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抓細節 重過程 鑄習慣

2017-12-28 12:53沈潔
教育界·中旬 2017年11期
關鍵詞:習慣培養小學生教育

沈潔

【摘要】著名的教育家葉圣陶曾說過:“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辈淘嘞壬f:“教育就是幫助學生?!睂⑦@兩句話合二為一:教育就是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作為一所鄉村小學,該用怎樣的思想來指導學校的德育工作來不斷提升學生習慣培養的實效性?我們把“抓細節 重過程 鑄習慣”作為主課題研究貫穿于實際工作中。

【關鍵詞】小學生;教育;習慣培養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日漸深入,我們驚喜地發現“一切為了學生發展”的理念深入人心,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張揚,主體意識不斷增強,教學方式也越來越民主,學校的教學質量大面積提高。同時我們也發現,學校德育實效性不足的現象并沒有得到令人愉悅的改觀,在學生身上還是比較明顯地存在著,諸如:在生活中,不尊敬師長,對人感情淡漠,不能正確對待挫折,不愿進行力所能及的勞動,做錯了事不承認改正,集體意識淡漠;在學習中,不能自覺主動完成學習任務,沒有良好的預復習習慣,缺少勤奮刻苦的學習精神等。實踐中我們意識到要解決這些問題最根本的還是要加強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

養成教育雖不是德育的全部,但卻是德育中最“實”的部分,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它是德育的“質”的指標,這是一個慢功夫,但卻是一個實實在在的硬功夫、真功夫。由此,我們一直在思考:我們該用怎樣的思想來指導學校的德育工作來不斷改變當前出現的不良現象?作為一所鄉村小學,我們到底要給學生成長帶來怎樣的發展?葉先生告訴我們:“習慣成自然”。深刻領悟后,我們結合學校辦學理念:“以德為首,以人為本,培養學生良好的做人習慣和學習習慣”,為使我校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教育逐步科學化、系列化、規范化,我們把“抓細節 重過程 鑄習慣”作為主課題研究貫穿于實際工作中,努力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小學生習慣培養的有效途徑、實踐措施、制度抓手、校本教材、課程實施、管理體制、評價策略等。

一、實施校本課程——課程保證

1.課題與課堂結合,開發“校本教材”

教材是課程開設的載體,是具體工作的憑借,更是實現教育目標的保證。為此,學校以國家教育部制定的小學階段德育目標為理論指導,以教育部新頒布的《中小學生守則》和《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為具體依據,同時結合本校辦學理念及學校長期推行的學生“十個好”的實際工作情況,編印“十好十課伴一生”的校本教材。教材突出習慣養成,以行為訓練為主要內容,重操作、重評價、重反饋。另外我們編寫了《學生行為規范三字歌》《學生學習習慣養成三十條》等作為學生平時讀背內容,并在實施過程中,制定下發了《學生良好學習習慣實施方案》和《小學生學習習慣實施意見》《陸家中心校學生“十個好”測評表》等,作為學生習慣培養研究的輔助教學內容。

2.規定與靈活結合,保證開課時間

為了高質量實施“十好十課伴一生”校本教材,規定每個內容的新授時間為一課時,保證每隔兩周拿出一節班隊課的時間來上習慣養成課,這就是學校要求的一般“規定”,在此基礎上再由執教老師“靈活”安排其他訓練時間,如“晨間談話”等時間來完成。這樣有助于教師依據學生、班級及其他實際情況靈活授課。做到“規定”與“靈活”的合理結合,保證習慣養成訓練課開設的時間及效果。

3.常態和專項結合,強化內容落實

由于好習慣的訓練與班主任的工作關系最為密切,因此“養成訓練課”原則上由班主任來執教,期初填寫好《習慣教育授課計劃表》,平時及時填好《習慣教育訓練登記表》。另外,學校還成立了專門的“習慣訓練室”,由專人負責習慣培養課開設的督促、檢查、反饋及特殊生的專門訓練等工作。如以一年級為試點,每星期班主任可上報五位左右行為方面問題較嚴重的學生,由“習慣訓練室”負責進行專項的集中引導和訓練。

二、優化育人環境——文化感染

1.打造優美形態文化

我校是一所百年老校,在創建教育現代化先進學校的過程中,校園環境得到了極大的優化:校園內一年四季綠色蔥蘢,顯現出自然化、園林化、人文化的特質;校訓“習慣成就品質”六個金色大字高高鑲嵌于學校教學樓最顯著的墻面上,在校園的各個角落張貼具有親和力的、富有兒童化的養成教育提示語,每個辦公室張貼教師關愛學生的提示語。從而使校園處處都體現著人文關懷的溫馨。

2.構建有效制度文化

圍繞“做人習慣和學習習慣”,我們制訂實施《陸家中心校班級文化建設實施方案》,重點做好“123”,即“1”是圍繞一種精神(班級目標、口號等)制訂班級名片?!?”是開展兩種活動:一是班級靜態文化設計活動;二是班級動態文化教育活動?!?”是建立三種制度:一是“班級規范我來定,我為班級獻計策”制度;二是根據《陸家中心校學生行為規范“三字歌”》,結合學生“十個好”作為評價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的準則;三是依據《陸家中心校常規管理實施意見》,實施五項評比,作為學期末評選文明班級、優秀班主任等評優的準則。精神凝聚力量,制度督促規范,規范打造習慣。

三、打造優質師資——人格育人

1.重師德,塑形象

由于我校規模比較大,一校三區,教師總數至目前160人,學校40歲以下的中青年教師占75%以上。因此,我們清醒地認識到,要使各校區都能優質均衡發展,需要每個校區都有一批優秀教師引領。學校要求全體教師要積極投身師德建設,注重行為規范修養,以高尚的品行、人格魅力,誠信的作風,民主的方法,教育和影響學生。習慣培養過程既是說理、訓練的過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潛移默化的過程。教師自身的形象和教師體現出來的一種精神對學生的影響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

2.重專業,促發展

在研究課題的同時,我校把提高教師的個人素質放在了首位,通過課題研究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定期組織課題組的教師一起學習與課題相關的理論知識和前人研究成果,以此來提高教師的理論素養。并通過課題研究,不斷提高我校課題組教師的理論素養及駕馭課堂及與學生溝通的能力。

3.親其師,信其道

在習慣教育實踐活動中,教師既是教育活動的組織者,又是學生行為的影響者,教師的職業勞動具有“以人格培育人格,以靈魂塑造靈魂”的特點。我們堅持用教師的榜樣感召學生,一學期一屆的“優師能人榜”與“爭星奪娃好少年”評選活動相得益彰?!坝H其師”則“信其道”,師生交融中能尊重和賞識每一個學生,就可能產生良好的自我實現的羅森塔爾效應。

四、協調多方關系——聚力增效

1.“學生、班主任、各科教師”之間關系

為促使各科教師一起參與到學生的“好習慣培養”上來,學校要求全體教師形成“習慣培養是每一位老師的事”這樣一種共識,并能夠付諸行動,學校印制《各科教師習慣教育管理調查表》,每個月由“習慣訓練室”負責,下發給每一個學生,主要調查各科教師是否能積極參與學生的習慣教育問題。比如,美術課后教室里有紙屑,那就是美術老師的責任。由學生填寫、評議每一位老師的負責程度,課任教師可根據學生對自己的反饋情況及時整改。另一方面,各科教師也是對任教班級學生習慣養成情況最了解的人,尤其是執教平行班的老師,由于相互之間有比較,更加能夠看出每個班級的優缺點。因此學校還印制《班級習慣教育情況反饋表》,由本班的每位任課教師填寫,習慣訓練室根據每個班的反饋情況,同時結合每次值周的反饋情況,下發“習慣養成情況提醒通知單”,有針對性地要求班級增上相應的習慣訓練課,并督促檢查,了解整改情況。通過學生評老師與老師評學生相結合,任課教師、班主任與習慣訓練室相結合,多向互動,實現全員參與習慣養成訓練,擴大教育效果。

2.“學校、家庭、社區”之間關系

多年來,學校、家庭、社區一體化的教育都是一種美好的展望,也是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為此,學校首先加大與家庭的聯系。通過“家長學?!薄凹议L會”“家訪”等多種形式,使家長正確認識自己在孩子習慣培養中的責任,認識家庭教育的生活化、滲透性特點,使家庭成為對孩子進行習慣訓練的重要場所。學校少先隊通過加大“優秀家長”的評比工作力度,對以往的評比條例重新作了修訂,一方面有助于對家長的教育產生一定的正確引導作用,另一方面也力求能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當今的社會特點,全面客觀地評價學生,以起到良好的行為促進作用。同時,學校加大與社區的聯系,每學期開學初,由少先隊負責到社區了解情況,針對各社區的特點及實際情況,開展一系列有意義的習慣訓練實踐活動,促使學生了解社區,服務社區。成立社區教育委員會,建立習慣教育活動基地等,努力形成學校、家庭、社會協同配合的習慣養成教育工作新格局。

五、科學考核評價——評價引領

1.以過程評價為主,總結評價為輔

習慣教育的評價應該注重分析學生獲得何種體驗,深入了解學生內化的現象與付諸行為的情形,由于行為需要很長時間才可能真正轉化為習慣,其間還可能時常出現反復或異化等等,因此,其結果的評價是很難操作的,且也是意義不大的。因此,習慣培養要注重過程的評價,使評價成為學生行為形成軌跡的反映,成為學生行為形成的導向。

(1)以“十好十課伴一生”每一課后面的“互動平臺”為載體,每上一課就要實實在在地按內容進行評價,以強化每一課的專項教育效果。

(2)分“學校、家庭、社區”三塊內容全面落實小學階段對學生習慣教育的基本要求,每月評價一次,擇優授予“星級隊員”稱號,在全校大會上給予表彰、鼓勵。

(3)加強值周檢查制度,對每周都被評為“流動紅旗優勝班”的班級期末授予“星級中隊”稱號,并在班級考核評比中,加兩次“優勝中隊”的成績。而對于全學期有三分之一周次沒被評為“流動紅旗優勝班”的班級,期末班級考核評比時,要減去一次“優勝中隊”的成績。

2.采用多種評價方式

習慣訓練不同語文、數學等文化課程,不可能用以往這類課程的筆試形式進行行為測試。因此,在考核評價中我們除采用一些問答卷形式以外,應更加注重以靈活多樣的活動化形式對學生的習慣行為做出檢測。常用的有:記錄評價、檔案評價、游戲化評價、情境模擬評價、檢查評價等等。

3.廣納多樣評價人員

習慣培養的主體是學生,但同學、教師、家長、社區人士等都可以成為其行為形成過程中的參與者,因此,評價自然應該跳出以往師評的框架,廣泛采用自評、同學評、家長評、其他人士評等多種形式,力求多角度的評價觀點。

4.以質化結果呈現

習慣訓練過程中,對學生的每一次、任何形式的記錄,都不出現分數,而要提供盡量用文字說明其令人滿意或需要改進的地方。期末,還要將評價結果列入素質報告單。

葉先生告訴我們,養成習慣,換個說法,就是教育。教育不限于學校,也不限于讀書。學校教育只是教育的一部分,讀書這門事也只是教育的一部分。我們在學校里受教育,目的是養成習慣。我們離開了學校,仍然要從種種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己教育自己,目的還是養成習慣,增強能力。習慣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強越好,孔子一生學而不倦,就是看透了這個道理。

可見,習慣之力量無窮大,在教育中的地位也無可置疑。葉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永遠是我們前行路上閃亮的指明燈,抓細節,重過程,鑄習慣,不懈追求,以求能擷取教育樹上的繁花碩果。

【參考文獻】

[1] 葉圣陶.如果我當教師[J].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6.

[2]檀傳寶.學校道德教育原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3]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學會生存[J].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

猜你喜歡
習慣培養小學生教育
國外教育奇趣
題解教育『三問』
教育有道——關于閩派教育的一點思考
芻議農村學生英語學習習慣的培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