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養根竢實”文化引領下兒童稚學課堂的樣態研究

2017-12-28 14:07施麗
教育界·中旬 2017年11期
關鍵詞:學校文化樣態文獻綜述

施麗

【摘要】兒童稚學課堂根植于連小“養根竢實”的文化土壤,它所倡導的“回歸兒童”“以人為本”的課堂教學文化是對一百二十年辦學理念和育人文化的一脈相承及創新發展。稚學課堂根據兒童的年齡特征和認知水平,關注其經驗、情感、思想、行為等特點,通過創設問題情境與兒童的生活經驗對接,以體驗、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進行有意義的學習,課堂呈現充滿生命活力和人性光輝的教學生態,形成較為完整的內在邏輯和可操作化的實踐體系。

【關鍵詞】學校文化;稚學課堂;樣態;文獻綜述

“‘養根竢實文化引領下兒童稚學課堂的樣態研究”是在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重點資助課題“教學智慧深度建構:教學個性和教學風格案例研究”的基礎上,于2016年2月申報的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重點資助課題(編號:B-a/2016/02/29)。該課題是學校師生生命質量工程的有效載體和學校內涵發展、品位發展的助推器。

從目前掌握的資料來看,有關學校文化研究課堂轉型的論文較為缺乏,筆者將“稚學課堂”和“樣態研究”作為關鍵詞輸入數據庫,搜索的結果為0篇,以“‘養根竢實文化引領下兒童稚學課堂的樣態研究”冠名的專題研究論文更是沒有。鑒于此,文獻綜述將側重闡述與“學校文化發展”“學生學習”直接相關的研究成果。本綜述擬從“學校文化”與“課堂文化”的關系研究、課堂中學生“學習行為”和教師“教學行為”的研究、稚學課堂的核心內涵和外顯特征研究等幾個相關方面加以述評。

一、學校文化:創新發展的文化基石

著名教育家顧明遠指出,學校文化作為整個文化的一部分,是經過長期發展歷史積淀而形成的全校師生(包括員工)的教育實踐活動方式及其所創造的成果的總和,包含了物質層面、制度層面、精神層面和行為層面。而其核心是精神層面中的價值觀念、辦學思想、教育理念、群體的心理意識等。

1.學校文化的重要作用

學校文化是從學校的辦學歷史和學校成員的做事方式、行為表現中挖掘并提煉出來的,它反映著一所學校的辦學理念和價值追求。學校文化對學校的改革和整體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其“根性”的特點起到統率全局、規范行為、凝聚人心的作用。學校文化建設是學校文化的應有之義,學校應該通過物質建設、制度保障、氛圍營造等,建立體現時代要求和前瞻理念的人才觀、教師觀、學生觀,以及與之相適應的課程文化和教學文化,從而形成一所學校的辦學特色和獨特的文化品性。

2.學校文化與課堂文化的關系

江蘇省教育科學規劃辦主任彭鋼認為:“課程文化和教學文化是學校文化的根本表現和重要組成部分?!备鶕刭|教育和課程改革的要求,“‘為了每一個學生發展的教育理念和價值追求是課程文化和學校文化建設的核心內涵?!边@就需要超越知識本位和學科中心,形成以“學生發展為本”的課程文化和學校文化;超越權威主義和普遍主義,形成合作、對話、創新的課程文化和學校文化;超越剛性的、靜態的、封閉的課程與教學,形成彈性的、動態的、開放的文化品格。

3.“養根竢實”理念下的稚學課堂

對學校文化的理解,華師大崔允漷教授主張不僅要有理論上的思考、哲學上的思辨,而且應該直面學校的現實,從學校的實際出發,從學校各種各樣的文化現象中挖掘,“在事實中考察文化”?!梆B根竢實”是連元街小學1898年創辦之初傳承至今的辦學理念,也是歷經近百廿載積淀、凝練而成的文化精髓,她已成為融入連小人血脈中代代相傳的文化基因,當下仍以前瞻的理念彰顯著時代的價值追求,在學校的發展中發揮著核心引領的作用。在此淵源上,稚學課堂教學文化與之一脈相承,將著眼點聚焦“人”這一核心要素之上,關注兒童這一獨特群體的思想、情感、道德等的發展,關注他們生命活力和自我價值的體現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培養方式,在價值觀念和文化內涵上實現了有機的統一。在后續的研究中,我們要加強稚學課堂的文化建設,形成理念思考、行動選擇、策略定位,以及模式構建等多位一體的校本獨特表達,以落實“養根竢實”育人理念中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等目標,使學校文化隨之在新的歷史背景之下實現新構和超越。

二、以人為本:課堂文化的應然追求

“人”是學校生活和課堂學習的主體,育人的終極目標是促進“人”的發展。小學階段學校文化建設的最高境界即是“童化”。國際《兒童權利公約》界定的兒童指18歲以下的任何人。在本文中特指小學階段的未成年人。

1.兒童的發現和重要地位

兒童是一種獨立的精神存在。自18世紀盧梭的著作《愛彌兒》問世,標志著“兒童的發現”。他認為兒童的幸福主要在于他的自然意志因為未受到外在限制而獲得實現,教育不是外部強迫吸收,而是要使兒童與生俱來的能力得以生長。19世紀后期,兒童心理學得以建立,尊重兒童的呼聲在教育的改革運動中日益高漲。20世紀更是被譽為是兒童的世紀,其中以杜威的“兒童中心論”最具代表性,顯示出了現代人類對于兒童史無前例的關注。詩人華茲華斯、人類學家泰勒、心理學家霍爾都說過“兒童是成人之父”。兒童作為獨立的精神存在,潛藏著人類成長的秘密和未可限量的可能。

2.兒童的特征和學習方式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哲學教授李普曼在創立的“兒童哲學”中強調兒童的思維方式和兒童的思考特質,意即“Philosophy by children”。兒童具有純樸、浪漫幻想、易受情緒影響、自由創造的性質。李吉林在《為兒童的學習》一書提出,以兒童發展價值為中心,兒童具有可貴的原動力,兒童是真正的學習主體,學習是認知的主體積極建構的。從兒童學習發展的歷程來看,經歷了從模仿到創造,從稚嫩到成熟,從感性到理性的過程。兒童作為成人發展的起始階段,他們的生命發展具有階段性特點和獨特的內在邏輯。

3.有關學習科學的理論依據

學習科學探究人類學習的本質及其形成機制,重點研究學習的性質、過程、動機以及方法和策略。對于學習的理解,學界有不同的角度和立場。主要有認知主義學習理論、行為學習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人本主義學習理論等。人本主義課堂的研究呈現豐富的生命樣態:①日本學者佐藤學在《靜悄悄的革命》和《學習的快樂——走向對話》中提出一種交往式的學習課堂樣態,創造一種活動的、合作的、反思的學習,即與物與教材對話,與學生與教師對話,與自我與自身對話的學習。②歐洲著名學者安德烈·焦耳當教授在《變構模型——學習研究的新路徑》提出“變構模型”的學習課堂樣態,學習者是學習的“主建筑師”,其思維體系與教學活動及課堂學習環境相互干預,運用圖示、模型、符號體等形式體系重新架構概念,并通過啟動元認知,使學習者的知識結構發生改變,實現自我超越的有意義的學習。③生命哲學的代表人物柏格森提出了感性的課堂學習形態,認為“理性的特征是不理解生命的本質”,必須喚醒人沉睡的感受、直覺、情感、幻想,煥發生命的靈性,并且遵循兒童年齡特征,關注學生的情感和情緒,以感性的學習活動作為兒童學習的主要方式,如親歷實踐、聯系生活、轉換角色、整合內容。④《新課程教師必讀叢書》中指出,新課程最大特點是“還學于生”,是課程、課堂回歸兒童本體的重要改革舉措,學習課堂樣態有自主式、探究式、合作式等。⑤卡爾·羅杰斯在《自由學習》一書中闡述了真正發生的學習是“有意義的學習”:青少年受好奇心的驅使,通過聽說讀寫等多種途徑,以親身經歷的方式來發現有意義的事物,進行學習,并內化為自己的知識。有意義的學習包含四個要素:一是卷入程度,二是自我主動投入,三是滲透性,四是與學習者對事件的評價有關。⑥美國密蘇里大學戴維·喬納森教授提出以人為本的課堂應該促進學生有意義的學習,有意義的學習具有主動的、建構的、有意圖的、真實的與合作的學習五種要素,這既是實現有意義學習的目標,同時也是評判學習效果的依據和標準。對學習者而言,學習的本質即是意義。

有意義學習的五種屬性

綜上所述,真正的學習就是對兒童而言有意義的學習。他們在內在學習動機的有效驅動之下,根據自己的需要制訂適切的學習目標,通過真實、復雜的任務型情境,積極地與自我對話,與文本對話,與伙伴對話,與教師對話,與外部環境建立起經驗和情感的聯結,以身心投入的方式參與學習的全過程。通過外部導引和自我教育的力量形成自己的態度、價值觀和行為準則,實現自我的意義建構。有意義的學習,結合了邏輯思維和直覺思維,智力和情感,概念和經驗,觀念和意義,它是兒童完整意義上的學習。

三、稚學課堂:尚待開拓的研究領域

“稚”是形聲字,從禾,隹聲。本義:晚植的谷類。引申為幼禾,這里引申為孩子、兒童?!皩W”繁體字為“學”,這一繁體字的結構有著象征意義,看“學”字的上部,中間的兩個“×”表示“學習交往”的意思,表示兒童之間學習交往的樣子。那包著“×”的兩側,形為大人的手,表示成人想盡方法支持兒童在交往中成長。這就是“學”的上部結構,這一字體顯示了對以兒童為中心的學習交往的支持。稚學,即兒童用自己喜聞樂見的方式開展有意義的學習活動,體現主動性、自覺性、創造性,如動手學、體驗學、游戲學、合作學等,滿足兒童認識世界、探索世界的內在需求,發揮兒童成長的潛能。在人本主義、建構主義等學習理論的指導下,稚學課堂將指向特定教學目標的相對穩定的課堂教學范式。

1. 開放時空,形成心流體驗

課堂的空間形態不僅指教室內的環境布置和座位安排等物理空間,而且指向由課堂中的人和資源、物品積極互動構成的心理場。稚學課堂致力于打造自由開放、形成心流體驗的學習空間,實現學習從有限延伸轉化為無限擴展。心流(Flow)理論最早由匈牙利裔美國心理學家米哈里·克森米哈里于20 世紀60年代提出,他利用水流承載人們前行的隱喻全神貫注于某一活動,達到身心投入、物我兩忘的現象。80年代和90年代心流理論廣泛流行,羅杰斯和馬斯洛人本主義心理學理論的發展中也有大量使用。當前現代信息技術引入課堂帶來合理的場地設計,創意的空間布局,可視化的學習環境,提供了便捷的學習的資源,創造了更自由、更豐富、更具有想象力的空間,實現人和機、技術和技術、技術和環境的交互,使得兒童的學習進入一種沉浸式的狀態,他們將學習的觸角向校外延伸,向無限拓展,讓獲取信息和自由表達更加暢通高效。

2.回歸兒童:實現意義學習

稚學課堂根據兒童的需求,外顯的形態是趣味學習、自由學習和沉浸式學習,但同時也是 有意義的學習。這個“意義”不是成人意義,而是兒童意義,它是基于兒童的生活經驗,基于“自我為中心”向外拓展的,最終的目標是自我實現、自我超越。以此為中心,課堂結構發生根本性的轉變。他們在安全、輕松的環境中盡情釋放天性,對學習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和積極的探究欲望。他們以身體觸摸、情感卷入等依靠直覺感性的方式開展實踐活動,通過摸索、嘗試、構造、拼接、涂畫、操作或擺弄等活動的方式與周圍的真實世界建立聯系,將有意義的元素融合到自身全部的經驗之中,形成一種不容易遺忘且具有高度實際意義的學習方式。兒童在逐步深入的學習中經歷著好奇心的滿足,充盈著不斷發現的驚異感和自我實現的滿足感,以真實、自由、主動、飽滿的樣態展現生命的活力,彰顯因人而異的成長節律。

3.重構關系:營造童心文化

在稚學課堂中,教師作為成人世界派往兒童世界的友好使者,應形成對兒童文化的認識和理解:每一個兒童都是自我實現者(羅杰斯語)。教師應該踏準“教育立場的三條基準線:教育是為了兒童教育,是依靠兒童來展開和進行的,教育應從兒童出發?!保ǔ缮袠s語)教師應更新教育觀念,發現兒童并引領兒童成長。同時,改變自身的教育教學行為,從課堂的控制者向學習的促進者轉變。教師和兒童的相處方式由成人化的單向作用向雙向互動發生轉變。教學行為上,教師應充分發掘自身教學智慧,創設適宜且具有挑戰性的學習環境,提供豐富的資源給兒童自由選擇,充分凸顯兒童的主體地位,賦予他們學習的自由,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和積極的評價反饋,營造具有生命活性和靈性的課堂文化。在稚學課堂中,教師應踩準每位兒童真實的起點,珍視每一個生命體的獨特感受,將各自的差異轉化成教育資源,在交互的活動中自由地表達,培養兒童通過自我反思進行內控評價,并且培養同理式傾聽,在自由寬松的氛圍中自然生長。稚學課堂中,教師應以智慧包容的童心心態,面對兒童成長過程中的不確定性、反復性,形成更為廣泛的文化理解和文化寬容。

“‘養根竢實文化引領下兒童稚學課堂的樣態研究”這一課題旨在研究“養根竢實”文化背景統領下的課堂文化、兒童文化,打通三者之間的文脈,以此形成“同心圓”的連鎖效應,彰顯“三位一體”“同構共生”的活的生命樣態。

【參考文獻】

[1]顧明遠.論學校文化建設[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32).

[2]馬延偉,馬云鵬.課程改革與學校文化重建[J]教育研究,2004(03).

[3]彭鋼.課程改革的視野:一種新的學校文化建設的理想和追求[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7(17).

[4]崔允漷,周文葉.學校文化建設:一種專業的視角[J]. 教育發展研究,2007(09).

[5]佐藤學.學習的快樂——走向對話[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7:15-18.

[6]安德烈·焦爾當.變構模型——學習研究的新路徑[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0:11.

[7]卡爾·羅杰斯.自由學習[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5:15-18.

[8]任友群,朱廣艷.有意義的學習源自問題解決——戴·喬納森教授訪談[J].中國電化教育,2009(01).

[9]蒯紅良,袁干斌.構建“兒童本位”課堂的意義、策略及成效[J].上海教育科研,2015(09).

[10]金美福.有意義的學習經歷:理論框架與現實發生比較[J].外國教育研究,2010(10).

[11]成尚榮兒童立場:教育從這兒出發[J].人民教育,2007(23).

[12]JacksonS.A.Towardaconceptualunderstandingoftheflowexperienceineliteathletes[J].ResearchQuarterlyforExerciseandSport, l996,67(3):76-90.

[13]丁海東.兒童精神:一種人文的表達[D].山東:師范大學,2005.

[14]肖龍海.表現性課堂教學:特征、結構與策略[J].全球教育展望,2004(05).

[15]于蔚華.富有生命活力的課堂教學樣怎探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7.

[16]李政濤.教育學的生命之維[J].人民教育,2004(04).

[17]牟映雪,余超,唐貞蘭.教育學視域下兒童文化缺場與重構[J].中國教育學刊,2012(6).

[18]蒲麗萍.論奧蘇伯爾有意義的學習理論及其應用[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2).

[19]王鑒.學習方式的變革:從知識重心到學生本位[J].當代教育論壇,2003(12).

[20]李燕平,郭德俊.激發課堂學習動機的教學模式——TARGET模式[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05).

[21]崔允漷,雷浩.教—學—評一致性三因素理論模型的建構[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5(04).

[22]韓立福.全面發展性學生評價方法策略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4(7).

猜你喜歡
學校文化樣態文獻綜述
初心引航,構建“雙減”新樣態
全息欣賞:小學美術“欣賞·評述”學習新樣態
學校優質特色發展需要校園文化的浸潤*
馬克思創新思想研究綜述
“多元教育”視閾下的學校文化建設探索
黑社會性質組織行為特征的新樣態
主流文化存在的三種樣態及我們的戰略選擇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