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遼東灣海域底棲動物次級生產力研究及生境適宜性評價

2017-12-18 02:45李軼平于旭光
水產科學 2017年6期
關鍵詞:遼東灣海洋生物站位

李軼平,于旭光,孫 明,郭 棟,段 妍,董 婧

( 遼寧省海洋水產科學研究院, 遼寧省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學重點實驗室,遼寧 大連 116023 )

遼東灣海域底棲動物次級生產力研究及生境適宜性評價

李軼平,于旭光,孫 明,郭 棟,段 妍,董 婧

( 遼寧省海洋水產科學研究院, 遼寧省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學重點實驗室,遼寧 大連 116023 )

為了解遼東灣海域底棲動物次級生產力水平和時空分布特點,根據2007年的4月和10月遼東灣海域大型底棲動物調查數據,運用Brey經驗公式計算大型底棲動物次級生產力和P/B值,并結合海洋生物指數方法對遼東灣海域進行生境適宜性評價。分析結果表明,該海域大型底棲動物年平均次級生產力為5.59 g/(m2·年),年平均P/B值為3.16,遼東灣大型底棲動物次級生產力空間分布呈現出自沿岸向中部遞增的趨勢,P/B值空間分布與底棲動物次級生產力相反,呈現出自沿岸向中部遞減的趨勢,群落組成中以個體小、生活史短、代謝快的底棲動物為主。

大型底棲動物;次級生產力;P/B值;海洋生物指數方法

底棲動物作為海洋中的一個重要的生態群落,在海洋生態系統能量和物質流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1]。以次級生產力為表征(次級生產力是指生態系統中的異養微生物和動物通過生長和繁殖而增加的生物量或儲存的能量),在海洋生態系統中,底棲動物是次級生產力的主要貢獻者之一[2]。研究底棲動物的次級生產力,量化底棲動物生態過程,不僅幫助了解生態系統中物質和能量的動態變化[3],而且對海洋生物資源可持續利用和海洋生態系統動力學研究等具有重要意義[4-6]。國內關于底棲動物次級生產力研究已有報道,多集中在膠州灣和長江口等近岸水域,以及黃海和東海等開闊外海水域[2,6-9],而針對于遼東灣的研究報道則相對較少,僅見遼東灣西部局部海域的相關研究[1]。

遼東灣位于渤海東北部[10-11],是多種經濟魚類、蝦類和貝類的產卵場、索餌場和育肥場。近年來,由于受到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等影響,遼東灣生態環境和漁業資源狀況發生了很大變化,因此,有必要通過遼東灣海域次級生產力分析研究,對遼東灣海域進行生境適宜性評價。Borja等[12]曾對歐洲近岸及河口海域軟底質生態質量狀況進行了完整性評價,在Pearson等[13-15]的理論框架模型基礎上提出了海洋生物指數方法,該方法在不同的環境脅迫條件下均可使用[17]。近年來,這種方法也被應用于評價我國近岸海域[17-21]及河口地區[22-23]的生態環境質量狀況,其評價效果和適用性得到了認可和肯定。筆者以2007年的4月和10月遼東灣海域大型底棲動物調查數據為依據,探討其次級生產力及其時空變化規律,并結合海洋生物指數方法對遼東灣海域進行生境適宜性評價,研究結果可為遼東灣海域海洋資源科學利用與可持續發展提供一定的技術支撐和現實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樣品調查與測定

于2007年的4月(春季)和10月(秋季)對遼東灣海域進行2個航次的調查,調查站位見圖1。調查采用0.05 m2HNM-1型采泥器采集底泥,用網目0.5 mm的套篩漂洗底質樣品,所獲生物樣品用5%甲醛溶液固定,在實驗室進行種類鑒定、計數、稱量質量和計算。以上步驟均按照《海洋監測規范》[24]和《海洋調查規范》[25]進行。

圖1 2007遼東灣海域大型底棲動物采樣站位示意

1.2 次級生產力計算

計算各站位不同物種的個體數量、干質量和去灰干質量。其中,生物量濕質量轉換為干質量的比例為5∶1,干質量轉換為去灰干質量的比例為10∶9[4]。

采用Brey[26]的經驗公式計算大型底棲動物次級生產力:

lgP=-0.4+1.007lgB-0.27lgm

為便于計算,根據m=B/A,將上述公式轉換為:

lgP=0.27lgA+0.737lgB-0.4

式中,P為底棲動物的年平均次級生產力[g/(m2·年)],A為年平均豐度(個/m2),B為年平均生物量(g/m2),m為年平均個體質量(g)(去灰干質量)。

將每個站位大型底棲動物兩個季節的豐度和生物量平均值作為該種的年平均豐度和年平均生物量,應用以上公式逐種計算年平均次級生產力,并將站位所屬種類的次級生產力相加,得到該站位大型底棲動物群落的年平均次級生產力;將所有種類的平均生產力相加,得到整個種群的年平均生產力[5]。

1.3 評價方法

海洋生物指數法根據各種底棲動物環境敏感度的不同,分為5個生態組[12]:① EGⅠ為干擾敏感種;②EGⅡ為干擾不敏感種;③EGⅢ為干擾耐受種;④ EGⅣ為二階機會種;⑤ EGⅤ即一階機會種。底棲動物通過AZTI中心網站公布的種類名錄最新數據(2014年11月)進行生態組分組,當數據庫中未查到某一生物相應的生態組時,將其與已經分組的同一科或者同一屬的物種歸到同一組[27]。

BI值表示占優勢地位的生態組別[15],由此指示觀測點受干擾程度及底棲群落健康狀況。

表1 海洋生物指數值分級與相應的環境質量狀況[12]

2 結果與分析

2.1 種類、豐度和生物量

春秋兩季遼東灣海域調查共獲得大型底棲動物46種,隸屬6門7綱22目37科(表2),主要以環節動物(19種)、軟體動物(14種)、節肢動物(10種)為主,占總種數的93.48%。大型底棲動物的年平均豐度為93.16個/m2,最高值出現在3號站,為240個/m2,最低值出現在7號站,為20個/m2;大型底棲動物的年平均生物量分別為30.60 g/m2,最高值出現在11號站,為211.87 g/m2,最低值出現在4號站,為0。

2.2 群落次級生產力與P/B值

運用Brey[26]經驗公式計算得到2007年遼東灣大型底棲動物的年平均次級生產力為5.59 g/(m2·年),其中對其貢獻最大的是軟體動物,占大型底棲動物次級生產力的39.20%,其次是甲殼動物占33.92%,環節動物占20.08%。

年平均次級生產力最高值出現在11號站,為18.67 g/(m2·年),最低值出現在4號站,為0,該站位生物量也為0,遼東灣大型底棲動物次級生產力空間分布呈現出自中部向沿岸遞減趨勢(圖2a);年平均P/B值為3.16,最高值出現在18號站,為8.72,最低值出現在4號站,為0,P/B值空間分布與底棲群落次級生產力相反,呈現出自中部向沿岸遞增趨勢(圖2b)。

2.3 評價結果

根據海洋生物指數 V 5.0軟件種類名錄(V5-2014-11)進行生態分組并分析,結果見表3、表4。春季共有3個樣本的BI=0,占總樣本數的15.79%,5個樣本的BI=1,占總樣本數的26.32%,11個樣本的BI=2,占總樣本數的57.89%;秋季共有2個樣本的BI=0,占總樣本數的10.53%,2個樣本的BI=1,占總樣本數的10.53%,13個樣本的BI=2,占總樣本數的68.42%,2個樣本的BI=3,占總樣本數的10.53%。

表2 2007年遼東灣大型底棲動物種類

站位EGⅠEGⅡEGⅢEGⅣEGⅤ海洋生物指數BI環境干擾程度底棲群落健康狀況185.7%14.3%0.0%0.0%0.0%0.2141未受干擾高2100.0%0.0%0.0%0.0%0.0%0.0000未受干擾高37.1%92.9%0.0%0.0%0.0%1.3932輕微干擾好40.0%100.0%0.0%0.0%0.0%1.5002輕微干擾好50.0%85.0%14.3%0.0%0.0%1.7142輕微干擾好60.0%0.0%100.0%0.0%0.0%3.0002輕微干擾好7100.0%0.0%0.0%0.0%0.0%0.0000未受干擾高80.0%75.0%25.0%0.0%0.0%1.8752輕微干擾好950.0%25.0%25.0%0.0%0.0%1.1251未受干擾高100.0%100.0%0.0%0.0%0.0%1.5002輕微干擾好1183.3%16.7%0.0%0.0%0.0%0.2501未受干擾高120.0%100.0%0.0%0.0%0.0%1.5002輕微干擾好1333.3%66.7%0.0%0.0%0.0%1.0001未受干擾高140.0%100.0%0.0%0.0%0.0%1.5002輕微干擾好150.0%66.7%33.3%0.0%0.0%2.0002輕微干擾好16100.0%0.0%0.0%0.0%0.0%0.0000未受干擾高1733.3%33.3%33.3%0.0%0.0%1.5002輕微干擾好1837.5%62.5%0.0%0.0%0.0%0.9381未受干擾高199.1%90.9%0.0%0.0%0.0%1.3642輕微干擾好

表4 遼東灣秋季大型底棲動物生態環境敏感度分組情況、海洋生物指數值與相應的環境質量狀況

由空間分布來看,春季的低值區分布在錦州灣及遼河口附近海域,高值區出現在離岸較遠的灣內水域,但分布差異不明顯,大部分水域海洋生物指數值為0~2,說明春季遼東灣底棲生境受干擾程度較輕;秋季的分布與春季比較呈現相反的特征,低值區出現在離岸較遠的灣內水域,高值區則分布在遼東灣東西兩側近岸水域,說明近岸水域的底棲生境受干擾程度較高,海洋生物指數值分布呈現由近岸水域向灣內水域逐漸降低的趨勢。

3 討 論

3.1 P/B值

P/B值為次級生產力與生物量的比值,其值高低與生物的生命周期有關[4],該值同時也反映了一個生態群落內物種的新陳代謝的高低和世代更替的速度,個體較小、繁殖較快、生活史短、對環境變化適應較強的物種P/B值較高,反之,P/B值較低[6.28]。底棲動物的P/B值分布具有一定規律性:一年一代的種類P/B值的峰值為4~5;一年兩代的峰值為5~6;一年多代P/B值分布較分散,但主要為3~13;兩年一代的峰值為2~3;多年一代的種類P/B值較小,峰值主要為0~1[3,5],遼東灣P/B值為3.16,說明該水域內物種平均每1~2年更替1個世代,此研究結果高于萊州灣[5]、膠州灣[9]和長江口[6],說明遼東灣大型底棲動物群落中個體小、繁殖較快、生活史短、代謝快的種類所占的比例高于以上海域。

3.2 次級生產力分布格局

遼東灣大型底棲動物次級生產力空間分布呈現出自沿岸向中部遞增的趨勢,P/B值空間分布與底棲群落次級生產力相反,呈現出自沿岸向中部遞減的趨勢。次級生產力呈現這一分布格局的原因是沿岸生物個體小,如1號和3號站位分布有耳口露齒螺和短角雙眼鉤蝦等,而中部生物個體大[3-4,28],如7號和11號站位分布有長偏頂蛤和多皺無吻螠等。該分布與底棲動物的生活環境有密切的關系,沿岸區域受徑流的影響,鹽度偏低,沉積速率高,加之沿岸港口清淤航道及船只拋錨的影響,底質被擾動,海底環境不穩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型底棲動物的生存和發展,因而導致沿岸生物個體??;中部海域距河口較遠,溫鹽變化和沉積環境趨于穩定,陸源性營養物質大量沉淀,使沉積物中有機質含量較高,為大型底棲動物的生存和發展提供了有力條件,因而中部海域生物個體較大[6]。

該分布格局與長江口次級生產力自入??谙驏|呈遞增的趨勢相類似[6],長江口附近近岸次級生產力最低,東南部外海水域次級生產力的漸變達到最高,這表明入海徑流對河口底棲動物有著相似的影響方式,但在自然地理特征方面,遼東灣與長江口水域存在顯著差異,遼東灣北部水域三面環陸,受沿岸人類活動的影響更為劇烈,導致底棲動態環境更為復雜多變[29];紀瑩璐等[1]曾指出,在遼東灣西部海域大型底棲動物年平均次級生產力由西部近岸區域向東部遠岸區域逐級遞增,本次遼東灣格局分析不僅證實了這一結論,而且將分布趨勢拓展至整個遼東灣。

將研究結果與同處渤海海域的萊州灣[5]和渤海中部[4]進行比較,遼東灣次級生產力為5.59 g/(m2·年),萊州灣次級生產力為5.60 g/(m2·年),渤海中部次級生產力為4.46 g/(m2·年),聯系三個海域的水深,符合Brey等關于大型底棲動物次級生產力隨水深增加而降低的一般性推論[30]。

3.3 底棲群落受擾動狀況

海洋生物指數是通過大型底棲生物各種主要類群組成的變化——耐受種和敏感種類的消長情況來判定海洋環境干擾程度的高低[31],如本研究所示,春季錦州灣及遼河口附近海域受干擾程度低,離岸較遠的灣內水域干擾程度高,但大部分水域海洋生物指數值均處于0~2,說明春季遼東灣底棲生境受干擾程度普遍較輕;秋季與春季特征相反,離岸較遠的灣內水域受干擾程度低,遼東灣東西兩側近岸水域受干擾程度高,這主要由于近岸底棲生態環境受到鹽度、水深等環境因子及海岸工程、污染物排放、圍墾養殖等人為干擾的影響更為突出。這同時也從一個側面解釋了遼東灣次級生產力的分布格局。

海洋生物指數法不僅可以評價環境干擾程度,還可以反應底棲生物群落健康狀況[17]。在水深較淺、鹽度較低和污染相對較重的河口及近岸區域不適宜底棲動物的棲息;在水深較深、鹽度較高和無明顯污染的海區較適宜大型底動物棲群落的棲息[22]。遼東灣大型底棲動物群落健康狀況顯示:近岸水域受陸源污染以及航道疏浚等人類活動的影響劇烈,底棲動物群落較為脆弱;離岸水域受陸源污染和海洋工程等人類活動的影響較少,底棲動物群落較為健康。

致謝

感謝遼寧省海洋水產科學研究院漁業資源研究室全體成員在外業調查和室內生物學鑒定過程中辛勤的付出!

[1] 紀瑩璐,趙寧,楊傳平,等.遼東灣西部海域大型底棲動物群落次級生產力初探[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45(4):53-58.

[2] 周進,紀煒煒.三都澳大型底棲動物次級生產力[J].海洋漁業,2012,34(1):32-38.

[3] 龔志軍,謝平,閻云君.底棲動物次級生產力研究的理論與方法[J].湖泊科學,2001,13(1):79-88.

[4] 于子山,張志南,韓潔.渤海大型底棲動物次級生產力的初步研究[J].青島海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1,31(6):867-871.

[5] 李少文,李凡,張瑩,等.萊州灣大型底棲動物的次級生產力[J].生態學雜志,2014,33(1):190-197.

[6] 劉勇,線薇薇,孫世春,等. 長江口及其鄰近海域大型底棲動物生物量、豐度和次級生產力的初步研究[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38(5):749-756.

[7] Li X Z,Wang J B,Wang H F,et al.Secondary production of macrobenthos from the East China Sea[J].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Biology,2005,11(4):459-462.

[8] Li X Z,Yu Z S,Wang J B,et al.Secondary production of macrobenthos in southern Yellow Sea[J].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Biology,2005,11(6):702-705.

[9] 李新正,王洪法,張寶琳.膠州灣大型底棲動物次級生產力初探[J].海洋與湖沼,2005,36(6):527-533.

[10] 秦延文,鄭丙輝,張雷,等.2004-2008年遼東灣水質污染特征分析[J].環境科學研究,2010,23(8):987-992.

[11] 韓潔,張志南,于子山.渤海大型底棲動物豐度和生物量的研究[J].青島海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1,31(6):889-896.

[12] Borja A,Franco J,Pérez V.A marine biotic index to establish the ecological quality of soft-bottom benthos within European estuarine and coastal environments[J].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2000,40(12):1100-1114.

[13] Pearson T,Rosenberg R. Macrobenthic succession in relation to organic enrichment and pollution of the marine environment[J].Oceanography and Marine Biology,1978(16):229-311.

[14] Glémaree M,Hily C. Perturbations apportées à la macrofaune benthique de la baie de Concarneau par les effluents urbains et portuaires[J].Acta Oecologica:Oecologia Applicata, 1981,2(2):139-150.

[15] Grall J,Glémarec M. Using biotic indices to estimate macrobenthic community perturbations in the bay of brest[J].Estuarine,Coastal and Shelf Science,1997,44(Suppl A):43-53.

[16] Muxika I,Borja A,Bonne W. The suitability of the marine biotic index(AMBI)to new impact sources along European coasts[J]. Ecological Indicators, 2005,5(1):19-31.

[17] 蔡文倩,劉錄三,孟偉,等.AMBI方法評價環渤海潮間帶底棲生態質量的適用性[J].環境科學學報,2012,32(4):992-1000.

[18] 蔡文倩,孟偉,劉錄三,等.春季渤海灣大型底棲動物群落結構特征研究[J].環境科學學報,2013,33(5):1458-1466.

[19] 林和山,俞煒煒,劉坤,等.基于AMBI和M-AMBI法的底棲生態環境質量評價——以廈門五緣灣海域為例[J].海洋學報,2015,37(8):76-87.

[20] 魏永杰,楊耀芳,費岳軍,等.象山港大型底棲生態狀況的多指數互校法評價與分析[J].海洋環境科學,2015,34(5):769-776.

[21] 吳海燕,陳克亮,張平,等.基于不同生物指數的羅源灣生態環境質量狀況評價[J].應用生態學報,2013,24(3):825-831.

[22] 孫凱靜,羅先香,張龍軍,等.黃河口及鄰近海域底棲群落健康及生境適宜性評價[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45(12):107-112.

[23] 蔡文倩,孟偉,劉錄三,等.長江口海域底棲生態環境質量評價——AMBI和M-AMBI法[J].環境科學,2013,34(5):1725-1734.

[24]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GB 17378.7—2007,海洋監測規范 第7部分:近海污染生態調查和生物監測[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8.

[25]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GB/T 12763.6—2007,海洋調查規范 第6部分:海洋生物調查[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8.

[26] Brey T.Estimating production of microbenthic invertebrates from biomass and mean individual weight[J].Meeresforch,1990,32(4):329-343.

[27] Borja A,Tunberg B G.Assessing benthic health in stressed subtropical estuaries,eastern Florida,USA using AMBI and M-AMBI[J].Ecological Indicators,2011,11(2):295-303.

[28] 蔡立哲,許鵬,傅素晶,等.湛江高橋紅樹林和鹽沼濕地的大型底棲動物次級生產力[J].應用生態學報,2012,23(4):965-971.

[29] 劉錄三,孟偉,李新正,等.遼東灣北部海域大型底棲動物研究:Ⅱ.生物多樣性與群落結構[J].環境科學研究,2009,22(2):155-161.

[30] Brey T,Gerdes D.High Antarctic macrobenthic community production[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arine Biology and Ecology, 1998,231(2):191-200.

[31] 李莉,陳武軍,張臻.灤河口—北戴河海域大型底棲生物群落特征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2,4(26):13049-13054.

SecondaryProductivityofZoobenthosandHabitatSuitabilityEvaluationinLiaodongBay

LI Yiping,YU Xuguang,SUN Ming,GUO Dong,DUAN Yan,DONG Jing

( Key Laboratory of Marine Biological Resources and Ecology, Liaoning Ocean and Fisheries Science Research Institute, Dalian 116023,China )

The secondary productivity and P/B value of macrozoobenthos were estimated by Brey empirical formula and the suitability of habitat was evaluated by AMBI method based on the survey data of macrobenthos in Liaodong Bay in April and October of 2007, in order to get the secondary productivity level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zoobenthos in Liaodong Ba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nnual average secondary productivity of the macrozoobenthos was 5.59 g/(m2·a), and the annual average P/B value was 3.16.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econdary productivity of macrozoobenthos showed a trend of increasing from the coast to the middle part, but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B value was opposite from the zoobenthos secondary productivity, presenting the trend of decreasing from the coast to the middle part. The community composition was mainly of zoobenthos with small individuals, short life history and fast metabolism.

macrozoobenthos; secondary productivity; P/B value;AMBI

10.16378/j.cnki.1003-1111.2017.06.006

S922.91

A

1003-1111(2017)06-0728-07

2016-10-31;

2016-12-30.

國家海洋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201405010);中國近海海洋綜合調查與評價-908遼寧專項(LN-908-01-01-06).

李軼平(1981-),男,助理研究員,碩士;研究方向:地理信息系統、底棲生物.E-mail:yiping463@sina.com.通訊作者: 董婧(1966-),女,研究員:研究方向:漁業資源、水母生態學.E-mail:dj660228@tom.com.

猜你喜歡
遼東灣海洋生物站位
神奇的海洋生物
海洋生物動起來
提高政治站位 對標國內一流
建黨百年說“站位”
什么樣的海洋生物會發光
海洋生物
提升站位講政治 創新擔當爭出彩
提高政治站位 勇于擔當作為 以從嚴要求開創人大工作新局面
遼東灣北部地區古近系東營組一段層序沉積相特征
遼東灣網采浮游植物名錄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