楊文卿負責集選晉藩府內的舊藏名人墨跡,宋灝、劉瑀摹勒上石,于弘治二年始刻,弘治九年刻畢,歷時七載,共刻136通刻石。整部叢帖共計十二卷,以十二辰記石數,依次卷錄:卷一晉以前人書;卷二歷代帝王書;卷三至卷七羲獻書;卷八至卷十二晉以后名家法書??掏瓿珊?,藏于晉藩王府。

《寶賢堂集古法帖》卷首共有5通刻石,分別為朱奇源書“清事”(卷首一)、“明孝宗與晉莊王朱鐘鉉書”與“晉世子朱奇源上孝宗皇帝書”(卷首二)、(卷首三)、朱奇源書“寶賢堂集古法帖序”(卷首四、五)。其中,在“寶賢堂集古法帖序”中,朱奇源對所刻法帖的源本、參與人員、命名、用途等做了清晰的說明,也表達了朱奇源對歷代書法珍寶的愛重。

2.戰亂中的《寶賢堂集古法帖》與補刻

明末清初,晉王府被一場大火焚毀,刻石散落民間,損失慘重,后雖經多方搜集,但終不復完整。在后代的搜訪過程中,山西巡撫白如梅為其開端。

清順治十三年,時任山西巡撫的白如梅崇儒重道,命屬司王京乘、郡倅傅鳴和于馬肆、斷橋、荒砌之間尋訪遺石。太原知府宗彝也積極參與其中。至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太原知府宗彝將搜集回的《大寶賢堂》刻石置于太原府屬后圃寶賢亭內,又增刻自己的跋語與王京乘跋語兩通刻石。

關于順治年間寶賢亭內搜集的《大寶賢堂》刻石塊數,我們可據傅山題跋窺探一二:“石經亂不全,棧櫪糞壤,僅得七十余塊。其廿余塊,有得之東門人家水寶中者,吾向稱此不全本為竇本?!庇纱丝芍?,順治十六年,寶賢亭內共藏有《大寶賢堂》刻石70余通。

順治年間白公、宗公搜集的,乃是明弘治年間原石。然而,此中仍有散佚未尋回的石刻。

陽曲縣知縣戴夢熊與著名書法家傅山于康熙十九年,在《大寶賢堂》原有刻石的基礎上進行了增補,共計補刻53通,這五十余通刻石上,均有“戴補”字樣(圖一)。是時,加之順治年間寶賢亭內搜回的70余通刻石,共計有120余通。

至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大寶賢堂》刻石遷至三立書院(亦稱三立祠)。雍正十一年(1733年),三立書院進行擴建,更名為晉陽書院,《大寶賢堂》刻石仍存于此。

3.清末《寶賢堂集古法帖》的遷移

清末光緒年間,晉陽書院被巡警道署占用,《大寶賢堂》刻石再次險受散毀之險。在辛亥革命太原起義時,《寶賢堂集古法帖》自晉陽書院遷至山西督軍公署。隨后,與清初太原知府李清鑰主持刊刻的《古寶賢堂法帖》[2](亦稱《小寶賢堂》)一起集中存于令德堂內。

圖一 原碑廊南墻

民國6年(1917年),太原地方政府在今日的東緝虎營新建傅公祠以供奉傅山,至1918年,《大寶賢堂》與《小寶賢堂》一起移入傅公祠碑廊內。1941年,增刻鄭友漁《寶賢堂集古法帖后序》兩塊。1980年,兩部刻帖悉數遷至永祚寺碑廊,鑲嵌入壁。至此,《寶賢堂集古法帖》與《古寶賢堂法帖》再未遷移。

三、《寶賢堂集古法帖》改陳紀實

1.改陳原因

《寶賢堂集古法帖》的刊刻始于弘治二年,終于弘治九年,共歷時七載,由于時間長、工匠缺,遂在刊刻初期即出現了諸多問題,譬如:刻石中有單面碑,亦有雙面碑、且雙面碑兩面順序亦不相連,更有甚者,雙面碑的另一面為倒碑。

此外,由于清初戰亂刻石散佚,加之戰后搜集不全,康熙年間戴補等多方因素,致使《寶賢堂集古法帖》刻石中存在大量的重復、缺失刻石,也導致了1980年刻石初置永祚寺時無法完全按照12卷次的順序展示,由于當時條件所限,也未對碑刻進行說明,游客和書法愛好者難以解讀。故而,雙塔文管所于2016年決定對碑廊進行改陳修繕。

2.改陳方案

本次改陳旨在解決文物保護與文物景觀、文物陳列、文物歷史價值和景觀價值的關系,主要內容有:

(1)強化現有墻體,加強防潮層處理,外飾砍磨青磚,并結合永祚寺建筑的磚雕風格,讓碑廊的陳列效果和寺院建筑風格統一協調。

(2)更換原水泥地面,用泥沙石漿打底,砍磨方磚滿鋪。

(3)嚴格按照《寶賢堂集古法帖》的排序,按卷分組,依次排列。

圖二 今碑廊南墻

重復展示的刻石說明

(4)增加說明牌,將每塊碑刻的內容、作者等相關信息加以注釋。

(5)加強安全防護手段,進行24小時全方位監控。

(6)增加互動區,體驗拓片制作(另行復制碑刻)和書法寫作。

3.改陳過程

(1)對照比較、登記整理

對碑廊內的所有刻石進行登記、測量、拍照、釋文,與我所館藏《初拓寶賢堂》、晉祠博物館館藏《寶賢堂拓本》、已出版《初拓寶賢堂帖》、《寶賢堂集古法帖》等文獻與資料進行對照與比較,將永祚寺碑廊內的重復碑、缺失碑、空白碑、雙面碑等各項情況進行統計后,列出需要補刻和調整的碑刻名稱與內容。

(2)按卷分組、依次展覽

永祚寺碑廊原由南墻與東墻兩面組成,其中,南墻為東西向,上面鑲嵌著《寶賢堂集古法帖》的單面刻石(圖一)。此外,南墻上砌有七組南北向延伸出的垛墻,鑲嵌著《大寶賢堂》的28塊雙面刻石。東墻為南北向,展示著《寶賢堂集古法帖》的部分單面刻石與全部《古寶賢堂法帖》。改陳過程中,拆除原建于南墻的七組垛墻,在東墻上另起六組垛墻。使單面刻石得以按卷一至卷十二的次序展于南墻(部分延伸至東墻)(圖二),涉及到雙面碑次序的則需移步至東墻雙面碑統一展示區觀賞。

(3)增補缺失刻石、合理安置雙面碑

補刻缺失的6塊刻石,分別為:卷二丑六、卷三寅十四、卷五辰六、卷六巳八、卷七午八、卷八未十六。

原南墻的七組垛墻上共鑲嵌有雙面刻石28塊(含一塊單面碑),今東墻所起的六組垛墻上共嵌有雙面刻石24塊,剩余四塊分別做如下安置。

① 原南墻28塊雙面刻石中,有一塊為單面碑,現展于南墻單面碑卷七午四處。

②現展于東墻的單面碑卷八未五實為雙面碑,由于另一面與卷十一戌四重復,且卷八未五面較為清晰,故而決定,保護卷十一戌四,展示卷八未五面。

③現展于東墻的單面碑卷八未六亦為雙面碑,由于另一面與卷十二亥九重復,且卷八未六面較為清晰,故而決定,保護卷十二亥九,展示卷八未六面。

④卷二丑十七與卷十一戌五為雙面刻石的兩面,殘損嚴重,且兩面內容皆有重復碑,故而保存于文管所內的文物庫房。

此番改陳,共有兩通刻石存入文物庫房,其一為卷二丑十七(卷十一戌五)雙面碑,其二為卷八未六單面碑,此二碑殘損較為嚴重且有重復刻石,故不再進行展示。

盡管對所有刻石進行了詳盡的整理編排,但因雙面碑等原因,還是有部分重復展示的碑刻。

(4)增加說明牌內容

上世紀80年代建造碑廊時并沒有對刻石進行說明,改陳前的說明牌為后期制作,但主要內容只有帖名及作者介紹。由于部分刻石的碑面斑駁,內容較難辨識,此次改陳,為使游客能夠更好地了解各位書家、感受碑刻內容、體味書法魅力,我們在說明牌上做了較大調整,涵蓋內容為:碑刻序號、拓片、帖名、作者介紹及釋文,以期游客能詳細解讀。

(5)增加安全設施

改陳后,碑廊內設置二十四小時視頻監控與夜間紅外線監控,使得這組書法瑰寶時刻處于安全保護狀態之中。

(6)增設互動區

碑廊末端增設互動區,游客可以在該區域內觀賞碑廊專題片、體驗拓片制作與書法創作等。

經過改陳以后,碑廊內現存有刻石共202通,其中序言3通,《寶賢堂集古法帖》刻石160通,《古寶賢堂法帖》刻石36通,蘇東坡刻石3通。其中,《寶賢堂集古法帖》平均刻石高度為35厘米,寬度60厘米,《古寶賢堂法帖》平均刻石高度為35厘米,寬度104厘米。兩部刻帖,匯集了清代以前歷朝歷代著名書法家的墨跡寶翰,篆、隸、楷、行、草,五體皆備,是自刻帖興起至今,時代較早、保存原石較多的刻帖之一,不僅為書法研究者和文物工作者所珍視,也極受廣大游客所喜愛,當屬書林之瑰寶。

[1]《太原市志》,建置,方域,26頁。

[2]《古寶賢堂法帖》為太原府知府李清鑰(字叔達,今遼寧省鐵嶺人)于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在太原集刻的四卷石刻叢帖。

(作者工作單位:太原市雙塔寺文物保管所)

猜你喜歡
法帖刻石單面
近期國內市場紙張價格(2022年5月)
近期國內市場紙張價格(2022年4月)
近期國內市場紙張價格(2021年12月)
煙云盡態
——湖南省博物館藏《三希堂法帖》展
《寶賢堂集古法帖》研究綜述
從《寶賢堂集古法帖》窺探明代中葉帖學的興盛
談秦七刻石
海中刻石 拙中取意
書法教育中的碑帖選取
HPLC-Q-TOF/MS法鑒定兩面針和單面針中的生物堿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