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刻石

  • 朱復戡重書秦刻石研究
    多,秦始皇東巡七刻石,僅存瑯琊臺、泰山殘石,《嶧山》《碣石》《會稽》等久已不存,宋元人以輾轉臨摹之本重刻成碑,雖有“優孟衣冠之誚”(葉昌熾語),還是為后人一窺秦篆神韻提供了些許依憑,有幸的是,《史記》將其中六塊刻石的銘文較為完整地記錄下來。朱復戡先生初到泰山之時,即著手依據安國本和《史記》補齊重書《泰山刻石》全文,后來因機緣使然,重寫《嶧山刻石》,繼而產生重書秦七刻石這一前無古人的宏愿,雖然未能完成,也為我們留下了珍貴的藝術瑰寶,值得重視和研究。朱復戡早年

    中華書畫家 2023年9期2023-09-18

  • 刻石文字源流考析
    的生活實踐開創了刻石文字的盛行時下書店發行的諸多精美的楷、草、行、隸、篆等法帖,除少數墨跡本之外,均以刻石拓本居多。石刻碑帖固然是刻石文字記事的完整載體,但不是刻石文字的最初形式。根據考古材料及文獻記載,刻石作為載體文字沒有比“石鼓”更早的資料了。當然,早于石鼓記事形式的是原始先民在陶器上的圖形符號,接后有夏代的刻符、商代的甲骨文以及西周青銅器的鑄文。所以說,刻石文字的開始,還遠遠在金文刻銘之后。商周以銅器記事,秦人雖然在沿用著,但又創造了以石鼓刻文記事的

    唐都學刊 2023年2期2023-03-24

  • 西漢群臣上醻刻石解疑
    朱山上的群臣上醻刻石,自清朝道光年間沈濤發現以來,引起了金石家、書法家、史學家等諸多學者的注意,撰文考證、探究其年代、介紹其特點者甚多。亦有人對于群臣上醻刻石的真實性心存懷疑,如光緒年間,《畿輔通志》分纂丁紹基認為:“其可疑者,宋之歐、趙、洪諸家于金石之學搜羅殆徧,即國朝顧、朱、錢、王以及乾嘉之翁、孫考證精博,而于此刻曾不一及。況此刻,又系摩崖,非同墓志諸石納在壙中,須待出土始見。臨洺婁山亦非僻地,兩《唐書·地理志》及《元和郡縣志》均言,太宗征劉黑闥嘗登此

    邯鄲學院學報 2022年1期2023-01-06

  • 故事與新政之間 ——秦始皇刻石新考
    要:秦始皇的7篇刻石往往被視為一個公式化的整體,但實有3次書寫轉向,映射出秦始皇自我神化與塑造中央權威的復雜過程。其在東方名山進行具有秦國特色的立石,表達秦文化對東方世界的征服并宣示東方歸屬的政治景觀。秦始皇統一天下后萌生特殊的創始意識,秦國故事與帝國新政的區分成為重要的政治語境,歌頌新政成為景觀銘文的理想設計。但是嶧山刻石中滲入儒生的觀念,體現皇權與儒學的博弈,在史書中被抹除。后4篇刻石偏離了最初的設想,增加了激烈的征服表達。會稽刻石則是秦始皇后期總結平

    古代文明 2022年4期2022-10-12

  • 園林刻石景觀儲存中華文明的密碼
    文明延續的希望。刻石簡史——與人類文明同壽“把字刻在石頭上”,即為刻石。刻石在我國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刻石上的文字儲存著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密碼。伴隨著中國文明發展的進程,刻石逐漸與園林結合在一起,形成精雅的題刻賞石景觀。早在商代,就已經出現石刻文字。河南安陽殷墟出土了刻有十天干十二地支的石簽,成為中國刻石的濫觴。從戰國到秦代是中國刻石的萌芽階段。秦始皇五次出巡,為頌揚個人功績,在大江南北分立七處刻石。魏晉時期的王彪之曾登上會稽山,尋訪秦始皇的“會稽刻石”,寫

    綠色中國·B 2022年6期2022-05-30

  • 諸城博物館館藏石刻精品
    珍品。其中,畫像刻石的構成比較特殊,內容豐富,記載了當時的社會生活和意識形態,是研究古代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宗教等方面歷史的重要資料。畫像石畫像石是我國西漢中期到魏晉年間,封建高層統治者及地主豪紳為到陰間繼續享受豪華生活而興起的厚葬習俗的產物。諸城博物館館藏畫像石的內容豐富,大致可以分為兩類。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多以這些畫面呈現:車騎出行、迎賓拜謁、庖廚宴飲、樂舞雜技、鐘鳴鼎食、六博對弈、馳逐狩獵、捕魚田獵、亭臺樓閣、門卒侍衛等。1.庖

    炎黃地理 2022年8期2022-05-30

  • 追索唐鴻臚井刻石“可能有突破”
    稱,追索唐鴻臚井刻石“可能有突破”!經過與中國學者密切交流互劫,發出上述呼吁的日本民間組織“中國文物返還運動推進會”想先要求日本政府歸還從遼寧省海城市三學寺掠奪的三尊中國石獅,其中兩尊現存于東京靖國神社外苑,一尊保存在楊木縣山縣有朋紀念館;同時要求歸還從遼寧省旅順市掠奪的唐鴻臚井刻石,該文物現存于皇宮吹上御苑。上海大學中國海外文物研究中心副主任陳文平8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稱,關注到日方呼聲后,該校經討論決定以線上舉行“唐鴻臚井刻石追索返還研討會”的

    環球時報 2022-05-092022-05-09

  • 漢代刻石書法簡述
    滸 徐墜一、漢代刻石上的書體漢代刻石上的書體以隸書為主。隸書,又稱“佐書”“八分”,始創于秦,鼎盛于漢。根據其呈現載體不同,分為墨跡和刻石兩大類。墨跡以竹簡為載體,竹簡容易腐爛,故保存至今的漢代隸書并不多見,目前可知的有武威漢簡。刻石以石頭為載體,其形制有石碑、摩崖、造像等,目前留存下來的漢代刻石原石及原石已毀佚但拓本幸存者,計400 余種。其中,以東漢時期漢代刻石居多,西漢時期漢代刻石則較為少見。(圖1)圖1 漢代刻石拓片1.隸書的成因。根據文獻記載,隸

    黃河·黃土·黃種人(華夏文明) 2022年12期2022-04-26

  • 從秦刻石文字到唐代書法諸體
    文 圖/王學理秦刻石文字時下美術類出版社出版發行的楷、草、行、隸、篆等法帖,除少數墨跡本之外,以刻石拓本居多。刻石作為一種文字載體,以秦人“石鼓文”為最早。早于石鼓記事的文字,最早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時代陶器上的“文字符號”,大概是中國文字的雛形。商代的甲骨文,則是傳世最早的中國文字;而甲骨文產生的同時,還出現了鐫刻于青銅器上的銘文(后世稱為“鐘鼎文”“金文”“大篆”),其盛行于兩周時期。早期秦人受到周文化的熏陶,已經記事于銅器。如西周晚期的“不其簋”、春秋初

    大眾考古 2022年10期2022-03-21

  • 篆書的演變(二)
    功績,在七個地方刻石紀錄,均由李斯用小篆撰寫,李斯也是歷史上第一位有記載的書法家。七個刻石分別是:泰山刻石、嶧山刻石、瑯琊刻石、會稽刻石、芝罘[fú]刻石、東觀刻石、碣石刻石,稱“秦七刻石”?!短┥?span class="hl">刻石》是泰山上的摩崖石刻(直接刻在山崖石壁上),書法上中鋒用筆,力道遒勁骨肉均勻,行筆不緊不慢,不偏不倚,粗細始終如一,圓轉沉著。以強勁平穩的骨力,寫出飛動流走的生機——“畫如鐵石,字若飛動”。整體古茂莊嚴,有山岳廟堂的宏大氣魄。春秋時期,越王勾踐滅吳國后,曾遷

    奧秘 2022年2期2022-03-19

  • 《嶧山碑》
    文物,亦稱《嶧山刻石》,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東巡時刻于山東鄒縣(今鄒城市),為秦刻石中最早的一塊,內容是歌頌秦始皇統一天下、廢分封、立郡縣的功績。由秦相李斯撰文并書。后被焚毀。長安本《嶧山碑》所據底本為五代宋初徐鉉(917年-992年)所授鄭文寶之“摸本”。北宋時刻立于西安碑林。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橫掃六國,一匡天下,號稱始皇帝。雄心勃勃、日理萬機的他馬上就決定要知行合一,走遍祖國大江南北。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起,他連續到東方沿海、江淮

    美文 2022年1期2022-01-14

  • 20世紀前期唐鴻臚井刻石著錄及其旨趣述論
    上題字。唐鴻臚井刻石因此得名,其后石上有明確時間的題刻皆為明清兩代的續刻。主要題刻者為查應兆、李鉞、額洛圖、耆英、劉含芳等人。1908 年,刻石被日本海軍竊據后,中日兩國學界對唐鴻臚井刻石相關著錄、認識及其去向進行了不懈的探索。圍繞刻石相關知識和認識的記錄體現了學者不斷探究的學術追求和思想潮流。以往學界對唐鴻臚井刻石的知識譜系和旨趣變化未進行深入探究,對上述學術追求和思潮變遷的研究也有待加強。本人不揣谫陋,特為此文就教于方家。一、20世紀以前刻石的相關著錄

    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 2021年11期2021-11-22

  • 西漢“禳盜刻石”探究
    過渡的時期。西漢刻石為研究這一時期文字的發展提供了實物,但自宋以來出土的西漢刻石極為稀少,且所刻文字數量也較少,『禳盜刻石』的出現打破了這一局面。因西漢刻石稀缺,故世有“西漢刻石三字成寶”之說。山東省濟寧市金鄉縣魚山出土的西漢“禳盜刻石”字法古拙帶有篆意,風格古樸,為現存字數最多的西漢刻石。發現“禳盜刻石”殘石山東省濟寧市金鄉縣胡集鎮西郭村靠近嘉祥縣南部山區,村北面有一座小山,叫“魚山”。20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山之風盛行,魚山附近的村民在開山采石時發現了一座

    中華瑰寶 2021年11期2021-11-08

  • 零星兩片石,卓越兩千年
    世珍寶——秦泰山刻石。秦篆實物真跡之一相信任何一個稍微對相關歷史有所了解的人,都會對這件珍寶了然于心。字字千金,都不足以描述它的珍貴。之所以珍貴,是因為它是我國現存年代最早的紀功刻石,是目前所能見到的重要秦篆實物真跡之一,它不僅是研究秦始皇統一中國后政治和經濟的重要資料,而且也是研究秦代書法藝術及書體的珍貴文物。乾隆時期舉人王家榕曾作詩《頌秦刻石》,內有兩句詩“零星兩片石,卓越兩千年”一直流傳至今。此處“零星兩片石”,道出了這件稀世珍寶的坎坷命運。巍巍泰山

    山東畫報 2021年4期2021-08-27

  • 秦德與秦法 ——從秦始皇刻石看秦王朝的帝國敘事
    0275)秦始皇刻石是秦始皇東巡所刻制的七個碑石,其中六篇刻石文載于《史記》,《嶧山刻石》因拓本而流傳至今。歷來學者為挖掘秦始皇刻石的學術價值,投入了諸多努力(1)在“秦刻石”文本的考證上,陳夢家、容庚、吳福助以及柯馬丁(Martin Kern)為之打下扎實的基礎。在刻石文的文本解讀上,林劍鳴、孟祥才、臧知非、王健、王健文、王子今、程章燦、楊玲、李磊、柯馬丁、尤銳等學者都有諸多成果。。但由于文本的特殊性,不少學者在研究過程中會遭遇如下窘境:秦始皇刻石文是歌

    管子學刊 2020年1期2020-11-30

  • 翰墨留香
    】“寶賢堂法帖”刻石;太原雙塔博物館;保護性展陳【中圖分類號】J292 【文獻標識碼】A一、法帖價值與展陳的可行性“寶賢堂”為明代晉莊王朱鐘鉉堂名。明孝宗弘治二年(1489),晉世子朱奇源奉其父晉莊王朱鐘鉉之命,以《大觀帖》為主要底本,①在太原集刻十二卷本的書法叢帖,名為《寶賢堂集古法帖》。時隔二百多年后的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太原知府李清鑰集唐、宋、元、明至清前期20位書家作品,匯刻成另外一部四卷本的法帖,其規模、形制、選字等雖與明法帖有很大不同,

    中國民族博覽 2020年10期2020-11-25

  • 山東鄒城博物館考察記
    寶:《(東)嶧山刻石》和《萊子侯刻石》?!稁F山刻石》(圖1)聲名顯赫,歷史久遠,后世習書者鮮有不知?!稁F山刻石》又稱《嶧山碑》《秦始皇登嶧山紀功刻石》。正文內容主要分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秦始皇刻辭,為秦始皇二十八年登嶧山時所刻,內容據《史記·秦始皇本紀》云:“二十八年,始皇東行郡縣,上鄒峰山。立石,與魯諸儒生議,刻石頌秦德,議封禪望祭山川之事?!钡诙糠质乔囟涝t書,為秦二世元年所刻?!妒酚洝芬粫?,并沒有記載《嶧山刻石》的原文,其文字是因北宋淳化年間鄭文

    江蘇教育 2020年53期2020-09-18

  • 《嶧山刻石》《萊子侯刻石
    1 《(東)嶧山刻石》《嶧山刻石》,分《(西)嶧山刻石》和《(東)嶧山刻石》(圖1)。鄒城市東南十公里處的嶧山,自古享有“鄒魯秀靈”“岱南奇觀”的美譽。公元前219 年,秦始皇率領群臣東巡嶧山,他站在山頂俯瞰山下城池,頓生君臨天下的感覺,便命丞相李斯撰文立石,頌揚其一統天下的功德,這便有了秦始皇五次東巡七塊記功碑的第一塊——嶧山碑。秦二世東巡時,又在碑上刻了二世詔書。秦二世即位后,李斯又陪他登嶧山,二世下了詔,指出頌詞中稱其父親為始皇帝,自己是皇帝,加以區

    江蘇教育 2020年53期2020-09-18

  • 山東鄒城博物館考察記
    寶:《(東)嶧山刻石》和《萊子侯刻石》?!稁F山刻石》(圖1)聲名顯赫,歷史久遠,后世習書者鮮有不知?!稁F山刻石》又稱《嶧山碑》《秦始皇登嶧山紀功刻石》。正文內容主要分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秦始皇刻辭,為秦始皇二十八年登嶧山時所刻,內容據《史記·秦始皇本紀》云:“二十八年,始皇東行郡縣,上鄒峰山。立石,與魯諸儒生議,刻石頌秦德,議封禪望祭山川之事?!钡诙糠质乔囟涝t書,為秦二世元年所刻?!妒酚洝芬粫?,并沒有記載《嶧山刻石》的原文,其文字是因北宋淳化年間鄭文

    江蘇教育·書法教育 2020年7期2020-09-10

  • 《嶧山刻石》《菜子侯刻石
    倪文東《嶧山刻石》,分《(西)嶧山刻石》和《(東)嶧山刻石》(圖1)。鄒城市東南十公里處的嶧山,自古享有“鄒魯秀靈”“岱南奇觀”的美譽。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率領群臣東巡嶧山,他站在山頂俯瞰山下城池,頓生君臨天下的感覺,便命丞相李斯撰文立石,頌揚其一統天下的功德,這便有了秦始皇五次東巡七塊記功碑的第一塊——嶧山碑。秦二世東巡時,又在碑上刻了二世詔書。秦二世即位后,李斯又陪他登嶧山,二世下了詔,指出頌詞中稱其父親為始皇帝,自己是皇帝,加以區別,仍當丞相的李斯

    江蘇教育·書法教育 2020年7期2020-09-10

  • 國寶檔案萊子侯刻石的前世今生
    勇 邊茂春萊子侯刻石原石拓片2016年6月廣東崇正春季拍賣會上,《萊子侯刻石初拓本》拍下了2070萬的高價,開創了拓本類拍品的最高成交記錄,令人驚嘆。拓片這樣值錢,萊子侯刻石更是價值連城,它曾長期保存于鄒城市孟府檔案館,是一件國寶檔案。刻石是新莽天鳳三年(公元16年)刻,隸書,縱48厘米,橫70.4厘米,為天然長方形青灰說在鄒縣臥虎山下發現了一塊奇怪的刻石,文字秀雅古拙,隸書而未脫篆象。文字大約有“天鳳三年”“萊子侯”字樣。還形容其大小形狀。顏逢甲聽說后,

    山東檔案 2020年2期2020-06-15

  • 秦篆遺風
    能看到的作為頌功刻石的李斯所書《泰山刻石》、《瑯琊刻石》以及南唐徐弦摹刻的《嶧山刻石》、《會稽刻石》一直流傳到今天,從這些刻石上我們可以了解到秦篆的遺風。然縱觀秦代刻石雖有相似之處也有不同之處,現就《泰山刻石》、《瑯琊刻石》,從史實和書法角度分析如下:從書法角度出發分析,秦始皇種種刻經、刻石至今尚存原刻確實可靠的只從《泰山》和《瑯琊》二石,其他或為后人翻刻,或已遺失、很難為據。就從《泰山》和《瑯琊》二刻石對比來看,書刻風格亦各有不同,《泰山》比較圓厚,《瑯

    卷宗 2020年8期2020-05-26

  • 文獻載體·通靈寶玉·《石頭記》
    例,從文獻載體“刻石、鏤金、竹簡、木版、帛素、紙張”角度對文本中的重要情節、重要提示加以縷述,從而揭示出曹雪芹通過“載體點睛法”為讀者進行“導讀”的文化傾向,為嚴格區分八十回本《紅樓夢》與程高一百二十回本《紅樓夢》提供了新的依據,對佚稿中人物命運走向和結局輪廓的勾勒起到了參考作用。關鍵詞:《紅樓夢》 《石頭記》 文獻載體 刻石 鏤金百年紅學研究史,鮮有學人從小說文本涉及的文獻載體角度加以探究。作者為何要設計成讓補天頑石將自己的“目睹”刻在“大石上”而傳世呢

    名作欣賞·評論版 2020年3期2020-03-01

  • 感受小篆婉轉通達之美 ——以小學書法欣賞課《走進〈嶧山刻石〉》為例
    設計理念】《嶧山刻石》是小篆教學中的重要篇章,在教學中有以下幾點思考:1.立足兒童,“趣”使小篆更形象。小篆相較于大篆字體逐步趨于完善規范,字形統一,規整纖長,在學生眼中這樣彎彎繞繞的筆畫線條像畫畫一樣,相較于楷書筆畫中提按頓挫的多種筆法,小篆會讓學生興趣十足。筆者抓住這樣的“趣”,充分發揮學生想象力,聯想生活中具象事物,讓“婉而通”的線條變成蜿蜒的小溪、盤繞的公路、有力的樹枝等等,讓學生直觀感受其線條的靈動美。2.突出用筆,“實”使欣賞更深刻。彰顯用筆方

    江蘇教育 2019年77期2019-11-21

  • 既是搶救,也是傳承《江右刻石書法大觀》編輯手記
    黃潤祥《江右刻石書法大觀》是迄今我省第一部歷代刻石書法結集出版物,填補了此項出版的空白。江西古稱“江右”。從西晉南渡后,江右在中國歷史上一直是文化昌盛之地,尤其是兩宋名人輩出,唐宋八大家就占有三家,達到鼎盛時期,其書法藝術地位,足以與陜、魯、豫比肩。從晉唐至民國,江右山川崖壁、大地碣石間,摩崖石刻、碑刻群星璀璨,據江西省第三次文物普查的不完全統計,刻石書法近十萬件?!督?span class="hl">刻石書法大觀》精編了其中歷代刻石書法作品600余幅(件)付梓,這是江西省第一部歷代刻石

    出版人 2019年8期2019-08-26

  • 懷念史學大師李學勤先生
    四字,史稱“檀山刻石”。宋朝初,郡守令劉莊將其從檀山鑿下收入內府。李中佑制“吉日癸已之記”碑。靖康之亂原刻石下落不明。宰相王安石因不得見深以為憾,題詩:“誰知造文字,人或鬼愁懼。秦愚既改皋,新眊仍易疊。六書遂失指,隸草矜敏捷。誰珍檀山刻,共賞蘭亭帖?!薄疤瓷娇獭奔粗浮凹展镆选彼墓抛?,史稱《周穆王刻石》,也稱“檀山刻石”?!凹展镆选薄肮P力道勁,有劍拔弩張之狀?!笔茄芯抗糯鷿h字形體演變史、金石學、書法藝術極為難得的稀世珍品,堪稱中華刻石之瑰寶,具有重要歷史

    檔案天地 2019年6期2019-07-15

  • 《嶧山刻石
    分為秦量詔版、秦刻石、秦磚瓦文、秦陶文等。類別可分為官方小篆、戰國遺存大篆和民間使用的隸書這三類。傳世風格又因載體、用途、形制、地域、時期等審美有別?!扒Ч乓坏邸鼻厥蓟寿诠?19年至公元前210年巡視各地時,刻石銘功,跡留嶧山、泰山、瑯琊臺、之(芝)罘、碣石、會稽等地。相傳文字由李斯書寫,再刻制于石,世稱秦刻石。歲月滄桑,原石多毀,只殘存瑯琊、泰山二刻石,及嶧山、泰山、會稽刻石的摹刻本和木刻版本,這些都可作為研究秦小篆的史料文獻。秦刻石文字是秦小篆

    江蘇教育 2019年45期2019-07-15

  • 談秦七刻石
    中,他留下了七處刻石。始皇二十八年,在秦始皇的第二次巡游中,他在嶧山(今山東棗莊內)留下《嶧山刻石》,隨后登上泰山,在泰山刻《泰山刻石》,又登瑯邪山,建瑯邪臺,刻《瑯邪刻石》。始皇二十九年,第三次巡游途中,秦始皇登上之罘(今山東煙臺市內)刻《之罘刻石》,又于東觀刻《東觀刻石》。始皇三十二年,秦始皇第四次巡游途中到碣石,立碣石門,刻《碣石刻石》,我國歷史上,碣石這個地名多次出現,而具體位置歷來不一,秦始皇去的碣石應該在遼寧省綏中。始皇三十七年,秦始皇的最后一

    醒獅國學 2019年11期2019-02-24

  • 嶗山 “西晉石刻”書者考略及審美分析
    在嶗山刻石中,西晉刻石歷史最為悠久,位于沙子口街道北姜哥莊社區北側的煙臺頂之巔。西晉石刻于一石之上分兩處,每處從右往左為 “勃海朱耒武 (一列)晉太安二年歲在癸亥 (一列)平原羌公烈”和 “高陽劉(一列)初孫 (一列)魏世淵 (一列)晉太安二年”。[1](下稱 “朱耒武刻石” “劉初孫刻石”) 《嶗山文化遺產圖鑒》中認為: “石刻雖不十分工整,但仍可從其粗獷的筆跡中得見漢隸余韻,并已顯現出向魏碑轉化的趨勢?!盵2]但是刻石上僅存四個人名和三十二個字,翻閱古

    書法賞評 2018年5期2019-01-09

  • 卓越千年的國寶—秦泰山刻石
    寶,當首推秦泰山刻石。秦泰山刻石是泰山第一刻,開創泰山刻石之先河,是秦始皇的頌德碑。秦泰山刻石乃書法大家秦相李斯所書,李斯小篆不僅是“漢晉碑銘所從出”,更是“古今所師”;秦泰山刻石是大秦帝國結束先秦各國各說各話、各書各字的歷史,實行“書同文”的典范之作和實物例證;秦泰山刻石是當今僅存的兩通秦刻石之一,且是字跡較易識讀者。公元前221年,大秦“掃六合”“ 天下一”之后,秦始皇嬴政意氣風發,為了“示強威,服海內”,多次巡游天下,每到一地,就令大臣刻石“以頌秦德

    收藏家 2018年4期2018-04-25

  • 兩漢名碑注譯—五鳳刻石
    漢名碑注譯—五鳳刻石□ 滕西奇概 述《五鳳刻石》,系西漢魯孝王修建宮室完畢時所立的具有紀念性質的碑刻,所以又稱《魯孝王刻石》《魯孝王泮池刻石》。碑文為隸書,3行,共13字。(見圖1-1)金明昌二年(公元1191年,南宋紹熙二年)重修曲阜孔廟時,工匠在魯靈光殿基西南30步太子釣魚池取石時發現此碑,提領修廟的開州刺史高德裔隨即將其移到孔廟?,F存曲阜市孔廟漢魏碑刻陳列館。圖1-1 《五鳳刻石》《五鳳刻石》為不規則形,長約73厘米,左高38厘米,右高40厘米,厚4

    老年教育 2017年11期2017-12-20

  • 兩漢名碑注譯—萊子侯刻石
    名碑注譯—萊子侯刻石□ 滕西奇概 述《萊子侯刻石》,又名《萊子侯封田刻石》《天鳳刻石》《萊子侯贍族戒石》,新莽天鳳三年(公元16年)二月刻。該石原在山東省鄒縣臥虎山下(今鄒城市郭里鎮境內),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為王仲磊最早發現,但他因忘記具體位置而與之失之交臂。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秋,滕縣(今山東省滕州市)孝廉顏逢甲與友人孫生容、王補、仲緒山一起游鄒城城南臥虎山時偶然得之,便在碑石右側界欄外刻題記三行,記述尋碑經歷:“嘉慶丁丑秋,滕七四老人

    老年教育 2017年12期2017-12-20

  • 秦始皇兩去蓬萊留石刻
    下的六處七篇記功刻石文字最值得稱道。七篇刻石,其中六篇是留在了山東大地上,分別是:嶧山刻石、泰山刻石、瑯琊臺刻石、之罘刻石、東觀刻石(刻于之罘)、碣石刻石。這始皇帝為何獨愛山東大地呢?這就要說說蓬萊了。蓬萊一直是歷朝歷代無數人望海祈仙的地方,秦始皇也不例外。秦始皇求長生不老藥秦始皇完成了他一統天下和建造長城的偉業,便開始憧憬不老不死的神奇。于是徐福在公元前 219年來到秦王的宮廷,聲稱《山海經》上面記載的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島就在東方海中,他愿意為秦王去

    旅游世界 2017年11期2017-11-29

  • 《寶賢堂集古法帖》改陳實記
    因晉王府被破壞,刻石散佚。這不僅是對太原歷史的破壞,更是中國書法史上的一大損失。二、《寶賢堂集古法帖》的刊刻與流傳1.初刻《寶賢堂集古法帖》《寶賢堂集古法帖》,俗稱《大寶賢堂法帖》,是明太祖朱元璋之玄孫朱奇源為世子時,奉其父晉莊王朱鐘鉉之命主持刊刻的??逃赏踹M、楊光溥、胡漢、楊文卿負責集選晉藩府內的舊藏名人墨跡,宋灝、劉瑀摹勒上石,于弘治二年始刻,弘治九年刻畢,歷時七載,共刻136通刻石。整部叢帖共計十二卷,以十二辰記石數,依次卷錄:卷一晉以前人書;卷二

    文物季刊 2017年6期2017-11-27

  • 秦始皇刻石還剩多少
    到一地,就令大臣刻石“以頌秦德”。前后共留下了7塊刻石,它們分別是: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東行,登鄒嶧山(今山東鄒城境內)立嶧山刻石,上泰山立泰山刻石,至瑯琊(今山東省膠南市西南)立瑯琊刻石;公元前218年,秦始皇東巡,登之罘山(今山東煙臺福山區境內)立之罘刻石,到之罘東觀,立東觀刻石;公元前215年,秦始皇出巡,北至碣石(今河北昌黎縣北)立碣石刻石;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南巡,至會稽(今浙江紹興南會稽山)立會稽刻石。秦二世繼位,明為頌始皇功德,實為樹自己

    文史博覽·文史 2017年10期2017-11-07

  • 秦始皇刻石還剩多少
    秦始皇刻石還剩多少公元前221年,大秦“掃六合”“ 天下一”之后,秦始皇嬴政意氣風發,豪情萬丈,為了“示強威,服海內”,多次巡游天下,每到一地,就令大臣刻石“以頌秦德”。前后共留下了7塊刻石,它們分別是: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東行,登鄒嶧山(今山東鄒城境內)立嶧山刻石,上泰山立泰山刻石,至瑯琊(今山東省膠南市西南)立瑯琊刻石;公元前218年,秦始皇東巡,登之罘山(今山東煙臺福山區境內)立之罘刻石,到之罘東觀,立東觀刻石;公元前215年,秦始皇出巡,北至碣石

    文史博覽 2017年10期2017-11-06

  • 刻石銘文作者辨析 ——兼述秦統治思想中的儒家因素
    250014)秦刻石銘文作者辨析 ——兼述秦統治思想中的儒家因素丁燕杰(山東師范大學 齊魯文化研究院, 山東 濟南 250014)傳統觀點認為秦刻石的文字和銘文內容為李斯所作, 但從史料來看, 李斯作小篆和李斯作刻石都是一個逐漸附會的過程, 李斯作為秦刻石作者的身份, 應當為后人建構而成。 秦刻石真正的作者或為秦朝儒生博士官。 秦刻石所體現出來的濃厚的儒家思想痕跡, 是戰國秦漢變革之際的文化整合在秦朝統治思想上的反映。秦刻石; 李斯; 小篆; 儒家思想公元

    洛陽師范學院學報 2017年10期2017-03-12

  • 北齊·《泰山經石峪金剛經》
    北齊摩崖刻經,無刻石年月,刻在山東泰安泰山之中的龍泉山谷石坪之上。字徑達50厘米,原來共有字數2500多個,現存1067個?!短┥浇浭饎偨洝肥侵袊鴷ㄊ飞峡涨敖^后的摩崖巨制,刻石總面積達六千平方米以上。其氣魄之宏偉,從古至今無出其右者。字雖不大但又含蓄古樸,用筆安詳從容、雍容大度,不露鋒芒,點畫之中深藏篆隸遺意,結字寬博疏放,氣韻靜穆平和,雍容爾雅,器宇不凡。宏大而深美的境界,似乎又向我們展示了佛教文化的高遠精深。北齊·《泰山經石峪金剛經》實景圖北齊·

    視野 2017年1期2017-01-10

  • 蘇軾《齊州長清縣真相院釋迦舍利塔銘并序》刻石
    迦舍利塔銘并序》刻石的發現及內容。蘇軾簡介?!端憽?span class="hl">刻石是否是蘇軾所撰?為什么會出現兩個版本?其重要性。關鍵詞:蘇軾;刻石;塔銘長清縣真相院釋迦舍利塔位于山東省濟南市(舊稱齊州)長清區老城西北隅真相院舊址上(今糧油加工廠院內)。真相院創建的具體年代不祥,釋迦舍利塔,又名全陽塔,據《長清縣志》記載為“宋元豐五年僧人法泰所建”,十三層,全磚結構。1963年尚存殘塔,后屢遭破壞,今已不存。1965年糧油加工廠修建道路時用磚,遂將塔基拆除,致使地宮暴漏,地宮內蘇軾

    青年時代 2016年19期2016-12-30

  • 端莊雍容 古意畢臻——秦朝刻石書法賞析
    古意畢臻——秦朝刻石書法賞析王延智楚文明;簡牘;蝌蚪文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大一統王朝,嬴政自號“始皇帝”,在中央實行三公九卿制,同時他在地方實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等,故夏曾佑稱:“中國之政,得秦皇而后行?!本臀淖侄?,許慎《說文解字敘》記載“(李)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者也”,由此可知李斯、趙高、胡毋敬各作一篇字書,都有可能對

    江蘇教育 2016年53期2016-12-20

  • 反腐倡廉漫話《官箴刻石
    腐倡廉漫話《官箴刻石》文/武天合王建岐西安碑林的《官箴刻石》中國的反腐倡廉工作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博得國內外一片贊譽,反腐倡廉成了中國老百姓街談巷議的一個重要話題。由此我想起西安碑林博物館的一方《官箴刻石》?!豆袤?span class="hl">刻石》顧名思義,就是中國封建社會做官的箴言,是對做官者的規誡和勸勉,也是為官的座右銘。西漢董仲舒在所著《春秋繁露·五行相生》中,就有“至廉而威”的名句。一個威字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威權、威力,用來統治民眾;二是威信、威望,讓民眾來服從你的統治。所

    中華魂 2016年1期2016-08-14

  • “漢大陽檀道界”摩崖刻石考析
    大陽檀道界”摩崖刻石考析□景宏波摘要:本文通過對“漢大陽檀道界”摩崖刻石的考證,從結字、筆法、章法幾方面深入分析,探討該刻石為西漢之物的必然性與充分性,其奇特性、稀缺性,是迄今發現在晉南乃至山西境內極具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重要石刻文物。關鍵詞:漢代刻石文化研究“漢大陽檀道界”摩崖刻石高73厘米,寬47厘米,厚28厘米,青石質,上刻“漢大陽檀道界君位至三公”,豎列3行,共計11字。起首“漢”獨字成行,點明國號,圈定大致年代;中行“大陽檀道界”為刻石的主體部

    文物季刊 2016年1期2016-03-18

  • “書同文字”下的秦篆書法
    ”書寫典范的秦篆刻石書法,線條圓勁,結構規整,將書寫性與裝飾性的結合達到極致。相比秦篆刻石,秦詔版和出土秦篆墨跡在書寫上輕松自在,線條多化曲為直,結構上因字敷形。秦王朝滅亡后,秦篆仍然流傳不息,尤其是體現在印章藝術上,而清代篆書復興,秦篆體書法創作出現了新的高峰。書同文字;秦篆刻石;秦詔版;清代篆書“秦皇掃六合,虎視何雄哉!”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掃滅六國,建立了規??涨暗拇笠唤y帝國,中國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秦王朝掃滅六國是全面性的,當時影響最大的是掃滅六

    衡水學院學報 2015年2期2015-11-26

  • 七旬學者王仁富:傾盡家財20年向日本皇室討國寶
    王麗得知刻石流失百年王仁富決定追討今年74歲的王仁富,是吉林省白城師范學院教授,知名東北刻石研究學者。30多年前,喜歡研究歷史的王仁富在閱讀《舊唐書》時,無意中讀到關于“唐鴻臚井刻石”的記載,令他大吃一驚。公元713年,唐玄宗使鴻臚卿崔前往遼東,冊封靺鞨(都城今吉林省敦化)首領大祚榮為渤??ね?。714年夏,崔原路返回長安,途中路過旅順都里鎮,為紀念這次冊封盛事,于黃金山下鑿井兩口,并在井邊立了一塊石頭,刻上“敕持節宣勞靺羯使、鴻臚卿崔,忻井兩口,永為記驗。

    鐵軍 2015年2期2015-09-10

  • “鴻臚井刻石”:我國民間首次向日本追討的文物
    中國文物“鴻臚井刻石”,這是我國民間首次向日本皇室追討文物?!傍櫯F井刻石”記載了唐朝政府派遣官員冊封渤海地方政權的史實,見證了中華民族大融合的歷史進程,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價值。1908年4月30日,日本海軍省以日俄戰爭“戰利品”的名義將刻石獻給日本皇宮,這塊彌足珍貴的千年碑刻從此流落異域。歷史上的渤海王國如果想了解“鴻臚井刻石”的來龍去脈,必須先了解我國古代的渤海王國。據史書記載和考古發現,古渤海國存在于唐至五代期間,疆域范圍主要在今東北一帶,全盛時還包括

    文史月刊 2015年4期2015-09-10

  • 追討國寶唐鴻臚井刻石的領頭羊
    陳平國寶唐鴻臚井刻石是旅順黃金山下一塊天然碩石,十多立方米大小約三十噸重,長期以來懷才不遇等待著命運的垂青。公元713年一位行色匆匆的大人物來到旅順,他就是從唐都長安持節出使,沿著洛陽-曲阜-蓬萊-旅順遠赴舊國(吉林省敦化市)冊封靺鞨首領大祚榮為渤??ね醯奶气櫯F卿崔?。翌年,返京復命的崔?再次來到旅順的時候,腳下的遼東熱土已經歸入大唐版圖,千里出使功成名就,崔?的心情像渤海灣的波濤一樣起伏難平,使臣的重任和文人的抱負使他不忍默默無聞地離開旅順,總想做點什么

    祖國 2015年5期2015-06-11

  • 周漢金石紀法述考
    物質技術的提高,刻石開始占據主導地位,但并未完全取代前者。漢代以后,銘金紀法再難以見于史籍,刻石仍在中國古代的法律傳播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并對中國后世的法制產生重要影響。關鍵詞:銘金; 刻石; 法律傳播①孔穎達對物勒工名的解釋是:每物之上刻勒所造工匠之名于后,以考其誠信。見李雪梅:《古代中國”銘金紀法”傳統初探》,《天津師范大學學報》2010年第1期。②如有學者認為,在琱生三器中,西周的宗法制度得到充分的反映。在事情處理過程中以及有了結果后,琱生幾次作器鑄銘

    沈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5年3期2015-04-02

  • 威縣出土《新宗城縣三清殿記》刻石新探
    城縣三清殿記》;刻石;北宋;王體集字【摘 要】《新宗城縣三清殿記》刻石1913年出土于河北省威縣,1933年的《河北月刊》第1卷第9期發表其拓片,并刊載了時任威縣縣長崔國卿的短文《威縣新宗城縣三清殿記刻石考略》,封面更集刻石中的“河北”二字為刊名。本文在崔考基礎上,對刻石內容進行了詳細考證,認為其所記載的黃河水患、縣城遷址等內容,可補威縣地方的變遷史,而其集王羲之字,自由灑脫,一氣呵成,頗具王體神韻,可與唐懷仁和尚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并稱集王書法刻石的雙璧

    文物春秋 2014年3期2014-08-27

  • 圖說書法(二十四)
    獻功不可沒。泰山刻石(局部)又稱《封泰山碑》,是始皇東巡登泰山、行封禮后所立,傳作者是秦相李斯?!短┥?span class="hl">刻石》筆畫勻稱,勁秀圓潤,結構嚴謹。為秦代“最早三刻石”之一?,F藏山東泰安岱廟。為國家一級文物,堪稱稀世珍寶。嶧山刻石(局部)又稱《嶧山碑》,是始皇第二次巡行山東鄒嶧時所立,頌揚自己“廢分封,立郡縣,統一天下”之奇功。為秦“最早三刻石”之一。原石毀于魏,現存為摹刻本。此碑章法上行列整齊,規矩和諧,在相當程度上表現了秦王朝大一統時代的精神內涵?,樼鹋_刻石(局

    視野 2014年9期2014-02-03

  • 西漢時期隸書發展的不平橫性
    度。關鍵詞:西漢刻石帛書竹簡中圖分類號:K20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09)24-0022-01西漢書刻較少,近人徐森玉《西漢石刻文字初探》所收集計有十種:①《霍去病墓石刻字》,二石,一篆一隸。(圖一);②《群臣卜壽刻石》。文帝后元六年(前83年);③《魯北殿石題字》,景帝中元元前(前149年)刻;④《廣陵中殿石題字》;⑤《巴州民楊量買山記》(圖二);⑥《五風刻石》宣帝五風二年(前56年)刻(圖三);⑦《庸孝禹碑》成帝河平三年(前

    文藝生活·下旬刊 2009年8期2009-03-25

  • 古錢書法淺探(二篇)
    ,文質彬彬,與秦刻石渾穆之氣象大相徑庭。徐鉉在南唐中主李縖時官至吏部尚書,精小學、工篆隸。宋朱長文《墨池篇》云:“自陽冰之后,篆法中絕,而鉉于危難之間能存其法,雖骨力稍歉,然亦精純奇絕?!毙煦C隨后主李煜歸宋后,得《嶧山刻石》摹本,自謂“得師于天人之際”,心追手摹,遂書藝大進,直逼秦刻石氣勢。李斯所書的《嶧山刻石》原石在北魏時已佚,傳說后為魏太武帝推倒,邑人用火焚毀。杜甫有:“嶧山之碑野火焚,棗木傳刻肥失真”的詩句,可知唐已有《嶧山刻石》摹本(今不傳),徐鉉

    收藏 2001年1期2001-06-14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