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讓學生發出自己的聲音

2017-12-28 12:14張秀花
教育界·中旬 2017年11期

張秀花

【摘要】當代詩人巫昂說:“做老師最大的善,是讓學生以各自的自我,學各自的習,發各自的聲音?!蔽覀兊臄祵W課堂,理當如此,需要“讓學生發出自己的聲音”,努力打造“情趣的課堂”“明理的課堂”“啟思的課堂”“懂法的課堂”,要從學生立場出發,一切為了學生發展,追求學習真正發生!

【關鍵詞】情趣的課堂;明理的課堂;啟思的課堂;懂法的課堂

當代詩人巫昂說:“做老師最大的善,是讓學生以各自的自我,學各自的習,發各自的聲音?!蔽覀兊臄祵W課堂,理當如此,需要“讓學生發出自己的聲音”。數學課程改革走到今天,無論是“雙基時代”“四基時代”,還是當下的“核心素養時代”,都要從兒童的立場出發,符合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和認知習慣,順應兒童學習數學的方式,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張揚兒童個性,充分發揮兒童的生命力和創造力,以兒童的發展為出發點和最終歸宿。誠然,老師們接受這些觀點是不難的,但試圖開展數學課堂實踐嘗試時,似乎并不那么容易。筆者認為,我們需要觀照以下的課堂理念并切實踐行數學教學,做一些真切的實踐探索。

一、數學課堂——情趣的課堂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數學課堂應尊重學生的興趣、情感和個性,營造一種自由、平等的人文氛圍,傾注教師的人文關懷,點燃學生的數學情感,啟迪數學思維與智慧。我們來看一位老師教學“認識平均分”的精彩片段。

師:小朋友們,看,孫悟空,今天我們就和孫悟空一起去學習。孫悟空帶了些桃回花果山,小猴子們可喜歡了,都圍了過來。孫悟空說:“且慢!要想吃桃,首先要先學會分桃?!卑?個桃分成2堆,可以怎樣分?你們能幫它分一分嗎?

學生回答并用課件出示3種不同的分法。

師:我們一起來看這3種不同的分法,你們覺得哪種分法是公平的?為什么另外2種分法不公平?師生共同交流。公平的分法中,兩堆桃的個數同樣多。

談話:我們首先看公平的這種分法。2堆同樣多就是每堆同樣多,在數學上每堆我們還有另一種說法呢!大家看,這一堆是1份,這一堆也是1份,一共有幾份?(2份)

指出:每堆同樣多就是每份同樣多。請同學們說一說,6個桃分成了幾份?每份幾個?老師相機課件演示。

談話:6個桃還可以怎么分,每份也是同樣多,又能分成幾份呢?請大家拿出6個圓片代替桃子分一分。分完說說你的6個桃,每份幾個?分成幾份?

學生操作后師生討論交流三種分法,先看第一種分法:6個桃,每份分1個,分成了6份,你能像這樣說說第二種分法嗎?

小結:6個桃不管分成幾份,只要每份分得同樣多,就是平均分。

上述教學過程中,師生對話氣氛是和諧的,場面是熱烈的。教者以學生感興趣的卡通人物“孫悟空”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使學生自然地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老師把主動權交給學生,意在讓學生按自己的思考分把這6個桃分成2堆,學生有很多種分法。接著教者還是圍繞著“分”桃進行教學,但與前一環節不同的是,教者不再是讓學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分,而是引導學生把6個桃“平均分”,讓學生在操作交流的過程中體會“每份”“同樣多”。正因為有了這種平等溫馨的對話氣場,我們看到學生的思維不斷延伸的軌跡。日常的教學,只要我們真正樹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懂得珍惜學生的自由、自覺的狀態,真正讓學生成為情感、意志和行動的主體。多一些尊重,多一些激趣,多一些贊賞,可以打造出情趣多多的數學課堂。

二、數學課堂——明理的課堂

毋庸置疑,數學需要明理,讓學生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我們應創造機會,讓學生想講道理;關注本質,讓學生學會講道理;深刻思維,讓學生講清道理。在課堂中,要善于“留白”,留給學生思考的空間和時間,多給學生表達的機會,讓學生想說、敢說、會說,激活學生思維,從而深究“道理”。我們先來看一位老師執教《認識小數》的課堂片段。

師:課件出示圖文“固體膠1元2角”。固體膠是多少元?你能試著用小數表示嗎?(1.2元)你是怎么想到1.2元的?2角為什么是0.2元?

小結:1元和0.2元合起來就是1.2元。我們用一種新方法找到小數了!把整數1元和小數0.2元合起來得到一個新的小數1.2 元。

師:你能畫圖表示1.2嗎?先出示一個正方形,提問:如果這個正方形表示1元,用它表示出1.2元行嗎?再出示第2個正方形,現在呢?(夠了)你打算怎么涂色表示,和你的同桌商量一下…

師:根據圖,誰再來說一說1.2是怎樣合成的?(1.2是由1和0.2合起來的。)

在1.2的基礎上課件演示逐個增加一份,讓學生說出小數1.3、1.4、1.5、1.6…2,10個0.1又合成了1,加上前面的整數1,所以是2。如何用涂色部分表示出2.1元呢?(圖形表示:整數2和小數0.1又合成一個小數2.1)

課件出示:電腦2999元9角,提問:2999元9角=2999.9元。它是小數嗎?一起來讀一讀。它是怎么合成的呢?誰來說一說。(2999.9元是由2999元和0.9元合成的。)

小結:看來通過“合”,我們也可以得到一個比較大的小數。整數與小數是相通的。合起來,小數變大了。

上面教學過程中,教者讓學生用正方形涂色表示出1.2元,學生發現一個正方形不夠,提出要再增加一個。無形中,學生已感覺到小數并不是都比1小的。1.2、1.5、1.6、1.7、1.9、2、2.1,在數形結合中,孩子感受著小數的變化,從有形到無形,最后由學生在頭腦中畫圖表述,整數部分不再是0,和小數部分合起來,小數變大了。電腦2999.9元,小數好大??!還有更大的嗎?在孩子的驚嘆聲中,“小”數的“慣性思維”打破了。10個0.1合成了1。在正方形涂色時,學生輕松地就理解了。小數和整數都符合“十進制記數法”的計算規則,是十進位制記數向相反方向的延伸,小數就是由分母是10、100、1000……這一類特殊的分數改寫成的,分數和小數都是以平均分為基礎的,可以說整數、分數、小數之間有著千絲萬縷密不可分的聯系。教者設計這樣講理且延展性的問題,更能激發學生的思維,拓寬學生的思路,將知識的學習與思考推向更寬更廣的領域。

三、數學課堂——啟思的課堂

記得有位教育家說過,教師之所以成功,是因為把課教活了,但“活”由“思”而成,“思”由“疑”而起。在數學課堂中,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主動參與學習,啟思益智,讓學于生。

如《三角形三邊關系》的教學,老師們往往直接引導學生對“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這個條件進行探究,在實質上束縛了學生的思維。一位老師在執教該課的時候,設計了讓學生實踐操作的活動:先讓學生進行猜想,什么樣的三根小棒能圍成三角形,學生們提出了多種猜想,有的學生認為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等于另一邊時可以,小于時就不可以,也有的學生認為任意兩邊之和一定大于第三邊。面對自己的猜想,教者讓學生動手操作,自己用小棒圍三角形驗證猜想是否正確。經過驗證發現,當兩邊之和小于第三邊時不可以圍成三角形,當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時可以圍成三角形,當兩邊之和等于第三邊時并不能圍成三角形。最終學生得出了結論:在三角形中,只有當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時才能圍成三角形,而小于或者等于都不可以,即在三角形中,任意兩邊的長度之和大于第三邊。在這個教學過程中,教者注重質疑啟思,幫助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經驗,尤其是數學思考的經驗,讓學生先質疑猜想,再動手實踐操作對三角形的形成條件進行了深入探究,從而讓學生對三角形三邊關系有了一個更深入的認識,對“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有了更進一步的理解。

再如“釘子板上的多邊形”教學,教者先不直接告訴學生釘子板上圍成的多邊形的面積計算方法,而是向他們提供問題情境:“釘子板上的多邊形的面積和釘子數有沒有關系?多邊形的面積和它內部的釘子數有沒有關系?有什么辦法可以很快算出釘子板上圍成的多邊形的面積?”通過學生觀察多邊形內部沒有釘子、1枚釘子、2枚釘子等情況,讓學生分組探究,并通過自己動手任意畫一畫,來驗證自己的猜想,引導學生發現多邊形的面積和邊上釘子數有關,還和多邊形內部的釘子數有關,進而得出釘子板上多邊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探討釘子板上多邊形的面積和釘子數的關系,教者可以提供有助于發現的線索,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研究,并由學生自己收集證據,讓學生從中有所發現,最后引導論證。

四、數學課堂——懂法的課堂

數學課堂教學,學生需要“明理”,也需要“懂法”,這是毋庸置疑的,如計算教學,既要理解算理,更要靈活應用算法;再如解決問題的教學,學生要掌握常規思路與基本方法。以《加減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的教學為例,老師們認真研讀會發現教材按照“整理條件和問題——確定解題思路——列式解答——檢驗反思”的順序,組織學生進行解題活動,掌握解決問題的一般步驟與方法。

一是整理條件和問題。教者引導學生觀察情境圖,讀題、說題,幫助學生對條件和問題進行整理。讀題,要讀題目里的對話和文字敘述,要讀圖畫里潛在的數學信息;說題,要把從題目里看到的數學信息,用自己的話有條理地、完整地說出來,形成一道口頭語言敘述的實際問題;然后是找出所有已知條件和要解決的問題,明確有哪些可用的數據和解題任務。

教學中,說題往往是教師帶著學生逐步進行的。例如,你從圖中看到些什么?題目要求的問題是什么?說題是絕對不能疏忽和簡單化的環節,學生能不能把實際問題說清楚、說完整,是他們是否理解問題情境的標志,也是他們能否正確解題的關鍵。二年級學生要把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說順、說全,有條理地表述出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教師要通過適時的評價激勵學生敢于表達,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情感,引導學生積極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結合學生的交流,教師可以把題目中的條件和問題摘錄下來。這些信息是分析數量關系、探索問題解法的依據,有利于引導學生有條理地進一步思考。

二是分析數量關系,確定解題思路。分析數量關系,確定解題思路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關鍵環節。分析數量關系不能停留在情境和直接經驗上面,還應該引導學生從已知數量和未知數量的關系上展開討論,從而感悟解題思路。學生聯系平時乘車的經歷,會想到“原來人數先減下車人數,再加上車人數,等于離站時人數”,或“原來人數先加上車人數,再減下車人數,等于離站時人數”,這樣還不夠,還應該利用板書的條件和問題進行思考,每一步得到的是什么。教材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是相信他們能聯系生活經驗做出正確的分析。學生出現不同的解題思路,正是他們充分利用已有經驗的表現。教師要引導學生說清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并聯系自身的生活經驗解釋為什么可以這樣算,促使學生經歷分析數量關系的過程,并在理解數量關系的基礎上確定解題思路。

三是列式解答。解答過程的呈現是對解題探索過程的梳理和提煉,也是解題者與他人進行數學交流的形式,不同形式的問題與解題方式會有不同的格式要求。教師應引導學生按自己分析的思路一步步書寫解題過程。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應該分兩步解答,要寫出每一步的算式、得數以及單位名稱。教師要讓學生明白每一步算的是什么,體會第二步算式是如何利用第一步計算得數的。由于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用兩步計算解決實際問題,教師要對列式計算的過程和書寫格式作適當指導。這一階段,一般只要求學生分步列式解答,不應要求列綜合算式。學生群體的解法是多樣的,學生個體只要選擇一種方法解答,不要求“一題多解”。在解答中教師要逐步引導學生理解問題的內涵,思考答案確定的原因。

四是檢驗反思。教師要幫助學生初步學會檢驗解決問題過程和結果的方法,培養自覺檢驗的習慣。教師要讓學生明白,檢驗是解決問題過程中的重要一步,它能保障答案的正確性,還是一種好態度、好習慣。培養檢驗的習慣應該做到兩點:一是讓學生知道怎樣檢驗,告訴學生檢驗時一般把解題的結果代入題目里,看是否符合題意;二是給學生留出檢驗的時間。對二年級學生而言,檢驗可以口算,或者在草稿紙上進行,一般不要求學生寫在作業本上。教師要教育學生在檢驗結果正確以后,再寫出答句。引導學生回顧反思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說一說這節課解決這些問題有什么共同特點?解答時都經歷了哪些過程?讓學生反思自己的解答過程,能夠進一步內化對題意的理解。通過回顧反思,幫助學生感受兩步計算實際問題的解題特點,體會解決兩步計算實際問題的關鍵。當然,除了反思解題過程,還可以進行以下反思:這個問題除了這樣解答,還有別的方法嗎?我的解法與其他同學相比,有什么不同呢?實踐表明,解決問題過程中“檢驗與反思”是不可或缺的一環,反思不僅可以針對一個實際問題,還可以針對一類相關的問題,在反思、辨析中獲得提升。

總之,數學課堂“讓學生發出自己的聲音”,需要始終堅定學生立場,一切為了學生發展;“追求學習真正發生”,正視學習真實問題、關注學習真實過程、注重學習真實收獲;在教學活動中,引導學生掌握真知識、形成真能力、感悟真思想、積累真經驗,重視培養學生適應未來生活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參考文獻】

[1]涂榮豹,季素月.數學課程與教學論新編[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1.

[2]宋秋前.有效教學的理念與實施策略[M].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