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保證人類就業的未來?

2017-12-27 20:49齊亞·科里什
南風窗 2017年25期
關鍵詞:經濟體勞動力勞動者

齊亞·科里什

人類就業的未來是當今的熱門話題。它催生了一系列看似無休止的分析、評論和會議,并成為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年度會議上的主要內容。原因很簡單:新技術也就是數字化、機器人技術和人工智能,對就業具有深遠的影響。但是,與經常聽到的故事描述相反,我們還是有可能迎來一個大團圓結局的。

當前的辯論往往傾向于聳人聽聞地預言一個“機器將人們驅逐出就業市場”的未來。據一個悲觀的估計,美國有47%的就業崗位岌岌可危;經合組織國家為57%;發展中經濟體為2/3;全球則為1/2(相當于20億份工作)。

但同樣危言聳聽的、關于大規模工作流失和高技術驅動下的結構性失業的預測其實并不新鮮。它們在每當歷史上出現重大的自動化技術發展時都會出現,而且都得到了那一時期著名經濟學家的背書。約翰·梅納德·凱恩斯 (John Maynard Keynes)提出過一個;華西里·列昂惕夫也(Wassily Leontief)提出過另一個。但這兩個預測都未能兌現,相反,技術變革成為了生產力和就業增長的強大動力。

一個主要原因是技術創新在淘汰了一些現有工作的同時也創造了新的工作。雖然新技術降低了常規工作中對低技能工人的需求—如文書工作和重復性生產—但也增加了對技術、創意和管理領域高技能勞動者的需求。最近發布的一項分析估計,近期接近一半的美國就業增長都是由新工種和新職位貢獻的。

有鑒于此,就業的演變應該被看作是一個動態調整的過程,而非我們應當嘗試去減緩的根本性破壞進程。而有些人提出的類似向機器人征稅這類對創新設置障礙以減輕對工人壓力的方法只會適得其反。相反,相關措施應著重為工人提供有助適應不斷變化的勞動力市場需求的更高級別技能,并在調整過程中支持他們。

到目前為止,教育和培訓一直無法追上技術的腳步。新技術所需的技術和高級技能的短缺,部分原因是發達經濟體科技蓬勃發展和生產力增長放緩之間的矛盾:技能短缺限制了創新的傳播。供需之間的不平衡也強化了收入不平等,因為這提高了那些具有合適技能者的工資上限。

要應對這些缺點就必須改革和擴大教育和培訓方案。隨著過去“學習、工作、退休”的職業路徑讓位于持續學習—這也是一個被許多經濟體的勞動力老齡化所加劇的過程—提供再培訓和終身教育的選項必須擴大。

這就要求在培訓的內容、輸送和資助方面進行創新,并建立一系列公共部門和私人企業合作關系的新模式。有數字技能普及化作為堅實基礎,科技可以發揮出它的潛力來提供解決方案。在這個日益不平等的時代—例如在美國,由于家庭收入水平導致的受教育程度差距不斷擴大—對改善經濟弱勢群體受教育渠道的堅定承諾也至關重要。

與此同時,各國必須通過對勞動力市場和社會安全網的改革來提升勞動者的換崗能力。這意味著將重點從當前這種試圖保護已就業勞動者的倒退式勞動力市場政策轉向面向未來的多種措施,比如創新的保險機制和積極的勞動力市場政策。

此外,基于正式長期雇主與雇員關系的社會契約需要進行大改,退休和醫療保健福利的流轉應該更為便利以適應不斷發展的工作安排,包括不斷擴大的“共享”經濟。在此已經有人提出了幾項建議,其中包括普遍發放的基本收入,目前在芬蘭和類似加拿大安大略省的一些地方性區域進行試點;推行負所得稅;以及各種歸總勞動者福利的個人式社會保障賬戶。

在這些方面法國正在樹立一個積極的榜樣。今年年初,該國推出了一個隨勞動者個人轉移的“個人活動賬戶”,使得勞動者能夠在多個工作崗位上獲得受培訓的權利,而不僅僅在特定職位或企業內累計這些權利。馬克龍當局正在對法國嚴格的工作保護制度進行改革以提高勞動力市場的靈活性。同時追求這一舉措將使法國能夠抓住改革的協同效應并緩解勞動者的調整壓力。

技術變革將繼續對各經濟體的勞動力市場構成重大挑戰,正如過去一樣。但通過明智的前瞻性政策,我們可以迎接挑戰—并確保未來的就業變得更好。

猜你喜歡
經濟體勞動力勞動者
中國石材業的多個第一正在被其它新興經濟體國家所替代
勞動者
2020年河南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45.81萬人
廣東:實現貧困勞動力未就業動態清零
勞動者的尊嚴不應被“扔”在地上
主要發達經濟體的政策應對空間有多大
相對剝奪對農村勞動力遷移的影響
在云端
勞動者之歌
論中國的社會福利建設:在轉型經濟體中提供退休收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