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學品德高年級“法治”教育新思考

2017-12-12 00:53傅曦
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 2017年11期
關鍵詞:品德權利規則

傅曦

【中圖分類號】G623.1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1-0051-02

依法治國口號響,公平法治正氣揚,各種法律包圍你,權利義務放心上。法律不僅在課堂,時時刻刻心中想,法治教育意義大,遵紀守法才最棒。

2016年6月28日,教育部、司法部、全國普法辦共同印發了《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9月,《道德與法治》教材取代《品德與生活》走進了小學低年級課堂,不難發現,這次“更名”突出了法治教育在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地位,同時也意味著法治教育已經成為小學品德一線教師所面臨的重要課題。如何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守法意識呢?小學生雖然難以對法治有深入的認識,但在家庭、學校和社會生活中,都不難感知身邊的規則和法治。最新頒布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法治教育以基礎性的行為規則和法律常識為主,側重法治意識,尊法守法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

基于北師大版小學《品德與社會》3-6年級教材內容,我認為可以在教學中從以下三個方面循序漸進地展開法治教育,滲透法治意識。

一、合作探究,養成規則認識

孟子曰:“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比祟悘墓胖两穸家恢倍季次芬巹t,規則是保證群體生活順利運行的基石,也是現代社會良性發展的基本元素。因此,規則意識是現代社會每個公民必備的一種意識。

新《小學生守則》在第四條中規定小學生應“遵守國法校紀,自覺禮讓排隊,保持公共衛生,愛護公共財物?!蓖瑯?,《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在課程內容中明確指出,要求學生“初步形成規則意識,遵守活動規則和學校紀律”?,F在的孩子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以自我為中心傾向較嚴重,使得一部分孩子規則意識淡薄。而在學校的集體生活中,需要學生具有較強的規則意識,這是兒童成長成為社會人的前提,也是保證學生在集體生活中愉快生活、學習、交往的前提。

對學生在集體生活中規則意識的培養,可根據規則意識的幾個層次展開教學,達成由“知”到“行”的目標。

以“生活中處處有規則”(三年級上冊)為例,本課以規則意識為主題,重點是讓學生認識到生活中處處有規則,生活需要規則。在教學安排上,我們可以按照規則意識的三個層次設計教學:明晰規則——探究規則——應用規則。教學伊始,我們可以根據學生中有人認為遵守規則麻煩談起,組織學生分組進行合作討論,發表意見,闡明觀點。引導學生通過小組討論明確:一切規則都是為了保證社會中個體生活的幸福愉快。學生在思維的碰撞中,明確了遵守規則首先是為了自己,進而是為了他人,懂得遵守規則的重要性。接著,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結合具體的生活情境,如插隊、闖紅燈、公共區域大聲吵鬧等,交流應如何正確對待這些違反規則的行為,并適時談一談“生活中還有哪些不和諧的行為給我們造成了麻煩?”以此讓學生認識到規則的實用性。最后,為達到“習性使然”的效果,設計現場制定“班規”的環節,旨在讓學生通過對他人行為的評價落實到自身行為的表率,促使學生從他律中轉向自律。

二、交流對話,樹立公民意識

我們來到這個世界的第一聲啼哭,就是我們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宣言”。社會主義國家的公民既是享受權利的主體,又是履行義務的主體。因此,增強權利觀念,正確行使公民權利,增強義務觀念,自覺履行公民義務,是學習法律常識的落腳點。

《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再“課程目標”開篇就提出要“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公民奠定基礎”?!爸R目標”部分也明確要求:“了解未成年人的基本權利和義務,懂得規則、法律對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毙W生進入高年級之后,隨著能力的提高,自我意識不斷增強,與社會的接觸也不斷增加。在學生建立我是“社會人”的這一過程中,要讓學生深入了解權利和義務,就需要先建立“我是公民的概念”,明確自己也擁有法律所賦予的權利和義務。

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僅僅讓學生知曉公民的權利和義務是遠遠不夠的,應充分利用學生自身的資源,讓他們在親身經歷的生活情形中去感受和體會。

有一位老師在執教“法在我身邊”(五年級下冊)這一課時,設計了一個“辨析說理”的體驗環節,出示書中的“游戲廳風波”、“上學風波”等幾個事例,讓學生說一說這些事例當中的行為,有沒有侵害到學生的合法權利?在你的生活中還遇到過什么侵害到你權利的行為?學生通過查找相關資料,充分結合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學習運用身邊的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的正當權益。

此外,教師還創設了一個生活情境:語文老師有時會用體育課的時間來為學生補作業,A同學認為這是侵犯了同學們活動的權利,B同學則認為老師這是為我們好。就此話題,學生以正反方展開辯論,激發所有學生主動參與對話,并在此過程中提升了法律與自我關系的認識,培養了他們的權利意識。

三、實踐參與,促進守法認同

品德與社會課程強調本課程的學習是知行統一的過程。僅僅掌握一定的法律常識是遠遠不夠的,還應將法治作為一種行為習慣,一種精神操守,做到知行合一,精神兼備。應引導學生將法治意識外化為行動指南和行為習慣,形成踐行法治精神的有力行動。在教學中,我們可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式,引導學生通過實踐參與,認同規則與法治,以此指導自身生活,踐行法治精神。

在教學“珍愛生命遵守規則”(四年級下冊)一課時,為讓學生體會交通規則的重要性。我讓學生以“交通安全”為關鍵詞,展開探究活動。課前,學生分為“行人組”、“乘客組”以及“駕駛員組”展開相關的資料搜集,課堂上交流、匯報、討論,我適時地出示《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管理條例》深化學生的認識。學生在此過程中對自己應遵守的交通規則有了深刻的認識,在此基礎上,我讓學生進行“換位思考”:假如你是事件當中的他,你會這么做嗎?出事故的原因有多少條件是你能控制的?學生指出,自己不會這么做,唯一能控制的就是我們的行為,因此,遵守交通法規最重要的是靠自覺。課后,學生將課堂上學習所得,制成宣傳冊、手抄報等,或向低年級的弟弟妹妹宣傳,或走進家庭教育自己的家人,宣傳遵守交通規則的重要意義,將法治意識融入自己的生活實踐。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指出,青少年法治教育要以憲法教育為核心,以權利義務教育為本位。我們在教學中可積極爭取國家機關與社會力量的參與,為學生創設自主體驗和參與法治實踐的平臺,以更好地引導學生將法治意識融入到自身生活。endprint

猜你喜歡
品德權利規則
立德立言,為何重要
股東權利知多少(二)
股東權利知多少(一)
好學者賢
讓規則不規則
不如吃茶去
采用C—NCAP 2006年版管理規則
權利套裝
品德
二則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