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承宜興均陶文化

2017-12-28 13:31朱書華勇晨怡
教育界·中旬 2017年11期
關鍵詞:成型

朱書華+勇晨怡

【摘要】宜興均陶文化歷史悠久,技藝獨特,是國家級非遺項目。宜均不同于宋均,有著卓絕的堆花技藝,燦爛的均釉藝術,成熟的成型技術,傳世的藝術成果,這些都彰顯著宜興均陶的文化成就。

【關鍵詞】宜均;文化成就;堆花;均釉;成型;藝術成果

江蘇宜興以“陶”為媒聞名天下,享有“陶都”之譽。說到宜興的陶瓷,人們首先想到的往往是紫砂壺,其實宜興均陶也有著如宜興紫砂一樣出色的聲望。宜興的均陶、紫砂和其他幾類陶瓷一起組成了宜興“五朵金花”。宜興均陶制作技藝,于2014年躋身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成為無錫第11個國家級非遺項目。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以滾雪球的方式在不同時代里不斷積累不斷疊加起來的一種文化。在雪球滾動的過程中,順應時代的需要,又不斷地淘汰一些為時代不兼容的東西,同時又不斷疊加或粘連上一些為時代所需要的東西,所以非物質文化遺產是跨越人類社會不同階段世代傳習下來,而且永遠是不斷發展變化的一種文化。

今天的宜興均陶能擁有如此非凡的文化成就,也是經過祖祖輩輩的積淀后饋贈給我們的寶貴文化遺產。我們該如何傳承和發揚“宜興均陶制作技藝”這項非物質文化呢?需要我們從多方面了解均陶文化。

一、宜興均陶的名字之說

1.“均山”地名說

宜興陶器產于宜興的丁蜀鎮,紫砂產于丁蜀的蜀山,均陶則產于丁蜀的鼎山分脈——均山。宜興均陶是指宜興鼎山的均山一帶生產的一種施以特定釉彩或堆花裝飾的陶器。

2.借“鈞瓷”之名說

關于宜均的名字,有學者認為宜興歐窯產品有仿鈞似鈞的原因,“鈞”指宋鈞,“均”指宜興均山的窯場的產品,“均”和“鈞”同音,宜興陶工名匠希望產品能和鈞瓷齊名,借以抬高身價,故稱“宜均”。

其實宜均和宋鈞有著本質的區別——宋鈞是瓷器,宜均是陶器。宜興均陶的“均”,無論是均山的均還是鈞瓷的諧音,都在彰顯均陶文化自身的特色。

二、宜興均陶的文化成就

古樸端莊、典雅大氣的宜興均陶帶著濃厚的江南地域特征,蘊涵著豐沛的陶文化,有著鮮明的漢民族精神和地域特性,既古老傳統又現代時尚。均陶的文化成就體現在堆花技藝、均釉技藝(包括均釉配置和施釉技藝)、成型技藝等方面。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生活環境、生活方式的改變都在影響均陶文化的發展。

1.卓絕的堆花技藝,炫示著宜均的文化成就

堆花工藝起源于漢代和三國兩晉時期的“堆塑”與“鋪首”。最早時期紋樣堆貼的泥料和形制坯體泥料一致,用異于坯體泥料的白泥來堆貼紋樣是從南宋時期才開始。

(1)堆花裝飾風格的形成

首先源于宜興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宜興的陶泥資源十分豐富,親和性好,無論是從粗泥到細泥,還是從白泥到彩泥,堆貼在一起都不容易剝落,所以宜興當地的陶泥資源給堆花工藝的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其次得益于宜興獨特的人文背景。均陶大缸屬于平常人家的日常用品,和官方的日常用品工藝相比略顯粗糙,但在尊重文化的背景下,文人的品位慢慢地滲透到堆花工藝之中,在質樸中透著絲絲儒雅的氣息。宜興地處風景如畫、物產豐富的江南,那些官員商賈在滿足物質需求的基礎上對精神享受又有了進一步的提高,從而也促進均陶從日用品向工藝品方向邁進。文人的文化品位加上工匠的嫻熟技藝,在明代已經產生文化氛圍很濃厚的均陶堆花裝飾作品了。

明代之前堆花紋樣已經呈半浮雕形狀,但堆花工藝還比較粗糙。發展到明清時期,堆花開始講究工整、細致,裝飾題材逐漸豐富,裝飾工藝逐漸嫻熟,獨具江南韻味的異色薄泥貼花裝飾風格才真正形成。

(2)堆花技藝的發展

“堆花”的一個“堆”字就非常直觀地告訴我們堆花技藝就是做加法,是用大拇指作筆、五彩色泥為墨,憑借藝人靈活的大拇指,獨運匠心的“拓、搓、行、撕、撳”等傳統手法一點點在形制坯體上堆貼出精美的畫面。

堆花技藝需要掌握色泥和坯體的干濕度,即常說的泥性,泥性掌握不好會出現坯體開裂,或者堆貼的畫面會殼起、脫落,或者線條斷裂、呆滯不流暢等問題。除此之外,還需要有正確的手勢和身姿才能保證技法效果到位。

堆花的裝飾圖形既需要逼真又需要適度夸張,常用“拓、搓、行、撳、堆”等手法組合成三種堆花方式。堆花藝人充分利用均陶泥料可塑性極強的特點,在傳統“平堆式”基礎上,開創了“半立體式”和“立體式”的堆貼方式,突破了陶器平面的裝飾形式,形成了高、中、低不同的空間層次,豐富了堆花藝術語言。如圖1《鳳戲牡丹缸》就是采用了傳統的平貼方式,圖2《五龍戲水盆》的盆底龍頭采用了立體式堆貼,盆沿上的龍采用了半立體的方式來堆貼。

堆花藝人會根據形制大小和紋樣來選擇堆花方式,堆花技藝在民國時期進入鼎盛期。

(3)堆花裝飾題材的象征寓意

堆花裝飾題材既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又有明顯的借物寓意,多是描繪現實中的閑情逸趣,或寫實夸張,或寫景抒情。如圖3《白鷺荷花》的白鷺是長壽、幸福的象征,荷花代表世代綿延,兩者結合寓意家人長壽、子孫興旺,承載著老百姓的美好生活愿景;還有一種象征是白鷺潔白美好,荷花出于淤泥而不染,寓意高潔。圖4《牡丹錦雞》的錦雞是吉瑞之鳥,“雞”和“吉”同音雙關,牡丹是富貴的象征,組合在一起為“富貴吉祥”的寓意,還有一種寓意是錦上添花。堆花作品裝飾圖形還有“合歡”“福祿雙全”等,都是利用諧音將抽象的寓意具象表達,表現祈望或吉祥寓意,不但生動而且深刻地展現著人們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和精神追求。

歷代堆花藝人為了追求藝術積極傳承前人積淀的藝術精華,運用精湛的堆花工藝,并結合陶瓷材質和釉料的燒成溫度等不斷創新,結合現代生活方式給均陶文化的發展拓展了空間。

2.燦爛的均釉藝術,輝映了宜興均陶的文化成就

宜興均陶的釉色是陶瓷一絕。均釉既給陶穿上了美麗的衣裳,又使陶器致密光潔還不滲漏。早在4000年前,宜興人就采用紅土泥漿作為陶器表面裝飾;商周時期已經出現了青黃色釉;秦至漢代也有青綠釉和灰褐釉出現;隋開皇年間綠釉的出現標志著宜均的基礎釉色已經形成;至唐代時期老紅釉成為缸、甕等器皿的常用釉,燒成后呈棕紅、棕褐色,同時期發現少量類似均窯釉色的窯變釉;北宋時期宜均藍釉逐漸成熟,其“釉質青蔥倩紫,若蠟淚堆成”,身價倍增;到了明清時期已創造出多種色彩的陶釉,其中灰藍釉最為珍貴,有“灰中有藍暈,艷若蝴蝶花”的美贊;清代初期發展了花缸釉,其釉色光亮,釉層較厚,釉坯結合良好,乾隆年間還出現了專門制作釉水的“釉水行”,常年生產和出售釉水。宜興均陶工藝廠繼承和發揚歐窯傳統,以“紅若胭脂,青若蔥翠,紫若艷黑”三色為基本釉色,自行研制的均釉由過去的十多種發展到數十種。原料的不斷變化也帶動了施工工藝的變化和色彩的變化。

(1)原料的變化對釉色的影響

傳統均釉主要原料是冶銅的銅灰和石灰窯燒結的窯汗以及河里的泥漿,使成品的釉面呈現美麗的流云狀的紋理,有“云斑紋”之美譽?,F在石灰窯很少,均釉的原料“窯汗”也相當稀少,窯汗就是用松枝做燃料燒制石灰的“饅頭窯”內壁掛下來的一種灰白結晶物。所以現在會用一些其他原料來替代“窯汗”,燒成的效果和傳統釉色相比效果還是有些差別的?,F在的釉料加工會利用現代工藝添加一些輔料如綠松石、藍寶石等,使色彩呈現更加細膩的藝術效果。

(2)釉水濃度的變化對釉色的影響

過去均釉的濃度比較厚,高達60到70度,所以適合用“浸、刷、淋、澆、蕩”等施釉方式。隨著科技的發展,現在均釉的濃度可以降低到50度左右,跟傳統釉料相比要薄很多,適合選擇“噴”的方式,色彩顯得更加透亮和緊致。

(3)裝飾手法的變化對釉色的影響

根據裝飾需要,選擇不同的裝飾手法以達到不同的裝飾效果,如繪釉、刻釉、噴釉和刷釉等。繪釉就是以釉代墨的裝飾方式,可以一筆帶過,可以反復描繪,可以工寫結合??逃匝b飾就是用刻刀在坯體上進行刻、挑的深淺處理,上了釉后形成濃淡不同的關系,從而達到表面平整而且色彩層次協調的效果。施釉時也有用多層噴涂方法形成漸變釉色,在燒成時釉料相互流動、滲透及融合,形成肌理豐富、變幻莫測的色彩藝術。

(4)溫度、位置的變化對釉色的影響

均釉在煅燒過程中產生不可預知的“窯變”,可以說每件均陶作品都是唯一的、不可復制的藝術品。引起色彩變化的原因很多,比如溫度變化,傳統燒窯是用柴火,陶在窯里的位置不同,溫度也會不同,釉色的顏色也就不同,所以會有“一窯千色”的神奇效果。

(5)胎體的變化對釉色的影響

色彩的變化是多種因素引起的,就算是同一釉料在窯里的位置一樣,溫度一樣,也會因為坯體成分不同,在燒制過程中產生的反應不同,所呈現的顏色也會不同,效果也就不同。比如同一種釉水用在紫胎和白胎上,紫胎的釉色就顯得深,白胎的釉色就顯得淺。

3.傳統的成型技法,彰顯著宜興均陶的文化成就

宜興均陶文化承載著歷代陶工名匠的聰明才智。均陶原料采用當地蘊藏量豐富的甲泥、嫩泥和白泥等陶土,成型技法運用泥條盤筑成型、泥片鑲接成型及模具成型法等方法,為陶瓷文化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1)泥條盤筑成型法

自宋代起均陶大型的器皿就采用傳統的泥條盤筑成型,窯場工匠也稱之為“卡把式”。先把揉練好的泥料拍成缸底,將它放置在木制圓盤上,轉動圓盤將搓成條狀的泥料一圈圈向上捏筑,每筑一段就用陶棰和木拍內外夾擊,使泥條之間緊密結合,待其稍干后逐段加高,直到拍打成形。

(2)泥片鑲接成型法

清雍正年間普遍應用泥片鑲接成型法來制作大型的陶器制品,窯場工匠稱之為“打片法”。即在大型泥凳上用木拍將泥料反復拍成厚薄均勻的泥片,再用“矩車”按尺寸劃成片狀再拼接而成。制坯時先做底,并將木模置于坯底上,然后將泥片圍于木模上,再用木拍將泥片搭接部分進行擊拍再鑲接成整體。

鑲接成型法功效比泥條盤筑法提高了一倍,且制品重量比盤筑成型輕很多,表面平整,規格基本統一,適用于各種型號尤其是大型陶缸的成型。泥片鑲接法后來在紫砂壺成型技法上得以發揚光大。

(3)模具印坯成型法

利用模具成型也是傳統的一種成型方法。很早就廣泛地運用在陶瓷生產中,母??梢杂锰漳嗷蚴嘀谱鞒尚?,現在我們經常使用的是石膏模具。根據造型翻成若干模塊,待模具干燥后,用泥片印制坯體后再拼接成型?,F在印模也分手工印制成型和機器印制成型兩種。

無論采用哪種成型方法,和成型質量息息相關的坯體干燥技法、施釉等方式都是為了使坯體致密,避免滲透。

4.傳世的藝術成果,敘述著宜興均陶的文化成就

宜興均陶在明代被稱為“宜均”,在當時的社會有良好的聲譽。雖說是民窯,但高水平的制品達到宮廷御用的標準,所以產品也備受皇家歡迎。故宮博物院舊藏的明清時期的宜興均陶就有幾十件,都是難得一見的珍品。明代制作的精品有宜均掛釉仙鶴硯水壺、宜均天藍釉雞首瓶、宜均漢方瓶、宜均灰藍釉海螺洗、宜均天青釉七孔花插、宜均天青釉花囊等,清代制作的精品有宜均天藍釉小水盂、宜均灰綠釉延年銘水丞、宜均八卦琮式瓶、宜均天藍釉獸耳銜環方瓶、宜均天青釉委角方盆、宜均葉式雙孔花盆等。

20世紀80年代起有數十套蟠龍陶臺、均釉組合花盆等宜均產品進入紫光閣,雖經日曬雨淋,依然光亮如新。國家陶瓷大師李守才先生的個人作品“翔”和“龍騰”2005年也入選中南海紫光閣。

均陶作為一種文化傳承了下來,而且其作品在國際性展覽中屢屢獲獎。20世紀60年代,均陶堆花龍缸、金魚缸先后參加法國里昂國際工業展覽會和澳大利亞國際展覽會展出。80年代,均陶龍亭等園林陶新品參加英國利物浦國際園林節,榮獲大金獎、最佳亭子獎和最佳藝術造型永久保留獎?,F在均陶作品在陶瓷大賽中也屢屢獲獎,取得了不俗的成績。

三、傳承宜興均陶文化

宜興均陶制作技藝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之一,有美麗的釉色、卓絕的堆花工藝和傳統的成型技藝,這些造就了形制端莊、古樸、恢宏大氣的均陶文化。均陶是陶瓷文化的支脈,是陶瓷文化的DNA之一,豐富著陶瓷文化。

宜興均陶制品在渾樸中透著靈巧,在獨特的傳統文化中透著現代審美,特別是均釉和堆花的結合,使均陶文化擁有了其他陶瓷無法完成的裝飾效果。傳承均陶文化,不是死守傳統不放,要在傳統基礎上結合現代生活方式大膽創新,使均陶發展擁有更廣闊的空間。

通過政府政策扶持和正面宣傳引導,目前從事均陶行業人員呈大幅增長趨勢,從最少的200多人到現在的3000多人。從業人員中有一些人取得國大師、省大師和省名人的榮譽,榮譽的光環給從業人員帶來了一定的社會地位和經濟收入,也帶動了從業人員的加入。宜興地處江浙皖三省交匯處,交通發達,氣候宜人,文化背景較好,吸引了大量其他陶瓷藝術愛好者的加入,從業人員的增多給均陶行業注入很多新生力量,十分有利于均陶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現代均陶作為日用陶銷售很大,比如花盆類,除了景觀類的大型花盆,還有迷你型的花盆,種上多肉、菖蒲等小株型植物特受大家歡迎?,F在向陳設陶發展的步伐也在加大,比如傳統的均陶陳設方法之一是在院門口放上2米多高的堆花花瓶顯得特別大氣?,F在不是人人都奢望有院子,就憑借茶席、桌面陳設來寄托對均陶審美的情懷。

傳承均陶文化,需要均陶藝人扎根于陶都——宜興這塊土壤,適應時代的需要,用傳統的文化因子展現現代氣息,賦予均陶文化新的內涵;傳承均陶文化,需要我們在掌握傳統技藝的基礎上敢于結合現代生活創造新的產品;傳承均陶文化,需要有比較高的審美水平,有深厚的書法繪畫基本功力,能掌握傳統圖案語言和現代設計語言,并能在創作理念中顯示時代精神,為均陶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讓宜興均陶文化永遠豐富著陶瓷文化,并且永遠處于不斷發展之中。

【參考文獻】

[1]史俊棠. 宜興均陶[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2] 李守才. 五彩霓裳[M]. 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9.

[3] 朱書華. 話說均陶[J]. 江蘇陶瓷,2007,50(2):9-11.

猜你喜歡
成型
成型液壓機技術改造
熱成型零件點焊對碰撞的影響
KraussMaffei通過Plastics4.0以數字方式推動注塑成型的未來
三向接頭注射成型模具設計
注塑成型常見問題分析與解決方案
3D打印成型工藝及其應用研究
快速成型技術在口腔修復中的應用
基于J-C斷裂模型的鎳基材料高速切削成型模擬
注射成型充填不平衡分析及流道設計改進
微注射成型PP/ABS共混物相形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