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家公園社區旅游發展的空間適宜性評價與引導途徑研究
——以錢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為例

2018-01-05 06:54
旅游科學 2017年3期
關鍵詞:試點區江源公園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

國家公園社區旅游發展的空間適宜性評價與引導途徑研究
——以錢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為例

鐘林生周睿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

社區居民通過參與旅游來實現旅游地與社區的共同發展。國家公園是我國自然保護地重要的類型之一,其空間管理目標對社區發展提出了嚴格的要求,因此社區旅游發展也應與空間管理目標相符。本文從社區旅游發展條件和國家公園空間管理目標的一致性入手,構建了國家公園社區旅游發展的空間適宜性評價框架,并運用層次分析法構建了社區旅游發展條件評價模型。本文以錢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為例,基于其74個社區的旅游發展條件評價等級結果,根據功能區開發強度遞增的規律,將評價等級優良的29個社區劃分為適宜、一般適宜、臨界適宜和不適宜4種類型,并結合試點區功能區管理目標提出了社區旅游發展的分類引導途徑。

國家公園; 社區旅游; 空間適宜性; 引導途徑; 錢江源

0 引言

國家公園(National Park)是各國出于保護國家典型自然生態系統完整性目的而劃定的、需要特殊保護和管理的面積較大的自然區域(Dudley,2008)。游憩利用是國家公園的基本功能之一(Inskeep,1991)。社區居民通過參與旅游可以獲得更多的就業機會(Che,2006;Bhattarai,et al.,2005),分享社會、文化等多重利益(王瑾,等,2014),并能提升居民參與國家公園管理事務的能力(周連斌,羅琳,2015)。國外研究者圍繞國家公園社區旅游已開展了較多研究(王麗麗,2009),而我國的國家公園尚處于體制試點探索期,對國家公園社區旅游的研究較少。

國家公園通過空間管理來控制資源利用方式及人類活動強度(劉靜艷,孫楠,2010)。作為國家公園內的主要生存群體,社區居民合理發展旅游對于穩定生計和維護生態環境具有重要意義(余意峰,2008)。評價國家公園社區旅游發展的空間適宜性,不僅是理清自然資源、生態系統保護空間和人文利用空間的技術手段,更對未來國家公園功能配置具有指導意義。

本文構建了國家公園社區旅游發展的空間適宜性評價框架與模型,并以錢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為例,評估其社區旅游發展的空間適宜性,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社區旅游發展的分類引導途徑。

1 文獻綜述

1.1 國家公園社區空間管理

國家公園與其社區關系緊密。一方面,社區居民依托國家公園的生態環境與自然資源而生存;另一方面,社區居民的生產生活有可能干擾生態系統和破壞生物多樣性。因此,為平衡生態保護與社區發展,國家公園管理機構通常按照土地使用強度劃定功能區域,并且明確各區域的保護或發展目標(夏友照,等,2011)。同時,國家公園管理機構為社區預留出“特別利用區”或功能相似的區域,并通過限定人口數量、建筑密度和高度、生產行為方式等進行管理(許學工,等,2000)(見表1)。

表1 國家公園功能分區

資料來源:黃麗玲,等,2007;嚴國泰,沈豪,2015;Dearden,Collins,1993。

注:因資料獲取有限,僅獲得3處中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的分區方案。

功能分區政策在我國保護地管理中實施已久。從技術來看,自然保護區采用的“人與生物圈”的“三區法”(核心區、緩沖區和實驗區)*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EB/OL].(1994-12-01) http://www.gov.cn/ziliao/flfg/2005-09/27/content_70636.htm.、風景名勝區采用的“核心景區與一般性景區”*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中華人民共和國風景名勝區條例[EB/OL].(2006-09-19) 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6/content_443258.htm.,以及森林公園采用的“核心景觀區、一般游憩區、管理服務區和生態保育區”*國家林業局.國家級森林公園總體規劃規范(LY/T2005-2012)[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12.的分區方案基本相同。然而,我國保護地的功能分區政策多服務于生態保護或景觀游覽目標,較少考慮社區發展,并且各功能區空間范圍界定不清造成了技術可操作性不強等問題(虞虎,等,2017)。為避免上述問題,中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項目中特別明確了社區發展的重要性,并通過設置“傳統利用區”或其他功能相似的區域為社區生產生活預留空間,以協調保護與發展的關系(見表1)。

1.2 國家公園社區旅游

社區旅游的核心內涵是將各種社區資源、社區參與統一整合到當地旅游發展體系中,以此促進當地旅游業和社區的可持續發展(徐虹,劉宇春,2014)。國外關于國家公園社區旅游的研究集中在社區居民旅游發展感知(Arnberger,Schoissengeier,2012)、社區旅游可持續發展(Reihanian,et al.,2012)等方面。相比之下,國家公園在國內尚屬新鮮事物,相關研究才開始起步。由于國家公園生態保護強度遠高于一般旅游地,因此其社區旅游發展不僅要以社區參與和社區發展為根本目標,還必須滿足保護生態這一前提條件。

1.3 社區旅游發展的空間適宜性評價

空間適宜性是指一定地域空間內由資源環境承載力、經濟發展基礎與潛力所決定的,能夠實現區域可持續發展目標的能力(吳艷娟,等,2016),其評價指標體系多從自然地理條件、生物環境因素、社會經濟因素、政策制度和社會公眾維度進行構建,并多采用數理統計與GIS技術相結合的方法進行評價。旅游發展的空間適宜性是特定旅游地內旅游發展目標與自然資源、區位條件、旅游產業、地域環境等條件相適應的關系(王學峰,張輝,2013;盧曉旭,等,2011)。由此,國家公園社區旅游發展的空間適宜性應當是社區旅游發展目標與國家公園空間管理及發展目標相適應的關系。目前,圍繞社區旅游發展進行的適宜性評價多以經濟、環境、文化(何方永,2015;胡浩,等,2012)、制度(丁正山,等,2012)和利益相關者(蔣春燕,等,2009)為主要維度,側重社區自身利益與發展能力,然而從空間視角開展的相關研究仍有欠缺。

綜上所述,社區旅游發展關乎國家公園、游憩管理者與社區發展的共同利益。其中,功能區是落實國家公園與社區關系的基本單元,空間管理政策則是國家公園平衡利益相關者關系并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因此,有必要對國家公園社區旅游發展的空間適宜性進行評價,并衡量不同功能區內社區旅游發展條件與國家公園空間管理目標相一致的程度。

2 研究設計

2.1 研究框架與評價模型

本文從社區旅游發展條件與國家公園空間管理目標兩個維度入手,評價二者相一致的程度,并構建了國家公園社區旅游發展的空間適宜性評價框架(見圖1)。其中,社區旅游發展條件維度包括社區旅游發展的基礎條件和社區參與旅游的現狀兩個指標,二者的評價結果加權疊加后可得出社區旅游發展條件的等級。選擇評價等級最高的一組作為進一步評價社區旅游發展適宜性的備選單位。另外,國家公園空間管理目標維度為各功能區的空間管理要求,可根據功能區開發利用強度從“嚴格保護”到“特別利用”的上升趨勢逐級劃分從“不適宜”到“適宜”的社區類型。

圖1 國家公園社區旅游發展的空間適宜性評價框架

層次結構評價模型是用來評價多層次復雜研究對象的理想方法(侯國林,黃震方,2010)。本文首先根據研究目標構建了包括目標層A、準則層B、因子層C和指標層D在內的層次結構模型。通過構建矩陣A-B來判斷模型中目標層A與準則層B的關系(式1)。其中,當Bij>0,Bji= 1/Bij,Bij表示Bi比Bj的重要程度,比值越大,說明越重要;反之Bji≤1,表示第j項指標不及第i項指標重要。其他層次的判斷按此方法類推。

(1)

最后,計算判斷矩陣的最大特征值根δmax并進行一致性檢驗(劉紅,等,2016),以消除誤差。公式如下:

(2)

CI=(δmax-n)/(n-1);CR=CI/RI

(3)

式(2)和式(3)中,δmax為最大特征值根,W為特征值,CI為一致性指標,CR為一致性比率,RI為平均隨機一致性指標。

2.2 案例區概況

錢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以下簡稱“試點區”)是2016年由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批復的9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之一,位于浙江省西部邊境(東經118°01′~118°37′,北緯28°54′~29°30′)。該區域是錢塘江源頭,擁有全球罕見的低海拔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森林生態系統,生態安全十分重要。試點區面積252.16 km2,跨古田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下簡稱“古田山保護區”)、錢江源國家森林公園(以下簡稱“錢江源森林公園”)、錢江源省級風景名勝區(以下簡稱“錢江源風景區”),以及連接3處保護地的生態區域*資料來源:如無特別說明,本文數據與資料均來自內部資料《錢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方案》。(見圖2)。

圖2 錢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

注:試點區邊界外標注的社區點表示該社區僅有一部分農用地或林地被劃入試點區范圍。

此外,試點區所包含的蘇莊鎮、長虹鄉、何田鄉、齊溪鎮部分區域(含19個行政村、74個自然村,9744人),原屬《開化縣主體功能區規劃實施試點方案》中的禁止開發區,因此基本保留了地方傳統產業、土地利用方式和文化習俗。但同時,鄉村經濟發展也長期受到限制,遠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在全縣經濟發展中也位居后列。因此,該試點區是中國東部發達地區生態安全重要性程度較高而社會經濟水平不高的典型代表。

2014年以來,開化縣政府以“生態立縣”為發展戰略,取消了各鄉鎮的GDP考核,還明確將生態旅游和休閑養生作為鄉村重點發展產業。尤其是,在古田山保護區、錢江源森林公園和錢江源風景名勝區的品牌效應下,試點區旅游發展的基礎較好,居民參與旅游的意愿較高、能力較強,對居民脫貧與地方經濟發展起到了明顯的促進作用。試點區設立后重新劃分了空間區域參照國際國家公園慣例,根據其保護對象的敏感度、瀕危度、分布特征和遺產展示的必要性,結合居民生產、生活與社會發展需要,將內部劃分為核心保護區、生態保育區、游憩展示區和傳統利用區等4個功能區。同時,制定了空間管理目標,相應地,對社區空間管理也提出了新措施(見表2),然而社區旅游發展條件與國家公園空間管理目標是否相一致尚待檢驗。因此,本文以試點區為案例,研究其社區旅游發展的空間適宜性,并提出相應的社區旅游發展引導途徑。

表2 試點區社區空間管理措施

2.3 指標選取與權重確定

根據前文確定的研究框架和評價模型,確定目標層A為試點區社區旅游發展條件,準則層B1為社區旅游發展的基礎條件。呂君(2012)指出,經濟基礎決定社區旅游發展程度,因此地方經濟、區位條件、基礎設施等是社區旅游發展必不可少的因素;周連斌和羅琳(2015)同樣指出,社區旅游發展不能脫離旅游基礎設施、旅游市場規模、旅游收入等物質基礎;崔曉明等(2017)認為,旅游基礎設施以及公共服務質量是社區旅游發展競爭力的重要保障。因此,結合文獻與試點區實際情況,準則層B1中設定了社區區位條件(C11)、社區基礎設施(C12)、社區旅游從業者(C13)3個因子層。

準則層B2為社區旅游參與狀況。孫業紅等(2013)認為,社區參與旅游應包括參與態度(包括對旅游發展的態度、對社區參與的態度)與參與行為(包括參與規劃、經營管理、培訓、環境保護、利益分配等);王瑞紅和陶犁(2004)認為,社與參與旅游行為可以包括參與旅游發展決策、旅游經濟活動、旅游資源和環境保護、旅游教育培訓等;周彬等(2014)認為,社區參與旅游的能力取決于社區規模、社區參與程度和社區居民受教育程度;劉靜艷等(2008)認為,社區參與旅游的初級階段表現為參與旅游規劃,而高級階段則是參與旅游開發、經營、管理、監測和利益分配全過程。因此,結合文獻與試點區實際情況,準則層B2中設定了社區參與旅游意愿(C21)、社區參與旅游行為(C22)、社區參與旅游能力(C23)等3個因子層。

同樣,指標層的指標選取也基于文獻與試點區的實際情況,最終選定了19項評價指標。2015年4月,我們邀請相關研究領域29位專家對各層指標按照1~9的重要性程度(1代表十分不重要……9代表十分重要)進行兩兩比較賦分,并經過判斷矩陣與一致性檢驗計算,得出各項指標權重(見表3)。

表3 試點區社區旅游發展條件的評價指標體系

注:① 采集時間為2015年5月~7月;② 農用地包括果園、茶園、設施農用地、其他園地、坑塘水面、水田。

2.4 數據處理與結果計算

將試點區74個社區(自然村)作為評價單元。因自然村之間缺少嚴格的地域邊界(余坤明,2007),故使用Google Earth中各自然村居民聚居區的中心點代表該社區所在位置。

因B1和B2組數據指標之間量綱和數量級不一致,需要進行無綱量化處理以消除誤差(趙華瓊,唐學文,2013)。再利用公式(4)計算出各層指標Dijk的均值,最后利用公式(5)逐級計算出指標層D、因子層C、準則層B和目標層A的得分,最終得到每一個自然村的社區旅游發展條件的總得分β(值在0~1之間)。

(4)

(5)

式(4)中,rijkm為第m個自然村第s個樣本第ijk個指標的5點式值,m為自然村編號,sm為第m個自然村的樣本量,αijkm為第m個自然村的指標Cijk的均值;式(5)中,Wijkm為第m個自然村第ijk個指標的權重,βijkm為該層的評價得分。

按照研究框架,將總得分β分為4個等距區間,從而將74個社區分為4組。其中,優良級(0.75<β≤1.00)社區共29個(39.19%);較好級(0.50<β≤0.75)社區共20個(27.27%);一般級(0.25<β≤0.50)社區共17個(22.97%);較差級(0.00<β≤0.25)社區共8個(10.81%)。因優良級社區的旅游發展條件最好,我們僅對該組進行分析,并利用ArcGIS平臺對其進行可視化分析(見圖3)。

圖3 試點區優良級社區的空間分布

3 結果與分析

從圖3可以看出,優良級社區在試點區4個功能區中都有分布,主要集中在蘇莊鎮古田山保護區環線;長虹鄉、何田鄉與試點區交匯處;齊溪鎮交通主干道上??傮w而言,優良級社區呈現出線型分布(蘇莊鎮與齊溪鎮)和塊狀分布(長虹鄉與何田鄉)兩種形態,以下分別進行分析。

(1) 線型分布——蘇莊鎮古田山保護區環線。因古田山保護區一貫執行的嚴格保護政策制約了社區居民農業生產,導致古田山周邊社區以油茶、毛竹種植為主,社區產業類型單一。僅有部分社區居民將自家民居改造為農家樂,就近接待古田山保護區的游客。因此,這一區域社區對發展旅游業的期望較高。

(2) 線型分布——齊溪鎮交通主干道。因自西向東的鄉道是進出錢江源風景區和錢江源森林公園的唯一道路,因此沿途社區在旅游發展帶動下開設了許多農家樂和農產品銷售店,旅游收入相對較高。并且,有205國道和京臺高速過境,進一步增強了風景區的對外通達性,游人數量與旅游消費逐年上升,從而為社區居民創造了更多旅游收益和發展機遇(周睿,等,2017)。

(3) 塊狀分布——長虹鄉、何田鄉與試點區交匯處。此區域區位條件優越。且一直以來,長虹鄉定位為以鄉村文化展示、古村落游覽為主題的鄉村旅游地;何田鄉著重打造生態農業休閑基地,將農產品銷售、農副產品加工、創意農業等串聯以延伸生態農業產業鏈。目前,此區域已向生態觀光、體驗、美食等多元化方向轉型,形成了與古田山保護區、錢江源森林公園、錢江源風景區3處保護地生態旅游相得益彰的產品體系。

然而,由于試點區4個功能區的管理目標不同,29個優良級社區發展旅游的空間適宜性還需進行細分。隨著試點區4個功能區開發強度遞增,29個優良級社區的適宜性也由“不適宜”到“適宜”變化。因此,我們將29個優良級社區分為不適宜(核心保護區)、臨界適宜(生態保育區)、一般適宜(傳統利用區)、適宜(游憩展示區)4類(見表4)。

表4 試點區社區旅游發展的空間適宜性評價分類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功能區的設立打破了優良級社區的線型分布或塊狀分布格局,割裂了社區旅游發展的規模優勢。比較典型的如蘇莊鎮,環線型分布的社區因分別進入核心保護區或者生態保育區,而失去了集中開發的機遇。因此,有必要針對不同適宜性社區進行分類引導。

4 社區旅游發展的分類引導途徑

4.1 游憩展示區內的適宜型社區

游憩展示區內的社區可以與試點區游憩項目聯合推出社區旅游特色項目。例如,齊溪鎮內線狀分布的6個社區可以聯合打造旅游精品線路,依托錢江源風景名勝區和錢江源森林公園內已開發的錢江探源、大地之母、親水、森林旅游等主題,提供觀光游覽、科學考察、邊界風情、江源探險、度假休閑等旅游產品,從而充分帶動試點區北部區域經濟發展,打造生態休閑體驗旅游區品牌。再如,長虹鄉與試點區交匯處社區因呈組團式塊狀分布,可在土地流轉后集中開發大片油菜花觀賞區,開發采摘類體驗項目,從而形成空間集聚優勢,拓展傳統農業功能,構筑創意農業產業鏈,形成良性互動的產業體系。

除此之外,試點區管委會應與開化縣農業和農村工作辦公室聯合開展人才培訓和就業指導,全面提供技能提升渠道,包括農家樂餐飲培訓、旅游服務培訓等,從而提升社區參與旅游的意識與能力,為社區旅游發展提供保障。

4.2 傳統利用區內的一般適宜型社區

傳統利用區內的一般適宜型社區可以發展生態農業、觀光農業旅游。以何田鄉與試點區交匯處的塊狀分布社區為例,可以利用農業用地相對充足的有利條件就地實現生態農業轉型。因此,何田鄉可以將鄉村庭院式清水魚養殖作為龍頭,將“清水魚”品牌作為試點區一大文化承載物,形成以漁業養殖、庭院觀光、休閑垂釣、餐飲娛樂、農事博覽為主題的生態農業休閑旅游區。此外,該區域是何田鄉中心村所在地,人口基數大與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要求相符,使得傳統社區旅游發展獲得了更多轉型動力(吳必虎,伍佳,2007)。

4.3 生態保育區內的臨界適宜型社區

生態保育區內的臨界適宜型社區應在維持現有規模的基礎上,繼續參與旅游經營。蘇莊鎮內此類社區較多,如余村、汪畈等,可以走民宿精品化發展路線,或者借助臨近核心保護區內的具有國家典型性和代表性特質的自然資源開展生態科普教育。這不僅符合國際國家公園生態旅游的發展模式,還可為社區參與旅游創造新機遇。

4.4 核心保護區內的不適宜型社區

核心保護區內的社區因需外遷安置,社區旅游發展也無從談起,如蘇莊鎮的東山、沖凹、龍潭口。因此,一方面開化縣政府需加強對搬遷居民就業的技能培訓,以及就業政策傾斜與扶持,使居民主動融入安置地主導產業;另一方面,試點區管委會應注重保護和維修閑置民宅,保留鄉村“地方性”風貌,為試點區保留文化遺產(李德明,程久苗,2005)。

5 結論

本文構建了國家公園社區旅游發展的空間適宜性評價框架與評價模型,并確定了社區優選方法。在對錢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的案例研究中得出以下結論:(1)優良級社區的分布在蘇莊鎮環古田山保護區沿線,長虹鄉、何田鄉與試點區交匯處,以及齊溪鎮交通主干道沿線;(2)優良級社區總體呈現線型分布和塊狀分布兩種形態,與社區旅游發展基礎條件與社區旅游參與狀況有關;(3)根據試點區功能區管理目標可以將優良級社區劃分為4種社區適宜性類型;(4)試點區功能區設置打破了原有優良社區的分布形態,故應分類制定社區旅游發展引導途徑。文本不足之處在于,社區旅游發展條件的評價指標體系是以試點區為案例點而構建的,具有一定的地方性與特殊性,因此該指標體系應用于其他案例地時還需調整。

[1] 崔曉明,陳佳,楊新軍.鄉村旅游影響下的農戶可持續生計研究——以秦巴山區安康市為例[J].山地學報,2017(1):85-94.

[2] 丁正山,錢新鋒,張學文,孫艷.基于旅游發展適宜性的縣域單元旅游空間功能區劃探討——以江蘇省常熟市為例[J].地理研究,2012(10):1905-1915.

[3] 何方永.中國西部省域生態旅游發展適宜性評價[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15(4):189-194.

[4] 侯國林,黃震方.旅游地社區參與度熵權層次分析評價模型與應用[J].地理研究,2010(10):1802-1813.

[5] 胡浩,王姣娥,金鳳君.基于可達性的中小文化旅游城市旅游適宜性分析[J].地理科學進展,2012(6):808-816.

[6] 黃麗玲,朱強,陳田.國外自然保護地分區模式比較及啟示[J].旅游學刊,2007(3):18-25.

[7] 蔣春燕,馮學鋼,汪德根.鄉村旅游發展適宜性評價指標體系與模型研究[J].旅游論壇,2009(2):234-237.

[8] 李德明,程久苗.鄉村旅游與農村經濟互動持續發展模式與對策探析[J].人文地理,2005(3):84-87.

[9] 劉紅,張建華,李一鳴.應用模糊評價方法評價金融院校高數課堂教學[J].價值工程,2016(15):213-215.

[10] 劉靜艷,孫楠.國家公園研究的系統性回顧與前瞻[J].旅游科學,2010(5):72-83.

[11] 劉靜艷,韋玉春,黃麗英,劉春媚,施瓊.生態旅游社區參與模式的典型案例分析[J].旅游科學,2008(4):59-64.

[12] 盧曉旭,陸玉麒,靳誠.江蘇濕地資源旅游開發適宜性評價[J].自然資源學報,2011(2):278-290.

[13] 呂君.欠發達地區社區參與旅游發展的影響因素及系統分析[J].世界地理研究,2012(2):118-128.

[14] 孫業紅,閔慶文,劉某承.農業文化遺產地旅游資源利用的多類型比較——以技術型、景觀型和遺址型遺產為例[J].資源科學,2013(7):1526-1534.

[15] 王瑾,張玉鈞,石玲.可持續生計目標下的生態旅游發展模式——以河北白洋淀濕地自然保護區王家寨社區為例[J].生態學報,2014(9):2388-2400.

[16] 王麗麗.國外國家公園社區問題研究綜述[J].云南地理環境研究,2009(1):73-77.

[17] 王瑞紅,陶犁.社區參與旅游發展的形成及內涵[J].曲靖師范學院學報,2004(4):42-47.

[18] 王學峰,張輝.區域旅游發展適宜性評價體系構建及應用研究——以西部地區為例[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13(12):203-208.

[19] 吳必虎,伍佳.中國鄉村旅游發展產業升級問題[J].旅游科學,2007(3):11-13.

[20] 吳艷娟,楊艷昭,楊玲,張超,游珍.基于“三生空間”的城市國土空間開發建設適宜性評價——以寧波市為例[J].資源科學,2016(11):2072-2081.

[21] 夏友照,解焱,Mackinnon J.保護地管理類別和功能分區結合體系[J].應用與環境生物學報,2011(6):767-773.

[22] 徐虹,劉宇青.城市社區旅游發展初探[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14(9):1-9.

[23] 許學工,Eagles,張茜.加拿大的自然保護區管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59-61.

[24] 嚴國泰,沈豪.中國國家公園系列規劃體系研究[J].中國園林,2015(2):15-18.

[25] 虞虎,陳田,鐘林生,周睿.錢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功能分區研究[J].資源科學,2017(1):20-29.

[26] 余坤明.如何確定社區的地域邊界[J].中國民政,2007(2):47.

[27] 余意峰.社區主導型鄉村旅游發展的博弈論——從個人理性到集體理性[J].經濟地理,2008(3):519-522.

[28] 周彬,鐘林生,陳田,張愛萍,戚均慧.基于生態位的黑龍江省中俄界江生態旅游適宜性評價[J].資源科學,2014(6):1142-1151.

[29] 周連斌,羅琳.民族村寨社區旅游可持續發展評價研究[J].湖南財政經濟學院學報,2015(3):108-115.

[30] 周睿,鐘林生,虞虎.錢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管理措施的社區居民感知研究[J].資源科學,2017(1):40-49.

[31] 張文彤,鄺春偉.SPSS統計分析基礎教程(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2] 趙華瓊,唐學文.基于模糊層次分析法的網絡業務性能評估模型[J].計算機應用,2013(11):3035-3038.

[33] Arnberger A,Schoissengeier R(2012).The other side of the border:Austrian local residents’ attitudes towards the neighbouring Czech Sumava National Park[J].Journal of Nature Conservation,20(3):135-143.

[34] Bhattarai K,Conway D,Shrestha N(2005).Tourism,terrorism and turmoil in Nepal[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32(3):669-688.

[35] Che D(2006).Developing ecotourism in First World,resource-dependent areas[J].Geoforum,37(2):212-226.

[36] Dearden P,Collins R(1993).Parks and Protected Areas in Canada:Planning and Management[M].Toronto: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7] Dudley N(Ed.)(2008).Guidelines for Applying Protected Area Management Categories[M].Gland,Switzerland:IUCN.

[38] Inskeep E(1991).Tourism Planning:An Integrate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pproach[M].New York:Van Nostrsnd Reinhole.

[39] Reihanian A,Mahmood N Z B,Kahrom E,Hin T W (2012).Sustainable tourism development strategy by SWOT analysis:Boujagh National Park,Iran[J].Tourism Management Perspective,(4):223-228.

AResearchonSpatialSuitabilityEvaluationofCommunityTourisminNationalParksandGuidanceMethods

ZHONGLinsheng,ZHOURui

(InstituteofGeographicSciencesandNaturalResourcesResearch,CAS,Beijing100101,China)

Community tourism emphasizes on tourism interaction and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to fulfill co-development of tourism destination and local community. National parks are a kind of tourism destination with higher protection level than other resources. Its spatial management goals strictly control community development. Therefore community tourism development should be consistent with the spatial management goals. Based on the consistency of community tourism development conditions and the spatial management goal of national parks, this paper constructed a framework for evaluating the spatial suitability of national park community tourism development. By using the hierarchy analysis method, the paper built a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community tourism development condition and did a case study of Qianjiangyuan National Park System Pilot Area. The results found that the excellent communities with advantages for tourism development are distributed in four towns and four functional areas affected by tourism industry foundation and community tourism development policies. Besides, the excellent communities with premises for tourism development focus on two tourist routes and two areas crossing the Pilot Area border. However the function zones split excellent communities and weaken the agglomeration advantages. It is therefore necessary to classify the excellent communities and take different guidance methods combined with functional area management targets.

national park; community tourism; spatial suitability; guidance method; Qianjiangyuan National Park System Pilot Area

F 597

A

1006-575(2017)-03-0001-13

2017-04-02;

2017-05-03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重要生態功能協同提升與綜合管控技術研究與示范”(2017YFC0506401);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全球氣候變化對青海三江源地區旅游業的影響與適應對策”(41671527)。

鐘林生(1971-),男,博士,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研究方向為生態旅游、國家公園、旅游地理,E-mail:zhongls@igsnrr.ac.cn。周睿(1982-),女,博士,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博士后,研究方向為生態旅游、國家公園。

(責任編輯:車婷婷)

猜你喜歡
試點區江源公園
我家門前的小公園
潤江源
在公園里玩
幸福開化:錢江源起的好地方
綠色中國自然大課堂錢江源開講
加強武夷山國家公園試點區生態文明建設的思考
江源人家
浙江省學校體育綜合改革拱墅試點區現場會掠影
一見如故
拱墅區:成為國家知識產權強縣工程試點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